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68节

〔15〕 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讲,本来是当然的事情。

〔16〕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见《史记·魏世家》苏代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1〕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2〕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6〕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8〕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0〕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1〕 ,齐人勿附于秦 〔12〕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13〕 ,或未易量 〔14〕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5〕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勿使为积威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 。

注释

〔1〕 与:相与、交好。嬴(yíng迎):嬴氏,指秦国。秦国的祖先被赐姓嬴氏,后称秦嬴氏。

〔2〕 “五国既丧”两句:据《史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灭韩;公元前二二八年秦灭赵;公元前二二五年秦灭魏;公元前二二三年秦灭楚;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燕;齐国最后也被灭亡,在公元前二二一年。

〔3〕 “燕、赵之君”四句:战国之初,燕、赵两国有几个国君是有雄图远略的。燕文公时用纵横家苏秦之谋,与赵、魏、齐、楚等五国“合纵”,共同抗秦。燕昭王初即位时,国家新为齐国战败,昭王礼贤下士,“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国力增强,出兵伐齐国,破其国都临淄。燕国远离秦国,虽未交兵,但也未曾赂秦。赵国武灵王时,胡服骑射,成为北方强国,国土扩大。与秦国屡次交兵,虽数次大败,但仍并力抵抗,未曾赂秦求和。

〔4〕 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戎来对抗的成效。

〔5〕 “至丹”三句:丹,指燕喜王时太子燕丹。燕喜王时,韩、赵已被秦所灭,秦兵逼临易水(在今河北中部),形势危急。太子燕丹恐惧国家将破,派遣击剑任侠的勇士荆轲入秦,以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谋刺不果,荆轲被杀。秦兵东进击燕,燕国遂被灭亡。燕丹派荆轲谋刺,这只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军事对抗,因而加速了国家的破灭。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这不是正确的方式。

〔6〕 “赵尝五战”两句:这是一种约略的提法,最早见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到燕国游说燕文侯,有“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的话。实际上秦、赵交兵远不止五次,赵国失败也不止两次,但是在五次较大的战役中,赵国有三次击败秦军。

〔7〕 “后秦击赵”两句:李牧,赵国末期人,是戍守北部边境的大将,善用兵,曾用计大破匈奴军,使赵国北部边境安定了下来。秦进攻赵国时,他又数次大破秦军,后因秦国的反间计,被赵王所杀。据《史记·赵世家》载,赵幽缪王时,秦军攻赵,大将“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地名,在今河北南部),却之”。“四年,秦攻番吾(地名,在今河北南部),李牧与之战,却之。”

〔8〕 “洎牧以谗诛”两句:洎(jí及),通“及”,犹“等到”之意。据《史记·李牧列传》载,李牧连败秦军,为秦所畏忌。秦以黄金贿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图谋反叛,赵王罢李牧兵权,李牧不受命,赵王派人暗中捕杀李牧。邯郸为郡,李牧被杀,秦军立即进击,大破赵军,俘虏赵幽缪王迁,公元前二二八年占领邯郸,并将之作为秦国的一个郡。

〔9〕 “惜其用武”句:这句是说,赵国能用武力抗击秦国的进攻值得称赞,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它善始而没能善终。

〔10〕 “且燕、赵”句:燕、赵处于秦国消灭六国几乎将尽的时候。革,除。革灭,即消灭。殆,几乎、几至于。

〔11〕 三国:指韩、魏、楚。这三个国家在秦国的武力威胁下,多次割地、献地予秦。

〔12〕 “齐人”句:齐国本来听从苏秦的谋略,与其他五国合纵抗秦,但后来又为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所惑,首先破坏了纵约,与魏共同伐赵。其后又与秦国交换人质结好于秦。齐王建六年(前二五九),秦军攻赵,形势危急,齐国援助不力;赵请齐用粟米接济,齐国不许,赵军四十万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全军覆没,赵国一蹶不振,后来就被秦灭亡。

〔13〕 较:此处作较量、竞争解。

〔14〕 或未易量:或许未可轻易地估量(即下结论)。

〔15〕 “有如此之势”句:势:形势。积威:积渐之威。威力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并且它的发生作用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称“积威”。劫:胁制。

〔16〕 “苟以天下之大”三句:苟:假如。天下:指北宋时行政所及的疆域。下而从:下,作在其后解。后句中“下”作在其下、下等解。从,随从,犹“蹈袭”。故事:旧事。三句意即:假如以现今天下之大,反而依旧蹈袭六国赂敌灭亡的旧事,这种做法又是在六国之下了。按,北宋建国以后,对于窜犯边境的强敌,每每以财物赂买,屈辱求和。苏洵这篇文章是深寓讽刺之意的。清朱晴川评论此文说:“藉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的确,历史事实表明,赂敌求和,终于导致北宋灭亡。  (李永祜 注)


苏轼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散文家。宋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苏轼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立的新法被贬,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因谏官弹劾他诗文中和到湖州任谢上表中有毁谤朝廷之语,而被捕下狱。后调黄州团练副使。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曾一度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与司马光的政见发生了某些分歧,为旧党所恶,再次外调杭州。到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了更重的打击,被谪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再远贬为琼州(今海南岛)别驾。一一○○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遇赦北还,第二年,在内移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

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期间,正是新法一派和旧党之间斗争、倾轧激烈的时期,他站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方面,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激烈地反对新法,但在后期对新法某些政策的看法,有所转变,因此和旧党之间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而且,他的勤政爱民的儒家思想,使他有同情人民的一面,在各任地方官上,也办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这些,在他的作品中也是有反映的。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他不只在散文方面和苏洵、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成就上是当时最杰出的散文大家,而且在诗歌上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同时,在词的创作上,更大力地扩展了词的境界,进一步开拓了北宋以后的豪放派。此外,在书画方面他也都有很高的造诣。有《苏东坡全集》行世。


前赤壁赋

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的赤壁后作此赋(按三国时孙、曹鏖战的赤壁,实际是在湖北嘉鱼东北)。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在老庄、佛学思想影响下的超现实的人生态度。这篇文章,文词优美,具有浓厚的抒情特色,是他的一篇代表作品。

壬戌 〔1〕 之秋,七月既望 〔2〕 ,苏子 〔3〕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4〕 客,诵明月之诗 〔5〕 ,歌窈窕之章 〔6〕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7〕 ,凌万顷之茫然 〔8〕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9〕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10〕 独立,羽化 〔11〕 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 〔12〕 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13〕 ,击空明兮溯流光 〔14〕 。渺渺兮予怀 〔15〕 ,望美人 〔16〕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 〔17〕 者,倚歌 〔18〕 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19〕 ,不絶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0〕 。

苏子愀然 〔21〕 ,正襟危坐 〔22〕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3〕 ?西望夏口 〔24〕 ,东望武昌 〔25〕 ,山川相缪 〔26〕 ,郁乎苍苍 〔27〕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28〕 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29〕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30〕 ,横槊 〔31〕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32〕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 〔33〕 以相属。寄蜉蝣 〔34〕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35〕 ,抱明月而长终 〔36〕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7〕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38〕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9〕 。盖将 〔40〕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1〕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42〕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43〕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4〕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 〔45〕 既尽,杯盘狼藉 〔46〕 。相与枕藉 〔47〕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

〔2〕 既:尽。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十六日。

〔3〕 苏子:苏轼自称。

〔4〕 属:是劝酒的意思。

〔5〕 明月之诗:是指《诗经·陈风》里的《月出》篇。

〔6〕 窈窕之章:是指《月出》篇里的《月出皎兮》一章。诗中有“舒窈纠兮”之句,所以这样说。

〔7〕 纵:是听任的意思。一苇:指小船。所如:即所往。

〔8〕 凌:越过,指小船浮游在江面上。万顷:是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江面。茫然:是形容江面的广阔,茫无边际。

〔9〕 冯(píng凭)虚:即凭空。御风:即乘风、驾风的意思。
首节 上一节 168/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