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6节
谁知道春天他回到哪里去了。能够见面很难得,姑且把杯子中的酒喝干罢!我们年轻时一别千里的绵绵柔弱的离恨,总是与这西湖烟柳联系在一起的。不必去回顾从前的事了,在白堤的断桥上,只有濛濛细雨令人发愁,当憔悴的人儿重新回来之后。东风阵阵,依然跟过去一样,我刘郎还记得这些前番来时见到过的桃花,但不知桃花还能认得出我刘郎否?
请您别忙着离去,前天晚上我草草地略备了些粗馔留您,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曾想让大杯大杯的酒和歌声一齐奔放,结果反落得春衫的袖子一半都被眼泪打湿了。皱眉发愁也徒然,看看对着酒杯的白发,好像彼此头上都已经有了。临别时,互相握住对方的手,慨叹细论诗文的妙处,能各自会心地一笑,辨听乐曲的失误,又无所顾忌地表露出来,这样有意思的相聚,几时能再有机会呢?
【赏析】
作者与徐云屋是同榜进士,他们同赴临安进士试是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当时刘年三十,大概就是那段时间彼此结下友谊的。不久,各分东西,相隔很多年后,才又相逢于西湖上。“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可惜短暂的相会后,又要分手了。这首饯别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词开头说,“怎知他、春归何处?”这“春”代表着彼此的青春岁月,也象征着南宋的安乐年代。这些都“归”去了,当然令人丧气,但“相逢”毕竟难得,所以劝友“且尽尊酒”。“怎知”与“且”配搭,准确地表现了两人所处的境况、彼此的情谊和“相逢”后“酒边”的情态。然后用两句回忆早年结识又远别的憾恨。“长结西湖烟柳”,点出地点,交待他们当时曾携手湖边,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接着又以“休回首”抹去,词笔曲折起伏,“但细雨”二句,说此次归来后,人已“憔悴”,故眼中所见的西湖也蒙上了一层哀愁,但只借“细雨断桥”景象暗示。再后四句,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发感慨,巧在梦得与须溪同姓,故“刘郎”之称成了出典与直接自述的结合;又进一步将花拟人,说自己还记得“前度桃花”,未知花又如何;虽用问句,实则是说花见我如此“憔悴”也应不识了。此真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
正因为人生易老,世事变迁倏尔,邂逅相逢就更值得留恋了,故过片直用“君且住”紧扣词题的“留”字,并于下句点出。“草草”二句倒装,“剪韭”,借用杜甫诗语,所谓草草杯盘是也。酒逢知己,本当放歌,“滑”字,新颖别致,无他字可替代,能兼顾酒入唇和歌出喉两面,是都无所滞留的意思。然欲寻欢而反生悲,只落得个泪湿春衫袖,叙来终不肯用一直笔。再三句,说彼此相看,已白发上头,虽皱眉何益?结语用“临分”与开头“相逢”形成对照,更看出人生聚散匆匆,不知此后几时得以再会,又所谓“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论文”“顾曲”二典,用得极活。可知二人都擅长诗词文章、精通乐曲音律。“一笑”“清狂”,形容两种不同情态,更刻画入微,各尽其妙。此“叹”字,正为如此乐事却难再有而发。
高 阳 台
周 密
送陈君衡被召①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②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③ ,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④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释】
①陈君衡:名允平,号西麓,四明人。宋亡后,应召赴大都(今北京)为官,有词集名《日湖渔唱》。 ②茸帽风欹:皮帽被风吹得斜侧了。《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欹,一作“欺”。 ③叠鼓清笳:王维《燕支行》:“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小击鼓谓之叠。 ④方回:贺铸的字,贺铸以《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著名,黄庭坚诗称:“解道当年肠断句,世间唯有贺方回。”作者借以自比。
【语译】
您应诏前去朝见元天子,旌旗招展,光照原野,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在行进的途中,平沙万里,野旷天低,好不威风。您腰间的宝带,镶着金花,饯别的酒席间,春风吹得皮帽微微倾侧,真是潇洒得很,一路上经过秦地重关、汴梁河流,可想见您登山临水时兴致勃勃,将所见所闻,都写成了新诗。您正可纵情游乐,跟随着您的是击鼓呜笳的乐队,还有骏马和名姬,多么风流!
当您被朝廷召宴酒半醉时,该是面对着燕山的白雪吧!这正是大河冰封,水中月影冻结,晓色来临,陇上白云飞渡的时节。我已是垂老暮年之人了,还有谁会想念着我这个好咏断肠词句的江南贺方回呢?东风渐渐把西湖的堤岸吹绿,大雁已经飞回,而北去的人却未见南归。最令我关切的是,我纵然把梅花全攀折尽了,怕也难以寄托相思之情啊!
【赏析】
词是作者送陈君衡应召所作。其时,宋亡,已是元朝统治。周密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词人,所以改朝后,便隐居不仕;而陈君衡则被召至大都(今北京)为官,替元廷效力。周与陈原有交谊,临行相送,心情自然相当复杂。因而这首送别词的表面,虽似在为友人的前途庆幸,实则字里行间都颇有微词,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讥诮和不满。
送别词而不写送,回避了为行客饯行、劝酒、挥手、伫望之类的表示,这是很特殊的,很可能根本就不曾有这些事,也许作者唯一的表示,就是写了这首耐人寻味的词。
上阕,全写想像中陈君衡奉召出发北行的情景,写得他威风显赫,踌躇满志,一派风流。“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已够风光的了,再经“平沙万里天低”句一衬托,更显得气势非凡,而此去北行的意思已在其中。“宝带金章”,显示他地位之尊贵,“茸帽风欹”,愈增添风度之潇洒。“秦关汴水”,本大宋沦丧之国土,今“登临”而不流涕,反将观赏山河之游兴“都付新诗”,这不是微词是什么?又伴随有“叠鼓清笳,骏马名姬”而纵其“英游”,供其逸乐。这与其说是作者在羡慕他的幸运,倒不如说是在隐曲地骂他是何心肝。
下阕过片先承上,继写其到达大都后参加朝廷的召宴,故点“燕山”,自然也是想像中的情景。“冰河月冻,晓陇云飞”,突出北国严寒荒漠气氛,令人联想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绝非是行“王道”之辈。“投老”二句,转入写自身境遇,藉此略申“送”意。为什么要以贺方回自比呢?除了彼此都是“江南”词人外,主要还因为他“彩笔新题断肠句”(《青玉案》),写过形容愁的绝妙词。这样,自己写断肠句就与陈君衡春风得意赋新诗更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然后又以春绿湖岸点江南时令,也对照着燕山冰雪世界,或藉以寓人情之不同。薛道衡以“人归落雁后”(《人日思归》)句著名,今又赋予其新的含义,此“人未南归”,当是讥陈氏不能安贫守志,恋荣华而不归也。故结语借陆凯自江南折梅花“寄与陇头人”事,反其意而用之,说“折尽梅花,难寄相思”。之所以“难寄”,不是因为路途遥远,信息不通,不是因为碰不到“驿使”捎带,说穿了,无非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作者仿佛在说,你此去北庭做官,也是人各有志,看来老朋友的情谊也就尽于此了,从此以后,大家还是各自分道扬镳吧!
瑶 花 慢①
周密
后土之花② ,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③ ,
间亦分致贵邸。余客辇下,有以一枝……④
朱钿宝玦,天上飞琼⑤ ,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⑥ ,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 金壶剪送琼枝,看一骑红尘⑦ ,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杜郎老矣⑧ ,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⑨ 。
【注释】
①瑶花慢:原作《瑶华》。 ②后土:扬州后土祠。 ③天上:皇宫、皇帝。 ④有以一枝:原本以下残缺。词原有一百五十余字的长序,今传《 洲渔笛谱》版本残缺了序文的四分之三。 ⑤飞琼:许飞琼,仙女,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 ⑥淮山:指盱眙军的都梁山,在南宋北界之淮水旁。 ⑦一骑红尘:杜牧《华清宫》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⑧杜郎:指杜牧,作者自比。 ⑨“记少年”二句: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又《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语译】
像红色的金花饰、珍贵的玉玦佩,是天上仙女飞来,化作此琼花,她比人间的春色,自是不同。这花在江南和江北都未曾见过,请别胡乱地将她比喻似白云的梨花或者像雪片的梅花。淮水旁的都梁山,春已迟暮,试问有谁能识得她芳心的高洁呢?经过了几番花开花落,守卫在边疆上的英雄将士们,也都已渐渐衰老了!
这琼玉花枝被剪下来,插在金壶中送走,你看传送者骑上一匹快马,扬起滚滚红尘,让这异香直达瑶台宫阙。春光正大好,花儿也该自感欣喜,能够初次结识京城这许多像蜜蜂、蝴蝶似的爱花的权贵们。我这个杜牧是已经老了,回想起历史上的种种事情,这琼花便是见证,她应该是能够讲出许多来的吧!我回忆少年时在扬州的那段生活,简直就像一场梦一样,那时候,二十四桥都被沉浸在一片宁静的明月光影之中。
【赏析】
这首咏琼花的词,或以为作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其时蒙古族已大军压境,国势危急。度宗与大臣贵族们仍沉湎于听歌看舞、饮酒赏花的逸乐生活之中。词通过对朝廷特重扬州后土祠之名花一事的描述,从侧面讥评了南宋统治集团全然不思挽救危局的奢靡腐败风气。
上阕先描写琼花。“朱钿宝玦”,皆用以喻花,与下文关联。“飞琼”一词。义带双关,既指从天飞落的琼花,又说她是许飞琼那样的天上仙女所化。“江南江北”,花之产地在扬州,是江北;进贡到京师临安,是江南。“梨云梅雪”,是梨花梅花的修辞说法,以其在枝上开放时如云似雪而借代“花”字,琢句极精巧。写“淮山”,也就连及了扬州,山在其北,因邻南宋之国界边境,已暗中关合片末之“玉关”(借指边防)。花之仙姿,人所共睹,而其“芳心高洁”,又谁能识得?春既晚,花将落,花也有自己的悲哀,而这悲哀便与词人对时代和现实政治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了。“消几番”二句,正是其严肃而深沉的感慨,讥刺的锋芒于此一露;我们仿佛又听到昔日陆放翁的叹息:“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下阕前半即写序文所说的将琼花“进之天上”的过程。“一骑红尘”,用杜牧题华清宫诗语,大有深意。这等于把眼前扬州飞骑进琼花事,比作天宝乱前,海南飞骑进送荔枝,其后果已不言而喻了。“韶华正好”,专指小朝廷把进名花当作盛事,兴高采烈,自我感觉良好,所以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反话。同样,“应自喜”,也只是对受宠的名花的调侃,切不可看错。京城里权臣贵族们如贾似道之流,在词中被辛辣地比之为“长安蜂蝶”,他们不过能喧闹一时而已,霜雪至时,下场可知矣。这是落实序文中“间亦分致贵邸”一语,作者之爱憎极为分明。“杜郎”以下,转入写自身的经历与感受。这“旧事”内涵甚丰,历史上有过多少荒淫亡国的教训啊!比如隋炀帝就是为玩赏扬州的琼花,不惜劳民伤财,而激起天下大乱,遭致灭亡的。这些琼花都是知道的,故曰“花须能说”。至于自己少年时在扬州的一段生活所留下的美好回忆,只不过如一场梦一样,再也不可能找回了。写扬州而说杜牧,几成惯例,白石道人的《扬州慢》即是。周密能用小杜诗语而变更其意,十分自然而又深沉地写出自己对时局的悲观绝望,这正是他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玉 京 秋
周 密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① 。画角吹寒② ,碧砧度韵,银床飘叶③ 。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④ 。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虫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⑤ 。翠扇恩疏⑥ ,红衣香褪⑦ ,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⑧ ?
【注释】
①蜩:蝉。 ②画角吹寒:原无此句,唐圭璋《词学论丛·读词三记》谓:《钦定词谱》卷二十四据《词纬》引周密《 洲渔笛谱》此词,“晚蜩凄切”下尚有“画角吹寒”一句四字,今补。 ③银床:白石井栏。 ④秋雪:指芦花。 ⑤琼壶暗缺:晋王敦酒后,咏魏武乐府“老骥伏枥”,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见《世说新语》。 ⑥翠扇恩疏:用班婕妤《怨歌行》以团扇自比事,见史达祖《玉蝴蝶》“恨随团扇”注。 ⑦红衣:荷花。 ⑧倚:原作“寄”,今从《词综》卷十九、知不足斋丛书本《 洲渔笛谱》改。
【语译】
烟濛濛的水面,一望辽阔,残阳的余晖,还留在高大的树林间,傍晚时寒蝉叫声凄切。画角吹起阵阵寒意,青砧传来有节奏的响声,白石井栏旁不时有枯叶飘落。在梧桐树的阴影下,冷露沾湿了我的衣裳,我折得已凉天气的芦花,就常常赋诗吟咏这秋天里的白雪。叹息昔日的别离太轻率了,我满怀幽怨的心事,大概只有石阶下悲鸣的蟋蟀才能说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