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45节
〔42〕 “将天丑其德”两句:这难道是天厌恶他们的德行,而不加以眷顾吗?为什么他们不显示出他们的所长呢?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 〔1〕 、苏源明 〔2〕 、元结 〔3〕 、李白 〔4〕 、杜甫 〔5〕 、李观 〔6〕 ,皆以其所能鸣 〔7〕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 〔8〕 ,不懈而及于古 〔9〕 ,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10〕 。从吾游者,李翱 〔11〕 、张籍 〔12〕 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 〔13〕 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14〕 ?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15〕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16〕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 〔17〕 ,若有不释然者 〔18〕 ,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19〕 。
注释
〔1〕 陈子昂: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是唐代首先提倡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诗人。
〔2〕 苏源明:唐武功人,字弱夫。曾任国子司业,安禄山之乱,不受伪署,乱平,擢升考功郎中。与杜甫、郑虔甚友善。
〔3〕 元结:唐河南人,字次山,着有《元子》十篇。
〔4〕 李白:见本书页四九七作者小传。
〔5〕 杜甫:原籍襄阳,曾祖时,适居洛阳附近的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着有《杜工部集》。
〔6〕 李观:唐赵州人,字元宾,贞元八年进士。任太子校书郎,有集三卷。
〔7〕 皆以其所能鸣:指以上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等都能以他们的诗文鸣于当世。
〔8〕 其高出魏晋:指孟郊的诗高出魏晋诗文之上。
〔9〕 不懈而及于古:不懈怠地努力创作,可以赶得上古人。
〔10〕 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其他美妙之处,可以渐渐比得上汉代的诗文。
〔11〕 李翱:字习之,从韩愈学习,是古文运动的拥护者。着有《李文公集》。
〔12〕 张籍:见本书页五一八注〔四〕。
〔13〕 信:真正,的确。
〔14〕 “抑不知”数句:还不知道天意将调谐他们的声音,使他们歌颂国家的兴盛呢?还是将使他们处境穷困,心情愁苦,而歌唱他们自己的不幸呢?
〔15〕 “三子者之命”两句:孟郊、李翱、张籍的命运如何,完全决定于天意。
〔16〕 “其在上也奚以喜”两句:此承上文言,三子者得位或失位,何足以为忧喜。
〔17〕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指孟郊要去任溧阳县尉。溧阳即今之江苏省溧阳,在大江之南,故称江南。
〔18〕 若有不释然者: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
〔19〕 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所以我谈谈他的命运决定于天意来宽慰他不愉快的情绪。 (刘忆萱 注)
祭十二郎文
本篇是韩愈祭他的侄儿十二郎的祭文。十二郎名老成,是他哥哥韩介的儿子,又是他哥哥韩会的嗣子。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他与十二郎长期生活在一起,感情十分深厚。文中通过一系列往事的回忆,倾吐了作者无限悲痛的感情。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骈俪的韵文写的,韩愈这篇文章,却一反常套,纯用散文的笔调来写,因此在追忆他与十二郎幼年孤苦相依的艰苦生活时,感情表达得特别细致而动人,被后人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絶调”。
年月日 〔1〕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 〔2〕 致诚,使建中 〔3〕 远具时羞之奠 〔4〕 ,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 〔5〕 ,及长,不省所怙 〔6〕 ,惟兄嫂是依 〔7〕 。中年,兄殁南方 〔8〕 ,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9〕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10〕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11〕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12〕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 〔13〕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 〔14〕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15〕 ,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 〔16〕 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17〕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注释
〔1〕 年月日:某年某月某日,祭文有确实写明年月日的,也有不写明的。《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八〇三)五月二十六日。
〔2〕 衔哀:含着悲哀。
〔3〕 建中:人名,派去祭十二郎的使者。
〔4〕 时羞之奠:应时食物之祭品。
〔5〕 少孤:愈幼年丧父,故称“少孤”。
〔6〕 不省所怙:不知道应恃以成长的父亲。《诗经·小雅》:“无父何怙。”怙,恃,依仗。省,知道。
〔7〕 兄嫂:指韩会及其妻郑氏。
〔8〕 兄殁南方:代宗大历十二年(七七七)五月,韩会坐宰相元载党,贬为韶州(旧府名,属广东省)刺史,卒于官。
〔9〕 河阳:县名,故城在今河南孟县。
〔10〕 就食江南: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北方藩镇如李希烈等为乱,社会动荡不安,韩愈全家迁居宣州(今安徽宣城)。
〔11〕 “吾年十九”两句,愈于德宗贞元二年(七八六)自宣城游京师。
〔12〕 佐董丞相于汴州:董丞相名晋,贞元十三年帅汴州(今河南开封),任愈为节度推官。
〔13〕 薨(hōnɡ轰):公侯死称薨。
〔14〕 佐戎徐州:贞元十四年,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任韩愈为徐州节度推官。
〔15〕 罢去:贞元十六年张建封卒,韩愈西归洛阳。
〔16〕 遽去吾:突然离开我。
〔17〕 万乘之公相:地位最高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