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81节

〔6〕 无往而不得死所:无处不可以是我死的地方。

〔7〕 委骨于草莽:把尸骨弃置在草野之中。

〔8〕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zuò做):我虽然正气凛然没有感到惭愧的地方。怍,惭愧。浩然,状正气。

〔9〕 “然微以自文”两句:微以,不能以此。文,掩饰。其,作“将”解。两句意为:但是不能以此在君主和祖先面前掩饰自己的过失,否则他们将会怎样地数说我啊!

〔10〕 “诚不自意”两句:实在想不到能重新回朝,重新看到君王。文天祥写此文时已逃回南宋,拥立端宗赵是于福州。返衣冠:指回朝任职。日月:指帝后。

〔11〕 使旦夕得正丘首:《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是说狐狸热恋着它的巢穴,临死的时候,把头朝向它的巢穴的土丘死去。前人常以“正丘首”来比喻死于故乡。这里说,如果能够早晚在祖国土地上死去,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12〕 改元景炎:据《宋史》宋端宗于一二七六年夏五月即位,改年号为景炎。  (李永祜 注)


谢翱

谢翱(一二四九——一二九五),字皋羽,号晞发子。自称粤人,出生于长溪(今福建霞浦以南),是宋末著名爱国志士。少年时习科举,有志于经世。为人耿介,嫉恶如仇,不与流俗苟合。元军南下,文天祥在福建起兵。谢翱散家财募乡兵数百人参军,被委为咨事参军,与文天祥情谊极为密切。文天祥被俘就义,宋朝灭亡,谢翱流匿民间。其后,北行至浙江,登严子陵钓台北望吊祭,恸哭泣下,哀痛欲絶。此后往来于浙江中部,访问宋朝遗老,游历山水名胜,四十七岁时病死于杭州,葬严子陵钓台南。着有《晞发集》等。

谢翱的诗歌在宋末独树一帜,其散文则效法柳宗元,崭拔峭劲外,又别其一种奔放的气势。


登西台恸哭记 〔1〕

在这篇短文里,作者记叙了登西台吊祭文天祥的经过。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作者是爱国志士,他们相处的时间虽很短,结下的战斗友谊却极深。作者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来缅怀死者,梦中相忆,登台而哭,长歌号恸,声泪俱下,其情谊之深,哀思之切,足以令人感动。虽然为环境逼迫,文中词意隐约,但爱国主义思想依然贯串全篇。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 〔2〕 ,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 〔3〕 。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4〕 ,今其诗具在 〔5〕 ,可考也。余恨死无以藉手 〔6〕 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 〔7〕 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 〔8〕 ,望夫差之台 〔9〕 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 〔10〕 ,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11〕 。

注释

〔1〕 西台:在浙江桐庐富春江上,有东西二台,各高十余丈,下临富春江,为汉高士严子陵登临处。

〔2〕 “始故人”句:早先,老友宋宰相文天祥在南方设置府署。本文作于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其时元朝统治全国已十一年,对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的迫害仍极严酷,作者不便明言,所以以唐宰相唐鲁公指文天祥。鲁公,即颜真卿,安禄山反,颜真卿起兵讨伐。李希烈叛,真卿往喻被害。真卿在代宗时官尚书右丞,封鲁郡公,所以称宰相鲁公。明徐赘民云,家中有此文手钞本,篇首称“宰相信公”(文天祥进爵至信国公),不称“故人唐宰相鲁公”,可证鲁公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南服,南方。景炎元年(一二七六)文天祥从海路至福建,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于延平开府治事,传令各州县发兵勤王。

〔3〕 漳水湄:漳水,指江西赣州以南之章水。湄,河岸。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文天祥率军由福建入江西,屡战失利,妻子女儿皆被俘,文天祥仅与其子及幕客数人免于难。

〔4〕 “后明年”数句:张睢阳,张巡,见《张中丞传后叙》。颜杲卿,唐临沂人,安禄山叛乱时守常山(郡名,治所在河北省正定),城陷不屈,骂敌而死。祥兴元年(一二七八),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溃后被俘,被解赴燕京,路过张巡、颜杲卿尝往来处,悲歌慷慨,表示了以身殉国的决心。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即宋亡后四年,文天祥在燕京英勇就义,实践了自己追随张、颜等殉国的决心。

〔5〕 其诗具在:文天祥《指南后録》中有题许远诗:“睢阳水东流,双庙垂百世。”又题颜杲卿诗:“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又《正气歌》:“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6〕 藉手:有所凭借表现,有贡献意。

〔7〕 云岚:山峦里蒸发出的水汽聚结成的云彩。

〔8〕 “又后三年”数句:谢翱于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路过姑苏(今江苏吴县)。初开府旧治:德佑元年(一二七五)文天祥被委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知府,时驻姑苏。

〔9〕 夫差之台:夫差,春秋时吴国国王,为越王勾践所灭。夫差台在姑苏山上。

〔10〕 越台:即越王台。《清一统志》:“勾践登眺之所,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稷山。”

〔11〕 子陵之台:即严子陵钓台,东汉时严光,字子陵,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他隐居于浙江桐庐富春江,钓台就在富春江上。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 〔1〕 约越宿而集 〔2〕 ,午雨未止,买榜 〔3〕 江涘 〔4〕 ,登岸谒子陵祠 〔5〕 ,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 〔6〕 ,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 〔7〕 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 〔8〕 ,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 〔9〕 时,往来必拜谒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 〔10〕 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 〔11〕 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浡郁 〔12〕 ,气薄 〔13〕 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 〔14〕 击石作楚歌招之 〔15〕 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水黑 〔16〕 。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 〔17〕 !”歌阕 〔18〕 ,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 〔19〕 ,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息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 〔20〕 ?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时 〔21〕 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着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 〔22〕 ;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

余尝欲仿太史公 〔23〕 着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 〔24〕 ,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25〕 。

注释

〔1〕 与友人甲乙若丙:作者为突出吊祭文天祥的本意,故对从祭之人略而不书其姓名。据清黄宗羲考证:甲为吴思齐,字子善,流寓于桐庐,故下文云“别甲于江”;乙为严侣,字君友,系严子陵后裔,奉祀祖祠,家在江岸,故下文云“登岸宿乙家”;丙为冯桂芳,居家于睦(今浙江建德境内),故下文云“与丙独归”。若,作连接词用,“及”、“与”之意。

〔2〕 约越宿而集:互相约会隔宿(次日)而集合。

〔3〕 榜:船。下文“榜人”即船夫。

〔4〕 江涘(sì四):江岸边。

〔5〕 子陵祠:严子陵祠,祠在钓台下。

〔6〕 毁垣枯甃(zhòu宙):墙坏井涸。甃,井里用砖砌的墙称“甃”。

〔7〕 设主:摆设文天祥的神主。

〔8〕 号而恸者三:古时吊祭死者的全礼。

〔9〕 弱冠:满二十岁。古时礼制,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是成年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后来常把“弱冠”连用。

〔10〕 先君:去世的父亲,指谢钥,性极孝,不做官,着有《春秋衍义》等书。

〔11〕 睠:通“眷”,怀念、眷恋。

〔12〕 渰(yǎn掩)浥浡郁:云兴起时阴霾满天藴积湿润的样子。

〔13〕 薄:逼。

〔14〕 如意:古时本为搔痒用具,后流变为观赏物品,长约一两尺,状如弯曲之手臂,头部作云彩或灵芝草形状,多为碧玉制作,亦有金、竹制品。

〔15〕 作楚歌招之:《楚辞》有《招魂》,为屈原哀悼楚怀王的诗篇,谢翱此处仿效屈原,作歌辞对文天祥表示哀悼。
首节 上一节 181/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