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01节
〔1〕 先帝:去世的皇帝,指刘备。刘备于公元二二一年即帝位,公元二二三年卒。诸葛亮于公元二二七年上表,故称刘备为先帝。
〔2〕 崩殂(cú徂):帝王死称崩。崩殂,就是死。
〔3〕 罢:通“疲”。罢弊,困乏。蜀地原为益州所辖,三国时,蜀国地狭人少,屡屡出兵作战,所以感到国力困乏。
〔4〕 诚:实在。秋:时。
〔5〕 于内:在朝廷内。于外:在地方上。追:犹怀念。殊遇:厚恩。陛下:指刘禅。
〔6〕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圣,对皇帝的尊称,此处指刘禅。光:光大,发扬。
〔7〕 恢弘:扩大,作“振作”解。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自卑。
〔8〕 “宫中”四句:宫中,指刘禅宫廷之中。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陟(zhì智),升迁。臧,善。否(pǐ痞):恶。全句说:宫廷和相府同为国家的机构,对于升罚善恶,不应该有分歧的地方。东汉桓、灵二帝,宠幸宦官张让等人,以致朝政败乱,终于覆灭。诸葛亮认识到刘禅暗弱不明,恐怕他宠信宦官,重蹈桓、灵的覆辙,所以对刘禅提出告诫。后来宦官黄皓乱政,蜀汉灭亡,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
〔9〕 作奸:做邪恶的事情。犯科:触犯法律。
〔10〕 有司:专职的官员,这里指主管机关。
〔11〕 平明之理:公正廉明的政治管理。
〔12〕 “侍中、侍郎”句:侍中,是汉时皇帝宫禁中掌管车驾、服饰和统领近卫军的官员。侍郎,指黄门侍郎,是在宫中给事的官员。郭攸之,字演长,南阳(在今湖北省)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光二年诸葛亮开府治事,任侍郎,后为侍中。费 ,字文伟,江夏(在今湖北省)人,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后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群(在今湖北省)人,为人正直廉明,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后为侍中。
〔13〕 简拔:选拔。
〔14〕 咨:征询。
〔15〕 阙:同“缺”,过失。漏:疏漏。
〔16〕 向宠:襄阳(在今湖北省)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后为中军督,统率近卫部队。刘备征伐东吴遭到惨败,独向宠的部下完整无损。诸葛亮认为他能治军,故临行托以军事重任。
〔17〕 淑均:和善。
〔18〕 和睦:协调、团结之意。
〔19〕 先汉:指西汉。
〔20〕 桓:后汉桓帝刘志,在位二一年(一四七——一六七)。任用太监单超等,捕杀正直的士大夫,大兴党狱。灵:灵帝刘宏,在位二二年(一六八——一八九)。宠幸太监张让等,专权作乱,再兴党狱,跟着爆发黄巾起义,汉廷倾败。
〔21〕 尚书:汉时主管朝廷军政要务的高级官员。长史:汉时在丞相府及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员。参军:汉朝后期军队中的参谋官员。当时陈震为尚书,张裔为长史,蒋琬为参军。
臣本布衣 〔1〕 ,躬耕于南阳 〔2〕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3〕 ,猥 〔4〕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 。后值倾覆 〔6〕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8〕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9〕 ,深入不毛 〔10〕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娐嗜倍ㄖ性J哝宥郏脸樾� 〔1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 〔13〕 ,以彰其咎 〔14〕 。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 〔15〕 善道,察纳雅言 〔16〕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释
〔1〕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穿麻葛衣。
〔2〕 南阳:今湖北襄阳西二十里。
〔3〕 卑鄙:指出身卑微。
〔4〕 猥:犹“乃”。
〔5〕 驱驰:奔走效命之意。
〔6〕 后值倾覆:指建安十三年(二○八)刘备为曹操击败于当阳长坂坡。
〔7〕 尔来:近来,犹到现在。刘备为曹操击败后,派诸葛亮至东吴联吴抗曹,距上表出征时(二二七)已经过二十年。但刘备三顾草庐聘请诸葛亮是在兵败前一年,故云二十一年。
〔8〕 夙夜忧叹:为了国事日夜焦虑。夙,早;夜,晚。
〔9〕 五月渡泸:建兴三年(二二五)诸葛亮率军南征,到达今四川西部泸水一带。
〔10〕 不毛:不毛之地,即寸草不生、不能垦殖的地方。
〔11〕 奸凶:指曹丕。诸葛亮以刘汉为正统,故指称曹丕为奸凶。
〔12〕 旧都:西汉以长安为国都,东汉以洛阳为国都。曹操掌权后迁都许昌,曹丕称帝,仍以许昌为国都。
〔13〕 慢:疏忽。
〔14〕 以彰其咎:揭示他们(郭攸之等)的过失。
〔15〕 咨诹(zōu邹):咨询和择取。
〔16〕 雅言:正确、明智的言论。 (李永祜 注)
曹丕
曹丕(一八七——二二六),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是曹操的次子。他于建安二十五年(二二○)称帝,谥文。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在文学上,却是建安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史称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但所传已不多,约存辞赋三十篇,诗歌四十首左右。
他不但是建安时代的一位重要诗人,而且也是文学批评史上早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典论·论文》、《与吴质书》等,都是建安时代文学批评方面的重要作品,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流利婉转,感情色彩较重,而叙事、说理也很简洁切当。
与吴质书 〔1〕
〔2〕 崩殂(cú徂):帝王死称崩。崩殂,就是死。
〔3〕 罢:通“疲”。罢弊,困乏。蜀地原为益州所辖,三国时,蜀国地狭人少,屡屡出兵作战,所以感到国力困乏。
〔4〕 诚:实在。秋:时。
〔5〕 于内:在朝廷内。于外:在地方上。追:犹怀念。殊遇:厚恩。陛下:指刘禅。
〔6〕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圣,对皇帝的尊称,此处指刘禅。光:光大,发扬。
〔7〕 恢弘:扩大,作“振作”解。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自卑。
〔8〕 “宫中”四句:宫中,指刘禅宫廷之中。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陟(zhì智),升迁。臧,善。否(pǐ痞):恶。全句说:宫廷和相府同为国家的机构,对于升罚善恶,不应该有分歧的地方。东汉桓、灵二帝,宠幸宦官张让等人,以致朝政败乱,终于覆灭。诸葛亮认识到刘禅暗弱不明,恐怕他宠信宦官,重蹈桓、灵的覆辙,所以对刘禅提出告诫。后来宦官黄皓乱政,蜀汉灭亡,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
〔9〕 作奸:做邪恶的事情。犯科:触犯法律。
〔10〕 有司:专职的官员,这里指主管机关。
〔11〕 平明之理:公正廉明的政治管理。
〔12〕 “侍中、侍郎”句:侍中,是汉时皇帝宫禁中掌管车驾、服饰和统领近卫军的官员。侍郎,指黄门侍郎,是在宫中给事的官员。郭攸之,字演长,南阳(在今湖北省)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光二年诸葛亮开府治事,任侍郎,后为侍中。费 ,字文伟,江夏(在今湖北省)人,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后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群(在今湖北省)人,为人正直廉明,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后为侍中。
〔13〕 简拔:选拔。
〔14〕 咨:征询。
〔15〕 阙:同“缺”,过失。漏:疏漏。
〔16〕 向宠:襄阳(在今湖北省)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后为中军督,统率近卫部队。刘备征伐东吴遭到惨败,独向宠的部下完整无损。诸葛亮认为他能治军,故临行托以军事重任。
〔17〕 淑均:和善。
〔18〕 和睦:协调、团结之意。
〔19〕 先汉:指西汉。
〔20〕 桓:后汉桓帝刘志,在位二一年(一四七——一六七)。任用太监单超等,捕杀正直的士大夫,大兴党狱。灵:灵帝刘宏,在位二二年(一六八——一八九)。宠幸太监张让等,专权作乱,再兴党狱,跟着爆发黄巾起义,汉廷倾败。
〔21〕 尚书:汉时主管朝廷军政要务的高级官员。长史:汉时在丞相府及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员。参军:汉朝后期军队中的参谋官员。当时陈震为尚书,张裔为长史,蒋琬为参军。
臣本布衣 〔1〕 ,躬耕于南阳 〔2〕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3〕 ,猥 〔4〕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 。后值倾覆 〔6〕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8〕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9〕 ,深入不毛 〔10〕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娐嗜倍ㄖ性J哝宥郏脸樾� 〔1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 〔13〕 ,以彰其咎 〔14〕 。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 〔15〕 善道,察纳雅言 〔16〕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释
〔1〕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穿麻葛衣。
〔2〕 南阳:今湖北襄阳西二十里。
〔3〕 卑鄙:指出身卑微。
〔4〕 猥:犹“乃”。
〔5〕 驱驰:奔走效命之意。
〔6〕 后值倾覆:指建安十三年(二○八)刘备为曹操击败于当阳长坂坡。
〔7〕 尔来:近来,犹到现在。刘备为曹操击败后,派诸葛亮至东吴联吴抗曹,距上表出征时(二二七)已经过二十年。但刘备三顾草庐聘请诸葛亮是在兵败前一年,故云二十一年。
〔8〕 夙夜忧叹:为了国事日夜焦虑。夙,早;夜,晚。
〔9〕 五月渡泸:建兴三年(二二五)诸葛亮率军南征,到达今四川西部泸水一带。
〔10〕 不毛:不毛之地,即寸草不生、不能垦殖的地方。
〔11〕 奸凶:指曹丕。诸葛亮以刘汉为正统,故指称曹丕为奸凶。
〔12〕 旧都:西汉以长安为国都,东汉以洛阳为国都。曹操掌权后迁都许昌,曹丕称帝,仍以许昌为国都。
〔13〕 慢:疏忽。
〔14〕 以彰其咎:揭示他们(郭攸之等)的过失。
〔15〕 咨诹(zōu邹):咨询和择取。
〔16〕 雅言:正确、明智的言论。 (李永祜 注)
曹丕
曹丕(一八七——二二六),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是曹操的次子。他于建安二十五年(二二○)称帝,谥文。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在文学上,却是建安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史称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但所传已不多,约存辞赋三十篇,诗歌四十首左右。
他不但是建安时代的一位重要诗人,而且也是文学批评史上早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典论·论文》、《与吴质书》等,都是建安时代文学批评方面的重要作品,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流利婉转,感情色彩较重,而叙事、说理也很简洁切当。
与吴质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