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73节

〔11〕 “余自齐安”句:我从黄州坐船去临汝。苏轼在元丰二年(一○七九)八月因“乌台诗案”下狱,十二月被释放。出狱后贬黄州,责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一○八○)到黄州。在黄州四年多,于元丰七年被调赴汝州。齐安,郡名,即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适,去。临汝,郡名,即汝州,在今河南省临汝。

〔12〕 迈:苏轼长子苏迈。饶:宋为饶州鄱阳郡,治今江西省鄱阳。德兴:县名。尉:地方官吏,主捕盗查奸等。

〔13〕 湖口:县名,即今江西湖口,石钟山即在此县。

〔14〕 空空:象声词,石声。

〔15〕 莫:同“暮”。

〔16〕 鹘:猛禽,性鋭敏,速飞善猎。

〔17〕 磔磔(zhé折):鸣声。

〔18〕 欬(kǎi慨);俗字作“咳”,即咳嗽。

〔19〕 鹳鹤:鹳鸟形似鹤而顶不红,因称鹳鹤,巢居在江湖池沼旁高树上。

〔20〕 噌吰(zēnɡ hónɡ增宏):宏大的钟声。

〔21〕 石穴罅(xià下):石的裂缝。

〔22〕 涵澹:水动荡貌。

〔23〕 空中:即中空。窍:小洞。

〔24〕 窾(kuǎn款)坎镗鞳(tānɡtà汤榻):钟鼓鸣声。

〔25〕 周景王:东周国君,名贵,继周灵王登位,在位六年。无射:本乐律名,《左传·定公四年》疏:“周铸无射,以律名钟。”又《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周景王将铸无射。”此处即指景王所铸之乐器钟无射。

〔26〕 魏庄子之歌钟:《国语·晋语》:“郑伯嘉来纳女工妾二十人、女乐二八、歌钟二肆(列)。”于晋悼公,悼公“锡(赐)魏绛女乐一八,歌钟一肆。”魏庄子即魏绛,晋大夫,曾辅助晋悼公称霸华夏。“魏庄子”,各本多作“魏献子”,此据《经进东坡文集》。按,献子为庄子之子魏舒,非魏绛。可能是传写之误。歌钟,乐器,即编钟。

〔27〕 “而陋者”句:而浅陋的人便拿着斧子等来考察叩击,以求石钟。按:李渤有《辨石钟山记》说:“决于南隅,忽遇双石……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苏轼说他“陋”,就是对此而发的。  (芦 荻 注)


苏辙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年十九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其后中书舍人李清臣主张起用王安石变法派人士,苏辙上疏反对,因此又被谪官雷州、永州、岳州等地。晚年筑室于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苏辙为文,一如其父兄,以策论见长,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行世。


上枢密韩太尉书 〔1〕

韩琦是北宋时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当时威望很高。作者写本文的主旨在于求见而向他请教。作者从作文章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精神气质方面的修养,必须游历四方,博览多识,广结有学问、有声望的著名人士等方面说起,行文如剥竹笋,层层深入展开,既阐述了为文的主张,又表达了对韩琦的景仰。

文内着重强调:摆脱书本的局限,游历四方,开拓见闻,虚心学习,以加强和提高自己的精神气质的修养,才能使自己具有独创性,写出高瞻远瞩、博大精深、真挚自然而表现出自己的鲜明风格的文章来。

太尉执事 〔2〕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3〕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4〕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5〕 ,气可以养而致 〔6〕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8〕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9〕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10〕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11〕 ,而不自知也。

注释

〔1〕 韩太尉:指韩琦。韩琦,字稚圭,安阳(县名,在今河南省)人,宋仁宗时为枢密院使,掌执军事重权,位同太尉(武官之首)。后辅佐英宗、神宗立朝,为顾命重臣,官至右仆射,封魏国公,名闻天下,故下文有“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等语。

〔2〕 执事:言托执事人转达,对人的尊称。

〔3〕 思之至深:思考它(文章)到了极为深刻的程度。

〔4〕 “以为文者”两句:气,气质或精神。气质是一种抽象的、本身没有外在形式的精神活动,所以作者认为文章是人的气质所寄托的外形。

〔5〕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作者认为,气质是内容,文章仅仅是它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养气而单纯地去学习作文章,那是不可能学得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作者的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强调内容(即气)的重要而否定学习形式(即文章)的必要性,这就片面了。

〔6〕 气可以养而致:气质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获得。

〔7〕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出于《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博大刚正的精神气质。

〔8〕 “今观其文章”四句:因为孟子善于修养自己的精神气质,所以他的文章具有“宽厚宏博”的内容,并且充溢在天地的空间之中,和他的精神气质的大小相称。称(chèn衬):相称。

〔9〕 “太史公”三句:太史公,指司马迁。司马迁写《史记》前,曾足历长江中下游、黄河南北岸十余省,游览山川名胜,调查历史古迹,访问农民、市民和豪俊、游侠等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物,获得了广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资料,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的相当深刻的影响,对他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0〕 “故其文”两句:这是就司马迁文章的风格色彩而评价的。疏荡:疏朗而又奔放宕荡。奇气:新颖、奇异的气概。

〔11〕 “其气充乎其中”四句:见,同“现”,表现。四句是说:孟子和司马迁,他们的精神气质,既充满在他们的文章之内里,又洋溢于文章之外貌;既跃动在语言词句之间,又表现在文采上面。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 〔1〕 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2〕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 〔3〕 ,故决然舍去 〔4〕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 〔5〕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6〕 ,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 〔7〕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 〔8〕 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 〔9〕 ,听其议论之宏辩 〔10〕 ,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 〔11〕 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 〔12〕 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13〕 ,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14〕 ,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15〕 。然幸得赐归待选 〔16〕 ,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 〔17〕 ,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1〕 百氏之书:指古时诸子百家的著作。

〔2〕 然皆古人之陈迹:诸子百家的著作,是表现古人的现实和思想的,时代向前发展,社会生活起了变化,古人的某些著作,也就成了过时的、陈旧的东西。

〔3〕 恐遂汩(ɡǔ古)没:汩没,浮沉。恐怕(自己)要与世浮沉,即声名不显之意。

〔4〕 故决然舍去:指舍去诸子百家之书。

〔5〕 秦、汉之故都:故都,指长安、洛阳。秦、汉立国,都以长安或洛阳为国都,宋以开封为国都,故称故都。
首节 上一节 173/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