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72节

〔6〕 “袜材”句:请求画竹拿来的绢素应该聚集到你那里了。

〔7〕 鹅溪:地名,在四川盐亭 西北八十里,其地产绢。鹅溪绢:唐时即以为贡品,宋时作书画,更贵重此绢。苏轼有“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的诗句。

〔8〕 寒梢:竹。

〔9〕 千寻竹:长八千尺的竹子,夸张地指竹影。寻,八尺。

〔10〕 “买田”句:与可开玩笑说,他如果有二百五十匹绢,便可以买田归老了。

〔11〕 篔筜谷:篔筜,竹名,生在水边,肌薄节长,是竹中最大的一种。篔筜谷,谷名,在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因以为名,与可曾在谷中筑亭。

〔12〕 偃竹:迎风仰斜的竹子。

〔13〕 汉川:汉水。修:长。蓬:草名,秋天枯萎后根拔出,风卷而飞,因此又叫飞蓬。这里用以形容竹的不值钱。

〔14〕 斤:斫木用的刀。赦:放过。箨(tuò拓)龙:竹笋。

〔15〕 馋太守:这是苏轼和与可开玩笑的话,时与可为洋州守。

〔16〕 陈州:旧治在今河南省淮阳。

〔17〕 湖州:旧治在今江苏省吴兴。

〔18〕 曝:在太阳下晒。

〔19〕 “昔曹孟德”两句:以前曹操祭桥玄的文中,有“车过……腹痛”的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曹操少年时,不为人器重,惟桥玄和南阳何颙赏识他,对他期望很大。建安七年(二○二)春,曹操过故乡谯郡,使人用太牢(牛)祭桥玄,并且自作《祀故太尉桥玄文》,文中有:“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死)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祭奠),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苏轼此处,藉以说明文中他记载了和与可生平戏笑之言,正表明他们彼此间感情的深厚。  (芦 荻 注)


游沙湖

《游沙湖》,见《东坡志林》。《东坡志林》,一名《东坡手泽》,是苏轼的小品文集。《四库提要》说它是“苏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録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易曰《志林》。”但苏轼自儋耳(在海南岛)北归,过廉州(广东合浦)时,给郑靖老的信中曾说:“《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三卷。”可见《志林》一名,是苏轼自定的,并非后人所加,同时也可见出苏轼此书并没有完成,而是经后人辑成的,因此后来各本所收篇目,互有增益和出入。

书中所收的作品,或记人,或论事,或写物,千汇万状,都是信手拈来之作。有许多文字,写得情韵深厚,流畅自然,从中既可看出苏轼的为人和哲学思想的一般,也可以看出他在散文方面的许多优秀技巧。

《游沙湖》,一作《游兰溪》。文中,作者运用风趣的语言,记述了他和聋人庞安常的结识和出游情形,反映出苏轼思想上乐观积极的一面。

黄州 〔1〕 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2〕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絶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 〔3〕 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 〔4〕 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 〔5〕 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6〕 ,休将白发唱黄鸡 〔7〕 。”是日剧饮 〔8〕 而归。

注释

〔1〕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一○七九)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御史何大正、舒亶及谏议大夫李定国上奏说他所作诗文,谤毁朝廷,轼因此被捕入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团练使,官名,唐置,职司监察。宋时,团练使只是虚衔)。

〔2〕 相田:视察田地。

〔3〕 蕲水:县名,故城在今湖北蕲水东三十里。

〔4〕 王逸少:王羲之字,见本书页三九○作者小传。相传他曾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5〕 作歌:苏轼的这首歌词,调名《浣溪沙》。

〔6〕 “人生无再少”两句: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苏轼见兰溪水向西流,对景生情,写出了这首和古诗的意思相反的词。

〔7〕 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老年。黄鸡,报晓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是感叹时光飞逝、朱颜易老的,苏轼这句的意思与之相反,意谓不要因为流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感到悲伤。

〔8〕 剧饮:畅饮。  (芦 荻 注)


石钟山记

这是苏轼一篇优秀的游记体散文,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叙述了他探访石钟山的经过。他先从对石钟山命名的怀疑写起,再到实地探究,而找出了山名石钟的真正根据。从而批评了那些对待客观事物不经过实地调查而喜欢主观臆断的人,并且指出了前人记叙简陋的地方。其中描写夜游石钟山时的景象,境界幽森,语言峭洁。

《水经》 〔1〕 云:彭蠡 〔2〕 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 〔3〕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4〕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5〕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6〕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 〔7〕 之,南声函胡 〔8〕 ,北声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9〕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 〔10〕 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11〕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12〕 ,送之至湖口 〔13〕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 〔14〕 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 〔15〕 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絶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嘼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16〕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17〕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 〔18〕 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 〔19〕 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20〕 如钟鼓不絶。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1〕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 〔22〕 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23〕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 〔24〕 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25〕 也,窾坎铛鞳者,魏庄子之歌钟 〔26〕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絶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27〕 ,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 《水经》: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见本书页四五一《江水》作者介绍。

〔2〕 彭蠡:湖名,即江西省鄱阳湖。

〔3〕 郦元:即郦道元,注《水经》。

〔4〕 搏:撞击。

〔5〕 磬:乐石。后寺观之中,用铜铁铸成钵形,拜神时敲击,亦称磬。

〔6〕 李渤:唐洛阳人,字浚之,隐少室山,元和(宪宗年号)初召为右拾遗,不肯赴任。于穆宗时为谏议大夫,大和(文宗年号)中拜太子宾客卒。

〔7〕 聆:听。

〔8〕 函胡:宫音,声音宏大。

〔9〕 “枹止响腾”两句:鼓槌停敲,音响腾起,再慢慢歇止。枹(fù复):鼓槌。

〔10〕 元丰:宋神宗年号。七年:一○八四年。
首节 上一节 172/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