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61节

这是欧阳修为梅尧臣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圣俞是梅尧臣(一○○二——一○六○)的字,他生于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是宋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欧阳修在这篇序里竭力推重他的诗,并阐发了诗穷而后工的道理,欧阳修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理解封建时代许多优秀诗人的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1〕 ,夫岂然哉 〔2〕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3〕 。凡士之藴其所有 〔4〕 ,而不得施于世者 〔5〕 ,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6〕 ,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7〕 ,内 〔8〕 有优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 〔9〕 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10〕 ,累举进士 〔11〕 ,辄抑于有司 〔12〕 ,困于州县 〔13〕 ,凡十余年,年今 〔14〕 五十,犹从辟书 〔15〕 ,为人之佐 〔16〕 ,郁其所蓄 〔17〕 ,不得奋见于事业 〔18〕 。其家宛陵 〔19〕 ,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 〔20〕 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 〔21〕 于世,世人之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 〔22〕 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 〔23〕 ,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 〔24〕 ,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 〔25〕 以来所作,次 〔26〕 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 〔27〕 也,辄 〔28〕 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 〔29〕 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注释

〔1〕 少达而多穷:达,指达到追求功名富贵或用世的目的。穷,即达不到以上的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诗的人很少能够在功名富贵上或事业上得意的,多数是穷途潦倒的。

〔2〕 夫岂然哉: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3〕 “盖世所传诗者”两句: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不得意的诗人的作品。

〔4〕 藴其所有:胸中怀藏他所有的经世济时的才能。

〔5〕 不得施于世:不能在当世得到实现。

〔6〕 “多喜”句:大都喜欢放浪于山水之间。

〔7〕 探其奇怪:描写它们种种奇奇怪怪的形状。按《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处即用其意。下文“兴于怨刺”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8〕 内:内心。

〔9〕 羁臣:即“羁旅之臣”,语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意即旅寄在外之臣,亦可泛指被贬远居之臣。

〔10〕 “少以”句:按《宋史·梅尧臣传》云:“梅尧臣……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簿。”这是说他自己没有考取功名,是袭他叔父的官衔为河南主簿的。

〔11〕 累举进士:屡次参加进士考试。

〔12〕 辄抑于有司: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有司,原是指官吏,此处即指主考官。

〔13〕 困于州县:长期作州县小吏。

〔14〕 今:近的意思。

〔15〕 辟书:辟,召。辟书,召聘之书,指应地方官的招聘。

〔16〕 为人之佐:做人家的幕宾。

〔17〕 郁其所蓄: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郁,压抑,即不得发掦。蓄,是指胸中怀藏的本领。

〔18〕 “不得”句:无法在事业上发挥出来。

〔19〕 宛陵:即安徽宣城。

〔20〕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21〕 说:通“悦”。

〔22〕 王文康公:字晦叔,河南人,文康是其谥号。

〔23〕 雅颂:《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雅》分《大雅》和《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这些诗里有些是歌功颂德的作品。

〔24〕 清庙:即宗庙。《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注:“清庙,肃然清静之称。”又《诗经·周颂》的篇名,《诗序》说这首诗是祀文王的。

〔25〕 洛阳:即河南洛阳。吴兴:县名,在浙江嘉兴西。

〔26〕 次:编。

〔27〕 类次:以类编次。

〔28〕 辄:意同“即”。

〔29〕 掇其尤者:选取其最好者。  (冯其庸 注)


祭石曼卿文 〔1〕

石曼卿是欧阳修的朋友,这篇文章是作者遣人致祭于曼卿墓下的祭文,并不是曼卿刚死时的吊奠之词,故全从曼卿墓上着笔,文章写得感情浓挚,音节悲哀,是祭文中的一篇佳品。

维治平四年 〔2〕 ,七月日,具官 〔3〕 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扬 〔4〕 ,至于太清 〔5〕 ,以清酌庶羞 〔6〕 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 〔7〕 ,死而为灵 〔8〕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 〔9〕 ;不与万物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着在简册 〔10〕 者,昭如日星 〔11〕 。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髴 〔12〕 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 〔13〕 ,突兀峥嵘 〔14〕 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 〔15〕 而为金玉之精 〔16〕 。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 〔17〕 。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 〔18〕 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 〔19〕 。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 〔20〕 ?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 〔21〕 乎矌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 〔22〕 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 〔23〕 ,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 〔24〕 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25〕 。尚飨 〔26〕 !

注释

〔1〕 石曼卿:名延年,先世为幽州人,后迁宋州之宋城(今河南商丘南),遂为宋州人,《宋史》本传云:“延年为人跌宕任气节,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于诗最工而善书。……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延年虽酣放,若不可撄以世务,然与人论天下事,是非无不当。”

〔2〕 维:发语词。治平:北宋英宗年号。四年:一○六七年。

〔3〕 具官:唐宋以来,称具备官爵履历者叫具官。

〔4〕 尚书都省令史:尚书都省,官署名,即尚书省。令史,官名,位次于郎,主文书以助郎职者。扬(yì易):人名。
首节 上一节 161/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