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12节
〔8〕 “善无微而不赏”两句:善虽小必赏,恶虽小必罚。
〔9〕 管:指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萧:萧何,辅佐刘邦灭秦、灭楚,刘邦即帝位,任丞相,为汉朝的开国勋臣之一。 (李永祜 注)
王羲之
王羲之(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会稽人,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他胸怀旷达,爱好自然山水,厌恶繁华生活,曾作过右军参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兰亭集叙
公元三五三年上巳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他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文,把聚会的盛况作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概括,并抒发了个人的感想。文章里对老之将至,以及人的年寿虽有长短,但终归于尽,发生感慨,就这点说,它的情调是比较低沉的。但是作者对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提出了批判,斥责这种论调为“虚诞”、“妄作”。当玄谈之风日渐流行的东晋,作者的这种批判是有意义的。此外,本篇在表现技巧方面,处在雕辞琢句的骈体文逐渐风行的时代,作者却能独创一格,以清新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实,直抒胸臆,也是可取的。
永和九年 〔1〕 ,岁在癸丑 〔2〕 ,暮春之初 〔3〕 ,会于会稽 〔4〕 山阴 〔5〕 之兰亭 〔6〕 ,修禊 〔7〕 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8〕 ,映带 〔9〕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10〕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11〕 和畅,仰观宇宙 〔12〕 之大,俯察品类 〔13〕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14〕 ,足以极 〔15〕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16〕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17〕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8〕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19〕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20〕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21〕 ,以为陈迹 〔22〕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3〕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4〕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25〕 。”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 〔26〕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7〕 ,齐彭殇为妄作 〔28〕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29〕 ,録其所述 〔30〕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1〕 。
注释
〔1〕 永和:晋穆帝年号。九年:公元三五三年。
〔2〕 癸丑:这年用天干地支纪年属癸丑。
〔3〕 暮春之初:指三月上巳日,即三月初三。
〔4〕 会稽:郡名,包括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一带地区。
〔5〕 山阴:今浙江绍兴。
〔6〕 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其地名兰渚,又名兰上里,有亭名兰亭。
〔7〕 修禊(xì细):三月上巳日,人们欢聚水滨洗濯,以祓除不祥。
〔8〕 激湍:急流。
〔9〕 映带:水流环绕如带。
〔10〕 流觞曲水:用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从上流漂浮而下,止于某地,在此地的人即从而取飮,故称流觞。
〔11〕 惠风:和风。
〔12〕 宇宙:指天地。
〔13〕 品类:即物类。
〔14〕 游目骋怀:放目流览,舒展胸怀。
〔15〕 极:尽。
〔16〕 俯仰一世:仰观俯察当时现实。
〔17〕 “或取诸怀抱”两句:晤言,对面谈。或者相聚在室内,畅谈各人的心事。
〔18〕 “或因寄所托”两句:放浪形骸之外,指形体不受礼法拘束。或者寄情山水,无拘无束地游乐。
〔19〕 “虽趣舍万殊”两句:虽然取舍有差别,各人的性情有安静有急躁的不同。趣:趣向。
〔20〕 所之既倦:向往某事物的愉乐心情已经厌倦了。
〔21〕 俯仰之间:一俯一仰的短时间。
〔22〕 以:同“已”。
〔23〕 兴怀:发生感慨。
〔24〕 “修短随化”两句:人的寿命长短跟着各种原因而变化,但总归有穷尽的一日。
〔25〕 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26〕 揽:持、把握。
〔27〕 一死生为虚诞:《庄子·齐物论》里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这里指责他这种说法是荒谬的。“一”有相等意。
〔28〕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齐物论》里认为寿夭是相对的,长寿的人同寿命更长的大树比,就显得寿短,夭折的人同朝生暮死的小虫比,就显得寿长。但他夸大了这种相对,否定了寿夭的区别,说: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儿童),而彭祖(相传活了七百岁)为夭。这里指斥这种论调是妄诞的。
〔29〕 列叙时人:一一记述了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
〔30〕 録其所述:録下他们所赋的诗篇。
〔31〕 “后之览者”两句:后人读了这些诗文,也将与我有同样的感慨。 (刘忆萱 注)
陶渊明
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官僚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因当时正值晋、宋易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虽有抱负,但未能施展。二十九岁以后,曾因为家贫,先后出去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最后为彭泽令。因不满官场黑暗,弃官隐居乡间,同时也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死后,人家称他为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传世。
〔9〕 管:指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萧:萧何,辅佐刘邦灭秦、灭楚,刘邦即帝位,任丞相,为汉朝的开国勋臣之一。 (李永祜 注)
王羲之
王羲之(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会稽人,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他胸怀旷达,爱好自然山水,厌恶繁华生活,曾作过右军参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兰亭集叙
公元三五三年上巳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他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文,把聚会的盛况作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概括,并抒发了个人的感想。文章里对老之将至,以及人的年寿虽有长短,但终归于尽,发生感慨,就这点说,它的情调是比较低沉的。但是作者对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提出了批判,斥责这种论调为“虚诞”、“妄作”。当玄谈之风日渐流行的东晋,作者的这种批判是有意义的。此外,本篇在表现技巧方面,处在雕辞琢句的骈体文逐渐风行的时代,作者却能独创一格,以清新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实,直抒胸臆,也是可取的。
永和九年 〔1〕 ,岁在癸丑 〔2〕 ,暮春之初 〔3〕 ,会于会稽 〔4〕 山阴 〔5〕 之兰亭 〔6〕 ,修禊 〔7〕 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8〕 ,映带 〔9〕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10〕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11〕 和畅,仰观宇宙 〔12〕 之大,俯察品类 〔13〕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14〕 ,足以极 〔15〕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16〕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17〕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8〕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19〕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20〕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21〕 ,以为陈迹 〔22〕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3〕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4〕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25〕 。”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 〔26〕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7〕 ,齐彭殇为妄作 〔28〕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29〕 ,録其所述 〔30〕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1〕 。
注释
〔1〕 永和:晋穆帝年号。九年:公元三五三年。
〔2〕 癸丑:这年用天干地支纪年属癸丑。
〔3〕 暮春之初:指三月上巳日,即三月初三。
〔4〕 会稽:郡名,包括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一带地区。
〔5〕 山阴:今浙江绍兴。
〔6〕 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其地名兰渚,又名兰上里,有亭名兰亭。
〔7〕 修禊(xì细):三月上巳日,人们欢聚水滨洗濯,以祓除不祥。
〔8〕 激湍:急流。
〔9〕 映带:水流环绕如带。
〔10〕 流觞曲水:用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从上流漂浮而下,止于某地,在此地的人即从而取飮,故称流觞。
〔11〕 惠风:和风。
〔12〕 宇宙:指天地。
〔13〕 品类:即物类。
〔14〕 游目骋怀:放目流览,舒展胸怀。
〔15〕 极:尽。
〔16〕 俯仰一世:仰观俯察当时现实。
〔17〕 “或取诸怀抱”两句:晤言,对面谈。或者相聚在室内,畅谈各人的心事。
〔18〕 “或因寄所托”两句:放浪形骸之外,指形体不受礼法拘束。或者寄情山水,无拘无束地游乐。
〔19〕 “虽趣舍万殊”两句:虽然取舍有差别,各人的性情有安静有急躁的不同。趣:趣向。
〔20〕 所之既倦:向往某事物的愉乐心情已经厌倦了。
〔21〕 俯仰之间:一俯一仰的短时间。
〔22〕 以:同“已”。
〔23〕 兴怀:发生感慨。
〔24〕 “修短随化”两句:人的寿命长短跟着各种原因而变化,但总归有穷尽的一日。
〔25〕 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26〕 揽:持、把握。
〔27〕 一死生为虚诞:《庄子·齐物论》里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这里指责他这种说法是荒谬的。“一”有相等意。
〔28〕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齐物论》里认为寿夭是相对的,长寿的人同寿命更长的大树比,就显得寿短,夭折的人同朝生暮死的小虫比,就显得寿长。但他夸大了这种相对,否定了寿夭的区别,说: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儿童),而彭祖(相传活了七百岁)为夭。这里指斥这种论调是妄诞的。
〔29〕 列叙时人:一一记述了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
〔30〕 録其所述:録下他们所赋的诗篇。
〔31〕 “后之览者”两句:后人读了这些诗文,也将与我有同样的感慨。 (刘忆萱 注)
陶渊明
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官僚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因当时正值晋、宋易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虽有抱负,但未能施展。二十九岁以后,曾因为家贫,先后出去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最后为彭泽令。因不满官场黑暗,弃官隐居乡间,同时也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死后,人家称他为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