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90节


咏 荷 叶

碧圆自洁。向浅洲远浦② ,亭亭清绝。犹有遗簪③ ,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鸳鸯密语同倾盖④ ,且莫与、浣纱人说⑤ 。恐怨歌、忽断花风⑥ ,碎却翠云千叠。  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漫皱,留仙裙折⑦ 。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喜静看、匹练飞光,倒泻半湖明月。


【注释】

①疏影:亦作“绿意”。张炎《山中白云》有《红情》、《绿意》两词,序云:“《疏影》《暗香》,姜白石为梅著语,因易之曰《红情》《绿意》,以荷花、荷叶咏之。” ②浦:一本作“渚”。 ③遗簪:喻卷心荷叶。 ④倾盖:古时朋友途中相遇,驻车倾其车盖,出而交谈。 ⑤“且莫与”句:唐郑谷《莲叶》诗:“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⑥断花风:花开有时,故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此以断了花风喻荷花被攀折。 ⑦“回首”三句:《赵后外传》:“后歌‘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箸击玉瓯。酒酣,风起,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帝令左右持其裙。久之,风止,裙为之皱。后曰:‘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得。’他日,宫姝或襞裙为皱,号留仙裙。”

【语译】

碧绿的圆叶,自是一尘不染。在清浅的洲边和远处的水滨,它亭亭玉立,一望清绝。尚有如谁遗落的碧玉簪似的嫩叶芽,它不肯展开秋心,可又能卷得住多少炎热的日子呢?鸳鸯在叶下讲着悄悄话,如故人相遇,彼此一同倾侧绿色的车盖。请暂且不要告诉浣纱的姑娘,恐怕她们唱着怨歌,忽然动手攀摘起来,如断了花信风似的,使这千叠翠云都因此而破损了。

回想当年汉宫里赵后起舞,皇帝怕她会随风飞去,胡乱地让人把她翠绿的留仙裙也给弄皱了。身穿青衫的诗人,总对它恋恋不舍,衣上还染着枯荷的香气,又感叹自己的鬓髪都已飘满了白雪。翠盘的中心蓄着清露,看去如同铅水一样发亮。可惜又在一夜之间都被西风吹折了。最叫人欣喜的是,静观天上飞来的银光,如同一匹白练,倒泻在荷塘里,让半湖水中都辉映着明月。

【赏析】

咏物固须避免就物言物,但也不可处处都深求其微言大义。寄情寓兴,应该是广义的。过于穿凿,反致失却本意,倒不好了。张惠言云:“此伤君子负枉而死,盖似李纲、赵鼎之流。‘回首当年汉舞’云者,言其自结主知,不肯远引。结语喜其已死而心得白也。”(《词选》)此语笔者不敢苟同,所以宁可浅说。

起三句正面总说荷叶:“碧”“圆”,是荷叶的形象;“洁”,是荷叶的特点;“洲”“浦”,是荷生长的环境;“亭亭”,是它的风姿;“清绝”,是它的品格。然从特写初生未展的荷叶,以“(碧玉)簪”为喻,可与钱珝以“冷烛无烟绿蜡干”状未展芭蕉媲美。“遗”字,若就荷叶生长的时节来说,是已属剩余之意,因时已至秋(故称叶心为“秋心”,凄然之心也),故接以“能卷几多炎热?”“卷”字,是借初叶之形来说它欲留住炎夏。这怎么可能呢!热日无多,寒风将至,此中似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感慨。再后四句,化用了郑谷“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诗意,然从容说来,语同己出。“倾盖”之喻,比郑诗只多一字,却机杼别出,饶有风趣。以“翠云千叠”比荷塘绿叶之浓密,也极恰当。

下阕过片三句,用历史故事。以赵后之舞来咏荷叶,当从绿罗裙想来。吾师蒋礼鸿有题画荷诗云:“荷花怜惜泥中藕,摆弄清风不肯飞。”因思以荷比隹人,则花其姿容,叶其翠裙乎?赵后欲乘风飞去,其裙裾被牵而留皱折,正可比花欲谢而叶稍萎。“恋恋青衫”三句,似言潦倒之文士诗人,亦留情于枯荷,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被写入《红楼梦》,则“犹染枯香”四字,或即指此吧?“盘心”句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事,以荷叶比承露盘,故易原诗中“清泪如铅水”为“清露如铅水”。莲叶终被折于“一夜西风”,犹铜人终被拆于辖车魏官。这又是可寓亡国伤痛的地方。末了以匹练秋光,倒泻水中,写荷塘月色,已是荷被吹折之后,词人通过他描绘的景象告诉我们,虽花叶都尽,而明月长在,秋光似画。因意识到荷叶“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觉可“喜”也。以此回应发端“自洁”“清绝”,使荷叶之品格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月 下 笛

张 炎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①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② ,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无语。  张绪③ 。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④ ,问杜曲⑤ 、人家在否?恐翠袖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注释】

①万竹山:当在甬江以东、亦即今宁波市以东的鄞县境内。与《赤城志》所载的天台西南四十五里的万竹山无涉;又其所寓之“积翠山舍”也只是寓舍之名,或以为积翠山在定海县,定海隔海,属舟山,不能称甬东。《黍离》之感,故国之思也,参见姜夔《扬州慢》注。 ②连昌:唐高宗所置之别宫名,在河南宜阳县,多植柳,元稹有《连昌宫词》。 ③张绪:南齐人,少有文才,风姿清雅。齐武帝时,人献蜀柳数株,植殿前,帝常玩嗟之曰:“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 ④西州泪:见前《八声甘州》注。 ⑤杜曲:在长安县南,唐时杜氏世居于此。借指南宋临安大家贵族聚居地。

【语译】

我像万里长空的一片孤云,当年结伴北行“踏雪事清游”的事已逐渐遥远,那些老朋友们如今都在哪里呢?我在山舍的寒窗里,做梦也还记得从前一路走过的地方。临安故宫里已几乎没有多少杨柳了。最难忍受的是独自夜听雨声了。这场梦胡乱地被惊醒后,只觉一片凄然寂静,我对着烛光发呆,拥着被子睡觉,心里的话能跟谁去说呢?

当年的我,就像翩翩美少年张绪。但我归来得太晚了!已大半零落了啊,我依依眷念着老朋友们——那断桥边的鸥鹭。我已倦于天涯漂泊,此刻又有心事,实在是太痛苦了。我只愁再到临安,会因又一次触动伤心的回忆而痛哭。请问那户居住在贵族区的人家,现在还在吗?我恐怕她已沦落为贫家女子了,在大冷天里还衣衫单薄地靠在那株梅花树边。

【赏析】

张炎自那年与几位友人结伴北行,去“玉关踏雪事清游”归来后,先闲居山阴,以后又东游至甬,还到过天台。从史书说他“后复至鄞,设肆卖卜,遂以落拓而终”看,他初到甬时,当寓居于鄞。那里是甬江东岸,天台山脉的北端,山间松竹茂繁,即今宝幢、天童一带。这首词,应该就是那时候写的。

上阕写客居寂寞中回想往事和怀念故人。以“万里孤云”起兴,是眺望远天,遐想联翩之状,孤身漂泊无定之形象在焉。“清游”一词,其《八声甘州》中曾用,指的是北行燕都事。那一次“经行”路上感受颇深,且有几位好友结伴同行,不乏言笑之欢,与眼前孤身独处大不一样,所以十分怀念。但这早已是事过境迁了,故曰“渐远”。北归后,“故人”都各自分散;居越“逾岁”时,尚有沈尧道前来“问寂寞”,而今自处深山,更不知他们都在“何处”了。“寒窗”二字,说所寓之“积翠山舍”。“犹记”“旧时路”,其中也包括“老泪洒西州”的临安,故接以“连昌”二句。元稹《连昌宫词》通过连昌宫今昔变化,写唐王朝经乱后的衰颓寥落,故用以比南宋临安残破后的宫禁,只说“约略无多柳”已足,西湖之荒芜自可想见。三更桐雨、夜雨闻铃,都是相思断肠时分,所以这里也说“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三句,兜回到眼前。“惊回”遥接“梦里”,一丝不乱。看烛拥衾、凄悄无语,极写自己幽居地僻,“愁思黯然”。

词写“动黍离之感”,故下阕以特写临安事为主,其中换头四句是以前经行时所见和感触,结尾四句则是预想重游故地的心情和此时的惦念。张炎少小时曾过着锦衣骏马驰骋于西湖之上的贵公子生活,故以张绪自比。齐武帝见杨柳“风流可爱”而想到“似张绪当年”,所以张炎见宫苑“无多柳”而兴“归何暮”之叹,照应了上阕和史事。“半零落”者,表面是指“断桥鸥鹭”,以见湖上景象之荒凉,而实质上是借“鸥鹭”暗示当年的旧相识已稀,即杜诗所谓“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赠卫八处士》)意。这已暗逗末了“问杜曲人家”。中间“天涯”二句,说眼前,前后交待分明。提到“心事”,现在从前都有:“倦旅”是其新愁,“西州”尚有旧恨。说“重洒”,知前经时已曾为伤心的回忆而洒过泪。张炎有旧好在临安是情理中事,因为他本来也属“杜曲人家”,这位他所关心的人,大概也如杜诗中的“佳人”,本是“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了,故于寂寞中惦念起她的近况来了。变杜诗“倚修竹”为“倚梅花”,实在是高明的,因为西湖孤山,少竹而多梅;“那树”二字,能令人想像出对方居处的一草一木,作者都是非常熟悉的。


天  香

王沂孙

龙 涎 香①

孤峤蟠烟② ,层涛蜕月③ ,骊宫夜采铅水④ 。汛远槎风⑤ ,梦深薇露⑥ ,化作断魂心字⑦ 。红瓷候火⑧ ,还乍识、冰环玉指⑨ 。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 娇半醉⑩ ,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11) ,总忘却、尊前旧风味。漫惜余薰,空篝素被(12) 。


【注释】

①龙涎香:抹香鲸病胃的一种分泌物,得之于海上,因称龙涎或龙泄,和以其他香物。其香加烈,经久不散,为一种珍贵香料。宋元时,也用作薰香。古人则以为“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则下有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入香焚之,则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岭南杂记》)。 ②峤:山锐而高,此指海洋中的礁石。蟠,蟠绕。 ③蜕月:谓月映于层涛,粼粼波光如从鳞甲中蜕退而出。 ④骊宫:传说骊龙所居之处。铅水:指龙(实为鲸)所吐出的白涎。 ⑤汛远槎风:意谓龙涎已随采香的人所乘的木筏(槎)而远去;槎须趁潮汛、乘风力而行,故谓。 ⑥梦深薇露:意谓和以蔷薇水,使龙涎香气更烈,如使其进入深深的梦境。 ⑦心字:一种制成“心”字形状的篆香。杨万里《谢胡子远……报以龙涎香》诗:“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 ⑧红瓷候火:意谓等候其用慢火焙成,以红瓷盒贮之。 ⑨冰环玉指:指龙涎香制成如环如指的形状。 ⑩ :音替,困慵。 (11)荀令:三国时荀彧,曾为尚书令。曹操称其为荀令君。习凿齿《襄阳记》:“荀令君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歇。”李商隐《牡丹》诗:“荀令香炉可待薰。”可知其喜薰香。 (12)篝:薰香所用的薰笼。作动词用。

【语译】

大海中,孤立的礁石上有烟雾在蟠绕,层层波涛如闪闪的鳞甲正在蜕退着月光,深夜里鲛人来此骊宫采集如铅水般的龙涎。于是这宝物便趁着潮汛,随着风中的木筏远去了,它在深沉的梦境中发现自己与蔷薇花露混合在一起,化作了令人消魂的心字形篆香。红色的瓷盒等待着烘焙的火候成了来盛装这奇香,还让人初次见到它制成后如同冰环玉指的模样。将香点燃,便见有一缕翠绿色的烟雾升起,萦绕着帘幕,仿佛是飘浮在大海上空的云气。

有多少次,那娇懒半醉的美人,在寒冷的春夜里慢慢地把灯花剪碎,陪伴着她的就是这香。在那故乡的溪边,空中飞着雪花,小屋子的门窗都紧紧关闭,那是更合适这香的地方。素以爱薰香而闻名的荀令,展眼间,现在已如此衰老了,他老是忘记从前饮酒前爱焚香薰衣、保持高雅风味的习惯,连香也不再焚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徒劳无益地为舍不得这残余的香气而在空薰笼上覆一条素被呢?

【赏析】

王沂孙曾与周密、张炎、陈恕可、唐珏、王易简、冯应瑞、李居仁、仇远等十几位南宋遗民结社倡和,择调填词,分别咏龙诞香、白莲、莼、蝉、蟹等物,藉以寄亡国之痛,结集为《乐府补题》,这首《天香·龙涎香》词被编录于开卷第一首,可见是其极用力、极成功之作。

词上阕写龙涎香的产地、采集、制造、形状和焚爇。“孤峤”二句,说龙涎生于海上。“峤”,当指传说中蟠着龙的“洋中大石”。“烟”,即写其“上有云气罩护”,以近代科学眼光看,其实就是抹香鲸呼吸时喷出水面的水柱水气。又因传说龙“枕石而睡”“卧而吐涎”,故写“月”夜。以“蟠”“蜕”二字,形容烟云聚绕,月光波动,择字极精心,未写龙而龙若呼之欲出,而“蜕”字尤见功力,盖月下层波,望如鳞甲,波涌向前,则水中之月便如节节后退,此所以比龙蛇之蜕皮也,非静观其景者不能知。“骊宫”句,言采集,明点龙。“铅水”之喻,因龙涎“新者色白”“凝结而坚”而使用。“汛远槎风”,说被载取而远去。舟船须趁潮汛、借风力而始行,以“槎”代“舟”,用张华《博物志》“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故事,增加了传奇色彩。“梦深薇露”,说被和以香料制造。蔡絛《铁围山丛谈》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积而为香……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着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此正制龙涎香时,与之共研和的重要香料。龙涎因之而“梦深”,是说其有此奇遇,真是意想不到的,赋予香以人情,启人想像无数。“化作断魂心字”句,可作梦中所经历来看,其实际制成,犹有下文。“断魂”二字写出龙涎为能成为绝品而自喜自豪,此正梦之深也。

“红瓷候火”,说其焙制和贮存。制香用慢火,须看火候,待其“稍干带润”,即可“入瓷盒窨”。“冰环玉指”,谓其制成的形状,“冰”“玉”,因色白而用,“环”作圆形,“指”为条状,两者同用,则将香比之为有纤纤玉指的佳人,故用“还初识”三字。“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是说焚爇之状。所谓“入香焚之则翠烟浮空,结而不散”。至此,上阕描述龙涎香本身告一段落,故将室内“萦帘”之翠烟,比之为“海天云气”,以回应篇首,仿佛海峤烟云、月夜波涛之景象又再现于眼前。


下阕借人事咏香,以转入抒情。“几回 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此谓龙涎香焚于闺阁,与娇慵女子作伴。寒夜而“半醉”,又坐剪灯花,岂待郎不至或寂寂春宵惹其相思情怀耶?奇香极贵重,故非朱门大户人家不能用。“几回”,言其常也,然问句语气间,已见出是往昔的情景。“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说得近了,该是作者自己,只是咏物于人事宜泛而不可太实,所以毋须明说。“故溪”,故园之清溪也。雪夜小窗下,吟咏读书,焚上一炉,异香满屋,温暖如春,岂不大好。就香而言,其所以觉“更好”者,乃因为“深闭”也,即陈敬《香谱》所谓宜焚于“密室无风处”。“荀令”二句,已是分明寄慨了,也是可以作为自比自述而又毋须坐实的。荀令已老,其“忘却”之“旧风味”,即旧时待客必衣着薰香之高雅风味也,则今之落拓不修边幅;已无风情雅趣之状可想。结尾“漫惜余薰,空篝素被”八字,顺流而下。香即不焚,薰衣被所用之“篝”(薰笼)亦当闲置,今为惜尚残存于篝间的余香,而将“素被”覆置于“空篝”之上,岂非徒劳无益(“漫”)!藉此寄托南宋既亡,旧梦难温的悲哀感慨。

此词叶嘉莹曾著文详析之,所见极精当,拙评得益于该文不少。叶氏尚提到会稽盗发南宋诸陵,理宗被悬尸沥取水银及厓山覆亡,陆秀夫负帝蹈海事,并论及本词是否有寄托此类史事之可能,语谨慎而多卓见,可参见《迦陵论词丛稿》诸作。


眉  妩

王沂孙
首节 上一节 90/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