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9节

换头“当年燕子知何处”,语气与上片结句紧相连续,暗用“旧时王谢堂前燕”意,故回答是“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唐民谚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谓此二家,门阀极高,气焰熏天,故以“韦曲”借作豪门甲宅的代表;“斜川”也是借指游人雅集之胜地。如今唯见“苔深”“草暗”,这是上片“一抹荒烟”的继续发挥。然后说到愁,却又偏不说自己,而用“见说”,是听人家说的;也不说人愁,而说鸥愁。悠闲的鸥鸟通常是远离世嚣、自由自在的象征,但由于人的主观感情的辐射,看去似乎也有人愁绪;鸥尚有愁,况人乎?愁而曰“新”,正因故国已变新朝也。这以后,才转入正面说自己。闭门谢客,“浅醉闲眠”,以便能在遗忘中求得安宁。这虽不免有点颓唐消沉,逃避现实,但毕竟是出于亡国之痛难排,出于无奈,不如此,又能怎样呢?末三句,“飞花”“啼鹃”,与发端“巢莺”、“卷絮”相应,是春去也是悲悼的意象,因而词人“怕见”“怕听”,以祈求语气写出,尤能传神。


渡 江 云

张 炎

久客山阴,王菊存问予近作,书以寄之①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荒洲古溆② ,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长疑即见桃花面③ ,甚近来、翻致无书?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


【注释】

①王菊存:未详,当是作者友人。题序一本作:“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②溆:浦,水边。 ③桃花面:用崔护事,参见晏殊《清平乐》“人面”句注。

【语译】

春山空寂,天的低远处与大海相接,我倚楼极目眺望,风很急,晚潮已开始上涨。帘外斑鸠的叫声中雨在下,有几处空闲的田里,有人趁春天到来已隔着水在动锄翻土了。我想如今禁苑里的新柳该已烟濛濛地绿遍西湖了吧。还记得当年深深地隐居不出时,我那关着的院门内也有过两三株柳树。

我满怀愁绪。在这荒凉的汀洲上、古老的水浦边,我像折断的草梗、吹散的浮萍,不知还要漂流到何处去。徒然地自己发现腰围已瘦得难以见人,衣带也一天比一天减短了,自顾身影就胆怯,面对青灯觉孤单。我常常疑心立即能见到心上人,怎么近来反而书信也没有了呢?纵然书信因为路远难到,为什么连梦也没有呢?

【赏析】

张炎少小时,生活优裕欢快,壮年后,却劳碌偃蹇、坎坷不幸。史料称其曾以艺北游,不遇而归,家居十年。久之,又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似亦无机遇,后复至鄞,设肆卖卜,遂以落拓而终。这首自叹身世的词,应是其漫游浙东、旅居江畔时所作。

词先从倚楼眺望写起。山空天低,海风晚急,江潮涌起。景物与落寞空虚、渺然愁思的心境完全一致。接着三句,再绘田间农夫趁春雨泥融,动锄翻土的画面。从农家及时耕作来衬托自己生活的不安定。“一帘鸠外雨”“隔水动春锄”,琢句精巧,同时点明了时令、气候。“新烟”以下,转为对昔日久居之临安的想念。“新烟禁柳”,即禁苑新柳,杭州是皇家林苑之所在,“烟”即“柳”,当两者并用的时候。“想如今”云云,因早已熟悉,故西湖景象不待见而可知。烟柳从上文春雨联想而来,又借柳念及曾多年隐居的生活,说那时家中有几株杨柳,我也还记得。“深隐”与“门掩”,紧相关连,用字不苟。思念西湖与家院,也都为衬托自己羁旅西东的心情。

下片转为直接抒情。“愁余”二字一顿。语出《九歌·湘君》“目眇眇兮愁余”。“荒洲古溆”,眼前所在之地;“断梗疏萍”,自己游子生活的比喻。“更漂流何处?”问得十分可怜。“空自觉”二句,说明知憔悴瘦损,孤苦无依,又能怎样?故加“空”字。“围”因瘦而“羞”于见人,“带”因移孔而“减”了长度;对灯顾影,自怜孤怯。句子都经过精心打磨。末了说心里总存着佳期即至的热望,谁知一而再地失望,以至都到了绝望的地步。“桃花面”、寄“书”云云,恐非真为丽人而发,当是其寻求机遇而不断遭挫折的假托词。所以“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的怨恨,虽与小晏《阮郎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在说法上有点相似,但其所指内涵,实在是不同的。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① 。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② ,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③ ,老泪洒西州④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⑤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释】

①辛卯岁: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是年,张炎等人北行归来。沈尧道:名钦,字号秋江,张炎之友,北归后居杭,张居于越(今绍兴市)。赵学舟:名与仁,字元父,学舟其号。上年,与张、沈等结伴同赴元大都(今北京),为朝廷缮写金字《藏经》。“赵学舟”,一本作“曾心传(名遇)”,也是同往元都写经的人。 ②玉关:玉门关,借代北方。 ③江表:江南。 ④泪洒西州:西州,古城在今南京西。晋羊昙受知遇于谢安,谢扶病还都时曾从西州城门入,谢死后,羊避而不经西州路,后醉而误至西州门,痛哭而返。此借来写见故国而生悲。 ⑤“问谁”二句:《九歌·湘君》:“遗余佩兮澧浦”,“蹇谁留兮中洲?”借以说有人眷念,盼他早归。

【语译】

记得前年在遥远的北方,我们踏着积雪,曾作过一次很有意思的游历。那边寒气袭人,几乎把皮袍都冻裂了。我们沿着一片光秃秃的树林,行走在古老的道路上,又让马儿在黄河边饮水憩息,这番情景,总会让我常常想起。梦是短暂的,我们终于依旧回到了江南,在经过故国临安时,不免悲从中来,使我为之老泪横流。此后,我虽无一字题咏,但我的心情,倒使落叶也为我发愁了。

你要回临安去过那坐看白云的高人生活了,请问是谁在眷念着你,为你弄影等待于湖上呢?我只能折一枝芦花赠给你这远去的贵客,我这个倒霉的人哪,也像芦花一样只有秋天的萧索衰颓之气了。日后,我想要随意找几个人来作伴,能来的也都不是故交老友了。我徒然心存感慨,却怕在夕阳即将西下时去登楼眺望。

【赏析】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六月,朝廷征集了一批文人来到燕都缮写金字《藏经》,张炎等数人结伴前去应征。对于张炎的北行,说他是想去谋求官职,是没有根据的;说他可能是被迫而去,似乎也不必,且从词中称此行为“清游”看,也不像。有亡国之痛的人并不都是文天祥。张炎不仕新朝,也“深隐”过,但要吃饭,也还得寻找谋生的机会。他北归后,东游山阴、四明、天台,也为此。后来再至鄞时,甚至不惜“设肆卖卜”,为的是能活下去。这就是现实。文人凭艺去为政府写经,这实在与卖字画差不多,所以应该说是自愿的。藉此行去碰碰运气,再另寻出路的想法也会有,这并不丢人。事实上,他们次年也就“北归”回江南了。此词是再“逾岁”所作,即至元二十九年(1292)秋,作者客居山阴之时。

前四句追溯与友同往燕都情景。冰天雪地,枯林古道,寒袭貂裘,马饮长河,叙来词气甚壮。“此意悠悠”,谓此行想起来令人久久神往,或此番情景常令人遐想。“悠悠”,久远之义,本常语,如“思悠悠”“恨悠悠”“水悠悠”等皆是。有人大概以为入燕都不该情绪这么高,便与《诗经》中“悠悠苍天”一诗挂钩,说是写“黍离之悲”,这怕是看走了眼。其实他们此行目标、至燕都如何,词中只字未提,而只是写北地风光奇异、经历很不平常(对初次去的南方人来说,更是如此),这就已经表明他们关注的是什么,也就是态度了。倘真一路忧心忡忡,就不会把此行当作“清游”,也不会写得如此气势豪迈了。

“短梦”两句,转入“北归”正题。此行虽增见闻,但并不像预期的可能有找到出路的机遇,次年即已重返江南,故比之为“短梦”(以为是“恶梦”则太过)。“老泪洒西州”,其时,张炎已四十四岁。西州,当借指路过的临安(张正居山阴)。此地枨触之多,自不待言。“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是至越后闲居状况,因寂寂无闻,故明年有老友来问。无一字题咏,非不愁也,正愁之甚也。“落叶都愁”与前词新愁“也到鸥边”写法同。

换头“载取白云归去”,即申序文“又复别去”意。王维《送别》诗云:“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作者谓沈尧道此去归卧西湖,得坐看白云起,正高人之大好去处。然数日语笑,能不留恋?故又作谐语“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意思说,是否湖上有人眷念,正在等待着你啊?若说是指作者自己,则与“问谁”语气不合。人们折柳以赠别,折梅以寄相思,此则“折芦花赠远”,亦别出心裁,然凄凉无慰之心情,也只有芦花足以表达。“零落一身秋”双绾人与花。“向寻常”二句,叹别后已无旧交故人可倾吐心曲的了。“野桥流水”,所客居的山阴环境,从“芦花”想来,也为“旧沙鸥”(比喻老友)而设,其实也就是指附近的寻常百姓人家。末用怕登楼见夕阳西下的断肠景象收束,悲凉之意,与发端之壮词相对应,形成了颇有几分像稼轩的风格。


解 连 环

张 炎

孤  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① ,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② ,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③ ?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④ 。暮雨相呼⑤ ,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

①欲下寒塘:唐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 ②残毡拥雪:用苏武雁足系书事。 ③荏苒:时光渐渐过去。 ④去程应转:鸿雁候鸟,秋来南飞,春至北归,故曰“春前去程应转”。 ⑤暮雨相呼:见注①。

【语译】

潇湘楚水之上,暮色苍茫,天已向晚。一只离群万里的孤雁,正惆怅不已,当它恍然惊觉自己已与队伍失散了的时候。它顾影自怜,想要飞下寒塘去栖息,看看四周,只见白沙枯草,秋水平静,天宇辽远。一只雁儿排不成字,写不成信,能给人捎去的也只有相思一点。我料它迟疑不决地已耽误了一心归汉的苏武那样的老朋友的心愿。

有谁能怜惜羁旅者的愁思随时光而渐增呢?徒然听得深夜静悄悄的长门宫里,锦筝弹奏出一片哀怨。雁儿想:自己的伴侣现在一定还栖宿在芦花丛中,它也一定想过,春天到来之前,南飞的旅程该回转向北飞了。我会不管暮雨霏霏,一路上急急地相呼,我怕突然会在玉门关外又重新与它见面,那时,我不会羞愧遇到半卷的画帘中归来的幸福双燕。

【赏析】

咏物词中的上乘之作,必定在出色地描写所咏之物的同时,还能有启人联想的思想寄托。张炎的这首孤雁词即是如此。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比喻了一只孤雁。

首句先布好环境。诗词中多“雁声还过潇湘去”“衡阳雁去无留意”之类句子,皆湖南事,故首点“楚”。“怅离群”至“水平天远”五六句,写其失群离散、惊恐自怜的情景。其中前九字二句,犹描摹入化,词意前后句倒装。“顾影”写“孤”字之神,用“欲下寒塘迟”诗句,减一“迟”字,而迟疑徘徊之状,却能从其后九字的写景中见出。“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从“雁字”、“雁书”想来,雁阵排列,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孤雁排不成字,自然也就“写不成书”,寄不成书。与“雁字”的字形笔画比,孤雁只能算是一“点”,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妙语巧思,脍炙人口。张炎也因这两句而获得了“张孤雁”的称呼。“残毡拥雪”,因北海牧羊之苏武有雁足传书、得以归汉事,便藉以寄托自己对宋室的存念。孤雁迷途彷徨,故曰“因循误了”。

过片“谁怜旅愁荏苒”句,双关自己和孤雁,彼此同是漂泊无归者。“谁怜”之问,又用一“漫”(空有、徒闻)字带出长门弹筝两句来。张先词有“玉柱斜飞雁”句,写筝所以贴雁。长门之怨,思君而不得见也,也与用苏武事所寄之悲感同。“想伴侣”至末了,别开生面,另立新场。“想伴侣、犹宿芦花”,是孤雁思伴;“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是说伴侣也在思忖,它之所以苦苦盼“春前”能“转”“程”飞回北方,无非是希冀到原地或能侥幸再见中途失散之情侣,然又从孤雁想像中出。“暮雨相呼”,已不知是孤雁呼伴,还是伴呼孤雁,或者竟是彼此都在呼唤对方吧!“怕蓦地、玉关重见”,言经历如此劫难,竟得破镜重圆,当不知如何悲喜交集了。明明是狂喜,却用一“怕”字,刻画心态,真能入木三分!结两句亦精彩,画帘中之双燕,本是幸运的一对,今不说“未羡他”,而偏说“未羞他”,令人想像双雁重逢时,虽毛羽零落,憔悴瘦损,亦定是交颈而鸣、喜极而泣,岂虑见笑于双燕而害羞哉!写苦尽甘来,又何等酣畅淋漓!虽则这不过是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幻想。


疏  影①

张 炎
首节 上一节 89/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