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39节
〔10〕 “小学而大遗”两句:遗,忘。小学,指童子学句读。大遗,指于其身惑之不解。第二句是说像这样的人,我没有见他能明白一切道理的。
〔11〕 巫医:巫,以舞降神的人,黄帝时巫彭作医,故称巫医。
〔12〕 “位卑”两句:向地位低的人学习,以为是羞耻;向地位高的人学习,以为是近于阿谀。官盛,官大。
〔13〕 “师道”句:师道之不复行,是可知的了。
〔14〕 君子不齿:齿,列,相次。《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不敢与诸任齿。”齿,指按年龄大小排列先后。连上句,意思是说:有地位的人,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不能和自己相次列。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1〕 、苌弘 〔2〕 、师襄 〔3〕 、老聃 〔4〕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 是故弟子不必 〔6〕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7〕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8〕 ,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 郯子:春秋时代小国郯国之君,《左传》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2〕 苌(chánɡ常)弘:周人,孔子曾问乐于苌弘。
〔3〕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见《家语·辩乐》。
〔4〕 老聃:周代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做过周守藏室之史。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伯夷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5〕 “三人行”两句:《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即勉励其学生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
〔6〕 不必:犹今言“不一定”之意。
〔7〕 不拘于时:指李蟠不为当时耻于从师的风尚所束缚。
〔8〕 “嘉其”句:嘉娝苄泄湃舜邮χ馈! 。跻漭� 注)
进学解
韩愈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但对当时的某些弊政,却敢于揭露,因此,屡次受到贬谪,前后做了几任国子博士。自以才高屈居下位,很不得志。
这篇文章就是他再任国子博士时写的,主要在指责当时的执政者(宰相)不识贤愚,大材小用。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十分巧妙,通过国子先生训诲诸生,诸生加以反驳的对话方式,藉诸生的口,发泄自己胸中的怨愤。
国子先生 〔1〕 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3〕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4〕 ,占小善者率以録 〔5〕 ,名一艺者无不庸 〔6〕 ,爬罗剔抉 〔7〕 ,刮垢磨光 〔8〕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9〕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 〔10〕 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
〔1〕 国子先生:唐代的国子监(犹国立大学),设有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各学都立国子博士。韩愈先后几次任国子博士。国子先生是自称其职衔。
〔2〕 随:不经意,随便。
〔3〕 治具: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治之清浊之源也。”毕张:皆建立起来。
〔4〕 登崇畯良:进用和推崇有才能的人。“畯”与“俊”同,另本作“俊”。
〔5〕 占小善者率以録:稍有长处的人都加以録用。
〔6〕 名一艺者无不庸:精通一艺的人,没有不録用的。庸,用。
〔7〕 爬罗剔抉:指搜罗选拔人才。
〔8〕 刮垢磨光:指造就人才。
〔9〕 “盖有”两句:只有侥幸被选拔録用的,哪有因为人才多而不能扬名呢?幸,侥幸的意思。
〔10〕 有司:指官吏。官吏职有专司,故称有司。
言未既 〔1〕 ,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絶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 〔2〕 ,纂言者必钩其玄 〔3〕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4〕 ,恒兀兀以穷年 〔5〕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 〔6〕 ,攘斥佛老 〔7〕 ,补苴罅漏 〔8〕 ,张皇幽眇 〔9〕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10〕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1〕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12〕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13〕 。上规姚姒 〔14〕 ,浑浑无涯 〔15〕 ;周诰 〔16〕 殷盘 〔17〕 ,佶屈聱牙 〔18〕 ;《春秋》谨严 〔19〕 ,左氏浮夸 〔20〕 ;《易》奇而法 〔21〕 ,《诗》正而葩 〔22〕 ;下逮庄骚 〔23〕 ,太史所録 〔24〕 ;子云 〔25〕 、相如 〔26〕 ,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 〔27〕 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28〕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 〔29〕 ,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30〕 ,三年博士 〔31〕 ,冗不见治 〔32〕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33〕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 〔34〕 ,竟死何裨 〔35〕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注释
〔1〕 既:完毕。
〔2〕 纪事者必提其要:阅读记载史事的书,一定记下书里的纲要。
〔3〕 纂言者必钩其玄:纂,集。纂言,类似研究学问的札记。钩,钩索义理。玄,幽远。必钩其玄,意即探索书中事理的幽深含义。
〔4〕 焚膏油以继晷:焚,点燃。膏油,蜡烛。继,继续。晷,日影。这句是说:勤奋读书,夜以继日。
〔5〕 恒兀兀以穷年:恒,经常。兀兀,劳苦。穷年,终年。这句是说:终年不辞劳苦地读书。
〔6〕 抵(dǐ邸)排异端:排斥非儒家的思想。异端,指非儒家的思想。
〔7〕 攘斥佛老:反对佛教和道教。韩愈曾以上《论佛骨表》被贬为潮州刺史。
〔8〕 补苴罅(jǔ xià举下)漏:苴,麻子。这里是名词动用,作包裹意,与“补”的意思相近。罅,孔隙。这句的意思是说:儒家学说有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和充实。
〔9〕 张皇幽眇:张皇,发扬张大。幽眇,幽深隐约。这句是说:儒家思想有幽深隐约的地方,则加以阐明和发扬。
〔10〕 “寻坠绪之茫茫”两句:对儒家学说中某些将要衰竭的理论,则从各方面旁征博引来加以阐明。坠绪,将衰竭而仅存余绪的事物。远绍,继承古代的遗产。
〔11〕 “障百川而东之”两句:努力发扬儒家学说,排斥佛老思想,就像阻止江河旁流,挽回狂澜一样。东之,向东流。
〔11〕 巫医:巫,以舞降神的人,黄帝时巫彭作医,故称巫医。
〔12〕 “位卑”两句:向地位低的人学习,以为是羞耻;向地位高的人学习,以为是近于阿谀。官盛,官大。
〔13〕 “师道”句:师道之不复行,是可知的了。
〔14〕 君子不齿:齿,列,相次。《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不敢与诸任齿。”齿,指按年龄大小排列先后。连上句,意思是说:有地位的人,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不能和自己相次列。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1〕 、苌弘 〔2〕 、师襄 〔3〕 、老聃 〔4〕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 是故弟子不必 〔6〕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7〕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8〕 ,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 郯子:春秋时代小国郯国之君,《左传》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2〕 苌(chánɡ常)弘:周人,孔子曾问乐于苌弘。
〔3〕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见《家语·辩乐》。
〔4〕 老聃:周代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做过周守藏室之史。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伯夷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5〕 “三人行”两句:《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即勉励其学生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
〔6〕 不必:犹今言“不一定”之意。
〔7〕 不拘于时:指李蟠不为当时耻于从师的风尚所束缚。
〔8〕 “嘉其”句:嘉娝苄泄湃舜邮χ馈! 。跻漭� 注)
进学解
韩愈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但对当时的某些弊政,却敢于揭露,因此,屡次受到贬谪,前后做了几任国子博士。自以才高屈居下位,很不得志。
这篇文章就是他再任国子博士时写的,主要在指责当时的执政者(宰相)不识贤愚,大材小用。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十分巧妙,通过国子先生训诲诸生,诸生加以反驳的对话方式,藉诸生的口,发泄自己胸中的怨愤。
国子先生 〔1〕 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3〕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4〕 ,占小善者率以録 〔5〕 ,名一艺者无不庸 〔6〕 ,爬罗剔抉 〔7〕 ,刮垢磨光 〔8〕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9〕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 〔10〕 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
〔1〕 国子先生:唐代的国子监(犹国立大学),设有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各学都立国子博士。韩愈先后几次任国子博士。国子先生是自称其职衔。
〔2〕 随:不经意,随便。
〔3〕 治具: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治之清浊之源也。”毕张:皆建立起来。
〔4〕 登崇畯良:进用和推崇有才能的人。“畯”与“俊”同,另本作“俊”。
〔5〕 占小善者率以録:稍有长处的人都加以録用。
〔6〕 名一艺者无不庸:精通一艺的人,没有不録用的。庸,用。
〔7〕 爬罗剔抉:指搜罗选拔人才。
〔8〕 刮垢磨光:指造就人才。
〔9〕 “盖有”两句:只有侥幸被选拔録用的,哪有因为人才多而不能扬名呢?幸,侥幸的意思。
〔10〕 有司:指官吏。官吏职有专司,故称有司。
言未既 〔1〕 ,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絶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 〔2〕 ,纂言者必钩其玄 〔3〕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4〕 ,恒兀兀以穷年 〔5〕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 〔6〕 ,攘斥佛老 〔7〕 ,补苴罅漏 〔8〕 ,张皇幽眇 〔9〕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10〕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1〕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12〕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13〕 。上规姚姒 〔14〕 ,浑浑无涯 〔15〕 ;周诰 〔16〕 殷盘 〔17〕 ,佶屈聱牙 〔18〕 ;《春秋》谨严 〔19〕 ,左氏浮夸 〔20〕 ;《易》奇而法 〔21〕 ,《诗》正而葩 〔22〕 ;下逮庄骚 〔23〕 ,太史所録 〔24〕 ;子云 〔25〕 、相如 〔26〕 ,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 〔27〕 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28〕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 〔29〕 ,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30〕 ,三年博士 〔31〕 ,冗不见治 〔32〕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33〕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 〔34〕 ,竟死何裨 〔35〕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注释
〔1〕 既:完毕。
〔2〕 纪事者必提其要:阅读记载史事的书,一定记下书里的纲要。
〔3〕 纂言者必钩其玄:纂,集。纂言,类似研究学问的札记。钩,钩索义理。玄,幽远。必钩其玄,意即探索书中事理的幽深含义。
〔4〕 焚膏油以继晷:焚,点燃。膏油,蜡烛。继,继续。晷,日影。这句是说:勤奋读书,夜以继日。
〔5〕 恒兀兀以穷年:恒,经常。兀兀,劳苦。穷年,终年。这句是说:终年不辞劳苦地读书。
〔6〕 抵(dǐ邸)排异端:排斥非儒家的思想。异端,指非儒家的思想。
〔7〕 攘斥佛老:反对佛教和道教。韩愈曾以上《论佛骨表》被贬为潮州刺史。
〔8〕 补苴罅(jǔ xià举下)漏:苴,麻子。这里是名词动用,作包裹意,与“补”的意思相近。罅,孔隙。这句的意思是说:儒家学说有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和充实。
〔9〕 张皇幽眇:张皇,发扬张大。幽眇,幽深隐约。这句是说:儒家思想有幽深隐约的地方,则加以阐明和发扬。
〔10〕 “寻坠绪之茫茫”两句:对儒家学说中某些将要衰竭的理论,则从各方面旁征博引来加以阐明。坠绪,将衰竭而仅存余绪的事物。远绍,继承古代的遗产。
〔11〕 “障百川而东之”两句:努力发扬儒家学说,排斥佛老思想,就像阻止江河旁流,挽回狂澜一样。东之,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