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91节
新 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① ,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② 。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③ ,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④ ,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⑤ 。
【注释】
①深深拜:李端《新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②帘:一本作“奁”;上言“银钩”,以作“帘”为是。 ③玉斧:用吴刚以斧伐月中桂树传说。“慢”,同“漫”,徒然。 ④太液池:陈师道《后山诗话》:“太祖夜幸后池,对新月置酒,问:‘当直学士为谁?’曰:‘卢多逊。’召使赋诗。请韵,曰:‘些子儿。’其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太祖大喜,尽以坐间饮食器赐之。” ⑤此句一本作“还老尽,桂花影”。
【语译】
渐渐地新生的月儿已悬挂在柳梢头了,它那淡淡的光华穿过花丛,隐约地把才降临的暮色冲破。纵然这新月已有渐渐团圆的心意,可向月儿深深下拜、祈祷如愿的人,却有谁与她在花径中相逢呢?好像纤纤的眉毛尚未画好,我料想嫦娥也还怀着离愁别恨。最可爱的是新月像一弯小小的银钩,将天幕如宝帘似的高高地挂在寒冷的秋夜里。
千万年来,月亮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这道理你不必去追究,可叹的是徒然磨快吴刚的玉斧,也难以把这破碎的金镜修补起来。从宋太祖起,许多皇帝都来赏月过的太液池,至今还在,它是那么的凄凉,有谁再来这儿重新赋诗、吟咏月儿的清影呢?故国的青山,夜是漫长的,试待他日明月团团、清光窥户之时,再看那云外的大好河山,怕是连月中桂花树也都要老了!
【赏析】
《眉妩》之调,义同词题,故用来咏新月,以寄遗民之恨。
陈匪石云:“起处‘渐’字领句,已从‘新月’着想。以下八字力写‘新月’,继之曰‘依约破初暝’,是一线光明气象,皆题之正面也。”(《宋词举》)所谓“一线光明”,其实只在新月之趋向,它一天天地圆起来,似乎能带给人们以某种希望。古代民间有拜新月的习俗,又多是妇女,她们拜月祝祷,愿自己能与钟情之人谐合、离别之人相逢。可愿望总是落空。“便有”之后再说“谁在”,先纵而后收,带出“离恨”来。新月如纤眉,故言“画眉”,自有“张敞画眉”美谈后,画眉几成夫妻和合相爱的象征。以“未稳”暗示未谐,而月即嫦娥,眉亦嫦娥之眉,故料其“犹带离恨”,天上如此,况人间乎!“最堪爱”,再回到正面来,收束上阕。“银钩”为挂“帘”之用,故一本“帘”作“奁”不妥。出一“冷”字,承前启后,确定了全篇基调。
过片大处落墨,将月之“盈亏”提到哲理高度。人之欲“问”,正为新月之“亏”耳。故以感叹替代了回答,以示理虽难明而情实至深。“难补金镜”,切缺月而言,所喻则金瓯已破之恨也。“太液池”二句,紧承之以足前意。自宋太祖宴赏,命卢多逊赋诗留下佳话后,南宋之高宗、孝宗亦相继效法。当时曾觌献《壶中天慢》词,有“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之句,与碧山词先后成了对照。池苑“犹在”,盛事难再,低回之情无限。末了推开一步,由新月而想像到圆月,即所谓“窥户端正”之时。其时,“看云外山河”分外明丽,然竟非汉家之山河,能不更令人痛心欲绝?“还老桂花旧影”,正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意。
齐 天 乐
王沂孙
蝉
一襟余恨宫魂断① ,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② ?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注释】
①宫魂断:《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嚖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 ②娇鬓:魏文帝时,有宫人莫琼树制蝉鬓,望之缥缈如蝉翼。见崔豹《古今注》。
【语译】
齐后抱着遗恨而死去,其魂化为知了,年年在庭院中树木的绿荫间鸣叫。刚刚还在凉爽的枝头呜咽,随即又转移到密叶的深暗处,重新把一腔离愁深深地向人们倾诉。西窗外,一场雨刚停歇,奇怪怎么会有佩玉之声从天空流过,又是谁在调弦柱弹奏玉筝呢?镜已昏暗,妆也残了,却又为谁还把双鬓做得如薄薄的蝉翼那样娇美动人呢?
金铜仙人铅水般的泪水流满脸颊,可叹魏官将他承露盘拆下,远远地运走,再也无法贮存夜空落下的甘露了。病弱的蝉翼已惊觉秋天的来到,蜕下干枯的躯壳来经历这人世沧桑,它还能经受几番夕阳暮景呢?袅袅的余音,更显得悲苦。怎么它独自抱着清高的节守,却霎时变得如此凄惨哀伤呢?徒然地还憧憬着那暖风吹拂,柳丝千万条飘舞的情景。
【赏析】
此词见于《乐府补题》,与前《天香·龙涎香》词当同是与张炎、周密等十数位词友倡和,借咏物以寄亡国之痛的作品。
首以齐女含怨尸化为蝉事发端。说词者多与宋陵被盗所发事联系起来,虽未必即可落实,但怨恨之气,确已统摄全篇。“乍咽”二句,善状蝉之物性,总归于“离愁”二字。“西窗”三句,形容蝉鸣有佩玉筝弦之铿锵声,更是体物至细的精彩之笔。“镜暗妆残”而仍作“娇鬓”,说者有以为是讥刺献媚新朝者,如端木采云:“‘镜暗’二句,残破满眼,而修容饰貌,侧媚依然,衰世之臣,全无心肝,千古一辙也。”(见张惠言《词选》评)作者是否真是表达如评者之激烈情怀,还很难说,也许只是因为“蝉鬓”之缥缈轻盈而设词。
“铜仙”三句,是南宋王朝覆亡之哀歌无疑。因传说蝉藉饮露而生想来,故落脚到“难贮零露”。“病翼”三句,转出哀音一片,陈廷焯云:“字字凄断,却浑雅不激烈。”(《白雨斋词话》)正指这些地方而言。“枯形”二字,因蝉有蜕壳而用。蝉鸣停歇前,其声必拖长而渐止,此所谓“余音”,而南宋遗老们结社倡和,填词寄愤,不也是“余音”吗?双关语多能令人玩味。“甚”即“怎”,用反问醒意。蝉饮露而自洁,此所谓“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此言其“高”,故当作“清高”,而非如《词综》等本作“清商”。陈匪石云:“以多情者每似无情,转疑‘清高’者不应‘凄楚’,更透过一层。”(《宋词举》)所言甚是。结尾二句,回溯“薰风”时节,此正蝉之初鸣环境。回首前尘,夫复何言!故只说“柳丝千万缕”便止,含蓄不尽之势,使此词亦似蝉鸣之有袅袅余音。
长亭怨慢
王沂孙
重过中庵故园①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② 。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识西园凄婉。
【注释】
①中庵:唐圭璋笺:“元刘敏中号中庵,有《中庵乐府》。”王筱芸云:“中庵,或以为是元代的刘敏中,但刘敏中是由金入元者,据其存词和《元史》所载事迹看,似与碧山无涉。疑此中庵别是一人,是碧山的朋友,其事迹已不可考。”(《唐宋词鉴赏辞典》二二四六页) ②成秋苑: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
【语译】
我乘坐一条小船独往,经过了东岸的每一个地方。我还记得当时园门关着,园内绿叶成荫。进园后,一路经过处,莓苔上留下了木屐的齿印;开宴饮酒时,罗袖上沾满了点点酒渍,往事知多少啊!如今想要寻找从前的遗迹,只能是白白地惆怅,繁茂的花园已零落成秋天的林苑了。当年邀约同来赏花的人,自别以后,都风流云散了。
水流向遥远的地方。哪里知道在流水之外,还有那起伏的乱山更为遥远。与天涯未归人相逢的梦境,真是太短暂了,我想是故人已忘了这儿雕刻精美的台榭槛栏了吧。一眼望不尽的是斜阳渐渐西下的景象,我用手抚摸着大树,深深地感到年华已将迟暮。只有残存的几朵红花,还能领会得到这西园凄婉的风味。
【赏析】
此怀旧之作。中庵其人,固不可确知,然重过故园,见人去园荒而兴慨,却和写故国之思的词作,在感情上是一脉相通的。
首句先概说此行。“孤艇”,说独游;“东皋”,是其地;“过遍”,见重游处处留连,启下文,也先摄“寻前迹”之神。自“尚记当日”至“事何限”四句,回忆昔游所见情景。“绿阴”,写花木繁茂;“门掩”“屐齿莓苔”,说其境清幽;“酒痕罗袖”,言相见之欢;“事何限”,总其事而兴叹。转入眼前,则“空惆怅”而已。时未至秋,而已觉满眼萧条,故用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句意。末了才说到人事。从写“赏花人”而知园内必种植好花,而上阕不写,正为可以想见,且避免与词末“数点红英”行文重复。至此点出“别”来,以“风流云散”。四字束往,感慨无限。
园在水边,故换头从“水远”说起,这“远”字,不为水,不为山,专为故人而设。“怎知”二句,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词意的变化,故接以“天涯梦短”四字。此“梦”是作者因想念故人而做的梦。那么,故人因何迟迟不归呢?这不是词中要说的,也未必是作者所能回答的。“想忘了、绮疏雕槛”,也只不过说说而已,当然另有缘故,不是真的“忘了”。“疏”,亦雕刻之意,四字指代园中精工细作的种种建造。“望不尽”十四字,无限低回。斜阳欲落,树犹如此!“年华将晚”,是说季节,也是说人。结语若说花都落尽,倒反没有余味,留得“数点红英”自好。花亦如人,在故友都“风流云散”之后,所余一身,已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所以才真正识得“凄婉”的滋味究竟是什么。
高 阳 台
王沂孙
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①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② 。小帖金泥③ ,不知春是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释】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① ,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② 。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③ ,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④ ,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⑤ 。
【注释】
①深深拜:李端《新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②帘:一本作“奁”;上言“银钩”,以作“帘”为是。 ③玉斧:用吴刚以斧伐月中桂树传说。“慢”,同“漫”,徒然。 ④太液池:陈师道《后山诗话》:“太祖夜幸后池,对新月置酒,问:‘当直学士为谁?’曰:‘卢多逊。’召使赋诗。请韵,曰:‘些子儿。’其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太祖大喜,尽以坐间饮食器赐之。” ⑤此句一本作“还老尽,桂花影”。
【语译】
渐渐地新生的月儿已悬挂在柳梢头了,它那淡淡的光华穿过花丛,隐约地把才降临的暮色冲破。纵然这新月已有渐渐团圆的心意,可向月儿深深下拜、祈祷如愿的人,却有谁与她在花径中相逢呢?好像纤纤的眉毛尚未画好,我料想嫦娥也还怀着离愁别恨。最可爱的是新月像一弯小小的银钩,将天幕如宝帘似的高高地挂在寒冷的秋夜里。
千万年来,月亮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这道理你不必去追究,可叹的是徒然磨快吴刚的玉斧,也难以把这破碎的金镜修补起来。从宋太祖起,许多皇帝都来赏月过的太液池,至今还在,它是那么的凄凉,有谁再来这儿重新赋诗、吟咏月儿的清影呢?故国的青山,夜是漫长的,试待他日明月团团、清光窥户之时,再看那云外的大好河山,怕是连月中桂花树也都要老了!
【赏析】
《眉妩》之调,义同词题,故用来咏新月,以寄遗民之恨。
陈匪石云:“起处‘渐’字领句,已从‘新月’着想。以下八字力写‘新月’,继之曰‘依约破初暝’,是一线光明气象,皆题之正面也。”(《宋词举》)所谓“一线光明”,其实只在新月之趋向,它一天天地圆起来,似乎能带给人们以某种希望。古代民间有拜新月的习俗,又多是妇女,她们拜月祝祷,愿自己能与钟情之人谐合、离别之人相逢。可愿望总是落空。“便有”之后再说“谁在”,先纵而后收,带出“离恨”来。新月如纤眉,故言“画眉”,自有“张敞画眉”美谈后,画眉几成夫妻和合相爱的象征。以“未稳”暗示未谐,而月即嫦娥,眉亦嫦娥之眉,故料其“犹带离恨”,天上如此,况人间乎!“最堪爱”,再回到正面来,收束上阕。“银钩”为挂“帘”之用,故一本“帘”作“奁”不妥。出一“冷”字,承前启后,确定了全篇基调。
过片大处落墨,将月之“盈亏”提到哲理高度。人之欲“问”,正为新月之“亏”耳。故以感叹替代了回答,以示理虽难明而情实至深。“难补金镜”,切缺月而言,所喻则金瓯已破之恨也。“太液池”二句,紧承之以足前意。自宋太祖宴赏,命卢多逊赋诗留下佳话后,南宋之高宗、孝宗亦相继效法。当时曾觌献《壶中天慢》词,有“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之句,与碧山词先后成了对照。池苑“犹在”,盛事难再,低回之情无限。末了推开一步,由新月而想像到圆月,即所谓“窥户端正”之时。其时,“看云外山河”分外明丽,然竟非汉家之山河,能不更令人痛心欲绝?“还老桂花旧影”,正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意。
齐 天 乐
王沂孙
蝉
一襟余恨宫魂断① ,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② ?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注释】
①宫魂断:《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嚖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 ②娇鬓:魏文帝时,有宫人莫琼树制蝉鬓,望之缥缈如蝉翼。见崔豹《古今注》。
【语译】
齐后抱着遗恨而死去,其魂化为知了,年年在庭院中树木的绿荫间鸣叫。刚刚还在凉爽的枝头呜咽,随即又转移到密叶的深暗处,重新把一腔离愁深深地向人们倾诉。西窗外,一场雨刚停歇,奇怪怎么会有佩玉之声从天空流过,又是谁在调弦柱弹奏玉筝呢?镜已昏暗,妆也残了,却又为谁还把双鬓做得如薄薄的蝉翼那样娇美动人呢?
金铜仙人铅水般的泪水流满脸颊,可叹魏官将他承露盘拆下,远远地运走,再也无法贮存夜空落下的甘露了。病弱的蝉翼已惊觉秋天的来到,蜕下干枯的躯壳来经历这人世沧桑,它还能经受几番夕阳暮景呢?袅袅的余音,更显得悲苦。怎么它独自抱着清高的节守,却霎时变得如此凄惨哀伤呢?徒然地还憧憬着那暖风吹拂,柳丝千万条飘舞的情景。
【赏析】
此词见于《乐府补题》,与前《天香·龙涎香》词当同是与张炎、周密等十数位词友倡和,借咏物以寄亡国之痛的作品。
首以齐女含怨尸化为蝉事发端。说词者多与宋陵被盗所发事联系起来,虽未必即可落实,但怨恨之气,确已统摄全篇。“乍咽”二句,善状蝉之物性,总归于“离愁”二字。“西窗”三句,形容蝉鸣有佩玉筝弦之铿锵声,更是体物至细的精彩之笔。“镜暗妆残”而仍作“娇鬓”,说者有以为是讥刺献媚新朝者,如端木采云:“‘镜暗’二句,残破满眼,而修容饰貌,侧媚依然,衰世之臣,全无心肝,千古一辙也。”(见张惠言《词选》评)作者是否真是表达如评者之激烈情怀,还很难说,也许只是因为“蝉鬓”之缥缈轻盈而设词。
“铜仙”三句,是南宋王朝覆亡之哀歌无疑。因传说蝉藉饮露而生想来,故落脚到“难贮零露”。“病翼”三句,转出哀音一片,陈廷焯云:“字字凄断,却浑雅不激烈。”(《白雨斋词话》)正指这些地方而言。“枯形”二字,因蝉有蜕壳而用。蝉鸣停歇前,其声必拖长而渐止,此所谓“余音”,而南宋遗老们结社倡和,填词寄愤,不也是“余音”吗?双关语多能令人玩味。“甚”即“怎”,用反问醒意。蝉饮露而自洁,此所谓“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此言其“高”,故当作“清高”,而非如《词综》等本作“清商”。陈匪石云:“以多情者每似无情,转疑‘清高’者不应‘凄楚’,更透过一层。”(《宋词举》)所言甚是。结尾二句,回溯“薰风”时节,此正蝉之初鸣环境。回首前尘,夫复何言!故只说“柳丝千万缕”便止,含蓄不尽之势,使此词亦似蝉鸣之有袅袅余音。
长亭怨慢
王沂孙
重过中庵故园①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② 。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识西园凄婉。
【注释】
①中庵:唐圭璋笺:“元刘敏中号中庵,有《中庵乐府》。”王筱芸云:“中庵,或以为是元代的刘敏中,但刘敏中是由金入元者,据其存词和《元史》所载事迹看,似与碧山无涉。疑此中庵别是一人,是碧山的朋友,其事迹已不可考。”(《唐宋词鉴赏辞典》二二四六页) ②成秋苑: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
【语译】
我乘坐一条小船独往,经过了东岸的每一个地方。我还记得当时园门关着,园内绿叶成荫。进园后,一路经过处,莓苔上留下了木屐的齿印;开宴饮酒时,罗袖上沾满了点点酒渍,往事知多少啊!如今想要寻找从前的遗迹,只能是白白地惆怅,繁茂的花园已零落成秋天的林苑了。当年邀约同来赏花的人,自别以后,都风流云散了。
水流向遥远的地方。哪里知道在流水之外,还有那起伏的乱山更为遥远。与天涯未归人相逢的梦境,真是太短暂了,我想是故人已忘了这儿雕刻精美的台榭槛栏了吧。一眼望不尽的是斜阳渐渐西下的景象,我用手抚摸着大树,深深地感到年华已将迟暮。只有残存的几朵红花,还能领会得到这西园凄婉的风味。
【赏析】
此怀旧之作。中庵其人,固不可确知,然重过故园,见人去园荒而兴慨,却和写故国之思的词作,在感情上是一脉相通的。
首句先概说此行。“孤艇”,说独游;“东皋”,是其地;“过遍”,见重游处处留连,启下文,也先摄“寻前迹”之神。自“尚记当日”至“事何限”四句,回忆昔游所见情景。“绿阴”,写花木繁茂;“门掩”“屐齿莓苔”,说其境清幽;“酒痕罗袖”,言相见之欢;“事何限”,总其事而兴叹。转入眼前,则“空惆怅”而已。时未至秋,而已觉满眼萧条,故用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句意。末了才说到人事。从写“赏花人”而知园内必种植好花,而上阕不写,正为可以想见,且避免与词末“数点红英”行文重复。至此点出“别”来,以“风流云散”。四字束往,感慨无限。
园在水边,故换头从“水远”说起,这“远”字,不为水,不为山,专为故人而设。“怎知”二句,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词意的变化,故接以“天涯梦短”四字。此“梦”是作者因想念故人而做的梦。那么,故人因何迟迟不归呢?这不是词中要说的,也未必是作者所能回答的。“想忘了、绮疏雕槛”,也只不过说说而已,当然另有缘故,不是真的“忘了”。“疏”,亦雕刻之意,四字指代园中精工细作的种种建造。“望不尽”十四字,无限低回。斜阳欲落,树犹如此!“年华将晚”,是说季节,也是说人。结语若说花都落尽,倒反没有余味,留得“数点红英”自好。花亦如人,在故友都“风流云散”之后,所余一身,已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所以才真正识得“凄婉”的滋味究竟是什么。
高 阳 台
王沂孙
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①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② 。小帖金泥③ ,不知春是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