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41节

〔19〕 文虽奇而不济于用:文章虽然写得好,但对于实际应用,没有帮助。

〔20〕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虽重视德行的修养,但不能显露名声于众人之中,意即不能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

〔21〕 踵常途之促促:“促促”,与“娖娖”音义同,持谨貌。这句说:随着大家小心谨慎地行动。另本“促促”作“役役”。

〔22〕 窥陈编以盗窃:著述只是袭取旧书中的说法,缺乏创造性,这是韩愈自谦之辞。

〔23〕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如果商量俸禄有没有。商,作动词用,商量或商度。财贿,指俸禄。“若夫”二字贯串以下四句。

〔24〕 计班资之崇庳(bēi卑):计较地位的高下。班资,指官职的高下,因为封建时代文武百官上朝时,按官职的高低列班朝见皇帝。

〔25〕 忘己量之所称:忘了自己的才能与什么地位相称。“称”,念去声。

〔26〕 指前人之瑕疵:批评前人的缺点。这里的“前人”,实际是指当时的执政者。

〔27〕 诘匠氏之不以杙(yì意)为楹:诘,质问。杙,橛。楹,柱。杙小楹大。这句是说:质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做大柱。

〔28〕 “而訾(zī资)”两句:訾,指责。昌阳,即昌蒲,传说久服可以延年。进,推荐的意思。豨苓(xī línɡ希零),即猪苓,菌类植物,是一种泻药。指责医师不应以昌阳作延年益寿的药,而希望推荐豨苓来代替昌阳。  (刘忆萱 注)


张中丞 〔1〕 传后叙

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的名将张巡、许远,以极微弱的兵力,抗击数十万敌军,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张、许慷慨牺牲的英雄事迹,受到人民热烈的歌颂。但当时有些士大夫,却认为他们死守睢阳是愚而有罪的。张巡的友人李翰为了伸张正义,写了篇《张中丞传》上给肃宗,辩明事实真相,才平息了诽议。五十年后,韩愈读了李翰的《张中丞传》,感慨很深。同时认为这篇传还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表彰张、许的功绩,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文中通过一系列的遗闻轶事,夹叙夹议,深刻地阐明了张、许忠诚为国,宁死不屈,与城俱亡的高尚品质。江淮是当时富庶的地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张、许死守睢阳,保障住江淮,唐朝的军队能得到给养来准备平息叛乱。所以作者热情地歌颂他们“守一城,捍天下”的功勋,有力地驳斥了“不乐成人之美”的小人对张、许的诬蔑。

元和 〔2〕 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 〔3〕 张籍 〔4〕 阅家中旧书,得李翰 〔5〕 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 〔6〕 ,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 〔7〕 立传,又不载雷万春 〔8〕 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9〕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10〕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11〕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 〔12〕 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13〕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 〔14〕 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15〕 ,以此诟远 〔16〕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絶之,其絶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17〕 ,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18〕 ,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注释

〔1〕 张中丞:张巡,邓州南阳(在河南省)人,为真源令。安禄山反,巡起兵讨贼。以精兵千人至雍丘,屡破贼将令狐潮军。又东守宁陵,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力大破贼兵。贼将尹子奇领大兵十三万南攻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巡从宁陵率兵三千至睢阳,与许远合兵共六千八百人抗敌,前后擒贼将六十余人,杀贼兵十余万。最后终因兵尽粮絶,城破,张、许及其部下三十余人皆不屈,壮烈牺牲。张巡初破尹子奇军,拜御史中丞,故称张中丞。

〔2〕 元和:唐宪宗年号。二年:公元八〇七年。

〔3〕 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

〔4〕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韩愈的学生。着有《张司业集》。

〔5〕 李翰:今河北赞皇人。“安史之乱”平息后,一班嫉妒张巡、许远功劳的文臣武将,造謡说许远背叛张巡,投降敌人。李翰写了《张巡传》上给肃宗,说明张巡、许远守睢阳的功绩。

〔6〕 自名:自称。

〔7〕 许远:杭州人,与张巡共守睢阳时被俘,械送洛阳,与哥舒翰、程千里俱被囚,及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即使严庄将他杀害。

〔8〕 雷万春:张巡部下的猛将。

〔9〕 与巡死先后异耳:指许远只是死的时间与张巡先后不同而已。

〔10〕 “两家子弟”四句:张巡的儿子,名去疾,听信当时的一些謡言,认为许远对张巡不忠实,怀疑许远为保全自己,曾对贼兵屈服。

〔11〕 食其所爱之肉:守睢阳时,城中粮絶,张巡杀了他的爱妾充军粮,许远也杀了他的亲信仆人给士兵吃。这句和下文“人相食且尽”的特殊情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反映了古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应批判地对待。

〔12〕 蚍蜉(pí fú皮伏):蚁之一种,体黑色,有光泽,巢多营于松树之根。在这里是用作比喻说明当时连很少的救兵也没有。

〔13〕 贼语以国亡主灭:叛将令狐潮攻雍丘时,曾以“上(玄宗)存亡不知”为理由,劝张巡投降。

〔14〕 乌有:哪有,诘问词。

〔15〕 “分城而守”两句:张巡许远各守睢阳一部份地区,贼兵是从许远所守地区攻陷的。

〔16〕 以此诟远:当时嫉妒张、许功绩的小人,就以此诬蔑许远有降贼的嫌疑。

〔17〕 “人之将死”六句:是指任何事物的毁灭都必然要从某一处开始,用来作比喻说明睢阳从许远所守的地区被攻陷,是不能构成许远的罪名的。引绳而絶之:把绳子拉断;引,拉;絶,断。尤之:指责他,非难他。

〔18〕 卓卓:特殊出众。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1〕 ,弃城而逆遁 〔2〕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 〔3〕 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 〔4〕 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 〔5〕 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6〕 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 〔7〕 二府,屡道 〔8〕 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 〔9〕 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南霁云 〔10〕 之乞救于贺兰 〔11〕 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 〔12〕 ;矢着其上砖半箭 〔13〕 ,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 〔14〕 也!”愈贞元 〔15〕 中过泗州 〔16〕 ,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 〔17〕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

〔1〕 “宁能知”句:哪能预知别人始终不来援救呢?

〔2〕 逆遁:事前逃走。

〔3〕 饿羸:饥饿瘦弱。

〔4〕 讲:是筹谋的意思。

〔5〕 沮(jǔ举)遏:阻止。

〔6〕 淫辞:歪曲事实的言论。
首节 上一节 141/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

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