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2节


〔28〕 克:战胜。

〔29〕 作气:振作士气。

〔30〕 彼竭我盈:敌人鋭气已灭,我军士气正旺。

〔31〕 伏:伏兵。

〔32〕 靡:倒下。  (吴秋滨 注)


烛之武退秦师(鲁僖公三十年)

春秋初期,诸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争夺霸主的地位,开始了大国侵略小国的战争;而小国自知力寡难抗,常常通过外交的方式,派遣使者以言辞来折服大国的侵略。《左传》对于这种巧妙的外交辞令有很精彩的记述,本文可为一例。烛之武在郑国危在旦夕之际,出使说秦,在秦穆公面前,凭着他的机智和巧妙的言辞,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对方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说得委婉透彻,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拆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郑国的危亡。本文文笔曲折微妙,辞简意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 〔1〕 ,以其无礼于晋 〔2〕 ,且贰于楚 〔3〕 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4〕 。

佚之狐言于郑伯 〔5〕 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6〕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7〕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8〕 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 〔9〕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0〕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1〕 ;焉用亡郑以陪邻 〔12〕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3〕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15〕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6〕 。若不阙 〔17〕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8〕 !”

秦伯说 〔19〕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0〕 ,乃还。

子犯请击之 〔21〕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3〕 ;失其所与,不知 〔24〕 ;以乱易整,不武 〔25〕 。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 九月甲午:鲁僖公三十年(前六三○)九月甲午这一天。古人用天干地支记日子。晋侯:晋文公名重耳,继齐桓公称霸,为五霸之一;封侯爵,所以称晋侯。秦伯:即秦穆公,名任好,称霸西戎,为五霸之一,封伯爵。

〔2〕 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出亡过郑,郑文公对他没有礼貌。

〔3〕 贰于楚:对晋有二心而与楚接近。按,晋楚城濮之战时,郑文公曾经把郑国的军队给楚国送去,准备与楚联合对晋作战,所以城濮之战以后,晋军要围攻郑国。

〔4〕 函陵、泛南:皆郑地;函陵,在今河南新郑以北十三里,山形如函,故名;泛,水名,此处指东泛水,在今河南中牟以南;泛南,泛水南边。

〔5〕 佚之狐:郑国大夫;之,语助词,用在姓名之间,下文烛之武同。郑伯:郑文公。

〔6〕 烛之武:郑国大夫。

〔7〕 辞曰:辞,辞谢、谢絶。


〔8〕 寡人:诸侯谦称为寡人,即寡德之人。

〔9〕 缒(zhuì坠):用绳索缚住身体悬城而下。

〔10〕 执事:原指供使唤的人,用执事来指秦伯,是一种敬称。

〔11〕 “越国”两句:越,超越;鄙,边邑。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居其中。假定秦国把郑国灭了,将郑国的土地作秦国的边邑,可是秦国的本土与郑国还隔着一个晋国,虽得郑也难以保守。

〔12〕 “焉用”句:陪,增益。何必灭了郑国去增强晋国的实力呢?

〔13〕 “若舍郑”三句:舍,同“舍”,放弃;东道主,郑国在秦国东方,所以称东道主,后世把东道作为主人的代称;行李,指外交使节;共,同“供”,供应。这是说:如果秦伯不灭掉郑国,让它做东道主,秦外交官员东往于郑国时,如果资粮不足,郑国就可尽地主之谊,予以供应。

〔14〕 “且君”句:尝,曾经;秦国曾经对晋君施予过恩惠。指秦国武装支持晋惠公回国做了国君。

〔15〕 “许君焦、瑕”两句:焦、瑕,二邑名,均在今河南陕县南;济,渡河;版,版筑,守城的工事。指晋惠公流亡秦国时曾答应,如果能够回晋,就把晋国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但晋惠公早晨刚渡河归国,晚上就设防把守,拒絶割地。

〔16〕 “既东封郑”两句:封,疆界;肆,发展,扩大。这二句说:晋国既然要灭郑来开拓其东边的疆界,势必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

〔17〕 阙:犹削小;阙秦,削小秦地。

〔18〕 唯君图之:只是看您怎样考虑的了。

〔19〕 说:同“悦”。

〔20〕 杞子、逢孙、扬孙:均人名,秦国大夫。戍:防守。意为驻军于郑,代郑设防。

〔21〕 子犯:晋文公舅,姓狐名偃,时称舅犯。之:代词,指秦国。

〔22〕 “微夫人”句:微,没有;夫(fú扶)人,犹言“那人”,指秦穆公。全句是: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得不到今天的。

〔23〕 “因人”句:因,用;敝,损害。依靠秦国力量即了位,反去损害秦国,是不仁的。

〔24〕 与:同盟者。知:同“智”。

〔25〕 “以乱”二句:乱,分裂;易,代替;整,联合。全句是:秦晋由步调一致而变成彼此分裂,互相攻打,那就不能够算武了。按古代以能够制止战乱为武。  (钟贤培 吴秋滨 注)


秦晋殽之战(鲁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春秋时代是强凌弱,众暴寡,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动乱时代,《左传》对这方面的史实记述最多,而且大都描绘得有声有色。《秦晋殽之战》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狂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秦国企图称霸中原,开始向东方侵略的野心和它的必败的原因。文章没有正面去描写战场上的战斗,但通过各种具体事实的描写,极力渲染出战争的气氛,而这众多繁杂的事件,又都紧密地围绕着战争的主题,因而显得结构严谨,线索分明。人物的描写,也相当形象生动,如写秦伯的贪婪虚伪,利令智昏,先轸的深谋远虑和暴烈的性格,蹇叔的明智,弦高的爱国精神等,都很生动。

冬,晋文公卒 〔1〕 。庚辰 〔2〕 ,将殡于曲沃 〔3〕 ;出绛 〔4〕 ,柩有声如牛 〔5〕 。卜偃使大夫拜 〔6〕 ,曰:“君命大事 〔7〕 ,将有西师过轶我 〔8〕 ;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9〕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0〕 。”穆公访诸蹇叔 〔11〕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 〔12〕 ,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3〕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 〔14〕 ,必有悖心 〔15〕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 〔16〕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17〕 。蹇叔哭之,曰:“孟子 〔18〕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 〔19〕 也!”公 〔20〕 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 〔21〕 ,尔墓之木拱矣 〔22〕 !”

蹇叔之子与师 〔23〕 。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24〕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 〔25〕 之墓也;其北陵,文王 〔26〕 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27〕 !余收尔骨焉!”
首节 上一节 12/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