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0节
弹起音色哀怨的筝,奏一首《湘江曲》,一声声,把湘水绿波荡漾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来回拨动,用心传达出内心的怨恨。
面对筵席间的宾客,她眼波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如飞雁成行。弹到最伤心的时候,她那像春山似的两道黛眉,就低垂下去了。
【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弹筝女子的一次演奏,并通过对演奏的描述来表现她的幽怨情怀。
《菩萨蛮》词调不长,才八句,上下阕各四句,两句一换韵,自成一小节,全词四小节,词就据此结构内容。先说弹什么曲和曲写什么。“一弄”就是“一弹奏”的意思,如王维《秋夜曲》:“银筝夜久殷勤弄。”“《湘江曲》”顾名思义,曲子是描写湘江和湘江故事的。所以从湘江之景(“湘波绿”)说起。对景,用“写”字,是描画的意思。鸣筝声声,能令人立即联想起湘水绿波荡漾的情景,仿佛把境界全画出来了。以“写尽”二字,见筝曲之妙。这还是浅一层。再两句就深一层,由景而情了。写弹筝也必定要写弹筝的人,是文士、僧人还是女子在弹。这是不一样的。写人写什么?从听众的视角看去,无非是手指和面目表情,因为是弹奏者。拨弦的手指是浅一层的,先写;反应内心的面目表情是深一层的,下阕专写。“纤指”,其为年轻秀媚的女子,可以想见。“十三弦”,是其所弄之筝,也可以揣测到她大概是教坊中的乐伎,因为当时教坊所用的筝,都是十三弦的。以湘江为题的乐曲,总涉及湘妃故事,而湘妃正是泪染斑竹、怀抱“幽恨”的怨女形象。写恨用“传”,又著“细”字,使人体会到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感情变化,她都能凭藉筝声一一传出。这“幽恨”既是乐曲中所包含的情绪,也是弹奏者自己身世遭遇的心声,两者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下阕的重点转到写女子的演奏神情。“当筵”,交待清这次弹筝是席间对宾客的表演。以“秋水”一词代目,恰好有传神的效果。双眸明澈如秋水,其人之聪慧灵巧,不言可知。而“慢”字,既写出从容专注神态,又画出其人柔和而能自重的性情。接一句“玉柱斜飞雁”写筝的形状,有点像运用电影镜头的剪接技巧,让我们因此看出弹者的目光眼神缓缓地在筝面上左右移动。写筝,上阕提到弦,这里就说柱。一弦一柱,十三根玉柱在筝面上斜着排列得很整齐。以“飞雁”为喻,犹言“雁行”、“雁序”,故筝柱又称“雁柱”。作者另有一首《生查子》词曰:“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亦是佳作。末尾,镜头转为特写,乐声越来越悲,凄婉得令人不忍再听。随之,弹者的眉眼也越垂越低,不敢仰视宾客。“断肠”与前“幽恨”照应,又是感情的高潮。曲与心通,寄托在焉。起用“湘波”,结用“春山”,却是不同的虚像。而弹者“弹到断肠时”难以自遏的感情波澜,也必然冲击着全神贯注的听者的心扉。虽然因其低垂黛眉,我们看不见她那双秋水般的目光,但不难想像,当此时刻,她的眼眶中必已滚动着晶莹的泪水了。沈际飞评曰:“‘断肠’二句俊极,与‘一一春莺语’比美。”(《草堂诗余正集》)黄蓼园则曰:“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蓼园词选》)都赞这结尾两句,是说得不错的。
醉 垂 鞭
张 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①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② 。
【注释】
①不深匀:不浓抹。 ②衣上云:穿着一层云彩;以云为衣。
【语译】
她穿着一条绣有双飞蝴蝶的罗裙。在东池的一次宴会上,我初次见到了她。她脸上只轻敷着一层薄薄的胭脂花粉,就像春天里随处开放的花朵,有着一种清淡素雅的风韵。
细细看去,她全身无处不可爱,大家都称道她细柔的腰身好比弱柳临风。昨天傍晚,当乱山已暮色苍茫的时候,她忽然来了,好像仙女身上披着一层轻柔的云霞。
【赏析】
这首词有点像一幅肖像画。画的是谁呢?从作者在宴会上见到她和众人对她评头品足来看,应仍是一位年轻美貌的教坊艺妓。只是画是静止的,而词的描写却是流动的。
词的结构,层次分明。从描绘人物形态看,先穿着(“绣罗裙”。以“双蝶”点缀,象征性与说“双鸳鸯”同),再妆饰(“朱粉”。以“闲花”作比,形容她淡妆轻抹的素雅风韵,恰到好处);然后是身段(先统说“诸处”,后突出“腰身”;以“柳”状其纤细柔软);最后是她风姿气质(谓如云间仙子),步步深入。从时间上说,先写“初见”,后说“昨日”。写初见情景,又分一眼看去的印象和“细看”时的感觉。从“诸处好”到借众人之口夸赞其“柳腰身”,是从一般、总体到重点、特点。由此推测,这位女子很可能还是一名舞姬。写到“昨日”她来时的情景,感受又完全不同了。但仅用了十个字,语言特简省,且一半是用作写环境气氛、背景烘托的。周济评曰:“横绝。”(《宋四家词选》)意谓在连接上文势突兀,出人意表。“衣上云”三字,给人以诸多的联想:《楚辞·九歌》写过“青云衣兮白霓裳”的神灵;宋玉《高唐赋》中有能行云作雨(此词“乱山昏”若作写雨前景象看,也恰极。)的巫山神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幻境,总之,是比作了仙女。李白又有《清平乐》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句恰像是此词构思的网:“闲花淡淡春”,“花想容”也;“来时衣上云”,“云想衣裳”也,所以是把这位女子的形象,借传统意象大大升华了。
《醉垂鞭》不是常用的词调,在押韵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它句句有韵,只是以平声一韵为主,间押仄声他韵。词中为主的平韵是“裙”、“匀”、“春”、“身”、“昏”、“云”。但上阕的“宴”和“见”也押韵,是间押的仄声韵;下阕“好”和“道”又是另一个间押的仄声韵,值得注意。
一 丛 花
张 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① ,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② ,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③ 。梯横画阁黄昏后④ ,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⑤ 。
【注释】
①千丝:指杨柳的长条。 ②嘶骑:嘶叫的马。“骑”读去声。 ③小桡:小桨;指代小船。 ④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 ⑤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之一:“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语译】
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濛濛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叫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呀,你叫我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着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赏析】
关于这首词有个故事说:张先曾经与一个小尼姑有私约,老尼姑管教很严,她们住宿在池岛中的一个小阁楼上。待到夜深人静,小尼姑就偷偷地从梯子上下来,使张先能登池岛来阁楼与她幽会。临别时,张先十分留恋不舍,就填写了这首《一丛花》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绿窗新话》引杨湜《古今词话》)看来这是出于好事者有意的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细读全篇,不难看出它只不过是一首表现最常见的怀远伤别主题的闺怨词。
词从一个闺阁思妇的角度进行构思。上阕写情郎远去、自己伤别的情景;下阕写别后的寂寥处境及怨恨心态。写景和抒情不像常用的明分前后两截的结构,而是交替使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渗透,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
上阕用逆挽倒叙手法,把情人远去后的无限感喟,先写在最前面,以加强感情的程度。李后主《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谓是千回百转后倒折出来的,“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的构意造句,也可如此说。“怀远”之后,再说“离愁”,词的主题已大致可知,至上阕末说出“郎踪”,则词因何而作都交待明白了。说离别使心绪烦乱,顺带写入景物,构思最妙。它不说“离愁恰似千丝乱”,而用“正引”二字,意即“正牵动着”,把情兴景的关系拉近了,似乎心中所感与眼前所见已合为一体。“千丝”,固是柳丝,也是愁思(“丝”谐“思”最常见),主客观息息相通。所以继“正”字之后,下一个“更”字,使前后文意贯穿,把自己的心境完全融入到陌上“飞絮濛濛”景象中去了。杨柳除长条乱舞外,又柳絮四处飞扬,这不但增加了纷乱,又同时象征着韶光易逝,华年可惜,能令人对景而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柳者,留也。因此古时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但人是留不住的。最后才叙出情郎匆匆别去的情景。耳闻“嘶骑渐遥”,眼见“征尘不断”,全神贯注,心随马驰。这正是楼上人柔肠寸断的时刻,其景象也会深深铭刻心头,永难忘却。所以才随之而发出“何处认郎踪”的哀叹。这样正好过渡到下片,写别后的寂寞无聊。
居处临水,所以过片先通过描写她闲看池沼所见寄意。溶溶的水面上有“双鸳”在浮游戏水,这正好成了自身孤独的反衬。水通南北,有小船往来其间,也会引起她乘一叶扁舟而去千里寻郎的幻想。人的心情思绪都隐藏在景物的背后,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填充。然后写到自处的环境景况。“梯横画阁”,既点出自己的闺秀身份,又补明上片所写种种皆凭楼眺望所见,与发端“伤高”二字相呼应,章法甚严密。离人最怕黄昏后,至晚,门闭梯横,连下楼散散心也不能。只有独坐空闺了。黑夜无所见,唯有冷月斜照帘栊而已。至于因愁思而不能成眠等等,已不言而喻了。“又还是”三个虚字用得妙极,很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如此等寂寥情景非止一日,几乎夜夜如此,谙熟得已心生厌烦了。无可奈何之夜,只有自悲自怜,深深的怨恨驱使种种念头在头脑中产生,所以才会有结尾几句的奇想。这几句曾“盛传一时”,使作者声名大噪。“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看门人)以通,永叔倒屣(鞋子都穿倒了,极言心情急切)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范公偁《过庭录》)居然用其句为他起雅号。又贺裳曰:“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筌》)这里提出“无理而妙”四字,颇有意思。李益诗、张先词都写了怨女的奇想痴话。虽则从道理上说,未必真能成立,但从表现感情上说,却是非常成功的。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没有现实,没有可能性,却有无尽的幻想、真情和诗趣。杨湜附会词句,坐实其为小尼姑自伤不得嫁人(其实,此词中只是不能“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意思),反倒限制了此词的诗意。
天 仙 子
张 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①
《水调》数声持酒听②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③ ,往事后期空记省④ 。 沙上并禽⑤ 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①嘉禾:秀州的别称,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倅:副职。嘉禾小倅,指秀州通判。张先任此职约在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五十二。但题中所言与词中情事不合,故有人疑是时人于词调下偶记其所作之时地,被讹作词题传下来的。 ②《水调》:唐大曲名。凡大曲有歌头,词家截之,另倚新声为词调,名《水调歌头》。《乐苑》云:“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悲切。” ③流景:流年;逝去的岁月。 ④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⑤并禽:双栖之鸟。暝:日暮。
【语译】
我手持酒杯,一边饮酒,一边听几声《水调》的歌声。人已从午间的醉意中清醒了过来,但心中的愁意却还没有醒呢。我送走了春天,不知春天几时再能回来。傍晚时,对镜自照,感伤年华像流水似的逝去。以往的事情和日后的约会,都清楚记得,但那又有何用?
成双的鸟儿并栖在沙滩上,暮色已笼罩池面。天上云破月出,将清辉洒向大地,花枝微微摇摆,玩弄着自己的倩影。垂下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室内的灯火,外面的风不停地在吹,人声已开始静寂了下来。明天起来,该能见到吹落的花瓣已铺满小路了。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叹老的词,是张子野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其所以出名,当然是因为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出色地描绘夜景的丽辞佳句。伤春词常常借女子身份来吟咏,此则不然,是士人的本来面目,只是在艺术表现上,仍不脱离词的传统的婉约蕴藉风格而已。又伤春词必不离写景和抒情,且多是先写景而后抒情的;当然也有景与情交错,不明显分出先后的。此则又不然,有异于通常结构者是以上片来抒情,却将下片用以写景,而且两者仍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是作者艺术上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