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76节
〔6〕 时驻跸章安:帝王出行止宿曰驻跸;跸,禁止行人往来为帝王出行清道。此句指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击,于建炎四年正月逃至章安镇。
〔7〕 温:浙江省温州。越:浙江省绍兴。
〔8〕 庚戌:建炎四年(一一三○)。放散百官:这年,自郎官以下得自便,不须随皇帝行动。
〔9〕 衢:浙江省衢州。
〔10〕 辛亥:绍兴元年(一一三一)。
〔11〕 壬子:绍兴二年(一一三二)。
〔12〕 珉:石之美者。
〔13〕 颁金:意即以玉壶赠给金兵。
〔14〕 有密论列者:有人向朝廷告密,要论以玉壶颁金的罪名,后得中书舍人綦崇礼的帮助,事情才平息。
〔15〕 外廷:即朝廷,别于内廷或宫廷而言。
〔16〕 四明:山名,在浙江省宁波西南。
〔17〕 会稽:今浙江绍兴。
〔18〕 吴说:字传明,当时名书法家,任福建路转运判官,故称运使。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在东莱 〔1〕 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 〔2〕 ,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 〔3〕 而墓木已拱 〔4〕 。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 〔5〕 ;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6〕 。岂人性之所著 〔7〕 ,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 〔8〕 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 〔9〕 ,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 〔10〕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 〔11〕 ,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 〔12〕 ,易安室 〔13〕 题。
注释
〔1〕 东莱:即今山东省莱州市。
〔2〕 芸签:芸草做的书签,芸草可避虫。缥:青白色的帛。缥带:用帛做的系书囊的带。
〔3〕 手泽如新:指赵明诚亲手题跋的墨迹,色泽犹新。
〔4〕 墓木已拱:墓前树木已长成,可以两手围抱。
〔5〕 “萧绎江陵陷没”两句:梁元帝萧绎即位于江陵,承圣三年(五五四),魏兵攻陷江陵,萧绎聚图书十四万卷焚毁。
〔6〕 “杨广江都倾覆”两句: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二年(六一六)游江都,后为宇文化及所杀。其平日所藏之书画极富,游时尽携以随行,中途船覆,大半沦弃,所余尽为宇文化及所得。
〔7〕 人性之所著:精神之所依附。着,附着。
〔8〕 尤物:原指尤异之人物。《庄子·徐无鬼》:“夫子,物之尤也。”后世引申作美色女子之代称。这里则指美好的事物。
〔9〕 少陆机作赋之二年:陆机二十作文赋,这句指自己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
〔10〕 过蘧瑗知非之两岁:蘧瑗,名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子的学生,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过两岁,即五十二,是作者写《后序》之年。
〔11〕 “人亡弓,人得之”:《孔子家语·好生》:“楚恭王出游,亡鸟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已(止)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作者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自己虽然失掉了所有的金石书画,但是别人得了也是一样。实际正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来宽慰自己的话。
〔12〕 玄黓(yì意):古代用干支纪年的名词。《尔雅·释天》:“太岁……在壬曰玄黓。”这里是指绍兴二年壬子(一一三二)。壮月:八月,《尔雅·月阳》:“八月为壮。”朔: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甲寅:即八月朔日的干支名,但据后人考证,绍兴二年八月朔并非甲寅而为戊子。
〔13〕 易安室: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故称易安室,古人往往以某室或某斋为号。 (刘忆萱 注)
岳飞
岳飞(一一○二——一一四一),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少贫穷,勤学务农,曾为安阳昼锦堂韩(琦)家的庄客,二十岁投军抗金,为“敢战士”。后以军功,累升为少保、宣抚使、节度使、枢密副使等官,曾大破金兀术兵于顺昌(安徽阜阳)、偃城(河南郾城)等地。因岳飞坚持抗金,反对和议,为高宗、秦桧等害死于临安(杭州)狱中,死时三十九岁。是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有明人所辑《岳武穆遗文》一卷。
五岳祠盟记 〔1〕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兀术再度大举攻宋,建康(今南京)失守,岳飞驻军于宜兴,与金兵周旋,屡败金兵。建炎四年初夏,岳飞克复建康城,重回宜兴,在宜兴西南张渚镇祠内,写下了这段“题记”。这时岳飞才二十八岁,从这段题记里,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岳飞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驱逐金兵、恢复国土的坚决意志。当然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相结合在一起的。文中“蹀血虏廷,尽屠夷种”等句,也有民族报复主义的情绪,对于这类词句,我们应该历史地批判地对待。
自中原板荡 〔2〕 ,夷狄 〔3〕 交侵。余发愤河朔 〔4〕 ,起自相台 〔5〕 。总发 〔6〕 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 〔7〕 ,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 〔8〕 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役,一鼓 〔9〕 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 〔10〕 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鋭待敌。嗣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 〔11〕 ,尽屠夷种。迎二圣 〔12〕 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 〔13〕 ,主上奠枕 〔14〕 ,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注释
〔1〕 这篇题记又见于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卷一。但文字颇多出入,并且说是岳飞题在宜兴张渚镇张大年家的屏风上的。现在这篇题记是依据岳飞的孙子岳珂编的《金佗粹编》的本子。五岳祠,可能是祠庙名。盟,就是立誓的意思。
〔2〕 板荡:《板》与《荡》是《诗经·大雅》里的诗篇名,都是讲周厉王的暴虐无道的。后来用它代称乱世,这里也是指丧乱的意思。
〔3〕 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带有侮辱意味,此处是用以指辽、金的侵略者,主要是指金。
〔4〕 河朔:即黄河以北。岳飞的家在河南汤阴,汤阴在黄河以北,故称河朔。下文“河朔岳飞题”即同此意。
〔5〕 相台:指河南相州(今河南安阳),因相州临漳县有铜雀台,唐以后即称为相台。岳飞是相州汤阴人,故说“起自相台”。
〔6〕 总发:即总角,把头发束起来,即指童年。按岳飞于二十岁从军。
〔7〕 夷荒:指边塞以外敌人的国境。
〔8〕 一旅:古代称士卒五百人为一旅,此处是泛指一支军队。
〔9〕 一鼓:古代战争时,以鼓声为发动攻击的进攻信号。此处是指一次的进攻。
〔10〕 匹马:即一匹马。匹马不回:指全歼敌人。
〔7〕 温:浙江省温州。越:浙江省绍兴。
〔8〕 庚戌:建炎四年(一一三○)。放散百官:这年,自郎官以下得自便,不须随皇帝行动。
〔9〕 衢:浙江省衢州。
〔10〕 辛亥:绍兴元年(一一三一)。
〔11〕 壬子:绍兴二年(一一三二)。
〔12〕 珉:石之美者。
〔13〕 颁金:意即以玉壶赠给金兵。
〔14〕 有密论列者:有人向朝廷告密,要论以玉壶颁金的罪名,后得中书舍人綦崇礼的帮助,事情才平息。
〔15〕 外廷:即朝廷,别于内廷或宫廷而言。
〔16〕 四明:山名,在浙江省宁波西南。
〔17〕 会稽:今浙江绍兴。
〔18〕 吴说:字传明,当时名书法家,任福建路转运判官,故称运使。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在东莱 〔1〕 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 〔2〕 ,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 〔3〕 而墓木已拱 〔4〕 。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 〔5〕 ;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6〕 。岂人性之所著 〔7〕 ,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 〔8〕 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 〔9〕 ,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 〔10〕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 〔11〕 ,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 〔12〕 ,易安室 〔13〕 题。
注释
〔1〕 东莱:即今山东省莱州市。
〔2〕 芸签:芸草做的书签,芸草可避虫。缥:青白色的帛。缥带:用帛做的系书囊的带。
〔3〕 手泽如新:指赵明诚亲手题跋的墨迹,色泽犹新。
〔4〕 墓木已拱:墓前树木已长成,可以两手围抱。
〔5〕 “萧绎江陵陷没”两句:梁元帝萧绎即位于江陵,承圣三年(五五四),魏兵攻陷江陵,萧绎聚图书十四万卷焚毁。
〔6〕 “杨广江都倾覆”两句: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二年(六一六)游江都,后为宇文化及所杀。其平日所藏之书画极富,游时尽携以随行,中途船覆,大半沦弃,所余尽为宇文化及所得。
〔7〕 人性之所著:精神之所依附。着,附着。
〔8〕 尤物:原指尤异之人物。《庄子·徐无鬼》:“夫子,物之尤也。”后世引申作美色女子之代称。这里则指美好的事物。
〔9〕 少陆机作赋之二年:陆机二十作文赋,这句指自己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
〔10〕 过蘧瑗知非之两岁:蘧瑗,名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子的学生,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过两岁,即五十二,是作者写《后序》之年。
〔11〕 “人亡弓,人得之”:《孔子家语·好生》:“楚恭王出游,亡鸟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已(止)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作者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自己虽然失掉了所有的金石书画,但是别人得了也是一样。实际正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来宽慰自己的话。
〔12〕 玄黓(yì意):古代用干支纪年的名词。《尔雅·释天》:“太岁……在壬曰玄黓。”这里是指绍兴二年壬子(一一三二)。壮月:八月,《尔雅·月阳》:“八月为壮。”朔: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甲寅:即八月朔日的干支名,但据后人考证,绍兴二年八月朔并非甲寅而为戊子。
〔13〕 易安室: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故称易安室,古人往往以某室或某斋为号。 (刘忆萱 注)
岳飞
岳飞(一一○二——一一四一),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少贫穷,勤学务农,曾为安阳昼锦堂韩(琦)家的庄客,二十岁投军抗金,为“敢战士”。后以军功,累升为少保、宣抚使、节度使、枢密副使等官,曾大破金兀术兵于顺昌(安徽阜阳)、偃城(河南郾城)等地。因岳飞坚持抗金,反对和议,为高宗、秦桧等害死于临安(杭州)狱中,死时三十九岁。是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有明人所辑《岳武穆遗文》一卷。
五岳祠盟记 〔1〕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兀术再度大举攻宋,建康(今南京)失守,岳飞驻军于宜兴,与金兵周旋,屡败金兵。建炎四年初夏,岳飞克复建康城,重回宜兴,在宜兴西南张渚镇祠内,写下了这段“题记”。这时岳飞才二十八岁,从这段题记里,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岳飞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驱逐金兵、恢复国土的坚决意志。当然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相结合在一起的。文中“蹀血虏廷,尽屠夷种”等句,也有民族报复主义的情绪,对于这类词句,我们应该历史地批判地对待。
自中原板荡 〔2〕 ,夷狄 〔3〕 交侵。余发愤河朔 〔4〕 ,起自相台 〔5〕 。总发 〔6〕 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 〔7〕 ,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 〔8〕 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役,一鼓 〔9〕 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 〔10〕 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鋭待敌。嗣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 〔11〕 ,尽屠夷种。迎二圣 〔12〕 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 〔13〕 ,主上奠枕 〔14〕 ,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注释
〔1〕 这篇题记又见于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卷一。但文字颇多出入,并且说是岳飞题在宜兴张渚镇张大年家的屏风上的。现在这篇题记是依据岳飞的孙子岳珂编的《金佗粹编》的本子。五岳祠,可能是祠庙名。盟,就是立誓的意思。
〔2〕 板荡:《板》与《荡》是《诗经·大雅》里的诗篇名,都是讲周厉王的暴虐无道的。后来用它代称乱世,这里也是指丧乱的意思。
〔3〕 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带有侮辱意味,此处是用以指辽、金的侵略者,主要是指金。
〔4〕 河朔:即黄河以北。岳飞的家在河南汤阴,汤阴在黄河以北,故称河朔。下文“河朔岳飞题”即同此意。
〔5〕 相台:指河南相州(今河南安阳),因相州临漳县有铜雀台,唐以后即称为相台。岳飞是相州汤阴人,故说“起自相台”。
〔6〕 总发:即总角,把头发束起来,即指童年。按岳飞于二十岁从军。
〔7〕 夷荒:指边塞以外敌人的国境。
〔8〕 一旅:古代称士卒五百人为一旅,此处是泛指一支军队。
〔9〕 一鼓:古代战争时,以鼓声为发动攻击的进攻信号。此处是指一次的进攻。
〔10〕 匹马:即一匹马。匹马不回:指全歼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