历代文选 第183节
〔11〕 “书必钟王”三句:钟,指魏钟繇。王,指东晋王羲之。他们都是古代杰出的书法家。陶,指陶渊明。韦,指韦应物。柳,指柳宗元。韩,指韩愈。班,指班固。马,指司马迁。历史上的文史家们,对司马迁、班固并提时,习惯称作“班马”。
〔12〕 涯:边际、极限。
〔13〕 讵敢:讵,疑问词,同“岂”,岂敢。
〔14〕 交从:即交游。
〔15〕 逮事:及事,赶得上奉侍。
〔16〕 从祖姑:对叔祖的姊妹称“从祖姑”。 (李永祜 注)
李孝光
李孝光(一二八五——一三五○),字季和,元浙江乐清人。年少博学,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多前往就学。至正七年(一三四七),应召至北京,为元顺帝赏识,任秘书监著作郎,次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着有《五峰集》二十卷。
大龙湫记
雁荡山的风景以奇峻秀丽名闻天下,大龙湫瀑布是山中著名的风景之一。在这篇短文里,作者以逼真而又传神的笔触,从不同的视角极为生动地描绘了雁荡山大剪刀峰和大龙湫的形象,其中不时点出游人的内心感受,情与景融为一体,是一篇短而精的散文。
大德七年 〔1〕 ,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2〕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3〕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 〔4〕 ,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 〔5〕 。不可入,转缘南山趾 〔6〕 稍北,回视如树圭 〔7〕 。又折而入东崦 〔8〕 ,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 趾有诺讵那庵 〔9〕 ,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 〔10〕 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11〕 。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12〕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 〔13〕 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 〔14〕 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15〕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16〕 。潭上有斑鱼 〔17〕 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着石上,相持扼掔 〔18〕 ,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 〔19〕 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 〔20〕 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 〔21〕 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
〔1〕 大德:元成宗年号。七年:一三○三年。
〔2〕 掉:惊恐的样子。
〔3〕 楹:厅堂的柱子。
〔4〕 谽谺(hānxiā酣虾):山谷中部空大而深的样子。
〔5〕 兀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
〔6〕 山趾:山脚下。
〔7〕 圭:古时帝王所执的玉质版符,作长条形,上尖下方。
〔8〕 东崦:东山坡。
〔9〕 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为十六尊者之一。
〔10〕 捣(dǎo岛):舂,这里作“冲击”解。
〔11〕 “轰然”句:轰轰然鸣响,如万人击鼓。
〔12〕 “至,常以九月”三句:(我)到来的时间常常是在九月。十月间瀑水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
〔13〕 石矼(jiānɡ江):石桥。
〔14〕 渤渤:喷溢四散的样子。
〔15〕 反红如丹砂:反,同“返”。反映出来的红光,如同丹砂的颜色。
〔16〕 “产木宜瘠”两句:因石间无土,所以长的树木该干瘦,却反而树皮上长了碧緑的青苔,柔滑如同翠鸟、野鸭子的羽毛。凫,水鸟名,即野鸭子。
〔17〕 斑鱼:身上有斑点的鱼。
〔18〕 相持:指与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掔(qiān迁):牢固;扼掔:指把瓶握牢固不致被瀑布冲走。
〔19〕 偃木:卧倒着的树木。
〔20〕 瑞鹿院:雁荡山中的一座寺院。
〔21〕 宛宛:同“宛然”,即仿佛之意。 (李永祜 注)
钟嗣成
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元初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青年时从学于杭州儒者邓善之,习经世之学,屡试不第。所交游之人多为当时聚集在杭州的杂剧家。他自己也深通音律,并长于乐府小曲的撰作。着有《録鬼簿》行世。
録鬼簿序 〔1〕
作者怀着无限感触的心情,以幽默而又泼辣的笔调大胆地肯定了杂剧家们的巨大业绩,并巧妙地讽刺了儒家正统观念。从这篇序文中,可以窥见作者编辑《録鬼簿》的用意。
贤愚寿夭 〔2〕 ,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 〔3〕 ,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 〔4〕 。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 墙、桎梏之厄哉 〔5〕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飰囊 〔6〕 ,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 〔7〕 ,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 〔8〕 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9〕
注释
〔1〕 録鬼簿:这是钟嗣成编的一部杂剧作家的小传和作品目録的集子,包括了前辈与同代的作家一五一人,其中对已逝的知己朋友十八人,特别作了《凌波仙》曲挽吊他们。元朱凯的《録鬼簿序》中说钟嗣成编《録鬼簿》是因“其胸中耿耿者,藉此为喻,实为己而发之。”这从钟嗣成的自序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2〕 夭:短命早死。
〔3〕 固兼乎气数而言:这本来是连带命运在一起说的。固,本来、原来。气数,命运。
〔12〕 涯:边际、极限。
〔13〕 讵敢:讵,疑问词,同“岂”,岂敢。
〔14〕 交从:即交游。
〔15〕 逮事:及事,赶得上奉侍。
〔16〕 从祖姑:对叔祖的姊妹称“从祖姑”。 (李永祜 注)
李孝光
李孝光(一二八五——一三五○),字季和,元浙江乐清人。年少博学,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多前往就学。至正七年(一三四七),应召至北京,为元顺帝赏识,任秘书监著作郎,次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着有《五峰集》二十卷。
大龙湫记
雁荡山的风景以奇峻秀丽名闻天下,大龙湫瀑布是山中著名的风景之一。在这篇短文里,作者以逼真而又传神的笔触,从不同的视角极为生动地描绘了雁荡山大剪刀峰和大龙湫的形象,其中不时点出游人的内心感受,情与景融为一体,是一篇短而精的散文。
大德七年 〔1〕 ,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2〕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3〕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 〔4〕 ,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 〔5〕 。不可入,转缘南山趾 〔6〕 稍北,回视如树圭 〔7〕 。又折而入东崦 〔8〕 ,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 趾有诺讵那庵 〔9〕 ,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 〔10〕 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11〕 。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12〕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 〔13〕 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 〔14〕 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15〕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16〕 。潭上有斑鱼 〔17〕 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着石上,相持扼掔 〔18〕 ,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 〔19〕 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 〔20〕 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 〔21〕 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
〔1〕 大德:元成宗年号。七年:一三○三年。
〔2〕 掉:惊恐的样子。
〔3〕 楹:厅堂的柱子。
〔4〕 谽谺(hānxiā酣虾):山谷中部空大而深的样子。
〔5〕 兀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
〔6〕 山趾:山脚下。
〔7〕 圭:古时帝王所执的玉质版符,作长条形,上尖下方。
〔8〕 东崦:东山坡。
〔9〕 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为十六尊者之一。
〔10〕 捣(dǎo岛):舂,这里作“冲击”解。
〔11〕 “轰然”句:轰轰然鸣响,如万人击鼓。
〔12〕 “至,常以九月”三句:(我)到来的时间常常是在九月。十月间瀑水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
〔13〕 石矼(jiānɡ江):石桥。
〔14〕 渤渤:喷溢四散的样子。
〔15〕 反红如丹砂:反,同“返”。反映出来的红光,如同丹砂的颜色。
〔16〕 “产木宜瘠”两句:因石间无土,所以长的树木该干瘦,却反而树皮上长了碧緑的青苔,柔滑如同翠鸟、野鸭子的羽毛。凫,水鸟名,即野鸭子。
〔17〕 斑鱼:身上有斑点的鱼。
〔18〕 相持:指与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掔(qiān迁):牢固;扼掔:指把瓶握牢固不致被瀑布冲走。
〔19〕 偃木:卧倒着的树木。
〔20〕 瑞鹿院:雁荡山中的一座寺院。
〔21〕 宛宛:同“宛然”,即仿佛之意。 (李永祜 注)
钟嗣成
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元初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青年时从学于杭州儒者邓善之,习经世之学,屡试不第。所交游之人多为当时聚集在杭州的杂剧家。他自己也深通音律,并长于乐府小曲的撰作。着有《録鬼簿》行世。
録鬼簿序 〔1〕
作者怀着无限感触的心情,以幽默而又泼辣的笔调大胆地肯定了杂剧家们的巨大业绩,并巧妙地讽刺了儒家正统观念。从这篇序文中,可以窥见作者编辑《録鬼簿》的用意。
贤愚寿夭 〔2〕 ,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 〔3〕 ,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 〔4〕 。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 墙、桎梏之厄哉 〔5〕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飰囊 〔6〕 ,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 〔7〕 ,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 〔8〕 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9〕
注释
〔1〕 録鬼簿:这是钟嗣成编的一部杂剧作家的小传和作品目録的集子,包括了前辈与同代的作家一五一人,其中对已逝的知己朋友十八人,特别作了《凌波仙》曲挽吊他们。元朱凯的《録鬼簿序》中说钟嗣成编《録鬼簿》是因“其胸中耿耿者,藉此为喻,实为己而发之。”这从钟嗣成的自序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2〕 夭:短命早死。
〔3〕 固兼乎气数而言:这本来是连带命运在一起说的。固,本来、原来。气数,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