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38节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 〔1〕 。汉倾天下,财殚力痡 〔2〕 ,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 〔3〕 ,北至太原,既城朔方 〔4〕 ,全师而还。饮至策勋 〔5〕 ,和乐且闲,穆穆棣棣 〔6〕 ,君臣之间。秦起 〔7〕 长城,竟海为关 〔8〕 ;荼毒生灵 〔9〕 ,万里朱殷 〔10〕 。汉击匈奴 〔11〕 ,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12〕 。苍苍蒸民 〔13〕 ,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 〔14〕 ?杀之何咎 〔15〕 ?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16〕 ;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17〕 ;悁悁心目 〔18〕 ,寝寐见之 〔19〕 。布奠倾觞,哭望天涯 〔20〕 。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无依 〔21〕 。必有凶年,人其流离 〔22〕 。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23〕 。

注释

〔1〕 “牧用赵卒”四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良将李牧,守雁门郡(今山西省宁武、代县一带),大破匈奴,降服林胡(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住在现在河北省张家口以北一带)。单于(匈奴首领)逃走,其后十余载,不敢近赵边城。

〔2〕 “汉倾天下”两句:《史记·匈奴列传》: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围攻马邑(今山西雁门关外),守将韩王信投降。匈奴南下攻太原,汉高祖带兵出击,冒顿诈败,诱汉兵,围高祖于平城白登(今山西省定襄)七日。解围后,结和亲之约,汉每年向匈奴奉纳财物以求相安,但边患始终未能根絶。殚(dān单):尽。痡(pū铺):病,疲劳。

〔3〕 猃狁(xiǎn yǔn险允):周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即秦汉时的匈奴。周宣王时,猃狁入侵,宣王派尹吉甫击之,逐至太原而归。《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朱熹《诗集传》曰:“至于太原,言逐出之而已,不穷追也。”

〔4〕 朔方:北方,指今山西省大同一带。《诗经·小雅·出车》:“城彼朔方”,朱熹《诗集传》引程子曰:“城朔方而猃狁难除,御戎狄之道,守备为本,不以攻战为先也。”又《史记·匈奴列传》张守节《史记正义》曰:“言猃狁既去,北方安静,乃筑城守之也。”

〔5〕 饮至:凯旋之后,归至于庙,告祭完毕而后饮宴。策勋:把功勋书于简策,而授给有功者以官爵。

〔6〕 穆穆:形容仪表端庄美好。古时多用来颂扬天子,《礼记·曲礼下》:“天子穆穆。”棣棣(dì弟):形容仪态娴雅和顺。《诗经·邶风·柏舟》:“威仪棣棣。”

〔7〕 起:筑。

〔8〕 竟:至。长城东端山海关临海,故称。

〔9〕 荼(tú途)毒生灵:残害人民。

〔10〕 朱:血红色。殷(yān烟):紫红色,血色久则发紫。万里朱殷:指秦修筑长城,使人民大量遭受死亡。

〔11〕 汉击匈奴: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控制了现在河套平原以北阴山山脉一带。《史记·匈奴列传》云:“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引者按:汉以来,死亡叫物故)亦数万。”

〔12〕 患:祸患。功不补患:犹得不偿失。

〔13〕 苍苍:指天。蒸民:众民。苍苍蒸民:犹天生众民。

〔14〕 生也何恩:言人皆有生存权利,当其生也,帝王于民又有何恩。

〔15〕 杀之何咎:驱民以战,使之陷于死亡,民有何咎。咎(jiù就):罪过。

〔16〕 家莫闻知:指父、母、兄、弟、妻、子不得而知。

〔17〕 将信将疑:半信半疑。

〔18〕 悁悁(juān捐):忧愁貌。悁悁心目:犹心忧目愁。

〔19〕 寝寐见之:睡觉梦见亲人。

〔20〕 布奠倾觞:倒酒祭奠。哭望天涯:因不知亲人死所,故布奠哭望天涯。

〔21〕 “吊祭不至”两句:亲人离家遥远又不知其死所,故吊祭不至而魂魄无所归依。

〔22〕 “必有凶年”两句:凶年,荒年。《老子》第三十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因有凶年,故人民流离失所。

〔23〕 守在四夷:此系本文主旨所在,意谓只有行王道,“四夷”各为帝王守土,则可免于战。《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吴秋滨 注)


韩愈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幼年孤苦,勤奋自学,二十五岁中进士。德宗贞元十八年(八〇二),做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他上疏指摘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八一七),随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十四年(八一九),又上疏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长庆元年(八二一)调回京师,派往宣抚镇州藩将的叛乱。因功擢升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

韩愈在学术上尊崇儒家思想,反对佛教和道教。在文学方面,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艳丽浮夸的文风,提出“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口号。他不但在理论上积极倡导,而且努力从事创作,写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优美的散文。他可以说是继司马迁之后的杰出的散文作家。

在政治立场上,韩愈虽然反对暴君苛政,主张君主对人应推行仁政,但又一贯维护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甚至主张“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他还反对王叔文等具有改良主义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着有《昌黎先生集》等。


师说

本文虽为李氏子而作,实际是针对时人耻于从师的错误,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笔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是勇于向社会陋习进行斗争的,这篇文章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文章的开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一句,先肯定了师的作用。继而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说明从师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的道理,并列举童子、巫医、乐师以至孔子为喻,批评时人不肯从师的错误。托物取譬,抑扬讽喻,有很大的启发性和说服力。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7〕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8〕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9〕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 。巫医 〔11〕 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4〕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注释

〔1〕 “传道”句:传道,指传授儒家的哲学、政治等等原理原则。受业,传授学业,指教授五经等。解惑,解答疑难问题。

〔2〕 “惑而不从师”三句:有疑难的问题,不从师请教,永远得不到解决。

〔3〕 “生乎吾前”四句:比我年长的,他得到真理和学问,原来在我之前,所以我要向他学习。

〔4〕 “吾师道也”两句:总束上文,我的从师之道,只要他闻道先于我就行,不管他比我年长还是年轻。庸,何。

〔5〕 “道之所存”两句:意即,哪里有可学的真理和知识,哪里就有我的老师。也就是说,谁懂得真理和学问,我就向谁学习。

〔6〕 “嗟乎”三句,是作者慨叹当时的人们不重视师道,希望无惑是不可能的。

〔7〕 “于其身也”三句:身,指自身。连上面两句,意思是说:有的人爱自己的子女,选择良师教授他们;至于自己,却耻于向人学习,这现象是使人疑惑的。

〔8〕 句读:即断句。语意完整的文句,加上句号,语意未完的文句,加上逗点,古代称为句读。儿童从师首先是学会断句分逗。

〔9〕 “句读之不知”四句:意即童子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成人惑之不解,则否焉。
首节 上一节 138/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