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42节
〔7〕 汴:今河南开封。徐:江苏省徐州。韩愈从丞相董进入汴为推官,又到徐州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
〔8〕 屡道:几次经过。
〔9〕 双庙:后人为张巡、许远立的庙,在睢阳。
〔10〕 南霁云:张巡的部将。
〔11〕 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他是河南节度使,驻军临淮一带,意存观望。张巡派南霁云向他求援兵,不给。
〔12〕 浮屠:佛寺内的宝塔。
〔13〕 “矢着”句:箭的半截射进宝塔的砖瓦里。
〔14〕 志:记,作为标记。
〔15〕 贞元:唐德宗年号。
〔16〕 泗州:今安徽省盱眙。
〔17〕 南八:南霁云的排行名,犹今言“老八”。
张籍曰:有于嵩 〔1〕 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籍大历 〔2〕 中于和州乌江县 〔3〕 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 〔4〕 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 〔5〕 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 〔6〕 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 〔7〕 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 〔8〕 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注释
〔1〕 于嵩:人名。
〔2〕 大历:唐代宗年号。
〔3〕 乌江县:地在今安徽和县东北。
〔4〕 临涣:地在今安徽宿县西南。
〔5〕 帙(zhì秩):古人装书的布套子,这里作为书的代称。
〔6〕 阳阳:若无其事,毫无畏惧的样子。
〔7〕 亳(bó伯):今安徽亳州。宋:今河南商丘。
〔8〕 诣(yì意):到。 (刘忆萱 注)
答李翊书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论说文,在文中,韩愈畅谈了他读书、写文章的丰富经验。他结合李生提出的问题,以个人学习中的几段历程作范例,婉曲地告诉他,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且要长期钻研,刻苦学习,不求其速成,不惑于势利。韩愈所说的远大目标,是以儒家的古圣先贤的立言为标准的。而且,他把写文章看成个人的事业,这里表现了作者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但他这些治学的经验和见解,却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
文章的语言含蓄婉转,特别是转折地方所用的一些虚字,很有技巧。文章层层深入,波澜起伏,读来流畅自然。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1〕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 〔2〕 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4〕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 〔5〕 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 〔6〕 ,加其膏而希其光 〔7〕 ,根之茂者其实遂 〔8〕 ,膏之沃者其光晔 〔9〕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10〕 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 〔11〕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 〔12〕 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13〕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 〔14〕 之务去,戛戛 〔15〕 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16〕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 〔17〕 ,昭昭然 〔18〕 白黑分矣。而务去之 〔19〕 ,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 〔20〕 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21〕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22〕 !吾又俱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 〔23〕 ,其皆醇 〔24〕 也,然后肆 〔25〕 焉。虽然,不可以不养 〔26〕 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絶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注释
〔1〕 “抑愈”两句:况且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墙,还没有登堂入室的人,哪儿能够辨别是和非呢?这是韩愈自谦之辞。门墙:《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伋,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 立言:著书为文立论,传之后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3〕 “生所为者”两句:你所作的(努力学为文)和你所期望的(立言),已经差不多接近了。几,相去不远。
〔4〕 “抑不知”句:不知你是希望胜过别人而为人们所取用呢?蕲,通“祈”,求,希望。
〔5〕 固:固然,已经。
〔6〕 俟其实:等待它结果。
〔7〕 “加其膏”句:多加油而使灯光更亮。膏,脂,油。光,亮。
〔8〕 遂:成熟。
〔9〕 晔(yè夜):耀,光亮充分。
〔10〕 蔼如:温顺和善。
〔11〕 “抑又有”三句:然而这是有很多困难的事(达于古之立言),以我的为文来说,自己也不知道现在达没达到这个境地。抑,转语词。
〔12〕 三代:夏、商、周。
〔13〕 “处若忘”四句:静居的时候,如有所忘;行路的时候,若有所失;严肃认真地如同深思重要问题;茫茫然地总像找不出问题的头绪。这四句,是韩愈形容自己开始读书时努力探索、刻苦钻研的情形。
〔14〕 陈言:前人用过的陈旧言辞。这是针对六朝以来堆砌典故、钞袭别人成说的恶劣文风而说的。
〔15〕 戛戛:抽思难出貌。
〔8〕 屡道:几次经过。
〔9〕 双庙:后人为张巡、许远立的庙,在睢阳。
〔10〕 南霁云:张巡的部将。
〔11〕 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他是河南节度使,驻军临淮一带,意存观望。张巡派南霁云向他求援兵,不给。
〔12〕 浮屠:佛寺内的宝塔。
〔13〕 “矢着”句:箭的半截射进宝塔的砖瓦里。
〔14〕 志:记,作为标记。
〔15〕 贞元:唐德宗年号。
〔16〕 泗州:今安徽省盱眙。
〔17〕 南八:南霁云的排行名,犹今言“老八”。
张籍曰:有于嵩 〔1〕 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籍大历 〔2〕 中于和州乌江县 〔3〕 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 〔4〕 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 〔5〕 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 〔6〕 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 〔7〕 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 〔8〕 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注释
〔1〕 于嵩:人名。
〔2〕 大历:唐代宗年号。
〔3〕 乌江县:地在今安徽和县东北。
〔4〕 临涣:地在今安徽宿县西南。
〔5〕 帙(zhì秩):古人装书的布套子,这里作为书的代称。
〔6〕 阳阳:若无其事,毫无畏惧的样子。
〔7〕 亳(bó伯):今安徽亳州。宋:今河南商丘。
〔8〕 诣(yì意):到。 (刘忆萱 注)
答李翊书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论说文,在文中,韩愈畅谈了他读书、写文章的丰富经验。他结合李生提出的问题,以个人学习中的几段历程作范例,婉曲地告诉他,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且要长期钻研,刻苦学习,不求其速成,不惑于势利。韩愈所说的远大目标,是以儒家的古圣先贤的立言为标准的。而且,他把写文章看成个人的事业,这里表现了作者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但他这些治学的经验和见解,却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
文章的语言含蓄婉转,特别是转折地方所用的一些虚字,很有技巧。文章层层深入,波澜起伏,读来流畅自然。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1〕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 〔2〕 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4〕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 〔5〕 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 〔6〕 ,加其膏而希其光 〔7〕 ,根之茂者其实遂 〔8〕 ,膏之沃者其光晔 〔9〕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10〕 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 〔11〕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 〔12〕 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13〕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 〔14〕 之务去,戛戛 〔15〕 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16〕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 〔17〕 ,昭昭然 〔18〕 白黑分矣。而务去之 〔19〕 ,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 〔20〕 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21〕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22〕 !吾又俱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 〔23〕 ,其皆醇 〔24〕 也,然后肆 〔25〕 焉。虽然,不可以不养 〔26〕 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絶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注释
〔1〕 “抑愈”两句:况且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墙,还没有登堂入室的人,哪儿能够辨别是和非呢?这是韩愈自谦之辞。门墙:《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伋,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 立言:著书为文立论,传之后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3〕 “生所为者”两句:你所作的(努力学为文)和你所期望的(立言),已经差不多接近了。几,相去不远。
〔4〕 “抑不知”句:不知你是希望胜过别人而为人们所取用呢?蕲,通“祈”,求,希望。
〔5〕 固:固然,已经。
〔6〕 俟其实:等待它结果。
〔7〕 “加其膏”句:多加油而使灯光更亮。膏,脂,油。光,亮。
〔8〕 遂:成熟。
〔9〕 晔(yè夜):耀,光亮充分。
〔10〕 蔼如:温顺和善。
〔11〕 “抑又有”三句:然而这是有很多困难的事(达于古之立言),以我的为文来说,自己也不知道现在达没达到这个境地。抑,转语词。
〔12〕 三代:夏、商、周。
〔13〕 “处若忘”四句:静居的时候,如有所忘;行路的时候,若有所失;严肃认真地如同深思重要问题;茫茫然地总像找不出问题的头绪。这四句,是韩愈形容自己开始读书时努力探索、刻苦钻研的情形。
〔14〕 陈言:前人用过的陈旧言辞。这是针对六朝以来堆砌典故、钞袭别人成说的恶劣文风而说的。
〔15〕 戛戛:抽思难出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