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26节


〔23〕 庄周垂钓于濠:《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使人先述其意,愿以国境之内委托他)!’庄子持竿不顾。”

〔24〕 伯成躬耕于野:《庄子·天地》:“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

〔25〕 货海东之药草:晋皇甫谧《高士传·安期生传》说:“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仕,时人谓之千岁公。”

〔26〕 江南之落毛: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之门……(其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27〕 鹓雏:见本书页一○○《惠子相梁》篇。这里说:像 雏(凤属)这样高贵的鸟,是不会与鸢鸱去竞夺腐肉的。

〔28〕 “犹斯杂县”两句:杂县,海鸟名,即爰居。见《尔雅·释鸟》。此处所用典故,见《国语·鲁语》。故事是说:海鸟杂县,为避大风飞到鲁国东门,臧文仲就要使国人祭祀它,展禽说海鸟杂县是为了自己避灾而飞来的,对鲁国根本没有什么好处,不应该祭祀它。臧文仲即接受了他的劝告,终于没有用牲礼去祭祀杂县。文中两句的意思是说:犹之乎这个海鸟杂县,岂能劳(费)臧文仲的牲祭?

〔29〕 子常、宁喜之伦:子常,即楚令尹囊瓦子常,其人爱财贪贿而信谗,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定公三年。宁喜,春秋时卫卿宁殖之子,卫献公出,卫人立卫穆公之孙公孙剽为君,宁喜为相。后宁喜又弑剽迎卫献公归,专卫政,后被杀。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二十五至二十七年。之伦,即“之流”、“之辈”的意思。

〔30〕 苏秦:见本书页三二《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后客于齐,齐大夫使人刺杀之。卫鞅:即商鞅,见本书页三三注〔一〕。他好刑名法术之学,相秦孝公,定变法令,立富强之策;封于商,号商君。相秦十年,秦国富强。孝公死,贵戚大臣反对他的变法,因被车裂而死。

〔31〕 主父偃:汉临淄人,学长短纵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家贫,困于燕赵,后上书言事,拜郎中,喜揭发阴私,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谓其太横。偃曰:“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后擢齐相,以告齐王与姊奸,齐王自杀,偃亦族诛。

〔32〕 “楚子观周”两句:《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指鼎虽小),重也(因有德而重)。其奸回昏乱(即无德),虽大(鼎虽大),轻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子问鼎之轻重,示欲逼周取天下。

〔33〕 “霍侯”两句:霍光,字子孟,武帝时为奉常都尉,武帝死,受遗诏辅昭帝,政事都决于光。昭帝死,迎立昌邑王贺,后又废之,立宣帝。光秉政二十年,权倾内外,威震朝廷。光死后,宣帝收霍氏兵权,霍家以谋反诛族。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光从骖乘(坐在车子的右面作保卫),宣帝惧之,如芒刺在背。及光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34〕 饕餮(tāo tiè滔帖):古代恶兽名。后世用以比凶人,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以后又以指贪欲者。

〔35〕 “唐尧”两句:《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尧治理天下的人民,要使海内政治清平,如果他到了姑射山和汾水之阳,见到了(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四位得道的真人,那他就会忘掉天下的。

〔36〕 “子晋”两句:《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储,是储君的意思,太子叫储君。

〔37〕 脱屣:言事之轻易。屣,履,又作“躧”。《史记·封禅书》:“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38〕 鸿毛:喻其轻。《汉书·司马迁传》:“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9〕 或怀厘(xǐ禧)而谒帝:厘,通“禧”,福。《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对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40〕 或披褐而负薪:《高士传·披裘公》:“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披裘公曰:“取彼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处之高而视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季子大惊,既谢而问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名也。”

〔41〕 “鼓楫清潭”两句:鼓楫清潭,见《楚辞·渔父》篇,渔父是一个隐居在江边的人物。鼓,拍打。楫(jí及),船旁拨水的工具。屈原行吟江边,颜色憔悴,渔父劝他随波逐流地去生活,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一笑,鼓枻(yì意)而去。枻、楫意同。弃机汉曲,见《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机,就是戽水机,即桔槔。弃机,即弃桔槔而不用。汉曲,汉水之曲,即汉阴。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1〕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 〔2〕 ,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 〔3〕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 〔4〕 ,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 〔5〕 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録。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 〔6〕 之情遣,鄙吝之意祛 〔7〕 ,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8〕 ,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 〔9〕 ,不劳复傍游泰华 〔10〕 ,远求柱史 〔11〕 ,此亦有助于风教 〔12〕 尔。

注释

〔1〕 莫之与京:京,人工堆砌成的高丘叫京,此处作“高”讲。莫之与京,即没有与他一样高的,也即没有可以与他相比的意思。

〔2〕 与道污隆:即与道同盛衰。污,衰。隆,盛。

〔3〕 “白璧微瑕”两句:陶渊明作有《闲情赋》,昭明以为是渊明全部创作中的一个缺点,因为它没有“讽谏”的作用。昭明的这个看法遭到了后来很多人的反对。苏东坡说:“渊明《闲情》,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原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题文选》)明代的张溥也说:昭明“擿讥《闲情》,示戒丽淫,用申绳墨,游子方内,不得不然。然《洛神》放荡,未尝删之,而偏訾此赋,于孔子存郑卫,岂有当焉。”上述这些批评,是有道理的。

〔4〕 “扬雄”句:扬雄,汉成都人,字子云,善辞赋,后又薄之。《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云:“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意即讽谏少而鼓励多。

〔5〕 亡:通“无”。

〔6〕 驰竞:奔走竞争。

〔7〕 祛(qū屈):攘却,摒除。

〔8〕 “贪夫”两句:《孟子·尽心》篇:“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这里即用其意,意思是说:贪财的人可以廉洁,软弱的人可以坚强发愤。

〔9〕 仁义可蹈:可以实践仁义。《论语·卫灵公》:“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爵禄可辞:《中庸》:“子曰:‘……爵禄可辞也。’”

〔10〕 泰华:即泰山、华山。意即不必一定要到泰山、华山去隐居才算有高操。

〔11〕 柱史:即柱下史。周官名,即汉之侍御史。周秦时皆有柱下史。老聃(老子)曾为周之柱下史。此处藉以指老子。意即不必远求那个传说中超然世外、若仙若隐的老子。

〔12〕 风教:即教化。意即教化人民。  (冯其庸 注)


郦道元

郦道元(?——五二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中,曾由尚书主客郎累迁东荆刺史,为官清刻严峻,不避权贵,被谮免官。以后又被起用为河南尹、“安南”将军、御史中丞等,雍州刺史萧寶夤谋乱,他被派为关右大使,前去说服萧寶夤,路经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东),被人谋杀。

郦道元是北朝著名的学者,生平著述流传下来的只有《水经注》四十卷。

《水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有价值的地理书,旧说是汉桑钦或晋代郭璞所著,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作者大约是三国时人,姓氏已不可考。书中所记地理文字极简单。郦道元为之作注,不仅大量补充了河流水道,详尽地描述了各河流经行的地方,广泛地介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和有关的神话传说,而且文笔清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祖国锦绣河山的面貌。因此,《水经注》不但是一部杰出的古代地理典籍,其中有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对后来山水游记文学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江水(《水经注》节録)

这篇文章,节自《水经·江水注》,描写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各种情形。文中不只细致地描写了江水,而且生动地描写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在其境。

江水 〔1〕 又东,径 〔2〕 巫峡 〔3〕 ,杜宇 〔4〕 所凿以通江水也。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 〔5〕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6〕 崩,晋太元二年 〔7〕 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 〔8〕 ,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 〔9〕 ,致怒湍流 〔10〕 ,故谓之“新崩滩”。其颓 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11〕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唯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12〕 ,其翼附群山 〔13〕 ,并概青云 〔14〕 ,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15〕 耳。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 〔16〕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17〕 ,不见曦月 〔18〕 。至于夏水襄陵 〔19〕 ,沿泝阻絶 〔20〕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21〕 ,暮到江陵 〔22〕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3〕 。春冬之时,则素湍緑潭 〔24〕 ,回清倒影 〔25〕 。絶巘 〔26〕 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 〔27〕 其间,清荣峻茂 〔28〕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29〕 ,林寒涧肃 〔30〕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31〕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32〕 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首节 上一节 126/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