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93节
杨花也像东风,已衰朽无力了,哪里还有那种风发意气。虽然有情,却不收敛,江山到处都成了它寄身之所,浩浩荡荡地四方飘流,也不知今天是什么世道。只是心里还回想着自己曾走在官家的大道上,可为时未久,留不住,便告辞出门,去千里外遨游了。却又痴心地指望风能转向,将自己再吹回原地去,终至是或相见于歌扇底,或点缀在钗头上。从别人家的万条千缕中飞出的杨花,能遮行人于长亭、阻车马于驿站,长江的流水却隔不住它飞越远去。
它曾在瓜洲渡靠岸,年年在那儿等待过往的行人,从漫长的秋季夕阳西下,到城上乌鸦被半夜惊起。青庐帐中的人春睡正香,梦魂与杨花一同飞回到西子湖上,那儿草色青青已无地可容。雨在无声地下着,杨花心里似乎也腻烦了,想要在这风光佳丽的丰乐楼前随风化去,可这故都城门外,举行饯行宴会的事早就取消了。谁又能想到经这番流落,杨花已所余无几,还是把这点点花絮揉成似雪如绵、蓬松柔软的团团,来为你擦拭眼泪吧!
【赏析】
这首咏杨花的长调,所寄托的是作者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遭遇。
词一开头,先将杨花与无力的东风相比,“老大”二字,仿佛是在说一位上了年纪而又疲惫的人。然后说出它过着寄身于江山的流浪生活。从“但忆临官道”六句看,作者大概一度曾在元朝做过官,只是为时不久,便告辞了,语用稼轩词“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意,说是继续过他的浪迹四方的生活去了。他之去官,当不是与新朝抱不合作态度,因为丢官后,他还“痴心指望回风坠”,希望能再入仕途。可现实未能让他如愿,所以只好出入于秦楼楚馆,跟歌女舞姬们混日子了;“扇底”“钗头”二句,当即指此。末三句,又说“他家”之杨花,自己当个旁观者,说他们纷纷送至长亭,马行于驿道,还过江而去,想是上燕都去觅前程了。
下阕前四句,说自己漂泊羁旅的苦况。“瓜洲”之地,不知是作者曾有过的真实经历,还是因为它在多次战乱中总是个不寻常的地方。“城乌夜起”,是夜来城内不平静之兆,这在杜甫《哀王孙》诗中写过。帐庐春睡,当是写旅途劳顿困倦。梦魂与杨花,皆轻飏不定者,故写共飞而同归。柳絮本畏泥沾,特以“愔愔雨”渲染其腻烦而欲化的心情。“丰乐楼”已无昔日之欢情,连都门帐饮也都已废除,则杨花之流落又有谁惜?末以柳絮成团,想像其可揾君泪作结,则人与杨花同命之作意十分明显。
紫萸香慢
姚云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① ,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② ,只座上、已无老兵③ 。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④ ,雕弓 柳⑤ ,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⑥ ,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⑦ ,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注释】
①荒台:指彭城之戏马台,宋武帝重阳日曾登临。 ②漉酒: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漉,过滤。 ③老兵:晋谢奕尝逼桓温饮,桓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之。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借以指酒友。 ④楸:落叶乔木,树高可达三十米。 ⑤ :音责,射。 ⑥紫萸:即茱萸,重阳佩之以避邪。 ⑦乌纱随风:用孟嘉落帽事,参见史达祖《贺新郎·九日》注。
【语译】
快到重阳节时,偏偏又多风雨天气,这一天忽然暖和晴明,真叫人喜之不尽。请问茱萸花香是否很浓了呢?我准备拉着朋友的手同出西城。如今正是我客子情怀多感触的时候,只怕登上荒凉的戏马台,就更不胜其悲哀了。拿起酒杯,又使我回想起曾效古人葛巾漉酒、头插黄花的朋友来了,只可惜座中已没有原来的那些狂放的酒友了。
真凄凉寂寞啊!我微微有点醉,可依然清醒,这愁绪总不肯像赋诗一样能得以平静。记得曾在高高的楸林下纵马驰骋,挽起雕弓去把垂杨树枝射穿,往事就不说也罢。一枝紫红的茱萸花传赐了下来,可又有谁梦到了汉家的陵墓呢?任凭这乌纱帽随风吹走吧,我要让老天知道,我头上已长出这么多斑斑白发了啊!唱完此歌,我不觉热泪淋淋。
【赏析】
作者是南宋咸淳年间的进士,入元后,仕于新朝,当过承直郎、儒学提举之类没有多少实权的官,看来也是为了能混口饭吃。他心情是十分矛盾的,甚至非常痛苦,从这首通过写重阳节感受的慢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恋恋于南宋王朝的沉痛感情看,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丝毫也不逊于那些结社共咏《乐府补题》的遗民们。
词的上阕,先从重阳节的天气、自己“羁旅多感”,又不见故人等较浅的层面上泛说。稼轩有《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词云:“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此首句所本。次句即转愁为喜,说不料到重阳日天气晴暖,令人兴奋异常。“绝怜”,是动相约登高、一览秋光之念的起因,然而实际所获得的只是一腔悲怀而已。欲扬而先抑,然后总体上又是先扬而后抑,词笔夭矫,波澜起伏。接着自述情怯,分两点:怕“羁旅多感”,“更不胜情”,是一层;已无旧时狂放之“老兵”同饮,是二层。这样,就便于下阕放开来抒发重阳之悲感。“菊花须插满头归”“折得黄花插满头”之类写重阳的诗句甚多,此“插花”二字之所出。“已无老兵”,典故之用,也颇幽默;知前所言“携客”之“客”,非在同有前事之经历的人的行列,故无同样的感受。即便能饮,也只好算“新兵”而已。
换头“凄清”二字,文意语气,都与上阕末直接。“浅醉还醒”,也仍就饮酒而言,只是其实意已从重阳风俗之饮菊花酒,转为写借酒浇愁。吟咏者虽有“诗魔”能扰人之说,也不过是说作诗用心良苦,然诗成时,魔亦去,非如愁思之耿耿难遣也。“记长楸”三句,见作者年轻时,不但文章能中举夺魁,还英姿勃勃,驰马弯弓,在众目睽睽下能一献其武艺之身手,从而博得过朝廷的青睐,如此“前事”,而今又岂堪回首!故“紫萸一枝传赐”句,说的也应该就是“前事”,也正值重阳,赐萸是当年朝廷恩宠的表示,所以铭记在心而不能忘。由此,我才想到上阕中作者见重阳日丽,便急着“问:‘秋香浓未?’”这“秋香”,不是菊花,不是桂花,必定就是“紫萸”,因为它在作者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而又悟到作者选择“紫萸香慢”词调(前此未见,或竟是自度)来写,又岂是偶然。在这句之后,接“梦谁到,汉家陵”,几近痛哭。说秋风落帽事,亦如向天表白其心意,求天谅解其苦衷,读来令人生悲。
金 明 池
僧 挥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成幽恨。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 怨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① 。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传音信。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② 。
【注释】
①看承全近:仔细看来,十分亲切。 ②也则:依然是。
【语译】
天宇广阔,白云高浮,清溪在前,流水去远,傍晚的太阳在寒冷的空气中蒙上一层轻晕。无人的台阶静悄悄地,杨花也逐渐稀少了。大红门关闭着,黄莺的叫声听去还很稚嫩。我后悔匆匆忙忙地就让清明节过去了,便赶紧去观赏余留下来的花朵,但也已经成了内心的憾恨。却又接连好几天天气都阴沉沉的,从白天到夜晚,人都感到懒洋洋的,十分倦困,等我再起来去看,大好春光都已完结了。
怨恨进入双眉,眉头总是紧蹙,只是白白地折磨自己。我忽然对这种情怀有所领悟,仔细想来,还十分亲切。人们深深地表示失望,无非是自己有所期求;懒懒地精神不振,必不好意思被人追问。你哪里知道只有幻梦里才有蓬莱仙境,等到把你留恋的一点余香都忘个干净,自然会时时传给你美好的音信。否则你即使能留得住黄莺和鲜花,只要东风不停,也依然会让你的眼前充满愁绪和烦闷。
【赏析】
僧挥,现在很多书中都称他为仲殊;他是北宋人,与苏轼有交往。因为朱考臧编此书,还遵皇帝后妃提前、僧道妇女移后的体例,所以将他这位出家人和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排到了最后。此词的词调,一本作“夏云峰”,并题曰:“伤春”。“伤春”之题并不太符合作意,应是后人所加;词倒是劝人不要伤春的,其中有些话,还很有神学意味。
上阕主要写春去花落,人不免要伤春。所以先看上阕,似乎题作“伤春”也没有错。起头三句,可看出作者是一位善于用文字来作风景画的高手;十四个字,便是一幅意境很美很深的描写旷野的图画。接着转为某一院落的景象:“闲阶静”“朱门掩”,暗示春光在无人观赏中过去。“杨花渐少”“莺声犹嫩”,恰好符合“清明”才过不久的光景。至于人呢?先是“悔”,为的是“匆匆”过了佳节,没有来得及尽情地赏玩;所以立即“补课”,这样虽不能早占春光,也算是“占得余芳”了。可是人心难足,总以未见其盛时为恨(“幽恨”),这便是“憾”了。最后,当然就是“怨”,因为客观上天气接连“阴沉”,主观上自己总觉“慵困”,以至不知不觉中“韶华都尽”了。
下阕以“怨入双眉闲斗损”句过片,承上阕末意,也补足了人对春光去尽的反映。一“闲”字、一“损”字,暗暗透露作者对这种怨情的保留态度。以下渐渐转出真意:先用“乍品得”二句过渡,语极委婉。大意说,此类情怀,一经懂得,也不足为怪,乃人人皆有,故觉其亲切。“看承”,宋元时俗语,是看待之义;“全”,甚也。这两句真像耐心布道者的口吻。“深深态”二句,又忽作狮子吼,将悔憾怨恨种种情怀之实质一语道破:自我期许太多,就难免不深深作态;羞于向人吐露,才必定会恹恹不振。“怎知道”以下又如佛手指点迷津。从正反两面说去:想闻得好“音信”,关键在于“忘了余香”,不必有所留恋,这是从正面说;若总想“留得莺花”,执迷不悟,那只会招来“愁闷”,自堕苦海,这是从反面说。禅理而能入词。又说得如此有诗趣、理趣,也很不容易。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 ,被翻红浪②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③ !者回去也④ ,千万遍阳关⑤ ,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⑥ ,烟锁秦楼⑦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①金猊:狮形的铜香炉。 ②红浪:锦被上的绣纹。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 ③休休:罢了罢了。 ④者:这。 ⑤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时盛唱,后借以指惜别曲。 ⑥武陵人:用陶潜《桃花源记》事,借指所思之人。 ⑦秦楼:是古诗《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之楼,借指自己的居处。或从词调名着眼,以为用秦穆公之女弄玉事,亦可通。
【语译】
金狮香炉已灰冷烟灭,红纹锦被胡乱地翻开在床上,我起来后,懒洋洋地也不梳头。任凭贵重的梳妆盒上积满灰尘,太阳已升得比帘钩还高。我真怕难忍离别的痛苦,有多少事,想要说出来,结果还是作罢。近来人变得十分消瘦了,并不是因为喝酒而得病,也不是因为感秋而兴悲。
算了吧,算了吧!这次他回家是去定了的,就算你唱一千遍一万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歌,也依然是挽留不住他的。我心想,他就像当年离别桃花源再难返回的武陵打鱼人一样,已走远了,而我只好如古代的秦罗敷独自留居在暮霭中的空楼里。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它该可怜我老是整天站在楼上凝神远望了。这凝神远望处,从今以后,又该增添一段新的愁绪了。
【赏析】
李清照婚后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只因丈夫仕途奔波及其他原因,夫妻曾多次离别。这样,抒写离愁别恨,便成了李清照前期词的重要主题,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阕分三层写离愁:(一)自发端至“日上帘钩”五句,先从行动举止、精神状态的慵懒恹倦来表现。炉中香冷,床上被乱,迟于起身,懒于梳头,任凭尘满妆盒,不管日上帘钩。真像《诗·卫风·伯兮》中所说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金猊”“红浪”“宝奁”“帘钩”,闺阁身份可知,居处环境可想;“冷”“翻”慵”“任”,又能准确表现人物情态。(二)“生怕”二句,已由表及里,揭出人物内心,点明“离怀别苦”主题。只用“多少事”三字一露,便又以“欲说还休”缩回,半吞半吐,欲言又止。似怕触及敏感话题,也表现其无精打采的心态,又留给人以不少想像余地。(三)“新来瘦”三句,转回来,又由里到外,从自己体态容颜的变化来说,人之消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是用排除方法来突出离愁是唯一折磨自己的原因。陈廷焯颇称赏此三句,云:“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白雨斋词话》)
换头“休休”二字,无可奈何的叹声,仿佛能听到。“者回去也”三句,可见出前此已曾有过多次离别,或者也偶有一二次因挽留劝说而未成行的也难说,此次则去意已决,知不可为矣。《阳关三叠》本送别之曲,因其词能以一片挚情打动行客,遂于此转而为挽留之辞。“念武陵”二句,说其人已去。用武陵人入桃源而又离去事,一是怕其一去不归,亦如捕鱼人;二是将前此的共同生活视作仙境;三是藉此表达自己内心想说而未说出来的话:你如此急于离去,将来不后悔轻别吗?至于用“秦楼”指代自己的居处,在所用何事上有二说:有的主张是用弄玉事,有的则认为是用罗敷事。以俞平伯之说最为公允,他说:“这里秦楼,如用弄玉事,与篇题本意合;如用罗敷事,以作者身份来看,似较合适。词意总不过想念远人,两说似可并存。”(《唐宋词选释》)“唯有”二句,张祖望称:“痴语也。”(《古今词论》录《掞天词序》)多情之人欲诉心中之怨而无地,不得已,唯诉诸楼前之流水,转思无情流水若有情,也必怜念我之多情,如此委婉叙来,所以动人。末以“又添一段新愁”回应前之“新来瘦”,再次突出了词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