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8节

那时候是何等欢乐啊!在恍如仙境的汀洲上看水浸新荷,在开满梨花的院落里赏溶溶月色,我们曾在春夜里欢饮达旦。但就像古人上山砍柴,观一局棋完,斧柄已烂;恰如枕上醒来,见梦中吃过的樱桃,尚有核在,而梦境却再也找不回来了。我劝月儿,你宁可把清光投向那幽静的小窗,也别去照那些整夜在红楼里吹笛寻欢的人。我怕如今人间的乐谱已更换成北方的曲调了,你嫦娥未必能听得懂吧!

【赏析】

南宋亡后,蒋捷曾在外流浪多年。这是他初回故乡阳羨(今江苏省宜兴市),在夜间望月,触动故国之思而作的词。从写月色与霜华看,当是秋夜。

词上片情调凄惋。从“绀烟迷雁迹”起头,写景中有象征意味。这“迷”字,字面上是说看不到南归的大雁了;但从情绪色彩看,未必没有自己心境迷惘、迷乱的暗示在。钟鼓渐起,“街喧初息”,此正夜静思集之时;风灯寒壁,“蛛丝帘隙”,其境况之凄凉可见。夜冷霜华重,恐也有遗民寥落悲苦的寓意在,非只写自然环境而已。想起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唱“城郭如故人民非”事,仿佛相似,但又不一样,化鹤成仙是超脱的,而词人却身历其境,无法从亡国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故用一“漫”字。所谓“忘却旧游”,实在只是内心愤激情绪的反应,是气话,其实他根本无法忘却。

过片用“欢极”二字,领起对昔日情景的回忆,是突兀的,初看不免有点奇怪:上片不是刚说过“忘却旧游端的”吗?怎么又记得清清楚楚了呢?所以我们才说他没有真的“忘却”。这与杜甫《兵车行》在写法上有一点很像,杜诗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役夫刚说完岂敢申恨、不敢申恨,接着就滔滔不绝地申述起愤恨来了:“且如去年冬,未收关西卒。……”蒋词也正是如此。当年在水边、在院落,“醉连春夕”,欢乐难陈。岂料乐极悲生,到头一梦,世间已变,往事难追。将棋罢柯烂和梦食樱桃而留核两个典故,熔铸在一起来表述自身的感受,使句意更为警拔,这也足见作者善用事的语言技巧。末了“劝清光”五句,与上片末人事全非之意相应。“红楼夜笛”,指的是正得势的新朝权贵富家,所吹奏之北曲新调,词人厌闻,这其实也并不关乐声,而只是一种政治上爱憎态度的表白。怕“素娥未识”,说得风趣,也为紧切“望月”主题。


贺 新 郎

蒋 捷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① ,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②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湧起弹棋局③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④ 。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⑤ ,恨无人、解听开元曲⑥ 。空掩袖,倚寒竹⑦ 。


【注释】

①斜鸿阵:谓筝上雁柱斜列如雁阵。 ②荆桃:即樱桃。菽:豆。 ③弹棋局:弹棋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棋局,棋枰,其形状是中间隆起,四周低平,故高隆的中心部分以“似琼台涌起”来形容。李商隐《柳枝》诗:“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④鸳楼:鸳鸯楼,宫中楼殿名。东西玉:又称“玉东西”,酒杯名。 ⑤红牙:漆成红色的牙板,打节拍的乐器。 ⑥开元:唐玄宗年号,正值唐朝盛世。 ⑦倚寒竹: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语译】

重返黄金屋的梦想早已冷却。可叹她昔日弹奏过的秦筝上,斜列着的雁柱和根根丝弦都已蒙上了灰尘。要是她的精魂还能化作娇小的黄莺儿飞回去的话,一定还能认出那纱窗上旧有的绿色,也许还能看到一场春雨下过,樱桃已结出了如豆的颗粒。这憾恨呵,是永难平息的,你可知道?就像玩赌博用弹棋局上有一座玉台隆起,它的中心是不平的。我的身影已消瘦得可怜,便嫌烛光太亮,照见了自己。

鸳鸯楼上玉酒杯已经打碎,散落在地,我问你消失的芳踪何时再能重现,我用翠钗占卜,也得不到回答。我打算将你额前横着纤云般宫眉的芳容,用丹青描绘在生绡上,以完成一幅画像,恐怕那也只是旧时的装束,不是新流行的式样。彩绘歌扇、红牙檩板,如今都还保存着,恨就恨没有人还能听我再唱开元时代的歌曲了。我无可奈何地以翠袖掩面而哭泣,当天寒日暮独自倚在修竹旁的时候。

【赏析】

这首抒写故国之思的词作,利用了词体传统的婉约风格进行构思,写得很有新意。作者虚构一位已消逝了的美人,其身份像是皇后或公主,作为已灭亡的故国的象征。而把自己设想成她昔日亲近的侍儿女伴,尚留在现实世界里,苦苦地思念着她的女主人。

首句“梦冷黄金屋”,便交待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处境。李白诗云:“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妾命薄》)阿娇即汉武帝的陈皇后。这“黄金屋”,可以视作南宋繁华往昔的象征;如今早已是梦断难回了,就连主人弹过的秦筝,也尘封土积,成了遗迹,睹物思人,能不凄然?炎帝之女溺海后,化作精卫,这里想像其精魂“化作娇莺”自好,她并非决心要填平东海者,却又是承“秦筝”“素弦”想来,所谓“弦上黄莺语”(韦庄《菩萨蛮》)是也。古人闺房居室喜绿窗纱,故有“绿窗人似花”(同上)、“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等语。认出旧居已令人动情,更兼“荆桃如菽”,春色可怜,自然情更不堪。蒋捷喜欢描写樱桃,其《一剪梅》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数句,颇为人们所传诵。这些美好的想像中不能实现的愿望,都为下文积蓄着感情。“此恨难平君知否?”在通篇都以婉曲含蓄的语言来表述中,出此一句直抒胸臆的话,尤显得感情分量的沉重;再用反问句,又加比喻以强调之,可知它是全词的主旋律。

下阕以玉杯破碎兴起人亡,颇具悲剧色彩(日语尚称“牺牲”为“玉碎”)。“芳踪”已逝,“再展”之期“难卜”,此女伴无可奈何之时也。古人占卜,往往只简单问是非吉凶,所以花可占卜,钱可占卜,翠钗亦可占卜。重来既无望,遂思手绘其肖像以作存念。“宫眉”二字,再点其昔居禁中身份。“生绡”是未经水煮的丝织品,专供作画之用。“怕不是、新来妆束”句,又有深意。作者不愿随波逐流以趋时尚之志趣,于此可见。“彩扇红牙”,唱曲所用之具,昔曾侍奉女主人,今已无用武之地,因所习开元旧曲,已“无人解听”矣!多少感慨,写出故国之思竟已无人理解的悲哀!所以唯有如杜诗所写之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自甘贫困寂寞而已。“掩袖”已说悲啼,更着一“空”字,愈见其处境之可悲。


女 冠 子

蒋 捷

元  夕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① ,一片笙箫,琉璃光射②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③ ,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④ 。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⑤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⑥ 。吴笺银粉砑⑦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⑧ 。


【注释】

①宝钗楼:本咸阳酒楼名,此泛指歌馆酒楼。 ②琉璃:指琉璃彩灯。 ③暗尘明月:唐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④蛾儿:妇女头戴的彩花。 ⑤灺:音谢,烛的余烬。 ⑥钿车罗帕:周邦彦《解语花·上元》:“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⑦砑:音迓,碾;以石碾磨纸、布、皮革等物,使之光滑,叫砑光。 ⑧夕阳西下:范周《宝鼎现》:“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词写元夕盛况。

【语译】

兰蕙花香,雪霁天晴,池水映着楼馆,风景如画。春风飞到豪华的酒家高楼上,那里是笙箫齐奏,热闹非凡,琉璃彩灯,光华四射。而眼前的元宵节呢,只不过是胡乱地将灯挂上,早不是那盛世年代暗尘随马、明月逐人的繁荣景象了。何况年来我心情懒怠,怕抛头露面,也不好意思出去,跟那些头戴彩花的姑娘们一道,争着看热闹戏耍。

江边的城市,初更敲响时,人声已静,试问有谁能再向老天爷借来当年的繁华?我剔除红烛燃尽后的余烬入睡,只有在梦中还隐隐约约能看到饰着金花的豪华车辆和佩带着香罗手帕的盛装仕女。吴地的笺纸碾着光闪闪的银粉,我准备将往昔临安元夕的风光景物都记载下来,写成能供人闲聊的故事。我不禁笑了,因为我听到邻居的那位年轻姑娘,靠着窗子还在唱“夕阳西下”那早已过了时的元宵老调。

【赏析】

这首元夕词写于宋亡之后。作者在临安经历了两个朝代景况全然不同的元夕,就在这首词中把今昔的元夕作了对比,藉此发抒自己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词开头“蕙花香也”到“琉璃光射”六句,写的是南宋时临安元夕的盛况。所以写得花香雪霁,风光如画。夜晚的酒楼上,更是乐声喧阗,光彩夺目,与下文以冷冷的不屑语气说出来的“而今灯漫挂”五字,形成鲜明对照。也因有“而今”句,方知前面所述的是旧事。如今景况既如此冷清,似无可再写,却又写出四五句来。先用排除法说今非昔比,倒在说“今”中又带出“昔”来,将苏味道写元夕的很有名的两句诗,压缩为“暗尘明月”四字,来概括“那时元夜”,前面加“不是”二字,便成了“而今”。这是一层,说客观景象;再说主观心情也不好。写来与李清照《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是同样的心态。

过片先承前,说眼前元夕冷落。“江城”,指临安,因城在钱塘江畔,故谓。“初更打”,为时尚早,而已是“人悄”夜静了,与当年弛禁欢庆,通宵达旦,不可同日而语。故接以问句深深感叹之。“繁华”二字,于句意当置于“借”字之后,虽为押韵而倒装,句子反因之而峭健。“剔残红灺”,谓夜深入睡。现实既是冷酷的,唯求之于梦中再现昔日之辉煌。梦境醒时难觅,则生“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之想。因文字毕竟只在纸上,于事无补,故谦称“闲话”,犹诗人词家惯把自己的家国之恨称为“闲愁”。方此时,忽闻邻女唱宋代元宵旧曲(范周,北宋人),想到如我之迂拙背时而拳拳不忘故国者,居然尚有其人,且竟是“绿鬟”(乌髪)少女,实在有点出乎意外,所以要“笑”。其实,这也是作者借笑他人而在作苦涩的自嘲。


高 阳 台

张 炎

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① ,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②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 ,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 ,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杜鹃。


【注释】

①“接叶”句: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②断桥:在西湖白堤的东北一端,近宝石山。 ③西泠:桥名,在西湖孤山西侧。 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于此,故名。借指甲第富宅。 ⑤斜川:在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借指文人雅集处。

【语译】

茂密的树叶中有黄莺筑巢,湖面的微波翻卷着飘落的柳絮,夕阳斜照时断桥边聚集了游湖归来的船只。一年中这样的游览能有几次呢?再要看花又得等到明年了。东风啊,你暂且与蔷薇花为伴停一停吧,因为到蔷薇花开时,春天也已到让人怜惜的地步了!更凄惨的是,浓绿密布的西泠桥边,也只能见一抹荒凉的烟霭了。

当年的燕子不知飞向何处,只有密密的青苔长满了昔日豪门富户的聚居处,深深的荒草遮暗了游客文人们常来雅集的地方。我还听说那种新近才有的忧愁,现在也已传到沙鸥的身上了。我无心再去继续做那以往笙歌游乐的梦,只是关上一道道的门,喝上点酒,悠闲地去睡大觉。请别把窗帘打开,我怕看到花儿在飞去,也怕听见杜鹃在悲鸣。

【赏析】

在这首题为“西湖春感”的词中,作者以伤春的形式来抒发亡国之痛。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是湖山春欲暮之景,“夕阳断桥归船”,又是一天将尽之时,作者怅然欲愁心态已暗暗从写景中透出。周密曾记游人春日泛湖之情景,谓游船多自南至北,至午则纷纷入西泠里湖,向晚尽出断桥骈集(可参见其《曲游春》一词的说明)。“夕阳”句正反映了当时的实况。接两句点出春暮花稀,芳意都尽。妙在“能几番游”句承前“归船”,“看花又是明年”句启后欲留春住意。“东风”二句,写得痴情可怜,曲折委婉的笔法,非他人能有。末三句更转进一层。西泠桥东傍孤山,北连葛岭山麓,水通里外湖,正处于“万绿”丛中,为西湖游览之中心地段。今只见“一抹荒烟”,其寥落荒凉之象,能不令人“凄然”!
首节 上一节 88/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