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5节


〔5〕 堕(hūi灰):同“隳”,毁坏。军实:战果。寇雠:雠敌。长寇雠:长敌人的气焰。

〔6〕 不顾而唾:唾,吐唾沫;此动作表示对襄公的行为的鄙视。

〔7〕 “释左骖”两句:骖,拉车的马是并排的,在车辕旁边的马叫骖。(晋大夫)阳处父见孟明已在舟中,假托襄公之命解左骖赠给孟明,欲把孟明他们骗上岸后捉回去。

〔8〕 稽(qǐ启)首:叩头至地,为古代至敬之礼。

〔9〕 不以累臣衅鼓:累臣,被囚禁之臣;衅(xìn信),血祭;衅鼓,古时有“衅祭”的仪式,凡新制成的钟鼓之类,都得杀牲以血涂鼓的缝隙,然后献牲以祭。全句说:不把我们杀死。

〔10〕 寡君之以为戮:寡君如果把我杀了。

〔11〕 死且不朽:虽死也不忘大恩。

〔12〕 三年,将拜君赐:拜,拜谢;赐,恩赐;这里说,若果托晋君的恩惠而得到赦免,三年以后必来复仇。

〔13〕 秦伯:即秦穆公;素服郊次:秦伯穿着白色的丧服在郊外等待,以示哀悼。

〔14〕 乡:同“向”;乡师,言向着军队。

〔15〕 孤:王侯自谦之称。

〔16〕 不替孟明:替,止,中止。没有命令孟明所率领的伐郑之师停止前进。

〔17〕 “且吾”句:眚(shěng省),过错。这是说:我不会因你们一时的过错而抹杀你们的功绩的。  (钟贤培 焦伯华 注)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全书分十二篇,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五百余年内有关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重要史实。《国语》的作者,汉人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根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史官。

《国语》记述历史,叙事少,记言多,同《左传》以叙事为主,恰成鲜明的对照。这部书的思想内容,虽然有些地方有意无意地批判暴露了现实,但历史局限性较大。从文学的角度看,不少地方记述琐屑,文学价值远赶不上《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出色的篇章,对话很有风趣,故事生动,对人物性格也有较细致的刻画。


邵公谏厉王弭谤(《周语上》)

西周的暴君厉王,贪婪残忍,在位时任用荣夷公专利,无限度地剥削人民。贵族大臣邵穆公直言劝告,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国的神巫四出监视人民,任意屠杀,严禁舆论,自以为得计。邵公又恳切地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力加劝阻。但厉王坚决不改。最后,人民再不能忍受下去,举行起义,把厉王驱逐到彘地。本文对这一事件的始末,作了扼要的记述,并生动地记録了邵公进谏的说辞。文章结构谨严,语言生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厉王 〔1〕 虐,国人 〔2〕 谤王。邵公 〔3〕 告王曰:“民不堪命矣 〔4〕 !”王怒。得卫巫 〔5〕 ,使监谤者,以告 〔6〕 ,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7〕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 〔8〕 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 〔9〕 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10〕 ,民亦如之。是故为 〔11〕 川者决之使导 〔12〕 ,为民者宣之使言 〔13〕 。故天子听政 〔14〕 ,使公卿至于列士 〔15〕 献诗 〔16〕 ,瞽献曲 〔17〕 ,史献书 〔18〕 ,师箴 〔19〕 ,瞍赋 〔20〕 ,蒙诵 〔21〕 ,百工谏 〔22〕 ,庶人传语 〔23〕 ,近臣尽规 〔24〕 ,亲戚补察 〔25〕 ,瞽史教诲 〔26〕 ,耆艾修之 〔27〕 ,而后王斟酌 〔28〕 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29〕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 〔30〕 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31〕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2〕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33〕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4〕 ?”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35〕 。

注释

〔1〕 厉王:名胡,夷王之子,在位三十七年(前八七八——前八四二),是西周最残暴的统治者。

〔2〕 国人:古代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公元前八四二年举行起义驱逐厉王的,系城市工商业者(据范文澜同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

〔3〕 邵公:邵穆公,名虎,西周宗室邵康公之后。

〔4〕 民不堪命矣:人民经受不了残暴的压迫了。

〔5〕 卫巫:卫国的神巫。

〔6〕 以告:以谤者告。


〔7〕 道路以目:路途相遇,不敢交谈,只能用眼色表示怨恨之意。

〔8〕 弭谤:防止人民对暴政的批评。

〔9〕 障:筑堤防水。障之:指用暴力堵住人民的口。

〔10〕 “防民之口”四句:用堵塞川流作比喻,说明防止人民说话必将遭到很坏的后果。壅:堵塞。溃:决堤泛滥。

〔11〕 为:治理。下句“为民”的“为”亦同。

〔12〕 决:疏浚。导:流通。

〔13〕 宣之使言:示意他们,让他们说出要说的话。宣,示。

〔14〕 听政:听取臣民意见以处理政事。

〔15〕 公、卿、列士:皆官名。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称为九卿。士有上士、中士、下士,故称列士。

〔16〕 献诗:公卿列士对政治有所讽谏,用献诗的方式表达,所献的诗,可能就是采自民间的风謡。

〔17〕 瞽:瞎子,指乐官,盲者善于听辨声音,古代乐师都以盲者充任。曲:乐曲,多系采自民间的歌謡,乐师把它们制成乐曲,奏给国君听,以便了解人民对政治的反应。

〔18〕 史:外史之官。书:指古代的典籍。外史献书,使国君了解古代政治的成败,作为治国的参考。

〔19〕 师:少师,乐官之次,与九卿的少师不同。箴(zhēn真):一种具有讽谏意义的韵文。师箴:指少师献箴纠正国君的错误。

〔20〕 瞍(sǒu叟):眼中无瞳人的人。赋:即今所谓朗诵。瞍赋:即瞍朗诵公卿列士所献之诗给国君听。

〔21〕 蒙:眼中有瞳人而失明的人。诵:亦即朗诵。蒙诵:蒙朗诵外史和少师所献的“书”、“箴”,意在使国君谨记不忘。

〔22〕 百工:指为国君服役的各种手工艺者。百工谏:百工在工作当中乘机劝谏国君。
首节 上一节 15/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