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78节

〔8〕 淮阴:今江苏省淮阴,绍兴三年(一一三三),赵立破金军于淮阴。

〔9〕 蹈海:绍兴三年,高宗为金军所逼,从明州坐海船逃到温州。

〔10〕 “欲屈万乘之尊”两句:要皇帝向外族屈膝投降。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为“天子”的代称。穹庐:古代北方外族所居之帐幕,故用它作为外族的代称。

〔11〕 气已索:气已尽。索,尽。

〔12〕 鲁仲连:见本书页四二《鲁仲连义不帝秦》。

〔13〕 石晋:指石敬瑭,他原系后唐河东节度使,为了夺取帝位,借契丹兵,灭后唐,自称帝,国号晋。他割了燕云十六州贿赂契丹,并称契丹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14〕 曾开:字天游,官礼部侍郎。因反对议和,触犯秦桧,被贬为徽州太守。

〔15〕 古谊:古义。折之:驳斥他。

〔16〕 遂非:意即坚持错误。狠愎:凶恶暴戾。

〔17〕 建白:犹言建议。

〔18〕 台谏:御史台、谏议院,都是掌弹劾规谏之职的。从臣:隶属御史台谏议院的官吏。

〔19〕 佥:皆。

〔20〕 “微管仲”两句:见《论语·宪问》,孔子赞美管仲说:没有管仲,我大概要做外族的俘虏了。微:无。管仲:春秋时齐国相,辅佐齐桓公霸天下,尊周王,攘“夷狄”。被发左衽:外族的服饰。

〔21〕 衣冠之会:《论语·宪问》里孔子称赞管仲道:“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和诸侯会盟,不靠武力威胁,所以称衣冠之会,指汉族会盟。


孙近 〔1〕 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 〔2〕 。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 〔3〕 ,漫不可否事。桧曰“虏可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天子当拜”。臣尝至政事堂 〔4〕 ,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呜呼!参赞大臣,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 〔5〕 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 〔6〕 ,义不与桧等共戴天 〔7〕 。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槁街 〔8〕 。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 〔9〕 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渎天威,甘俟斧钺 〔10〕 ,不胜陨越之至。

注释

〔1〕 孙近:字叔诸,高宗时,以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主和议。

〔2〕 参知政事:宰相的副贰。

〔3〕 伴食中书:唐朝卢怀慎与姚崇共掌枢密(宰相之职),怀慎以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姚崇,遇事皆推委不敢自决,当时人们称之为“伴食中书”。见《唐书·卢怀慎传》,指任职不管事。

〔4〕 政事堂:讨论政事的地方,即宰相办公处。《却扫编》:“唐之政令,虽出于中书门下,然定于宰相治事之地,号曰政事堂。”

〔5〕 折冲:抵御敌人,《诗经·大雅·绵》传:“折冲曰御侮。”疏:“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

〔6〕 备员枢属:胡铨当时任枢密院编修官,属于枢密院官员之一。

〔7〕 不共戴天:《礼·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古以君父并称,这里指秦桧等为君父之仇。

〔8〕 竿之藁街:把秦桧等的头挂在竿上,到金国使臣住的街上去示众。槁街,汉长安城内外族人住的街。

〔9〕 赴东海而死:见《鲁仲连义不帝秦》,作者藉用这句话表示反对议和意志的坚定。

〔10〕 甘俟斧钺(yuè越):愿等候极刑处分。斧钺,古时军中戮人所用之武器,后凡行刑均称斧钺。  (刘忆萱 注)


元好问

元好问(一一九○——一二五七),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中。他生活在金代的末期,青少年时即以诗文才能名播燕京,其时,适逢蒙古奴隶主贵族在黄河以北侵扰,因此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二十八岁以后移家居于豫西一带,曾充任金朝国史院编修、县令等职。一二三三年蒙古奴隶主贵族率军攻破汴京后,他曾一度被拘禁于山东聊城。翌年金亡。他获释以后迁居山东冠县,从此开始了晚年的遗民生活。元好问的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由于他亲身经历过战乱的痛苦,并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下层人民,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反映了人民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的痛苦,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并且由于他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在金元时期北方地区的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的散文,如他的诗歌一样,具有一种雄健而又清新的艺术风格。着有《遗山集》、《中州集》、《唐诗鼓吹》等书。


送秦中诸人引 〔1〕

本文为送友人归秦中之作。在这篇短文里,作者赞扬了关中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当地的文物名胜,对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进行了讽刺,表示了自己对朴素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文章质朴恬淡,潇洒自然。

不过,作者的这种思想和生活情趣,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阶级思想的一种反映,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

关中 〔2〕 风土完厚,人质直 〔3〕 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謡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 〔4〕 ,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 〔5〕 ,以秋试 〔6〕 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 〔7〕 未除,沉涵酒间 〔8〕 。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 〔9〕 ,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 〔10〕 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 〔11〕 ,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 〔12〕 ,如举子结夏课时 〔13〕 ,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 〔14〕 ,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 〔15〕 ,暑途千里 〔16〕 ,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 〔17〕 扬鞭,先我就道,矫首 〔18〕 西望,长吁青云 〔19〕 。今夫世俗惬意 〔20〕 事,如美食大官、高赀 〔21〕 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 〔22〕 之所甚靳 〔23〕 ,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 〔24〕 ,人何所争 〔25〕 ,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 〔26〕 之上矣。

注释

〔1〕 秦中:指陕西省地区,春秋战国时,为秦国的疆域。引:即“序”。

〔2〕 关中:春秋战国时秦以函谷关为东面边界,关以西称关中,其地区与秦中相同。

〔3〕 质直:朴素直爽。

〔4〕 “至于山川之胜”三句:从秦汉至隋唐各代,多以长安为国都,古代文物遗迹十分丰富。长安附近西岳华山又以奇险秀丽名闻天下,故云“莫与为比”。

〔5〕 先人:元好问已故的父亲德明。略阳:今甘肃秦安。

〔6〕 秋试:封建时代科举取士,于每年春秋举行两次考试,秋试为全省范围内的会考,也称作乡试。

〔7〕 纨绮气;公子哥儿习气。

〔8〕 沉涵酒间:沉溺在酒里。
首节 上一节 178/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