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节
词发展到这一时期,作者既多,词体渐渐不依附于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倾向也就自然产生了。同时,打破词只写绮语艳情、限于狭隘题材的传统观念而用来反应更广阔、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及感受的革新想法也随之而产生了。苏轼以他非凡的天才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他放笔挥洒,诙谐谈笑,深沉感慨,把咏怀古迹诗的内容写入词中,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此外,如围猎、记游、述梦、咏物、感慨人生、隐括唐诗、唱和古人、酬答朋友,以及描写农村风物等等,都一一入词。诗与词的界线被冲破,词的传统婉约风格被改变,词的题材内容得到了解放,苏轼被称为词豪放派的代表。在东坡之前,范仲淹曾以《渔家傲(塞下秋来)》写过边塞征戍事,可谓开了豪放词的先河,但终究只是偶作。东坡词虽对词的传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气候,倒是招来了一些讥议,说他“长短句中诗也”、“不协音律”、“要非本色”等等。只是到了南渡后,他的影响才显示出来。
苏轼的实践证明:词是可以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当时社会上对合乐的歌词的需要并没有减低,仅仅把词当作一种新诗体来创作的人难免会被人讥为不能歌、不懂协律,即便他才名高如苏轼。这样,到北宋末期,词风就又回到讲求音律的路子上去了。宋徽宗设立了一个“大晟府”,相当于汉代的乐府机关,延请了一批精通音律的人来整理乐曲,制作歌词。“好音乐,能自度曲”的周邦彦和“元祐诗赋科老手”万俟咏就成了大晟府的主持者,他们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凡所制作,都成为典型而被人所效仿。周邦彦也确是一位天才。他既精音律,又善辞章,能写出保持传统风格、投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的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来。所以旧时被推崇为宋词的集大成作家,也被人称之为“格律派”。李清照是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位天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但不绮靡浮弱,有一部分已是南渡后感叹身世不幸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与周邦彦等人的词风并不一样,但也极讲究声律。在创作上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与诗相混;又自视极高,对诸多前辈词家包括苏轼在内,都有过尖锐的批评。
宋室南渡后,由于国土大半沦丧,一部分有爱国思想的人愤慨痛心。他们要表达内心的不平,除著文赋诗外,也就利用起这已十分流行的词体来了。词既用来写家国事、民族恨,自然又走上了豪放派的路子。苏轼当年播下的词体革新的种子,埋藏了一段时间,终于到这时候开花结果了。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还有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在抒写国家兴亡的感慨中拿起了词这个“武器”。其中最突出的自然就是辛弃疾。他不但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而且可算得上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他不但存词数量最多(六百多首),题材风格也最为多样。他不但能用词直接记述重大史实,如写金主完颜亮欲投鞭渡江,至瓜洲受阻,被哗变金兵所杀,恰值辛氏奉表南归,得以亲见的情形:“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也能用香草美人手法写出“肝肠似火,色笑如花”合乎传统婉约风格的作品来,如《摸鱼儿(更能消)》之类,还能作《祝英台近(宝钗分)》、《粉蝶儿(昨日春如)》一类“暱狎温柔”之词。他的农村词更是活泼清新,一派生机。他擅长使事用典,也能信手白描;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文为词”,如《沁园春·将止酒》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人谓此词是《毛颖传》(见《七颂堂词绎》),即是一例。总之,稼轩是大才,能无所不容。这样,词体又一次突破了倚声的局限而得到了解放。
慷慨悲歌和爱国情怀只是南宋时代闪光的一面,相比之下,另一面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也普遍得多:习于苟安,追求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那些人当然不会欣赏革新派词人的作品。也还有些不同程度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他们躲进了艺术王国,在专心制曲填词上寄托自己的生活乐趣,竭力追求词在声律格调上的严谨与完美。这样,周邦彦就成了他们崇拜和效法的对象,而词则因此而明显地趋向典雅化。最初的代表人物是长于音律又艺术感觉敏锐的白石道人姜夔,后来则有史达祖、吴文英、蒋捷、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他们被人称之为格律派,也有人说,他们是典雅派、风雅派。他们的艺术风格其实也不尽相同:“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故人称“清空”;史达祖风格虽说与之相近,却涉尖巧而多勾勒;吴梦窗则绵密秾丽,才情横溢,被人比作李长吉或李商隐,张炎讥其为“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词源》),苛刻之论,未免皮相。咏物词在这一时期特盛,那些成了遗民的词人多借此寄托亡国之痛。宋亡入元之后,词多模仿前贤而缺乏创新,已趋于衰落了。
徐调孚云:“(宋词选本)总在数十种以上。有名的如宋人的《花庵词选》、《绝妙好词》,清人的《词综》、《词选》、《词辨》等,不是有时代的偏见,就是有个人的主观,加以有的选得太宽,有的太严,因为选者和作家的宗派不同,遂失平允。这在初学的人是不易辨别的,所以不适宜读它们。比较起来最平正无疵的,大家都推民初朱祖谋所选的《宋词三百首》。”(《中国文学名著讲话》第九十九页,中华书局版)徐先生的归纳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他还将这一节标题为:“《宋词三百首》——一部最精粹的词选”,如此推重,也并不为过。
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臧,字古微,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幼年颖慧,既长,雅擅文学。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预修《会典》。二十年(1894)大考二等,迁侍讲。时王鹏运任御史,举办词社,邀之入。值义和团倡扶清灭洋,被清廷召为团练,横行京津间,焚教堂,杀教士,掘铁路,剪电线,凡物之洋式者悉毁之。清廷又召甘军董福祥率部入京与之合,同时下令攻使馆,向各国宣战。祖谋与张亨嘉等议事慈禧太后前,力言义和团不可恃,董福祥不可用,外衅不可开。大忤慈禧意。八国联军入京,慈禧西遁,祖谋偕修撰刘福姚就王鹏运以居。既而困危城中,发愤呼叫,因赋《庚子秋词》以自遣。历迁礼部侍郎、广东学政等职,任满乞休归,不复出仕。宣统即位,授顾问大臣,不赴。辛亥革命后,隐居沪上、专心研究词学,勤探孤造,独步一时,即以此终身,卒年七十五。祖谋洁身远名,秉性耿介,所作词精雅峭丽,音律缜密,风格略似姜白石、吴文英,人称一代宗匠。亦能诗,尤精校雠。民国六年(1917)校刻唐、五代、宋、金、元词总集四种,别集一百六十八家为《彊村丛书》。“彊村”是祖谋的别号,因其世居归安埭溪渚上彊山麓,遂自号“上彊村民”,又号“沤尹”。除选编《宋词三百首》外,又辑有《湖州词征》二十四卷,《国朝湖州词征》六卷;自著则有词集《彊村语业》三卷、《遗文》一卷。
《宋词三百首》虽说“最平正无疵”,那是与当时其他选本比较下相对而言的,若以当今认识来看,自然不无可议之处。首先,朱氏对词的看法,仍不脱传统观念。此书编次上仍循帝王后妃最前、僧侣妇女最末的旧例即是。他选词的标准,以浑成为归,典雅为上,侧重于格调声律,所以选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的作品特多。我们对入选词数作部分统计:吴文英二十五首,位居榜首,其次是周邦彦二十二首,然后姜夔十七首,晏几道十五首,柳永十三首,辛弃疾十二首,贺铸十一首,晏殊、苏轼各十首。美成、梦窗之作多出苏、辛一倍以上。这除了选者所尚本在周、吴二家外,或者多少也有“力破邦彦疏隽少检、梦窗七宝楼台之谰言”(吴梅为唐圭璋本所作《笺序》)的用意在。范仲淹之《渔家傲(塞下秋来)》与苏轼之《念奴娇(大江东去)》未被入选,原因大概就是他们以诗为词、非词之本色吧。苏、辛清新可喜的农村词之被忽略,或许还因为非典雅之作。这些都不足为奇,《唐诗三百首》不是也没有选杜甫的《奉先咏怀》、《北征》、《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吗?可仍不失为普及唐诗功劳极大的好选本。时代不同,人的观点也有差别,我们不能只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前贤,求全责备。唐圭璋曾作《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其自序称:“大抵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俱已入录,即次要作家如时彦、周紫芝、韩元吉、袁去华、黄孝迈等所制浑成之作,亦广泛采及,不弃遗珠。”实平允之论,非溢美之辞。
彊村所选,虽称三百,实入录二八三首。然而后来有的本子不止此数,如三秦出版社出的《宋词三百首注析》为三○○首整;又据该书介绍尚有岳麓书社出的同名书,竟多至三一○首。岳麓本未见,翻看三秦本,其“前言”称是以陕西省省图书馆藏本为底本的;藏本是“经过重新整理”的,“前有吴昌硕的题签”云云。我粗略地加以对照,发现它比原选增加了好些作家,如聂冠卿、黄庭坚、张耒、查荎、蔡幼学、萧泰来等,都是原选本中所没有的。作品除须增加十七首以凑足三○○之数外,又更换了一些词,所以实际上新增了二十余首,像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等豪放词都已补上了。当然,整理者有自己的想法,无非是认为有些词不应漏选,有些词可以不选,所以动了这番手术,以为增删后可更加完美。但这一来,朱孝臧被改变了,教人认不出来了,已面目全非了。我想,与其如此,整理者何不自己另选一本?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看法强加在朱孝臧头上呢?所以我还是采用了唐先生笺注的未经增删的本子,以存原貌。
原书李重元《忆王孙》一首误作李甲,无名氏《青玉案》一首误作黄公绍,已经唐先生指出,今从其考改正之。遇有文字上需校改处,多在注释中说明。诗词语译而要保持原意不走样,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唯一的办法只有认真对待、细心体察、反复推敲,谨慎落笔。撰写书稿之费事费时,大大出乎我的预计,又不敢存丝毫草率应付之心,因而完稿的时间竟比原约超过一倍以上,这就只好向出版社表示歉意了。
此书撰写过程中,得苗洪和小女蔡宛若的协助,节省我不少时间。其中吴文英词及所附作者小传,基本上都是由苗洪起稿,我再作修改的。我妻李月玲,则替我包揽了一切后勤工作,给我以大力支持。李梦生为减少我的疏失,提高书的质量,认真审读了书稿,做了不少工作,特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此书有谬误失当处,还祈读者批评指正。
暑退凉至,夜风习习,出书斋,立阳台眺望,市喧已静,窗灯俱灭,惟月色微茫、星宇晶明而已,此寓居北京东皇城根南街八十四号时也。
蔡义江
宴 山 亭
徽宗皇帝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① ,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② 。新样靓妆③ ,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 。易得凋零⑤ ,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⑥ ,何曾会人言语⑦ ?天遥地远⑧ ,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⑨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⑩ 、新来不做。
【注释】
①冰绡:轻而薄的绢。 ②燕脂:即胭脂。匀注:均匀涂抹。 ③靓妆:脂粉的妆饰。 ④蕊珠宫:道家的仙宫。 ⑤易得:容易。 ⑥者:同“这”。这一句又有作“者双燕何曾”五字断句的。 ⑦会:领会,懂得。 ⑧天遥地远:一作“蝴蝶梦惊”。《词律》十五:“各刻载徽宗‘裁剪冰绡’一首,于‘蝴蝶梦惊’句作‘天遥地远’,误也。宜作‘天远地遥’乃合。此即同前段之‘新样靓妆’句。”意思是说,这四字字声应是“平仄仄平”。 ⑨知:不知;古代诗词中多有这样的用法。如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即是。 ⑩和:连。
【语译】
杏花好像是用薄薄的细绢剪裁而成,轻柔地叠了好几重,淡淡地抹着一层均匀的胭脂。她像一位装束时髦的美人,用脂粉打扮起来,光彩四溢,香气融融,连蕊珠宫中的仙女见了,也自惭形秽,羞愧不已。娇好的花儿本容易凋谢,更何况还要经受多少风雨的无情摧残啊!想到这些,我心情愁苦极了。试问像这样的春残花落、庭院凄凉,已经过几回了呢?
我想依仗双飞的燕子,将我诉不尽的离愁别恨捎给远方,可是燕子又哪里能懂得人的语言呢!天远地遥,相隔万水千山,也不知昔日的宫殿今在什么地方。故国的种种怎不令人思念呢?除非梦里,有时还能再回去一趟。可是梦境毕竟是虚幻无据的。近来倒好,索性连那样的梦也不做了。
【赏析】
宋徽宗赵佶与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荒淫昏庸导致国破家亡的倒霉皇帝,京城陷落时,都当了敌人的俘虏,最终远离故国,惨死于敌手。同时他们又都是杰出的文艺天才,都能填写绝妙好词来抒发亡国之痛。李煜是唐五代词中成就最高的大家;赵佶虽以书画著称于世,但他这首词也历来被推为绝唱,且与李后主的亡国词情调相仿,我们不难从中听出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等等颇相类似的哀音。所以旧时有宋徽宗是李后主的后身的说法。
徽宗赵佶禅位给长子钦宗赵桓才一年,他们父子双双便成了金兵的俘虏。靖康二年(1127)三月十八日,徽、钦二帝被胁迫北行,经两个多月,于五月二十一日到达金国都城燕京。他们离开汴京的时候,正是北方春光明媚的季节,赵佶在途中见到杏花正开,喷火蒸霞似的,不免枨触万端,愁思难禁,于是写下了这首哀情哽咽的词作。词调《宴山亭》,亦写作《燕山亭》。《词律》十五:“此调本名《燕山亭》,恐是‘燕国’之‘燕’。《辞汇》刻作《宴山亭》,非也。”
词是见物兴感的写法,与咏物寄情略有区别:不是整首词自始至终都写杏花,在咏物之中同时有所寄寓;而是只用上阕来描写所见到的杏花,从花开时的美好姿容,想到花落时的凄凉情景,想到春光短暂,好景不常,人生大都如此,触动自己的悲苦情怀。然后用下阕来写故国不堪回首之感,已完全脱开杏花,直接抒写自己抛家离国、被掳北行的哀伤。
上阕先以工细彩笔描绘杏花。以造化用巧手将冰清玉洁的细绢裁剪成花瓣,重叠起来,均匀地晕染上淡淡的胭脂的奇妙想像,来比杏花之形。接着又进一步写花的格调,将她比作打扮别致的绝色美人,说她艳光四溢,清香和融,连天宫仙女也自愧弗如。夸张的赞美,增强了反跌的效果。然后转为名花易零落、红颜多薄命的感叹。表面说的仍是花是景,联想之中已是世事人情,词语双关,文情凄惋。这里的“院落”,已为后面的“故宫”作引,且上阕询问句式的结语,正好与下阕“过片”相接,启后半首抒亡国之痛的内容。
下阕多层次地抒写离恨,一步一转折,层层递进,使内心的悲哀愈转愈深,愈深愈痛。先是见春日双飞燕而产生请它将自己的无尽离恨捎去给远方的愿望。接着就一转说,鸟儿不可能懂得自己想要倾诉的话。随后再翻进一层说,故宫已远隔万水千山,现在连它在哪儿都不知道了。然后又说无奈思量难禁,只是无法前往;去不成而偏说能去,原来是只在“梦里”。但刚说“有时曾去”,又立即生疑,因为梦本虚幻“无据”。最后连这么可怜的“一晌贪欢”的幻情也加以否定:连梦也“新来不做”了。写愁肠千回百折,心灰情伤,已至极点。下阕的构思,颇似受李煜词句“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的启迪。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人间词话》)赵佶之词留存不多,而此首伤心词竟代代传诵,也许就因为它是掺和着作者自己血泪写成的缘故罢。
木 兰 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① 。昔年多病厌芳尊② ,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①鸾镜:传说罽宾(汉朝西域国名)王获一鸾鸟,三年不鸣。听说鸟见了同类才鸣,就悬一镜让它照。鸾见影,悲鸣冲天,一奋而死。(见《艺文类聚》引范泰《鸾鸟诗序》)后世因称镜子为鸾镜。 ②芳尊:盛着美酒的酒杯。“尊”同“樽”。
【语译】
城上眺望,风光大好,黄莺儿的叫声乱成一片。城下湖面上烟波浩渺,春水不断地拍打着堤岸。这令人伤怀的青青杨柳如绵绵芳草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没有呢?我眼中充满泪水,愁绪袭来,先就使我肝肠寸断了。
我觉得自己的情怀已渐渐像个老人,没有生气了。还吃惊地发现镜子中昔日红润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改换了,已变得如此憔悴苍老了。往年,我体弱多病,讨厌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儿在前,却唯恐酒斟得不满。
【赏析】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三十九引《侍儿小名录》说:“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每酒阑歌之则泣下。”这里所说的《玉楼春》词也就是《木兰花》词,这一词调有许多别名。由此可知作者填此词,与他仕途受挫、自伤身世有关。只是从此词所创造的意象看,很难确定它的这种创作背景,倒像是仕女因春伤怀,在悲嗟华年的逝去。这实在与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关。填词与写诗、为文不同,一般不直接抒写重大的严肃的题材或人生感慨,而总是以婉约的风格,表现“花间”、“尊前”的内容;即便作者真有政治性的身世之感需要借词表达,也多半只用寄托的手法,犹“楚辞”中之有“香草美人”。这在唐五代到北宋初的词中尤其如此。明乎此,才不会以为此词所述,只不过是作者的无病呻吟。
此词上阕以写景为主,对景伤怀。春日的明媚景象,在词中被描绘得十分动人。群莺乱啼,春水拍岸,绿杨摇曳,芳草如茵。面对这令人心神陶醉的大好风光,作者却一反常情地提出“几时休”的诘问,其因愈增感触而不愿见美好景物的心情,可与“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哀江头》诗)、“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词)相比。这样,词情急转为哀痛,说出“泪眼愁肠”句来,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有第四句也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下阕全用抒情。一句说情怀改变,一句说容颜改变。情怀变为衰暮消极,是能自我体会到的,故用“渐觉”;容颜变得憔悴枯槁,是偶尔留意镜中自我形象才突然发现的,所以用一“惊”字。“鸾镜”一词用在这里,或者也有寄寓离愁别恨的用意在。末两句以今昔对待酒的截然相反态度,来写出自己的烦恼和颓伤已到了只能借酒浇愁的地步。对于这末两句,评词者多有不同的褒贬。赞之者说:“妙处俱在末结语传神。”(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芳樽恐浅,正断肠处,情尤真笃。”(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有保留者说:“不如宋子京‘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更委婉。”(杨慎《词品》)杨升庵的话,虽则似乎苛严了一点,但他提出“委婉”二字来,结合我们上述词在发展中形成的婉约特点来看,也不是没有见地的。的确,钱惟演的这首词结语虽然写得不错,但似乎嫌稍稍直露了些,不够委婉,它更近乎诗而非词的语言。
苏 幕 遮
苏轼的实践证明:词是可以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当时社会上对合乐的歌词的需要并没有减低,仅仅把词当作一种新诗体来创作的人难免会被人讥为不能歌、不懂协律,即便他才名高如苏轼。这样,到北宋末期,词风就又回到讲求音律的路子上去了。宋徽宗设立了一个“大晟府”,相当于汉代的乐府机关,延请了一批精通音律的人来整理乐曲,制作歌词。“好音乐,能自度曲”的周邦彦和“元祐诗赋科老手”万俟咏就成了大晟府的主持者,他们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凡所制作,都成为典型而被人所效仿。周邦彦也确是一位天才。他既精音律,又善辞章,能写出保持传统风格、投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的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来。所以旧时被推崇为宋词的集大成作家,也被人称之为“格律派”。李清照是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位天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但不绮靡浮弱,有一部分已是南渡后感叹身世不幸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与周邦彦等人的词风并不一样,但也极讲究声律。在创作上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与诗相混;又自视极高,对诸多前辈词家包括苏轼在内,都有过尖锐的批评。
宋室南渡后,由于国土大半沦丧,一部分有爱国思想的人愤慨痛心。他们要表达内心的不平,除著文赋诗外,也就利用起这已十分流行的词体来了。词既用来写家国事、民族恨,自然又走上了豪放派的路子。苏轼当年播下的词体革新的种子,埋藏了一段时间,终于到这时候开花结果了。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还有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在抒写国家兴亡的感慨中拿起了词这个“武器”。其中最突出的自然就是辛弃疾。他不但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而且可算得上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他不但存词数量最多(六百多首),题材风格也最为多样。他不但能用词直接记述重大史实,如写金主完颜亮欲投鞭渡江,至瓜洲受阻,被哗变金兵所杀,恰值辛氏奉表南归,得以亲见的情形:“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也能用香草美人手法写出“肝肠似火,色笑如花”合乎传统婉约风格的作品来,如《摸鱼儿(更能消)》之类,还能作《祝英台近(宝钗分)》、《粉蝶儿(昨日春如)》一类“暱狎温柔”之词。他的农村词更是活泼清新,一派生机。他擅长使事用典,也能信手白描;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文为词”,如《沁园春·将止酒》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人谓此词是《毛颖传》(见《七颂堂词绎》),即是一例。总之,稼轩是大才,能无所不容。这样,词体又一次突破了倚声的局限而得到了解放。
慷慨悲歌和爱国情怀只是南宋时代闪光的一面,相比之下,另一面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也普遍得多:习于苟安,追求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那些人当然不会欣赏革新派词人的作品。也还有些不同程度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他们躲进了艺术王国,在专心制曲填词上寄托自己的生活乐趣,竭力追求词在声律格调上的严谨与完美。这样,周邦彦就成了他们崇拜和效法的对象,而词则因此而明显地趋向典雅化。最初的代表人物是长于音律又艺术感觉敏锐的白石道人姜夔,后来则有史达祖、吴文英、蒋捷、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他们被人称之为格律派,也有人说,他们是典雅派、风雅派。他们的艺术风格其实也不尽相同:“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故人称“清空”;史达祖风格虽说与之相近,却涉尖巧而多勾勒;吴梦窗则绵密秾丽,才情横溢,被人比作李长吉或李商隐,张炎讥其为“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词源》),苛刻之论,未免皮相。咏物词在这一时期特盛,那些成了遗民的词人多借此寄托亡国之痛。宋亡入元之后,词多模仿前贤而缺乏创新,已趋于衰落了。
徐调孚云:“(宋词选本)总在数十种以上。有名的如宋人的《花庵词选》、《绝妙好词》,清人的《词综》、《词选》、《词辨》等,不是有时代的偏见,就是有个人的主观,加以有的选得太宽,有的太严,因为选者和作家的宗派不同,遂失平允。这在初学的人是不易辨别的,所以不适宜读它们。比较起来最平正无疵的,大家都推民初朱祖谋所选的《宋词三百首》。”(《中国文学名著讲话》第九十九页,中华书局版)徐先生的归纳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他还将这一节标题为:“《宋词三百首》——一部最精粹的词选”,如此推重,也并不为过。
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臧,字古微,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幼年颖慧,既长,雅擅文学。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预修《会典》。二十年(1894)大考二等,迁侍讲。时王鹏运任御史,举办词社,邀之入。值义和团倡扶清灭洋,被清廷召为团练,横行京津间,焚教堂,杀教士,掘铁路,剪电线,凡物之洋式者悉毁之。清廷又召甘军董福祥率部入京与之合,同时下令攻使馆,向各国宣战。祖谋与张亨嘉等议事慈禧太后前,力言义和团不可恃,董福祥不可用,外衅不可开。大忤慈禧意。八国联军入京,慈禧西遁,祖谋偕修撰刘福姚就王鹏运以居。既而困危城中,发愤呼叫,因赋《庚子秋词》以自遣。历迁礼部侍郎、广东学政等职,任满乞休归,不复出仕。宣统即位,授顾问大臣,不赴。辛亥革命后,隐居沪上、专心研究词学,勤探孤造,独步一时,即以此终身,卒年七十五。祖谋洁身远名,秉性耿介,所作词精雅峭丽,音律缜密,风格略似姜白石、吴文英,人称一代宗匠。亦能诗,尤精校雠。民国六年(1917)校刻唐、五代、宋、金、元词总集四种,别集一百六十八家为《彊村丛书》。“彊村”是祖谋的别号,因其世居归安埭溪渚上彊山麓,遂自号“上彊村民”,又号“沤尹”。除选编《宋词三百首》外,又辑有《湖州词征》二十四卷,《国朝湖州词征》六卷;自著则有词集《彊村语业》三卷、《遗文》一卷。
《宋词三百首》虽说“最平正无疵”,那是与当时其他选本比较下相对而言的,若以当今认识来看,自然不无可议之处。首先,朱氏对词的看法,仍不脱传统观念。此书编次上仍循帝王后妃最前、僧侣妇女最末的旧例即是。他选词的标准,以浑成为归,典雅为上,侧重于格调声律,所以选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的作品特多。我们对入选词数作部分统计:吴文英二十五首,位居榜首,其次是周邦彦二十二首,然后姜夔十七首,晏几道十五首,柳永十三首,辛弃疾十二首,贺铸十一首,晏殊、苏轼各十首。美成、梦窗之作多出苏、辛一倍以上。这除了选者所尚本在周、吴二家外,或者多少也有“力破邦彦疏隽少检、梦窗七宝楼台之谰言”(吴梅为唐圭璋本所作《笺序》)的用意在。范仲淹之《渔家傲(塞下秋来)》与苏轼之《念奴娇(大江东去)》未被入选,原因大概就是他们以诗为词、非词之本色吧。苏、辛清新可喜的农村词之被忽略,或许还因为非典雅之作。这些都不足为奇,《唐诗三百首》不是也没有选杜甫的《奉先咏怀》、《北征》、《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吗?可仍不失为普及唐诗功劳极大的好选本。时代不同,人的观点也有差别,我们不能只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前贤,求全责备。唐圭璋曾作《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其自序称:“大抵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俱已入录,即次要作家如时彦、周紫芝、韩元吉、袁去华、黄孝迈等所制浑成之作,亦广泛采及,不弃遗珠。”实平允之论,非溢美之辞。
彊村所选,虽称三百,实入录二八三首。然而后来有的本子不止此数,如三秦出版社出的《宋词三百首注析》为三○○首整;又据该书介绍尚有岳麓书社出的同名书,竟多至三一○首。岳麓本未见,翻看三秦本,其“前言”称是以陕西省省图书馆藏本为底本的;藏本是“经过重新整理”的,“前有吴昌硕的题签”云云。我粗略地加以对照,发现它比原选增加了好些作家,如聂冠卿、黄庭坚、张耒、查荎、蔡幼学、萧泰来等,都是原选本中所没有的。作品除须增加十七首以凑足三○○之数外,又更换了一些词,所以实际上新增了二十余首,像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等豪放词都已补上了。当然,整理者有自己的想法,无非是认为有些词不应漏选,有些词可以不选,所以动了这番手术,以为增删后可更加完美。但这一来,朱孝臧被改变了,教人认不出来了,已面目全非了。我想,与其如此,整理者何不自己另选一本?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看法强加在朱孝臧头上呢?所以我还是采用了唐先生笺注的未经增删的本子,以存原貌。
原书李重元《忆王孙》一首误作李甲,无名氏《青玉案》一首误作黄公绍,已经唐先生指出,今从其考改正之。遇有文字上需校改处,多在注释中说明。诗词语译而要保持原意不走样,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唯一的办法只有认真对待、细心体察、反复推敲,谨慎落笔。撰写书稿之费事费时,大大出乎我的预计,又不敢存丝毫草率应付之心,因而完稿的时间竟比原约超过一倍以上,这就只好向出版社表示歉意了。
此书撰写过程中,得苗洪和小女蔡宛若的协助,节省我不少时间。其中吴文英词及所附作者小传,基本上都是由苗洪起稿,我再作修改的。我妻李月玲,则替我包揽了一切后勤工作,给我以大力支持。李梦生为减少我的疏失,提高书的质量,认真审读了书稿,做了不少工作,特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此书有谬误失当处,还祈读者批评指正。
暑退凉至,夜风习习,出书斋,立阳台眺望,市喧已静,窗灯俱灭,惟月色微茫、星宇晶明而已,此寓居北京东皇城根南街八十四号时也。
蔡义江
宴 山 亭
徽宗皇帝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① ,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② 。新样靓妆③ ,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 。易得凋零⑤ ,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⑥ ,何曾会人言语⑦ ?天遥地远⑧ ,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⑨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⑩ 、新来不做。
【注释】
①冰绡:轻而薄的绢。 ②燕脂:即胭脂。匀注:均匀涂抹。 ③靓妆:脂粉的妆饰。 ④蕊珠宫:道家的仙宫。 ⑤易得:容易。 ⑥者:同“这”。这一句又有作“者双燕何曾”五字断句的。 ⑦会:领会,懂得。 ⑧天遥地远:一作“蝴蝶梦惊”。《词律》十五:“各刻载徽宗‘裁剪冰绡’一首,于‘蝴蝶梦惊’句作‘天遥地远’,误也。宜作‘天远地遥’乃合。此即同前段之‘新样靓妆’句。”意思是说,这四字字声应是“平仄仄平”。 ⑨知:不知;古代诗词中多有这样的用法。如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即是。 ⑩和:连。
【语译】
杏花好像是用薄薄的细绢剪裁而成,轻柔地叠了好几重,淡淡地抹着一层均匀的胭脂。她像一位装束时髦的美人,用脂粉打扮起来,光彩四溢,香气融融,连蕊珠宫中的仙女见了,也自惭形秽,羞愧不已。娇好的花儿本容易凋谢,更何况还要经受多少风雨的无情摧残啊!想到这些,我心情愁苦极了。试问像这样的春残花落、庭院凄凉,已经过几回了呢?
我想依仗双飞的燕子,将我诉不尽的离愁别恨捎给远方,可是燕子又哪里能懂得人的语言呢!天远地遥,相隔万水千山,也不知昔日的宫殿今在什么地方。故国的种种怎不令人思念呢?除非梦里,有时还能再回去一趟。可是梦境毕竟是虚幻无据的。近来倒好,索性连那样的梦也不做了。
【赏析】
宋徽宗赵佶与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荒淫昏庸导致国破家亡的倒霉皇帝,京城陷落时,都当了敌人的俘虏,最终远离故国,惨死于敌手。同时他们又都是杰出的文艺天才,都能填写绝妙好词来抒发亡国之痛。李煜是唐五代词中成就最高的大家;赵佶虽以书画著称于世,但他这首词也历来被推为绝唱,且与李后主的亡国词情调相仿,我们不难从中听出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等等颇相类似的哀音。所以旧时有宋徽宗是李后主的后身的说法。
徽宗赵佶禅位给长子钦宗赵桓才一年,他们父子双双便成了金兵的俘虏。靖康二年(1127)三月十八日,徽、钦二帝被胁迫北行,经两个多月,于五月二十一日到达金国都城燕京。他们离开汴京的时候,正是北方春光明媚的季节,赵佶在途中见到杏花正开,喷火蒸霞似的,不免枨触万端,愁思难禁,于是写下了这首哀情哽咽的词作。词调《宴山亭》,亦写作《燕山亭》。《词律》十五:“此调本名《燕山亭》,恐是‘燕国’之‘燕’。《辞汇》刻作《宴山亭》,非也。”
词是见物兴感的写法,与咏物寄情略有区别:不是整首词自始至终都写杏花,在咏物之中同时有所寄寓;而是只用上阕来描写所见到的杏花,从花开时的美好姿容,想到花落时的凄凉情景,想到春光短暂,好景不常,人生大都如此,触动自己的悲苦情怀。然后用下阕来写故国不堪回首之感,已完全脱开杏花,直接抒写自己抛家离国、被掳北行的哀伤。
上阕先以工细彩笔描绘杏花。以造化用巧手将冰清玉洁的细绢裁剪成花瓣,重叠起来,均匀地晕染上淡淡的胭脂的奇妙想像,来比杏花之形。接着又进一步写花的格调,将她比作打扮别致的绝色美人,说她艳光四溢,清香和融,连天宫仙女也自愧弗如。夸张的赞美,增强了反跌的效果。然后转为名花易零落、红颜多薄命的感叹。表面说的仍是花是景,联想之中已是世事人情,词语双关,文情凄惋。这里的“院落”,已为后面的“故宫”作引,且上阕询问句式的结语,正好与下阕“过片”相接,启后半首抒亡国之痛的内容。
下阕多层次地抒写离恨,一步一转折,层层递进,使内心的悲哀愈转愈深,愈深愈痛。先是见春日双飞燕而产生请它将自己的无尽离恨捎去给远方的愿望。接着就一转说,鸟儿不可能懂得自己想要倾诉的话。随后再翻进一层说,故宫已远隔万水千山,现在连它在哪儿都不知道了。然后又说无奈思量难禁,只是无法前往;去不成而偏说能去,原来是只在“梦里”。但刚说“有时曾去”,又立即生疑,因为梦本虚幻“无据”。最后连这么可怜的“一晌贪欢”的幻情也加以否定:连梦也“新来不做”了。写愁肠千回百折,心灰情伤,已至极点。下阕的构思,颇似受李煜词句“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的启迪。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人间词话》)赵佶之词留存不多,而此首伤心词竟代代传诵,也许就因为它是掺和着作者自己血泪写成的缘故罢。
木 兰 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① 。昔年多病厌芳尊② ,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①鸾镜:传说罽宾(汉朝西域国名)王获一鸾鸟,三年不鸣。听说鸟见了同类才鸣,就悬一镜让它照。鸾见影,悲鸣冲天,一奋而死。(见《艺文类聚》引范泰《鸾鸟诗序》)后世因称镜子为鸾镜。 ②芳尊:盛着美酒的酒杯。“尊”同“樽”。
【语译】
城上眺望,风光大好,黄莺儿的叫声乱成一片。城下湖面上烟波浩渺,春水不断地拍打着堤岸。这令人伤怀的青青杨柳如绵绵芳草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没有呢?我眼中充满泪水,愁绪袭来,先就使我肝肠寸断了。
我觉得自己的情怀已渐渐像个老人,没有生气了。还吃惊地发现镜子中昔日红润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改换了,已变得如此憔悴苍老了。往年,我体弱多病,讨厌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儿在前,却唯恐酒斟得不满。
【赏析】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三十九引《侍儿小名录》说:“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每酒阑歌之则泣下。”这里所说的《玉楼春》词也就是《木兰花》词,这一词调有许多别名。由此可知作者填此词,与他仕途受挫、自伤身世有关。只是从此词所创造的意象看,很难确定它的这种创作背景,倒像是仕女因春伤怀,在悲嗟华年的逝去。这实在与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关。填词与写诗、为文不同,一般不直接抒写重大的严肃的题材或人生感慨,而总是以婉约的风格,表现“花间”、“尊前”的内容;即便作者真有政治性的身世之感需要借词表达,也多半只用寄托的手法,犹“楚辞”中之有“香草美人”。这在唐五代到北宋初的词中尤其如此。明乎此,才不会以为此词所述,只不过是作者的无病呻吟。
此词上阕以写景为主,对景伤怀。春日的明媚景象,在词中被描绘得十分动人。群莺乱啼,春水拍岸,绿杨摇曳,芳草如茵。面对这令人心神陶醉的大好风光,作者却一反常情地提出“几时休”的诘问,其因愈增感触而不愿见美好景物的心情,可与“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哀江头》诗)、“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词)相比。这样,词情急转为哀痛,说出“泪眼愁肠”句来,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有第四句也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下阕全用抒情。一句说情怀改变,一句说容颜改变。情怀变为衰暮消极,是能自我体会到的,故用“渐觉”;容颜变得憔悴枯槁,是偶尔留意镜中自我形象才突然发现的,所以用一“惊”字。“鸾镜”一词用在这里,或者也有寄寓离愁别恨的用意在。末两句以今昔对待酒的截然相反态度,来写出自己的烦恼和颓伤已到了只能借酒浇愁的地步。对于这末两句,评词者多有不同的褒贬。赞之者说:“妙处俱在末结语传神。”(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芳樽恐浅,正断肠处,情尤真笃。”(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有保留者说:“不如宋子京‘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更委婉。”(杨慎《词品》)杨升庵的话,虽则似乎苛严了一点,但他提出“委婉”二字来,结合我们上述词在发展中形成的婉约特点来看,也不是没有见地的。的确,钱惟演的这首词结语虽然写得不错,但似乎嫌稍稍直露了些,不够委婉,它更近乎诗而非词的语言。
苏 幕 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