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9节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 ,追旅思②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黯乡魂:内心因怀念家乡而悲伤。形容心情凄怆叫黯然。 ②追旅思:摆脱不了羁旅的愁思。

【语译】

天空飘着淡清的云朵,大地铺满枯黄的落叶。秋色绵延,一直伸展到水边;水面清波浩渺,笼罩着一层带有寒意的苍翠的烟雾。远处山峦映着斜阳,天与水连成一片,而引起我思念远方的无情芳草啊,它处处生长,无边无际,哪怕是比斜阳更遥远的天边,也总是绵绵不绝。

我的心因怀念故乡而黯然伤悲,羁旅的愁绪总是在心头萦绕不去。我夜夜都受思念的煎熬而难以入睡,除非是能做上个好梦,才会得到片刻的安眠。明月正照在高楼之上,还是不要独个儿靠在栏杆上罢,我本想借酒浇愁的,谁知酒喝下去,都变成相思的眼泪了。

【赏析】

范仲淹一代名臣,德高望重,勋业卓尔,正气凛然。他的那些绮丽哀怨的词,像这首《苏幕遮》和下一首《御街行》。写的是儿女柔情吗?还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绮语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思呢?这确是使一些评词者困惑的问题。比如黄蓼园评此词就说:“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而析其所抒之情,则谓作者“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蓼园词选》)我们认为这样析词,求之过深,未免牵强附会,也把范仲淹看得太道学气了。人的感情本复杂多样,未必处处都要板面孔,作微言大义,何况词在北宋,一般都还不作为表达严肃内容的文体。张惠言以为“此去国之情”(《词选》),倒说得比较中肯,也就是说这只是一首抒写自己离乡去国之别情的词。

上阕写景,借景暗示远别之情。“碧云天,黄叶地。”先俯仰高天大地,从宏观角度为秋景设色,大笔挥洒,很有艺术概括力。所以后来王实甫《西厢记》就用作“长亭送别”时莺莺的一段精彩唱词的发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接写地面景色,由近及远,绵延至于水边。“秋色”于此点明。从水波上蒙有一层带寒意的雾腾腾的水汽画出秋波浩渺的景象。“寒”字“翠”字,又从感觉和视觉上加深了对清秋季节特点的渲染。“山映斜阳天接水。”这是远景了。峰峦被斜阳映照着,点明时近傍晚,也使下阕写夜来情景不显得突兀。天水相接,不仅使画面意境旷远,更把眺望的目光引向视野的尽头,所谓望断秋水是也。所以下句能更进一层借景物抒别情,作奇想奇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古诗曰:“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芳草与离情别绪相关,实已成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所以李煜词也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芳草延伸万里,所思故土也正遥远。草木无情人有情,“无情”二字正启后半阕多情伤感文字。芳草生长,纵然遥远,也不能“更在斜阳外”啊!此所谓诗趣,非关理也。

下阕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揭出全词主题:因远离故乡而哀伤,羁旅之愁时刻萦怀。将上阕末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感情内涵和盘托出,“过片”极有章法。接着就说自己因离恨而夜间睡不着觉。但作者深谙词的语言特点,总不肯作一直笔,却从能睡去说:“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好梦不言而喻,是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了。可是好梦毕竟是可盼而不可求的。眼下只能是羁旅孤凄,以酒浇愁,高楼独倚,望月兴叹了。“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楼头又是表达相思的传统意象,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类诗不胜枚举。用自我规劝语式,以见良宵美景勾起离情之苦不堪忍受。“独倚”二字交待清自己孤寂的处境。这句又补明上阕中诸景,也是高楼眺望之所见。“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结语巧思独运,九个字说尽愁绪难排,极富艺术魅力。“酒”为遣愁,“泪”却难遏,都因“相思”入骨。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自是诗语;范仲淹此句凄恻消魂,婉曲入妙,则是典型的词语了。


御 街 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② ,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③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④ ,谙尽孤眠滋味⑤ 。都来此事⑥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砌”就是台阶,用“香”字形容,表明台阶的周围有花木。 ②真珠:同“珍珠”。 ③练:白色的绸。 ④攲:倾斜,这里是斜靠的意思。 ⑤谙尽:尝尽。谙,熟知。 ⑥都来:算来。此事:指别愁离恨。

【语译】

叶儿纷纷下坠,飘落在周围有花草的台阶上,夜一片寂静,可以听见带寒意的瑟瑟声。卷起珍珠帘子,玉楼是那么空荡荡。天宇微茫,银河已倾斜低垂,与远处地面相接。每年今天夜晚,月光都皎洁得像白色丝绸,而亲人总是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早已寸断,想借酒以求一醉也没有办法了。再说喝酒又有何用?酒还未落肚,先就化为泪水了。以一盏油将尽的忽明忽暗的灯为伴,独自彻夜地靠在枕头上不成眠的滋味,我是太熟悉了。看来这种离别之苦,无论是眉头心上,都是没法回避得了的。

【赏析】

这也是一首抒发别情的词,与上一首《苏幕遮》是同时之作也难说。因为两首词所写的环境、季节和主题,有些说法如酒入愁肠化泪,以及上阕写景引出人在千里外、下阕抒别离之苦情的章法等等,都十分相似。

上阕分两层写秋夜景物。一层从听觉上写,一层从视觉上写。先说“坠叶”,知为秋季,草木摧败零落,其意萧条,与“夜寂静”的环境气氛彼此烘托。因为寂静,所以才听得见细微的声音,从声音中可分辨出那是树叶不断地飘落在阶台上。可知首句也是听中所得。“寒”点秋;“碎”字紧扣“纷纷”,同时都写声音给人以孤寂凄凉的感受。然后转入写楼中所望。晚间安寝,通常都低垂帘幕;现在愁思难寐,故卷帘眺望夜色。“玉楼空”是说亲人不在,楼中显得空旷寂寥,写感受,也暗示不眠的原因。接着是眺望所见,天色微茫,银河低倾,又暗示夜已残,时已久;而隔断双星的银河,更增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感慨。末了写到明月,这与离情别恨最相关的景物。“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前人诗中,以白练喻江水、飞瀑者多有,如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远望京邑》)、徐凝诗“千古长如白练飞”(《庐山瀑布》)等等,今用以比月光之洁白明亮也恰好,所谓月光如水是也。从“年年今夜”等话看,好像时值中秋,明月该是圆的。月圆而人不圆,所以对月而兴“人千里”之叹。“长是”二字又加重了分量,说明如此之离别,已成常事;或者竟已一别多年了。末三字既明确交待人分两地,千里相隔,下阕就可直接转为抒写内心别恨了。

“愁肠”三句与《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虽同一机杼,造句却更多曲折。(一)因愁思难禁,想借酒求醉;这一层意思不言可知,故省去。(二)从传统形容愁思的代词“肠断”或“断肠”上做文章,将虚夸之词指实,说肠既已断,即使想喝酒也喝不成了。这话就成了痴语,而痴语也就是情语。这一层出了新意。(三)然后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喝,也无济于事,因为“酒未到,先成泪”,用“未”用“先”,又比单说酒化泪更甚更曲。词称“曲子”,自然是“歌曲”的“曲”,但又何妨同时当作“曲折”的“曲”来理解,因为与诗相比,语言表达上更为婉曲,自是词的特点。然后写不成眠,独个儿靠在枕头上,对着荧荧一点青灯,整夜地受着苦思失眠的熬煎,这滋味真是尝够了。“残灯明灭”照应前“银河垂地”,说夜将尽。“谙尽”应前“长是”,“孤眠”应“玉楼空”,用词都极严密。同时也把上阕所写夜闻落叶坠阶声、卷帘眺望星光月色等等,都连成一气了。结尾不借他物、无所依傍地直接说此恨难以排遣。这看似容易,但要说得好,实在比肠已断、酒成泪之类的用巧更难,更须上乘的语言功夫。所以后来李清照作词,也本其意而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王闿运说:“‘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处宜平,故用‘都’字,究嫌不醒。”(《湘绮楼词选》)解说是对的,“究嫌不醒”的话,近乎苛责。“都来”即“算来”,诗词中用得很普遍,非此词独有。如冯延巳《谒金门》词:“年少都来有几?自古闲愁无际。”欧阳修《青玉案》词:“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范成大《念奴娇》词:“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杨万里《过白沙竹枝歌》:“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等等。总之,此词是情景俱佳的名篇,与上一首同为范词的代表作。

范仲淹尚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被词史研究者认为是“豪放派”词的先声。词写“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情事。欧阳修称其为“穷塞主”词。此本不选,可见彊村划分诗词界线甚严,特重词之婉约传统,尤其对北宋词,更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之作,全都摒弃在外。所以连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也没有收录。这算不算一种保守态度,自可讨论。但我们却由此可以看出占主体地位的词作的风格特点,在宋代的发展脉络。


千 秋 岁

张 先

数声 ,又报芳菲歇① 。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② 。  莫把幺弦拨③ ,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④ 。


【注释】

① :鸟名,亦作“鹈 ”、“ ”。通常认为就是子规、杜鹃;也有人认为是伯劳鸟,非杜鹃。芳菲歇:花儿凋谢。芳菲,花香。《离骚》:“恐 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②永丰:洛阳的坊名。永丰柳,泛指杨柳。白居易《永丰坊园中垂柳》诗:“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③幺弦:孤弦,声细的琴弦,泛指琴弦。语本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 ④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语译】

不时地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叫声,又在报告说:花儿都将落尽了。我惋惜春天的逝去,还特地折了几枝残花来细看。这正是微雨如丝,狂风肆虐,梅子青青的时节。荒园里的垂柳,无人过问,整天飞絮如飘雪。

还是不要去拨弄孤独的琴弦吧,那琴弦能弹出我心中深深的怨恨。苍天永不会衰老,此情也难以断绝。我的心恰似双重丝网,中间打着千千万万解不开的结。夜已经过去了,东窗外尚未发白,天边还凝着残月。

【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相思的怨词。在张子野词中是抒情比较直接和浓烈的作品。即使如此,词的前半首仍是借伤春来寄托自己失去幸福时光的幽怨情怀,只是到后半首,才说出相思的主题。

《离骚》写到禽鸟、香草,都有寄托,此词也有。“芳菲”既说芳草香花,是春天的代表,也可认作是词人曾经有过的一段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所以词的发端就用《离骚》句意,使人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领会春光别去所寄托的自身遭遇的感慨。“又”字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可知这样的失去已非止一次。从枝条上摘取来残留的花朵,以行动细节写出自己对春残的惋惜,其景其情,可悯可悲。“雨轻”二句,能抓住季节特点,可看作是“芳菲歇”的原因和结果。暮春时,多细雨如丝天气,而风又往往狂暴,花本怯弱,怎禁摧残?从寄寓上说,也许可比人之遭际,惠爱少而折磨多,无力抗拒命运的不幸。杜牧因所爱的姑娘嫁了人,有了子女,而作《叹花》诗说:“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此词中写“梅子青时节”,当也有这种芳华已晚的惆怅和酸楚。柳已飞絮如雪,正是春将尽的景象。这里借用了白居易的诗意。白诗怜惜“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永丰柳无人过问,刘永济说:“如此婀娜之柳,乃在荒园无人知之地,岂不可惜!”(《唐人绝句精华》)词人大概也因钟情女子处境寂寞,过着年华虚度、红颜空老的生活而有同样的感慨。

下阕直接抒情。词说,还是不要去拨弄那琴弦吧,因为心有所怨,必流露于指下,则琴声也必幽怨如诉,所以弹琴非但不能排遣愁绪,反而更易引起内心的痛苦。用自我劝阻的话来说,增强了感情的力度。那么又因何而“怨极”呢?下面说的“情难绝”便是答案。这三个字像是光源,一下子把全词照亮了,使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和前阕写惜春情景中的寄托,也就是所谓点题。原来是爱情悲剧。上冠“天不老”三字,更把传统意象与现实感受融合了起来。汉乐府《上邪》中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等语,写的正是情难绝心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则是极言有情人不堪忍受别离之苦。这些意象都被随手借来以强化这一主题。“双丝网”之喻,也是民歌谣谚中惯用手法,比如“明灯照空局,油燃(悠然)未有棋(期)”、“藕(偶)断丝(思)连”等。这里的“丝”同样有谐音“思”的用意在,所以才特别说“双丝”,以暗示彼此都思念着对方。以丝线之“结”喻情结,说心中有无数解不开的“结”。这样把“情难绝”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写出来了。至此,抒情已足,末了以景语作结束,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特能宕出远神。“夜过也”,以表明后阕所写都是夜间情思,以及怨极思多造成的通宵无寐。“东窗未白凝残月”,一方面是说曙光未露,残月在窗,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词人黯然感伤的心境的折射,我们仿佛可以听到词人的叹息:此生亦如五更残月,唯茫茫黑夜为伴。最后三字,一本作“孤灯灭”,虽亦情景凄楚,但不如“凝残月”神韵之悠长蕴蓄。


菩 萨 蛮

张 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① ,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②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 ,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⑤ 。


【注释】

①弄:奏乐。 ②十三弦:唐宋时教坊所用之筝均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③秋水:喻双目清澈明亮。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④玉柱斜飞雁:筝上系弦的玉柱斜列如雁飞成行。 ⑤春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毛如望远山”。

【语译】
首节 上一节 9/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