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82节


〔16〕 关水黑:一本作“关塞黑”,杜甫《梦李白》诗有“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之句,是设想李白魂来时经过江南地区青葱的枫林,魂返时经过秦陇的关塞。文天祥已死,故称“关水黑”。

〔17〕 “化为朱鸟兮”两句:咮(zhòu宙),鸟嘴。焉食,安食,吃什么。文天祥《正气歌》说“上则为日星”,所以说文天祥的魂化为朱鸟星。朱鸟是南方星宿,文天祥是南宋人,所以说他化为朱鸟。朱鸟自然有嘴,那它要吃什么呢?含有文天祥死后也不忘为国杀敌,即古人说的化为厉鬼以杀贼之意。

〔18〕 歌阕(què却):歌唱毕。

〔19〕 感唶(jiè借):感叹。唶,叹息的声音。

〔20〕 逻舟:元朝的巡逻船。盍:何不。

〔21〕 别时:一本作“别诗”。

〔22〕 “阮步兵”两句:阮步兵,即魏晋时阮籍,曾为步兵校尉。阮籍为人性格率真坦荡,但由于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迫害,对现实的黑暗敢怒而不敢言,经常藉醉酒来抒泄内心的愤懑。出游登山玩水时,每至路径穷尽,引起感触,动辄恸哭而返。

〔23〕 太史公:指司马迁。见本书页一七一作者简介。

〔24〕 “着季汉月表”句:司马迁《史记》中,记述秦楚之际的历史大事,因当时战争频繁,各诸侯旋兴旋灭,无法以年记事,故作《秦楚之际月表》以月记事;宋亡时各地义军虽多,但不久即失败,作者不承认元政权为“正统”,故记述宋末大事仿司马迁着月表而不用纪年。按,季汉即汉末之意,作者此处系转藉以代指宋末,非谓司马迁着汉末之月表。

〔25〕 讳某:即名某,古时父名要讳。谢翱父的字不可考。咸淳元年(乙丑,一二六五)谢翱随其父初登西台,距此次登台吊祭(一二九○)已二十六年。  (李永祜 注)


吴澄

吴澄(一二四九——一三三三),字幼清,江西崇仁人。年少时攻读书史,勤勉不懈。宋末举进士不第。元初,应召历任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监司业、翰林直学士等职,后辞官归山讲学,四方从学之士不下千人,为元初著名儒者。着有《吴文正集》。


送何太虚北游序 〔1〕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树雄心、立大志和提高学术修养的角度,阐述了扩大生活领域、开拓见闻的必要性。作者不仅对老庄的蔽塞耳目的保守态度提出了非议,而且对假游历之名而行干谒求禄之实的卑庸之徒,也进行了抨击,这在当时的社会中不失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见解。

文章构思严密,论辩深入,语言简练而畅达,具有相当的说服力量。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 〔2〕 ,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 〔3〕 ,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 〔4〕 ,适周而问礼 〔5〕 ,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 〔6〕 。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 〔7〕 。人之一身一心,天地万物咸备,彼谓吾求之一身一心有余也,而无事乎他求也,是固老氏之学也 〔8〕 。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 〔9〕 。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 〔10〕 ,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 〔11〕 。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 〔12〕 。

注释

〔1〕 何太虚:生平不详。

〔2〕 “不出户,知天下”:见《老子》。

〔3〕 “男子生”两句:《礼记·内则》:国君之世子生,三日后,弓箭手“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表示志在四方。

〔4〕 夫子:指孔子。上智:上等智慧的人。实际上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是上智。《论语》中记载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智)也”(《子路》);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5〕 适周而问礼: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至周王朝问礼于老子。

〔6〕 “在齐而闻韶”三句:《论语》记孔子至齐国,闻韶乐(传说为舜乐),为其优美所陶醉,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至卫国,学鼓琴于师襄子,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自卫返回鲁国后,整理前代流传下来的乐谱,使合于雅颂之音,故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7〕 老氏:指老子。治身心:即修养自己的精神、道德。外天下国家:不管天下国家的事。按,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实行无为而治,即以对人民不干涉作为治理天下的手段,并不是“外天下国家”。

〔8〕 “人之一身一心”数句:查《老子》中没有这样的话。《孟子·尽心》上有“万物皆备于我矣”的话,作者此处记错了。

〔9〕 “圣人”三句:圣人,指孔子。降衷:《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衷作“善”解,引申为特长。秉彝:《诗经·崧高》:“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彝作“常”解,即法则、规律,引申为本性。三句说:圣人(孔子)之所以能生而知之,那是上天给予他的特长和本性。但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的。这里表现了作者的唯心观点。

〔10〕 前言往行: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亦即历史遗产。

〔11〕 “取友者”数句:这几句话的意思原出《孟子》。《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诵其诗、读其诗……”。

〔12〕 “陶渊明”句:(为了要和古代的圣贤交朋友)陶渊明所以要向中州找寻圣贤的遗迹。中都,当指中州,即黄河流域。陶渊明集子里有《圣贤群辅録》,里面所载圣贤群辅大都是中州人,作者据此认为陶要“尚友古人”。其实《圣贤群辅録》是别人编写托名陶着的。


然则士何以不游也?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 〔1〕 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敚攘 〔2〕 其人,盈厌吾欲,囊橐 〔3〕 既充,则阳阳 〔4〕 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 〔5〕 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二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 〔6〕 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 〔7〕 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 〔8〕 ,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 〔9〕 ,矜己自大,酰瓮之鸡,坎井之蛙 〔10〕 ,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 〔11〕 不止也。且方窥测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 〔12〕 ,讵敢 〔13〕 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是行也,交从 〔14〕 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是知也,非老氏之知也。如是之游,光前絶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澄所逮事 〔15〕 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 〔16〕 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注释

〔1〕 胁肩:谄媚的姿态。

〔2〕 敚(duó夺):强取。攘:窃取;敚攘即强行索取之意。

〔3〕 囊橐(tuó驼):盛物的口袋一类的用具。有底的叫囊,无底的叫橐。

〔4〕 阳阳:与“扬扬”通,得意的样子。

〔5〕 恶得:即“乌得”。恶,同“乌”,怎么能够之意。

〔6〕 覩:同“睹”,看见。

〔7〕 属辞:撰拟文辞。

〔8〕 举子业:封建时代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知识分子应试秀才前学习作应试文字,称举子业。

〔9〕 阖门称雄:阖,关闭;关起门来称英雄。

〔10〕 酰(xī吸)瓮之鸡,坎井之蛙:都是对孤陋寡闻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比喻,皆出于《庄子》。酰瓮之鸡:即酰鸡,是浮在酒上的一种小虫子,又名蠛蠓(miè měnɡ灭猛)。《田子方》篇记载,孔子见老子后出来对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酰鸡与?微夫子(指老子)之发吾复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坎,作“浅”解,坎井之蛙即浅井之蛙,《秋水》篇记载:坎井之蛙,自觉其井宽水深,足以为乐,向东海之鳖夸口,请其入井参观,东海之鳖的左脚还未伸下去,左膝已经被狭窄的井口绊住了。
首节 上一节 182/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