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32节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纔一旅 〔1〕 ;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 〔2〕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 〔3〕 ,芟夷斩伐 〔4〕 ,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5〕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6〕 。将非江表王气 〔7〕 ,终于三百年 〔8〕 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 〔9〕 ;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10〕 。呜呼!山岳崩颓 〔11〕 ,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12〕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13〕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 〔14〕 ;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15〕 。
注释
〔1〕 “孙策”两句:《三国志·吴志》: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父亲孙坚战死后,领兵数百,渡江转战,奠定了东吴在江东的统治势力。后被雠家射伤而死,年仅二十六。三分,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分天下。一旅,五百人为一旅。这两句说,孙策仅仅率有不到一旅的士兵,就创定了三分天下的东吴基业。
〔2〕 “项籍”两句:见本书页一七二《项羽本纪》。
〔3〕 “百万义师”两句:卷甲,军队溃败逃散貌。这两句说,梁王朝空拥有百万之师,在侯景反叛和西魏进攻时,竟一触即溃。
〔4〕 芟(shān删):刈草。芟夷:删除,与“斩伐”同义。侯景叛时,曾命令部将,大肆屠杀人民,以树立“威名”。西魏攻破江陵,也曾大量杀害人民。
〔5〕 “亭壁”句:亭壁,亭障和壁垒。亭障设在边塞要地,防御外敌入侵;壁垒,即军垒,战时之防御工事。藩篱,竹木编插的屏障。自“孙策”句至此句,慨叹梁王朝军队溃散之易。
〔6〕 “头会箕敛”四句:《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头会箕敛,以供军费”。头会:秦时按人头数收税。箕敛:用簸箕敛聚钱谷。合从缔交:互相交结。耰(yōu优):农具,头如木锥形,柄长约四尺,用以敲打土块,平整田地。棘:通“戟”。矜:矛柄。锄耰棘矜者:以农具为武器的人,见本书页一六四注〔一六〕。指陈涉、吴广等。这里指公元五五七年,出身贫寒的陈霸先,在金陵代梁而建陈朝。四句说明朝廷之上,横征暴敛之徒,朋比为奸,民间的武装力量,乘机而起。
〔7〕 江表:江外,长江以南,这里专指金陵。王气:王者都邑之气,自东吴至梁、陈,金陵历为国都,故有此说。《三国志·吴书》引《江表传》曰:“纮(张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
〔8〕 三百年:自孙权起,除西晋外,经东晋、宋、齐至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五五七)止,金陵被定为国都,前后共二百九十二年;三百年是约举成数。
〔9〕 六合:上、下、四方,代指天下。并吞六合:统一天下。轵道:亭名,在陕西咸阳东北,汉高祖入关,秦皇子婴奉玉玺迎降于轵道旁。不免轵道之灾:即免不了投降的命运。
〔10〕 混一车书:即“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天下,统一制度。平阳:地名,即今山西省临汾。晋怀帝司马炽于永嘉五年(三一一)被刘聪攻下洛阳后,迁到平阳杀害。四年后,在长安继立的晋愍帝司马邺,又被刘曜俘到平阳杀害。以上四句叙述秦、晋虽统一天下,仍不免灭亡。
〔11〕 山岳崩颓:《国语·周语上》:“山崩川竭,亡之征也。”指国家危亡覆灭。
〔12〕 “况复舟楫”四句:槎(chá查),竹木筏子。《博物志》上记载一段神话,说天河与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如期往来,有一人好奇,携带粮食乘槎而去。最初还能望见日月星辰,渐渐地不觉昼夜,随后到一城廓,遥见宫中有许多织妇,一男子在河边飮牛,见了他很惊怪,问他来自何处,他说明之后,问牵牛人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到蜀郡去问严君平。这个人回家后跑去问严君平,严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星。经过计算,严所说的时日正是这人见到牵牛人的时间。《荆楚岁时记》也记有这一故事,说乘槎者是汉时通西域的张骞。飙(biāo标):狂风。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和方丈、瀛洲合称为三仙山,其上有长生不死之药,但人不可到。这四句庚信表述自己身遭乱离,寄身异国,虽渴念家乡,希望回去,但无路可通。
〔13〕 穷者欲达其言:《晋书·王隐传》:王隐曾说:“盖古人遭时,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劳者须歌其事:《韩诗序》:“劳者歌其事”。两句说明作赋的原因。
〔14〕 “陆士衡”两句:陆士衡即陆机。抚掌,拍手。《晋书·左思传》:陆机初入洛阳时,想写一篇《三都赋》,听说当时诗人左思写了,他很轻视地抚掌大笑,并写信给陆云说:“此间有伧父(鄙贱之人,因左思出身微贱),欲作《三都赋》,俟其成,当以复酒瓮(盖酒缸)耳!”但左思赋成之后,他见了却十分敬佩。
〔15〕 “张平子”两句:张平子,《后汉书·张衡传》:张衡,字平子,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一带)人,为中国历史上大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文类聚》:班固作《两都赋》(描写洛阳、长安),张衡见而鄙薄之,因重作《三都赋》。以上两个典故,是作者自谦之辞,表示自己的这篇赋写得不好,别人见了耻笑,自是理所当然。 (芦 荻 注)
魏征
魏征(五八〇——六四三),字玄成,巨鹿(县名,属河北省)曲城人。他生长在隋末社会动乱的时代,先事隐太子(李建成),后归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敢于直言诤谏,先后陈事凡二百余次。令狐德棻、孔颖达、姚思廉等奉诏修撰五代史,魏征总加撰定,对历史事实,力求简明正确。并写了《隋史序论》及周、齐、梁、陈各史总论,当时称他为良史。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着有《类礼》二十卷。
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在隋代末年,跟随他父亲李渊作战时,奋发有为,生活很艰苦,但在奠定了唐王朝政权以后,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本文就是他奏疏中的一篇。
文中主要指出,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恳切地说明:如果能这样,国家就可“垂拱而治”。作者运用了简洁、明朗、生动的语言,剀切论述了这一中心要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当然,对于文中所讲的道理,我们必须批判地对待。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 ;欲流之远者,必浚 〔2〕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3〕 乎?人君当神器 〔4〕 之重,居域中 〔5〕 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 〔6〕 ,承天景命 〔7〕 ,善始者实繁 〔8〕 ,克终者盖寡 〔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0〕 ?盖在殷忧 〔11〕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2〕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13〕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 。虽董之以严刑 〔15〕 ,振之以威怒 〔16〕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7〕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18〕 ;载舟覆舟 〔19〕 ,所宜深慎!
注释
〔1〕 木:树。长:成长。固:稳固。
〔2〕 浚:疏通。
〔3〕 明哲:犹言明智。用以喻唐太宗。在封建社会里,臣子往往自称下愚,而称君主为明哲、圣明。
〔4〕 神器:帝位。《老子》:“天下神器”。老子主张自然,反对作为,错误地认为人不可以对天下有所作为,所以称天下为神器。这里引申为统治天下的帝位。
〔5〕 域中:指国家。
〔6〕 元首:指帝王。
〔7〕 承天景命:受了上天的明命。封建帝王都自称是受了天意的委托来管辖人民的。
〔8〕 善始者实繁: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多。
〔9〕 克终者盖寡:能够始终好的却是少有。
〔10〕 岂:难道。取之、守之:取得天下、治理天下。
〔11〕 殷忧:深忧。
〔12〕 傲物:瞧不起人。物,人物。
〔13〕 “竭诚”两句: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离得极远,也能团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4〕 骨肉为行路:骨肉之亲的关系,也会如同路人一样,各不相关。
〔15〕 董之以严刑:用严酷的刑罚监督。董,督。
〔16〕 振之以威怒:用威风盛怒镇压。
〔17〕 苟免而不怀仁:只能使人们苟且地求免于刑罚,而不会怀念恩惠。貌恭:表面恭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