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67节
〔20〕 鱼腹之骨:指屈原及二妃等人之骨。
〔21〕 大梁:即今河南开封,战国时为魏国的都城,这里是楚、汉相争之处。墟:本意是丘,此处作荒废的旧址讲。
〔22〕 楚汉:楚,指项羽,因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汉,指刘邦、刘邦被封为汉王。
〔23〕 项羽之喑呜:《史记·淮阴侯列传》记韩信对刘邦说:“项王喑 叱咤,千人皆废。”喑 即喑呜,是满怀怒气的样子。高帝之慢骂:汉高帝刘邦出身于流氓,动不动就破口骂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篇中均有记载。
〔24〕 世家龙门:司马迁世世代代住在龙门。龙门,古山名,跨黄河两岸,其东在今山西省河津北,其西在今陕西省韩城北。司马迁即生于此,今司马迁的墓和祠堂还保存在这里。
〔25〕 念神禹之鬼功:相传夏禹导河至龙门,即凿开了山以通流。
〔26〕 跨剑阁之鸟道:司马迁曾奉使巴蜀,经过剑阁。剑阁为长安入蜀之要道,甚险要。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路线,喻险要。
〔27〕 讲业齐鲁之都:齐国的都城在今山东省临淄,鲁国的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这是孔子的故乡,司马迁曾到过这两地,参观过曲阜城北泗上的孔子墓,并细心地体会和观察过孔子的遗风,参观了儒生们按时习礼的情景。讲,研究、学习。业,儒学。
〔28〕 乡射邹峄(yì译):乡射,古射礼之一,《仪礼》有《乡射礼》篇。胡匡衷《仪礼释官》说:“乡射有二:一是州长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贡士后,以此射询众庶,其礼皆先行乡饮酒礼。”邹峄,山名,即山东省邹县东南之峄山。司马迁在南游途中,曾到过邹县,游览了峄山,并在这里学习了饮酒、射箭的古礼。
〔29〕 汶阳:地名,在山东省宁阳北。洙泗:鲁二水名。《史记·货殖列传》:“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按:鲁自周公、孔子以后,后人言鲁之文化,遂以洙、泗为代表。
〔30〕 万象供四时而无穷:各种景象、各种事物,跟随着四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生长,没有终止的时候。
“予谓欲学子长之为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采奇而欲操觚弄墨 〔1〕 ,组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 〔2〕 。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 〔3〕 ;庖丁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 〔4〕 ,事固有殊类而相感 〔5〕 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絶踪诡观 〔6〕 ,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予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 〔7〕 ,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注释
〔1〕 操觚(gū孤):拿着木版写字。觚,古代写字的木版,即“简”。弄墨:磨墨,也是指写字作文章。
〔2〕 “组缀腐熟”两句:组缀,编组掇拾。腐熟,陈腐的思想和语言。常常,平庸。这二句连上句的意思说:如果不知道学习司马迁游历各地,对各种事物和学问作实地的观察调查,而只是拾取古书中的一些陈腐的思想和语言,乃是一种平凡、陈腐的做法,是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的。
〔3〕 “昔公孙氏”两句:唐朝草书家张旭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公孙氏:唐开元间有名的女舞蹈家,精于剑器浑脱舞,这是一种雄壮的舞蹈,舞者戎装持剑。
〔4〕 “庖丁氏”三句:见本书页九六《庖丁解牛》。
〔5〕 殊类而相感:不同的事情互相得到感应、启发,如张旭之观舞而悟草书法。当代表演艺术大师盖叫天,常从动物的姿态甚至从缭绕的烟气中悟得许多优美的舞蹈身段,同是此理。
〔6〕 絶踪诡观:即奇踪异观;诡,此处作“异”讲。
〔7〕 “江南吴越”数句:吴越,指江苏、浙江一带,江浙山水秀丽,故称清风。燕赵秦陇指河北、陕西、甘肃一带,统指北方,北方山川雄伟,民风刚劲,故称劲气。 (冯其庸 注)
苏洵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二十七岁时,始发愤学习。一年后应试不中,因而焚毁日常所著文章,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经及诸子百家等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刻千言”。嘉佑间,与子苏轼、苏辙同至京城(开封),进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所著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传出后,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宰相韩琦向朝廷推荐苏洵,苏洵以疾病辞不应试。被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后为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主簿,与陈州项城(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死去。有《嘉佑集》行世。
苏洵为文擅长策论。文章纵横捭阖,机锋雄辩,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二子为世推重,并称“三苏”。
六国论
《六国论》旨在论述战国时六国对秦斗争的政治形势,六国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战国时代,攻伐、兼并十分剧烈。在这个斗争中,六国曾建立起了联合阵线来对抗秦国。但是在这个阵线内部,又有两种不同的对敌斗争的态度:一种是,如赵、燕这样的国家,不为敌人的政治、军事压力所屈,不尊奉、赂买敌人,而进行坚决无畏的斗争;另一种是,如魏、韩、齐这样的国家,它们或者为秦国的政治、军事的威力所吓倒,向敌人献地求和,不敢进行坚决斗争,或者因为自己离敌人遥远,目前不致受到进攻而与敌人积极交好。这两种不同的对敌斗争的态度,受到了历史的严峻考验。客观事实表明:那些献地赂秦、妥协求和的国家,最先被秦国灭掉。
对于敌人屈辱求和,企图用赂敌来换取长久的安宁,这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赂敌的结果,反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和野心,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导致了自己灭亡。这是本文指出的历史教训。这个教训,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
六国破灭 〔1〕 ,非兵不利、战不善 〔2〕 ,弊在赂秦 〔3〕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4〕 :六国互丧,率 〔5〕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 〔6〕 ,小则获邑 〔7〕 ,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8〕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9〕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10〕 。思厥 〔11〕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12〕 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13〕 ,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复,理固宜然 〔15〕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6〕 此言得之。
注释
〔1〕 “六国”句:六国,指战国时的燕、赵、齐、楚、韩、魏六个诸侯国,和秦形成对抗的形势。当时的形势是:从土地面积上来看,楚国最大,秦、赵、齐次之,魏、燕又次之,韩国最小;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在太行山以西今陕西、甘肃和川北地区;韩、魏、赵在太行山以东今河南、山西、河北地区,与秦国为紧邻;楚国地处长江中游和江淮流域广大地区;齐国在今山东半岛的大部份,燕国僻居今河北北部和山海关以外辽东半岛地区,这两个国家离秦国最远。七国中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急图向东发展,大大威胁着六国,而韩、魏、赵三国则首当其冲。在这种情况下,六国曾联合起来(合纵)对抗秦国。但是它们又各怀着自私的打算,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离秦远而国力强大的齐、楚对处在抗秦最前线的韩、魏、赵三国并不予以大力支持,甚至自相攻伐起来。三国中魏、韩屈服于秦国的压力,几次献地求和,这就更助长了秦国的气焰。六国终于在秦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下,被各个击破,先后灭亡。
〔2〕 “非兵不利”句:不是兵器不鋭利、作战不好。
〔3〕 弊在赂(lù路)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以财物予人而有所求。
〔4〕 或曰:有人说道。
〔5〕 率:大都(是)。
〔6〕 秦以攻取之外:秦国由进攻直接夺取之外。“以”作“由”解。
〔7〕 邑:古时大夫的食采地称“邑”。
〔8〕 “较秦之所得”两句:比较一下秦国(由受赂)所得来的城邑和由战胜而夺取来的城邑,它(受赂得来的城邑)的成果的数量要大百倍。实,果实、成果,这里指成果的数量。
〔9〕 “诸侯之所亡”两句:比较一下诸侯(因赂秦)所丧失的城邑和战败而丧失的城邑,(赂秦所丧失的城邑)的数量也要大百倍。亡,丧亡、丧失。
〔10〕 固不在战矣:本来不在战与不战这上面。固,原来、本来。
〔11〕 思:发语词,无义。厥:其。
〔12〕 举:作数量词用,皆、都之意。
〔13〕 “今日”两句:这种情形以魏国最为突出,例如,据《史记》记载:公元前三三一年秦大败魏兵,次年魏献黄河西岸地求和;公元前三二八年,献秦上郡十五县;公元前二九○年,献黄河东岸地方四百里予秦。
〔14〕 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