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43节

〔16〕 “不知”句:意即自己专心于学,不知道别人的讥笑为讥笑。非笑,讥刺,笑话。

〔17〕 “虽正”句:意思虽正然而还没达到最高境界的。至,极境。

〔18〕 昭昭然:明貌。

〔19〕 而务去之:坚决扬弃那些伪的或尚不成熟的东西。

〔20〕 汩汩然:水流貌,此处形容文思渐通貌。

〔21〕 说(yuè悦):喜爱。以上四句,意即别人讥笑我的文章,我就高兴,称赞我的文章,我就忧愁,因为这证明文章还没去掉六朝以来为时俗所欣赏的积习。

〔22〕 “然后浩乎”句:形容文思汹涌澎湃、充沛旺盛貌。浩,广大貌。沛然,充盛貌。

〔23〕 “迎而”两句:控制着汹涌而来的文思,冷静地加以分析。

〔24〕 醇:同“纯”。

〔25〕 肆:随心任笔地写下去。

〔26〕 养:修养,培养。


气 〔1〕 ,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 〔2〕 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 〔3〕 邪?用与舍属诸人 〔4〕 。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 〔5〕 ,行己有方 〔6〕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 〔7〕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8〕 ,吾诚乐而悲之 〔9〕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10〕 。愈白。

注释

〔1〕 气:指思想修养和文章气势。韩愈认为写文章首先要深刻领会儒家思想,掌握它的精神实质,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这样,写文章时,理就直了,理直则气壮,文气自然充盛;气充则词沛,语言也自会有力。

〔2〕 奚取:何取,即没有什么可取的。

〔3〕 肖于器:如同器具、用物。

〔4〕 用与舍属诸人:用与不用取决于别人。诸,犹“之于”。

〔5〕 处心有道:按照儒家的仁义之道思考问题。

〔6〕 行己有方:自己行事本着儒家的原则。

〔7〕 传诸其徒:传给学生。

〔8〕 遗乎今:不受时人的欢迎。

〔9〕 “吾诚”句:意即一方面我为能有人志于古而非常高兴,同时却又为这些志于古的人必为时人所遗弃而感到悲伤。

〔10〕 “问于愈者”三句:问我的人很多,我并没有回答,因为你立志很高,目的不在求利,便姑且与你讲了这些话。  (芦 荻 注)


送孟东野序 〔1〕

韩愈的学生孟郊,五十岁被任为溧阳县尉,颇有怀才不遇之感,韩愈写了这篇序文送给他,目的在宽慰孟郊的抑郁之情。

全篇以一“鸣”字立论,从自然界的“物不平则鸣”推论到人事,多方取譬,反复阐述,最后推论到“天意”作结,认为或者“在上”而“鸣国家之盛”,或者“在下”以“自鸣其不幸”,都是天意所决定的。实际是假藉天意来指责当时的执政者不能重用人才,而为孟郊抒发内心的不平。文笔纵横恣肆,寓意深远,是论说文中的佳作。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2〕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3〕 。其跃也,或激之 〔4〕 ;其趋也,或梗之 〔5〕 ;其沸也,或炙之 〔6〕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7〕 。人之于言也亦然 〔8〕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9〕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 〔10〕 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 〔11〕 ,择其善鸣者而假 〔12〕 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 〔13〕 ,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14〕 。是故 〔15〕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 〔16〕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注释

〔1〕 孟东野:唐代诗人孟郊(七五一——八一四),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人,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始中进士,做过县尉等小官,仕途很不得志,终生贫困。他的诗歌,不少为表现他不满现实的感慨之作。

〔2〕 风挠之鸣:风吹动草木而发出声音。

〔3〕 风荡之鸣:风吹起水面动荡而发出声音。

〔4〕 其跃也,或激之:其,代水,下两句同。跃,跳。激,阻遏水势,激起急遽的波涛。水的跳跃,是由于外物的阻遏而成。

〔5〕 其趋也,或梗之:趋,疾行。梗,阻塞。水流得迅疾,是由于外物的阻塞障碍。

〔6〕 其沸也,或炙之:沸,沸腾。水的沸腾,是由于用火煮它。以上几句指水发出鸣声的各种成因。

〔7〕 “金石”两句:金石指乐器,如钟用金属制;磬用石制。金石由于敲击它而发出鸣声。

〔8〕 人之于言也亦然:人们发表言论,也是像上述草木、水、金、石一样,是由于受到外力的影响。

〔9〕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人是因对客观现实有所感触,不得不发表意见。

〔10〕 弗:不。

〔11〕 “乐也者”两句:音乐是人们将郁结在内心的思想感情向外倾泄而形成的声音。

〔12〕 假:借。

〔13〕 金、石、丝、竹、匏(páo袍)、土、革、木:古代乐器的代词,即钟镈(金)、磬(石)、琴瑟(丝)、箫管(竹)、笙(匏)、埙(xūn熏)(土)、鼓(革)、柷敔(zhùyǔ祝语)(木)。

〔14〕 “维天之于时也”两句:维,虚词。天对于四时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善于鸣的事物藉托它来鸣。
首节 上一节 143/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