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66节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1〕 ,唐浮图 〔2〕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3〕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4〕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5〕 道,其文漫灭 〔6〕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7〕 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 〔8〕 ,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 〔9〕 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10〕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11〕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 。至和元年 〔13〕 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
〔1〕 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北十五里。
〔2〕 浮图:僧和佛塔都叫浮图,这里指僧。
〔3〕 庐冢:即庐墓。修筑在墓旁的屋子。
〔4〕 阳:山南曰阳。
〔5〕 仆:倒。
〔6〕 其文漫灭:字迹剥蚀看不清楚之意。
〔7〕 窈:深远。
〔8〕 比好游者: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
〔9〕 咎:责怪。
〔10〕 夷:平坦。
〔11〕 相:助。
〔12〕 “四人”五句:庐陵,今江西吉水东;萧君圭君玉,未详。长乐,属今福建福州市;王回,字深父,中进士,为亳州(今安徽亳县)卫真县主簿,未一岁,弃去,遂终身不复仕,有文集二十卷。安国,字平父,安石弟,熙宁初及第,曾官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等职,后为吕惠卿所陷,罢官归卒。安上,字纯父,安石最幼弟。
〔13〕 至和元年:即一○五四年。至和,仁宗年号。 (刘瑞莲 注)
马存
马存(?——一○九六)字子才,宋乐平(今江西省地名)人,元佑三年(一○八八)进士,累官越州观察推官。马存少时颖悟,授书辄成诵。其于元佑间省试、廷试所撰之文,论史事、论边患,不迎合时论,独陈己见,为苏轼、苏辙所激赏并评置高等。后“元佑党祸”起,苏轼等遭贬斥,马存亦受牵连,其文罕传。清同治间,其邑人广为搜集,编成《马节推集》二十卷。
赠盖邦式序
盖邦式喜爱《史记》文章的雄奇瑰丽,欲学《史记》的文章,问其法于马存,马存就写了这篇序文赠他。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明司马迁文章之所以如此奇伟,风格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是由于他有周游天下的阅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对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有深刻细致的观察和体会,因而他能把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深刻地表现出来,从而构成他的文章的各种不同的风格。马存对形成司马迁文章风格的原因说得显然并不全面,一方面,他没有能看到文章的风格与作家思想的深刻的关系;另方面,司马迁本人除了游历名山大川,观察社会现实以外,对于接受文化遗产,研习各种典籍也下了很深的工夫。这一切,对司马迁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是有密切关系的,本文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因此谈司马迁文章的风格,就显得比较片面。但是他不像唐宋时期的古文家那样片面强调“文以载道”,片面强调书本知识,而是大力强调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了解,强调生活感受,强调实际的生活感受对作家创作及其艺术风格有着重大的意义,强调扩大眼界多观察各种事物可以收到艺术上的“殊类相感”的效果,即收到互相启发的作用,从而反对那种“组缀腐熟”,专门关闭在书斋里抄袭一些陈词滥调的所谓“创作”态度。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说来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
这篇文章,写得雄奇奔放,笔势纵横,对《史记》文章风格方面的分析,也有独到的地方,差不多与他同时的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里也有类似的看法;清代的姚祖恩,在他所选评的《史记精华録》一书的叙文里,更改头换面地袭用了这篇文章的许多段原话,足见这篇文章对后来的影响。
予友盖邦式 〔1〕 ,尝为予言:“司马子长 〔2〕 之文章有奇伟气 〔3〕 ,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真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 〔4〕 ,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 〔5〕 ,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面浩漫;望云梦洞庭> 〔6〕 之陂,彭蠡之潴> 〔7〕 ,涵混太虚 〔8〕 ,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 〔9〕 ,故其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絶绵 〔10〕 ,巫山之嵯峨 〔11〕 ,阳台朝云 〔12〕 ,苍梧 〔13〕 暮烟,态度无定,靡曼绰约 〔14〕 ,春妆如浓,秋饰如洗,故其文妍媚而蔚纡 〔15〕 ;泛沅渡湘 〔16〕 ,吊大夫 〔17〕 之魂,悼妃子 〔18〕 之恨,竹上犹斑斑 〔19〕 ,而不知鱼腹之骨 〔20〕 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 〔21〕 ,观楚汉 〔22〕 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慢骂 〔23〕 ,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 〔24〕 ,念神禹之鬼功 〔25〕 ,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 〔26〕 ,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絶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 〔27〕 ,睹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28〕 ,仿徨乎汶阳洙泗之上 〔29〕 ,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 〔30〕 ,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矣!
注释
〔1〕 盖邦式:其人不详。
〔2〕 司马子长:即司马迁,详见本书页一七一作者小传。
〔3〕 气:指文章的风格。
〔4〕 以助吾气:这里的气,是指作者的气概或修养。即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
〔5〕 长淮、大江:即淮河、长江。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开始游历,漫游过许多地方。详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6〕 云梦:古大泽名,在今湖北省境内,后世淤成低泽地。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7〕 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该湖古称彭蠡,亦称彭泽。潴(zhū朱):水停聚之处。
〔8〕 涵混:包容之意。太虚:指天空。
〔9〕 不见介量:介,边或畔的意思。量,即容量。这是说洞庭、彭蠡,波涛连天,看不见它的边界和容量。
〔10〕 九嶷:山名,亦作九疑,又叫苍梧山,相传为舜的葬地,在今湖南省境内。絶:险絶。絶绵:指山势的险絶绵邈。
〔11〕 巫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嵯峨:高耸貌。
〔12〕 阳台:山名,在四川省巫山境。朝云: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的朝云,是指早晨的云彩。
〔13〕 苍梧:即指九嶷山。
〔14〕 靡曼:柔弱貌。绰约:姿态美好貌。这句形容朝云暮烟中的山景。
〔15〕 蔚:文采盛。纡:文笔曲折。
〔16〕 沅:即沅江,亦称芷江,源出贵州省,流入湖南省境。湘:即湘水,亦称湘江,在湖南省。
〔17〕 大夫:指屈原。屈原自沉于汨罗江,汨罗江西北流入湘水,所以有时也称屈原自沉湘水而死。
〔18〕 妃子: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有虞二妃”条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听说舜死于苍梧,二妃即死于沅、湘之间。
〔19〕 竹上犹斑斑:《博物志》说:舜死后,二妃痛哭,血泪洒在江边竹子上,以后竹上即生斑斑血痕,故称湘妃竹,亦简称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