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69节


〔10〕 遗世:离开尘世。

〔11〕 羽化:传说仙人能飞升,故称成仙叫羽化。

〔12〕 舷:船边。

〔13〕 桂棹兮兰桨:桂木为棹,木兰为桨;兮,啊。

〔14〕 空明:是指月光照着的江水。泝:同“溯”。流光:在江面上流动着的月光。

〔15〕 渺渺:遥远。予怀:我的心怀。这句说:我的心怀念着遥远的地方。

〔16〕 美人:心中想慕的人。

〔17〕 洞箫:箫之无底者。按:古代的箫都是几根箫编在一起的,叫作排箫,排箫的底都用蜡蜜填塞。其未填者称洞箫。后世称单管直吹的箫叫洞箫。

〔18〕 倚歌:依着歌声。

〔19〕 袅袅(niǎo鸟):若断若续,余音不絶的样子。

〔20〕 嫠(lí离)妇:寡妇。

〔21〕 愀(qiǎo悄)然:不乐的样子。

〔22〕 正襟:是正一正衣襟。危坐:端坐。

〔23〕 曹孟德:曹操,字孟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是他《短歌行》里的诗句。

〔24〕 夏口;即今汉口。

〔25〕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

〔26〕 缪(liáo缭):互相连结的意思。

〔27〕 郁乎苍苍:是一片苍翠的样子。郁,是茂盛貌。苍苍,是深青色。

〔28〕 周郎:指周瑜。周瑜与下文的荆州、江陵俱参见本书《诸葛亮传》相关注释。

〔29〕 舳舻(zhù lú驻芦):战船。

〔30〕 酾(sī司)酒临江:即临江酾酒,就是对着长江,将酒洒在江面上,以表示对山川形胜及古来英雄人物的凭吊。酾酒,原意是滤酒,这里作“洒”讲。

〔31〕 槊(shuò朔):是一种长矛。

〔32〕 麋:鹿的一种。

〔33〕 匏尊:酒器。匏,葫芦的一种,可以用作酒器。

〔34〕 蜉蝣:一种只能活数小时,生命很短促的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35〕 挟:带挈,这里是作伴的意思。飞仙:神仙。遨游:即游,遨也作“游”字讲。

〔36〕 抱明月而长终:与明月同始终。

〔37〕 遗响:指洞箫中吹出的曲调。悲风:指悲凉的秋风。

〔38〕 “逝者”两句:流去的像这样(指江水),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流去,因为江水始终是满满的。

〔39〕 “盈虚者”两句:忽圆忽缺的像那月亮,但实际上终于没有圆缺。

〔40〕 盖将:原来。

〔41〕 一瞬:眼睛一眨。

〔42〕 且夫:况且。

〔43〕 造物者:指天地,大自然。

〔44〕 适:享受的意思。

〔45〕 肴核:肴,指菜肴;核,指果品。

〔46〕 狼藉:很散乱的样子。

〔47〕 枕藉:互相为枕。即你枕着我,我枕着你。  (冯其庸 注)


上梅直讲书

这封信是苏轼及第后写给梅尧臣的(梅尧臣即梅圣俞,见本书页五九四《梅圣俞诗集序》题解,直讲是官名)。这一次考试,欧阳修是主考官,梅尧臣作参评官,他们在当时是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成员,对苏轼的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非常赞赏,认为他没有受宋初以来浮靡艰涩的文风的沾染,能“不为世俗之文”。本想列为第一,因为其他原因,才列为第二。苏轼对于欧阳修、梅尧臣对他的赞许,非常感激,在这封信里,他带着兴奋的心情,畅论了士遇知己之乐,并在推尊欧、梅两人的同时,表明自己是有很高的抱负的。文章气象峥嵘,词采绚烂,和他后期作品淡远自如的风格,有所不同。

轼每读《诗》至《鸱鸮》 〔1〕 ,读《书》至《君奭》 〔2〕 ,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絶 〔3〕 。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4〕 ?”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犹然而笑 〔5〕 曰:“回!使尔多才 〔6〕 ,吾为尔宰 〔7〕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 〔8〕 ,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9〕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 〔10〕 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11〕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 〔12〕 ,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 〔13〕 ,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 〔14〕 ,非亲旧为之请属 〔15〕 ,而向 〔16〕 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 〔17〕 ,亦不可以徒贫贱 〔18〕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19〕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释

〔1〕 《鸱鸮》:《诗经·豳风》中的篇名,是揭露统治阶级残暴迫害人民的民歌。但《毛氏传疏》却说是周公平定叛乱,东征武庚、管叔、蔡叔,而成王不了解周公心志,所以周公作了这首诗给成王看的。苏轼便从这一角度提到《鸱鸮》,感叹周公的无人了解。
首节 上一节 169/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