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14节


〔22〕 景:日光。翳翳:昏暗不明。

〔23〕 盘桓:徘徊,流连。

〔24〕 相伟:意志不合。

〔25〕 复驾言兮焉求:驾,驾车。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我又驾着车出去寻求什么呢?

〔26〕 畴:田亩。

〔27〕 巾车:有帷幕的车子。

〔28〕 窈窕:这里形容幽深曲折。

〔29〕 涓涓:细细地。

〔30〕 行休:这里指生命行将结束。

〔31〕 寓形宇内:把肉体躯壳寄托在天地之间。

〔32〕 “曷不委心”句:为什么不随自己心意决定行止呢?

〔33〕 遑遑:急急忙忙,心神不定。

〔34〕 帝乡:天帝所居之地,即幻想中的仙境。

〔35〕 植杖:即插杖于田边。耘:除草。耔:培苗。

〔36〕 东皋:东边的山岗;皋,山岗。

〔37〕 聊乘化以归尽:暂且顺着万物四时的自然变化而终余年。  (刘瑞莲 注)


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序,但和诗所写的重点以及表现手法是不同的,诗中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有描述也有议论和抒情,而在这篇记中,则完全是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示出他对现实的批判,和他憧憬的社会生活.在塑造这个境界的时候,他藉助了当时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当时的真实人物(刘子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文章的语言十分简洁精练,笔触也很细腻,把这个幽美的桃源,描绘得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使读者也恍如身临其境。

晋太元 〔1〕 中,武陵 〔2〕 人,捕鱼为业。缘 〔3〕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5〕 其林。林尽水源 〔6〕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 〔7〕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纔 〔8〕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9〕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0〕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 。阡陌交通 〔12〕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3〕 ;黄发垂髫 〔14〕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15〕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 〔17〕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19〕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20〕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 〔21〕 刘子骥 〔22〕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23〕 ,未果 〔24〕 ,寻病终 〔25〕 。后遂无问津 〔26〕 者。

注释

〔1〕 太元: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三七六——三九六)。

〔2〕 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

〔3〕 缘:沿着。

〔4〕 落:始。英:花。《楚辞·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指初开的菊花。这里指方开的桃花。缤纷:繁盛貌。一说落英指落花,缤纷为乱舞貌。

〔5〕 穷:走尽。

〔6〕 水源:溪水的发源地。

〔7〕 髣髴:即“仿佛”。

〔8〕 纔:仅仅。

〔9〕 豁然:开阔貌。

〔10〕 俨然:整齐。

〔11〕 之属:之类。

〔12〕 阡陌交通:道路连贯。东西的道路曰阡,南北曰陌。

〔13〕 悉如外人:全和山外人相同。

〔14〕 黄发:老人,言发白转黄。垂髫(tiáo条):小儿垂发为饰,指幼童。

〔15〕 要:同“邀”。

〔16〕 咸来问讯:全来打听。

〔17〕 絶境:与世隔絶的地方。

〔18〕 “不足”句:不值得对山外人说。这句话表明,桃花源里的人们不愿和世俗接触,为下文“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19〕 扶向路:沿着来时的旧路。扶,缘,沿。

〔20〕 诣(yì意):往见,至。

〔21〕 南阳:地名,即今河南省南阳。

〔22〕 刘子骥:名驎之,好游山泽。
首节 上一节 114/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