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95节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①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②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③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④ 。铺翠冠儿⑤ ,撚金雪柳⑥ ,簇带争济楚⑦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⑧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吹梅笛怨:因笛曲有《梅花落》,故谓。 ②次第:转眼,接着。与解作“情况,光景”不同。 ③中州盛日:指汴京盛时。中州,今河南省。 ④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用翡翠鸟的羽毛装饰的帽子,宋时妇女在元宵节常戴。 ⑥撚金雪柳:以金线撚丝制成的首饰,亦元宵时的装饰品。 ⑦簇带:即簇戴,插戴满头之意。济楚:齐整,美丽。宋时的方言。 ⑧怕见:怕着。韩偓《春闺》诗:“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

【语译】

西下的太阳如一团镕化的黄金,傍晚的浮云合拢来像大块璧玉,而我如今又在哪里呢?柳色如染,烟濛濛地一片浓绿;笛声似怨,吹着《梅花落》的曲子,也不知带来了多少春意。正是元宵佳节,天气融融晴和,难道说就不会在转眼间起一场风雨?来邀请我出游的人,有的乘着华美的车子,有的骑着高贵的骏马,我却把这些喝酒的朋友和吟诗的伙伴都一概谢绝了。

想当初汴京昌盛的日子,闺阁中女孩子们多的是空闲的时间,我还记得人们一年之中特别看重的,就要算元宵节了。到那天,我们有的戴着翡翠羽毛装饰起来的帽子,有的把金丝撚作线制成雪柳首饰,插戴得满头都是,大家纷纷上街争奇斗艳。如今我已人老憔悴,发鬟在风中松散,双鬓也覆盖着霜花,害怕在夜间再出去了。倒不如就躲在帘子后面,听听人家笑语喧哗。

【赏析】

刘辰翁曾“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以后“每闻此曲,辄不自堪”(见前同调词小序),还跟词友酬和(另同调词有“郑中甫适和易安词至”等题语)。可见这首词对宋末历经亡国之痛的词人,有相当大的艺术感染力。其实,与她年代相距不远的辛弃疾就写过效李易安体的词,刘过还曾仿此词的句法造过句(详后),都能说明李清照在南宋词坛的影响。此词在全部易安词中应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一)她将个人的不幸生活遭遇,置于北宋灭亡、世道变更的大环境中来写,因而具有时代社会意义;(二)艺术风格更趋成熟,在婉曲蕴蓄之中,显得十分沉着老练。是晚年风格的代表作。

李清照在金兵南下、浙中大乱时,曾孤身避乱于金华(今浙江中部),后金兵受挫退却,江南得以相对的安定。有人以为她可能复回至临安,晚年则基本上在临安。此词大概就作于这一时期。

上阕写眼前元夕,先从傍晚时分景色写起。“落日镕金”,描摹西下夕阳生动如见,是他人不曾说过的;与下四字组成工对,令人想起“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诗句。不过,接着“人在何处”的“人”,非指所思之人,乃作者自指,用法与“人比黄花瘦”同。“在何处”之问只是虚问,是感慨北宋沦亡、汴京难归、故乡隔绝、孤身漂泊江南的身世遭遇,先为下阕回忆“中州盛日”作铺垫。若谓是问已亡故之丈夫赵明诚在何处,反嫌“火气”过重,与前后语意、全词风格都不协调了,且人近晚年,非丧偶之初,没有必要时时提及。“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八字,精心琢句。烟,即柳之状,染,言其浓,谓望之柳色堪染;梅,即笛之曲,怨,状其吹,谓听之如怨如诉。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显然是仿效易安这两句的,还被杨慎将刘过误记作稼轩(见《词品》)。人间变化虽大,元宵之自然风景依然。“春意”不减,而又值“融和天气”,作者十分客观地写来,并不加渲染,只是在“次第岂无风雨”句中,才透露出饱受世事风风雨雨的作者的内心余悸,也因为有了这一句,才使这首词寄托了作者对南宋耽于苟安局面的担忧。上阕歇拍三句,说谢绝相召,写出自己游兴兰珊的精神状态,为下阕再说怕夜出张本。其中“香车宝马”四字,是判断其当时可能在临安的依据。

换头推开另起。回忆“中州盛日”,是元夕自然会有的联想,也是为申明之所以谢客相邀的理由。下阕全从此目的出发而将往昔之青春欢愉与如今之憔悴避人作对比。“闺门多暇”,当指李清照出嫁前还是个姑娘时,在汴京居住的那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与她流离后内外都独自操劳的情况截然不同。两宋“偏重三五”的情况,书多有载,毋烦赘引。穿戴装饰以应时,纷纷夜出“争济楚”,自是小儿女们爱打扮、好玩乐情景。折到“如今憔悴”,怕出去抛头露面,用“风鬟霜鬓”四字,恰当至极,不但有风霜历尽的意思,且能暗示一副蓬头乱发的老态,如何能再效满头都插戴花花草草的小儿女模样行事呢?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淡语作结,反更显出其悲哀的深沉。

此词与“声声慢”相比,别是一种艺术风格与表现方式。通篇无悲、愁、涕、泪等字样,也不事情景渲染,只平平叙来,“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张端义《贵耳集》),沉郁悲凉,庶几可入于大雅之林。


作者小传

徽宗皇帝(1082—1135) 名赵佶,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第八个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101—1125)。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年底,禅位与皇太子赵桓(钦宗),自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虏俘北去。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平生于诗文书画之外,亦工长短句。有晚清朱孝臧《彊村丛书》辑《徽宗词》一卷。

钱惟演(977—1034) 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子。少补牙门将,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咸平三年(1000)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明道二年(1033),坐擅议宗庙,且与后家通婚,落职,以崇信军节度使归镇。卒谥思,改谥文僖。以诗名,常与杨亿、刘筠等十七人相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后人称之为“西昆体”。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仕至密枢副使参知政事,主张政治革新,为守旧派所阻。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数年,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西夏不敢来犯,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转徙邓州、荆南、杭州、青州。卒,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词传世甚少,擅写边塞风光,风格苍劲明健。有近代《彊村丛书》辑刻《范文正公诗余》一卷,仅得六首,且《忆王孙》一首为误收李重元作。

张 先(990—1078)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尝知吴江县。晏殊任京兆尹,辟为通判。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都官郎中致仕,退居乡间,以诗酒自娱。年八十九卒。词清丽工巧,小令、慢词兼擅,而慢词亦多用小令作法,评家常将其与柳永并论。有《安陆集》一卷。有后人辑《张子野词》二卷、补遗一卷,存词一百八十余首。

晏 殊(991—1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真宗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荐,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监正字。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院使。为相务进贤才,当世名臣如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皆蒙擢用。后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疾归京师。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词风蕴藉和婉,温润秀洁,为宋初第一大家。文集已佚,仅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及《珠玉词》存世。

韩 缜(1019—1097) 字玉汝,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英宗朝历淮南转运使,神宗朝累知枢密院事,哲宗朝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出知颍昌府,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司空、崇国公,谥庄敏。

宋 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举进士,时号“二宋”,以大小别之。历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撰《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旋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文集已散佚,词有近人赵万里辑《宋景文公长短句》一卷,得词六首。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以散文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词承袭南唐余韵,婉丽深致。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篇》三种词集传世。

柳 永(生卒年不详) 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一生潦倒落拓,只做过余杭令、盐场大使一类的小官,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称柳七。初名三变,字景庄。传说因其《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为仁宗所不喜,放榜时特黜落之,曰:“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于是益放纵酒楼倡馆间,无复检率,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改名永,始得磨勘转官。在词史上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内容多描写都市风情和歌妓生活,尤以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见长,铺叙展衍,情景交融,音律谐婉,语言通俗,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之说。有《乐章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42)拜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厉行新法,裁抑豪强,为守旧派所抵制。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崇宁间追谥舒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改革家,诗文创作成就很高,有《临川集》传世。词作不多而风格高峻,有近代《彊村丛书》辑《临川先生歌曲》一卷,补遗一卷,凡二十余首。

王安国(1082—1074) 字平甫,临川(今属江西)人,王安石弟。熙宁初赐进士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官至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对王安石变法新政并不完全赞同,但在安石罢相后,还是被旧党吕惠卿挟私怨诬陷夺官,放归田里。有《王校理集》,今不传。

晏幾道(生卒年不详) 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天资聪颖过人,然真率无忌,不与世苟合,常被目为“才有余而德不足”(韩维语),因此妨碍了仕途。一生只做过监颍昌许田镇、开封府推官一类的闲杂佐职。词工于言情,感伤情绪较浓,是北宋“婉约”风格的代表。因是晏殊幼子,故后人将他们并称“二晏”,但其词学造诣和在词史的地位都超过乃父。有《小山词》。

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除翰林学士,知登州、杭州,一度召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复出知颍州。绍圣初,坐讪谤先朝,贬谪惠州、儋州。徽宗立,赦还,提举玉局观,卒于常州。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文学天才,诗、文、书、画都取得极高成就。词以豪放雄奇风格见长,开拓了词的境界,成为北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有《东坡词》、《东坡乐府》。

秦 观(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历定海主簿、蔡州教授,以苏轼荐,除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坐党籍,削秩,贬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再徙雷州。徽宗立,放还途中卒于藤州。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有“苏门四学士”之称,词作却以婉约见长,俊逸清丽,自成一家。有《淮海词》、《淮海居士长短句》。

晁端礼(1046?—1113) 一作元礼,字次膺,其先澶州清丰人,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熙宁六年(1073)进士,两为县令,都因忤犯上官而废职。徽宗政和三年(1113)应召赴京,以词作蒙徽宗赏识,除大晟府协律郎,未及就职而卒。有词集《闲斋琴趣》六卷。

赵令畤(1051—1034) 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藏六居士,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六年(1091)签署颍州公事,与苏轼交好。因受牵连罚金,列入党籍。后官右朝请大夫,迁洪州观察使。南宋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有笔记《侯鲭录》传世。词有近人赵万里辑《聊复集》一卷。

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晚年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十七岁时随父端友宰杭州新城县,文章受到苏轼揄扬,由此知名。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祐中为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绍圣末,入党籍,贬监信州酒税。废居八年。起,知泗州,卒于官。“苏门四学士”之一,词风受苏轼影响较大,清人冯煦评其“所为诗余,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有《琴趣外篇》六卷。

晁冲之(生卒年不详) 字叔用,一字用道,巨野(今属山东)人。补之从弟。举进士。绍圣中坐党籍,废居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下,号具茨先生。徽宗时以《汉宫春·咏梅》词受知于蔡京父子,得官大晟府丞。精于音律,擅词,惜作品传世不多。有近人赵万里辑《晁叔用词》一卷。

舒 亶(1041—1103) 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试礼部第一。以陷害贤良起家,屡兴大狱,王安国、苏轼等皆受其害。神宗朝官至御史中丞,举劾唯私,气焰嚣张,见者侧目。坐罪废斥。徽宗朝复起,累除龙图阁待制。有近人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

朱 服(1048—?) 字行中,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转徙泉、婺、宁、卢、寿五州。哲宗朝,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朝,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坐前与苏轼游,黜知袁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

毛 滂(1064—?) 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年间为杭州法曹,绍圣间改衢州推官,元符二年(1099)知武康县。曾受权臣曾布赏识,擢置馆阁。布败,改投蔡京门下,连进谀词十首以求升调。徽宗政和中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词风清丽。有《东堂词》二卷。

陈 克(1081—1137?) 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人,一说天台(今均属浙江)人。绍兴中,为敕令所删定官。侨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曾入守帅吕祉幕府,辟为右承事郎。淮西事变,为叛将郦琼所害。工词,格韵绝高,清人陈廷焯称其词“婉雅闲丽,暗合温(庭筠)、韦(庄)之旨”,认为其成就远在晁补之、毛滂、万俟咏等人之上。有《赤城词》一卷。

李元膺(生卒年不详) 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任南京教官。哲宗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其《蓦山谿》词副题作“送蔡元长”(“元长”为蔡京字),由此知其为北宋后期人物。有近人赵万里辑《李元膺词》一卷,仅九首。

时 彦(?—1107) 字邦美,开封(今属河南)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一。历兵部员外郎、秘阁校理、河东转运使、开封府尹等职,官至吏部尚书。

李之仪(生卒年不详) 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奏其尝从苏轼幕府,不可以任京官,诏停。徽宗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州。政和七年(1117),以朝议大夫致仕,年八十而卒。能文,尤工尺牍。其《跋吴师道小词》,对词自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发展流变及名家词风均有评价。有《姑溪词》。

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初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六年(1083),上《汴京赋》,洋洋七千言,名噪京师,由太学生一跃升为太学正。后历任地方官。徽宗朝,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后又出知顺昌府,徙处州,秩满,以待制提举洞霄宫,晚居明州。邦彦妙通音律,能自度曲,尤擅长调,其词清正醇和,艺术造诣极高,历来被词家奉为“正宗”。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

贺 铸(1052—1125) 字方回,晚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孝惠贺皇后族孙。娶宗女,授右班殿直。后改文职。元祐中以通直郎通判泗州,改太平州副长官。徽宗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退居苏州,以藏书自娱。宣和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博学能文,词作风格多样,肆口而成,不施藻彩。有《东山词》。

张元幹(1091—1160以后) 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长乐(今属福建)人。徽宗时为太学上舍生。靖康元年(1126)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抗金,元幹为其属官,官至将作监丞。秦桧当政,致仕家居。绍兴中胡铨主张抗金,为秦桧贬谪,元幹以词送之,遂获罪,被除名为民。词多慷慨豪迈之作。有《芦川归来集》。

叶梦得(1077—1184) 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原籍吴县(今江苏苏州),迁居乌程(今浙江吴兴)已四世。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徽宗朝,累官龙图阁直学士。高宗朝,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积极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主张抗金。晚年退居湖州弁山,卒赠检校少保。他在所著《石林诗话》中对苏轼颇有微词,但词作风格却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有《石林词》一卷。

汪 藻(1079—1154) 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知湖州、徽州、宣州。以曾为蔡京、王黼门客,夺职,贬居永州卒。词在当时,人多传诵,惜后世留传甚少。《彊村丛书》辑有《浮溪词》,仅三首。

刘一止(1079—1160) 字行简,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绍兴初,召试,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给事中,进敷文阁待制,致仕。有《苕溪乐章》一卷,以《喜迁莺·晓行》最有名,当时盛称于京师,人以“刘晓行”称之。
首节 上一节 95/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