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4节
【语译】
宋武帝登临的戏马台前,陶渊明采菊的东篱之下,欲问一年之中今何时,又到九九重阳节了。恰好归来,见那南山还像从前一样苍翠。昨夜隔着帘幕窗欞倾听风雨之声,与今天登高临远所见的景象全然不同。我像宋玉那样充满悲秋情怀,又像多病的卫玠变得十分清瘦。
佩着红茱萸,对酒也枉然。微微的寒气已随捣衣的砧杵声袭来,暗地里欺我罗袖单薄。秋色已所余无几,早就是枯荷衰柳,一片萧瑟。我勉强地整一整被风吹落而戴歪了的帽子,也曾经无可奈何地望天涯搔着白头。我几次回忆起故乡秋日里的美味佳肴而思归,当那寒霜降落之前、大雁南飞之后。
【赏析】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诗词中吟咏这一佳节的作品不少。查礼评此词云:“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以与稼轩比肩。”(《铜鼓书堂遗稿》)称此词的特点在长于用事,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发端在点出“重九”之前,先说重九的两大习俗:登高和采菊,然仅从两个地点来表示,这就依靠用典。故“戏马台”并非实指彭城其地;归来见南山不改旧时翠,这“归来”是承前而说的,即登高和采菊归来,非归故乡意,所以“南山”也不过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再用。接着补出登临时之秋高气爽,又偏不直接描述,而从回顾“昨夜听风雨”情景落笔,然后接以“都不似”三字已足,句意含蓄,善于措辞。片末两句,仍借典故转为抒情,悲秋、多病之意,藏而不露。
下片佩萸、饮酒,皆九日事,着一“空”字,见愁绪难遣,借此承上阕结意。“砧杵”,是说捣衣之声,其“微寒”已“暗欺罗袖”,却不知家人可遥寄我寒衣否,不觉已暗逗“天涯”之思。孟嘉落帽事,虽为写重九诗词所惯用,但本领之高低,也看能否用得灵活自然。这里,不用“风”“吹”“落”等字样,而只出“强整”二字,再加下句的“搔首”,用意自明(帽落始得搔首),且又从中带出归思无奈之意来;结用“莼鲈”典,避“秋风”之熟,而曰“霜前雁后”,以紧切时令,真可谓“搭凑得瑰玮有姿”。
青 玉 案
无名氏①
年年社日停针线② ,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着破谁针线③ ?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无名氏:原作“黄公绍”,唐圭璋《笺注·自序》:“无名氏《青玉案》一首误作黄公绍。词后注云黄公绍,《在轩词》不载此首,秦刻本《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引此首均不注撰人。唯《词林万选》、《历代诗余》作黄词。” ②社日停针线:唐宋时妇女在社日不动针线。张籍《吴楚歌词》:“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③谁针线:谁来缝补或缝制。
【语译】
每年到了春社那一天,妇女们都停了针线活,外出游乐;遇到这种日子,我怎忍见双双对对的燕子飞来?今天江城正好已是春天的一半,可我依然只身在乱山的深处和寂寞的溪桥边。
春衫都已穿破了,又有谁来替我缝补?衣襟上都沾满了我点点行行的泪痕。夕阳西下时,我解下马鞍在长满芳草的岸边休息,这儿的鲜花没有人采来戴,我消愁自饮,没有人来为我劝酒,喝醉了也没有人来理会我。
【赏析】
词写游子的春愁。
“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西山村》),当时江南农村的春社是很热闹的,祭社(祭土地神)祈丰、迎神赛会,男男女女都结伴出门观看盛况;因此,按风俗那一天妇女们也都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不做了,称之为“忌作”。“每逢佳节倍思亲”,碰到这样的日子,对于长年羁旅在外的作者来说,自然会更苦苦地思念家中的妻室了。
词起头用张籍诗而改“今朝”为“年年”,正为表明自己漂泊在外岁月已久,家中妻子社日独处也不止一次了。本来是夫妻可携手同游的日子,如今且不说见到人家夫妻团聚会引起感触,即使是春社前后刚飞来的燕子,因为成双成对,所以也不忍见。“今日”句以下,点明游子的处境,也是交待不忍见双燕的原因。春社正是春分前后,所以说“春已半”。“江城”,是游子客居之地;“乱山”、“溪桥”,为其行路所经,突出环境的荒僻、冷落。“一身”与“寂寞”关合,“已”与“犹”相应,藉此强调羁旅之辛苦与孤单。
换头“春衫着破谁针线”句,句意承上片末尾,字面上“针线”二字却有意与上片起头重复,使前后的联系更其紧密;只是“针线”在这里作动词用。“着破”二字,见在外为时之久和旅途奔波之劳。衣上沾满泪痕,是辛酸泪,也是相思泪。最后“落日”点明时间,此正增愁之际。“解鞍”,补明人在旅途。“芳草岸”与前“溪桥畔”相呼应,而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之意象暗含其中。结尾三句,说有好景而无人同赏,欲消愁而无人劝酒,醉倒时也无人扶持,连用“无人”排比,跌宕多姿,充分发挥了词体裁形式的特长。故先着评此词以为末三句“与晁补之《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同一警绝。唐以后特地有词,正以有如许妙语,诗家收拾不尽耳。”(《词洁》)也正是这个意思。
摸 鱼 儿
朱嗣发
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①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② ,几度欲心碎。安花着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③ ,石上玉簪脆④ 。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阴晴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⑤ 。一时左计⑥ ,悔不早荆钗⑦ ,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⑧ 。
【注释】
①的的:明明白白。 ②回文:用苏蕙织锦事。见晏幾道《六幺会》注。 ③分:情份,缘份。 ④玉簪脆:谓愤恨摔碎玉簪。 ⑤长门青草:用汉武帝将陈皇后打入长门宫事。见辛弃疾《摸鱼儿》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⑥左计:失算。 ⑦荆钗:妇女过贫贱的生活。《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⑧“暮天”二句: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语译】
我满头的鬓发被西风吹得如同青烟一样地摇曳,大大小小的往事都已尽付流水。紫色的丝罗带上还打着鸳鸯结,让爱情天长地久的誓盟也说得明明白白。这些他全都忘了,我徒然地给他写信寄诗倾诉衷情,多少次令我的心都碎了。我想把落花重新安放到花蒂上去,怎奈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无常。我的感情虽然深厚,但缘分却太浅薄了。就像摔玉簪于石上立刻脆折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已无可挽回地断绝了。
在我凭栏的红楼外,我心头沉重的愁怨似乎压得天上的云也要下坠了,月儿的光影还照着不眠的我。人之悲欢恰如月之阴晴,也只好随从天意了,既然命运如此,即使我香消玉碎,也只是白白送命罢了。可怜的人啊,你姑且醉酒自宽罢!你难道没有看见吗,汉代宠极一时的陈皇后,一朝被打入长门冷宫,还不是只能在春风中对着青青的春草而流泪?唉,只怪我一时失算,真后悔不早早选择过荆钗布裙的贫贱生活,像杜甫笔下的佳人,当天寒日暮时,独自倚着修竹,直到头白都深居幽谷,过那清清白白的日子。
【赏析】
男女相爱之初,情意绵绵,信誓旦旦;但后来男的负心,不念旧情,造成了被弃女子的极大痛苦。这是诗歌中的一个古老的题材,《诗经》、汉乐府中都有,本篇也是一首弃妇词。
词开头先写一位女子青丝般的鬓发被西风吹得乱似飞烟,这一形象中便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剧的气氛。接着说大小前事,尽付东流,是揭示形象的意义,但却是模糊的,因为我们还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前事”,至“紫丝”二句一出,才完全清楚了。“镜盟钗誓”,即爱情的海誓山盟,用的是徐德言夫妇破镜重圆和李、杨定情赠金钗钿合事。“浑不记”,是说男的;“漫手织回文”,是女的自述。“几度”二字,可见女子曾苦苦挣扎,欲挽回而不可得。“安花着蒂”,是比喻,犹言泼水欲收,以痴语写痴情最好。转说男子薄幸,语用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意。片末“石上玉簪脆”五字,说断绝彼此情谊,可作比喻看,也可作实叙不幸女子的愤恨举动看。
换头“朱楼外”三句,遥应词的发端,由此而知“对西风”云云,乃弃妇月夜无寐,于朱楼凭栏时的情景。“阴晴”二字,承上句,指月而言,比喻人之悲欢,此东坡中秋词语意。“玉消香碎”,是假设语,此句说因此含恨而死实在不值得。接着“君且醉”、“君不见”二“君”字,非指对方,乃女子自谓,或称内心独白,诗词中有此用法。“长门”之事与“荆钗”生活,借自悔“一时左计”而作了强烈的对比;融入杜甫《佳人》诗意作结,最为精警,重铸新辞时,遣词造句也极老练。
兰 陵 王
刘辰翁
丙子送春①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②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③ 。 春去,谁最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④ ,泪盘如露⑤ 。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⑥ ,庾信愁赋⑦ ,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注释】
①丙子: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是年春,元军攻陷临安,南宋事实上已亡国。 ②海门:部分朝臣及宗室由海路逃往福建。今浙江台州有海门其地。 ③试灯:元宵前张灯试赏。 ④玉树凋土:相传可逊吊唁庾信云:“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⑤泪盘如露: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事,汉武帝时,于建章殿前铸铜人,手托承露盘。汉亡后,魏明帝诏西取金铜仙人,铜人临载,竟潸然泪下。故李贺诗有“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等句。 ⑥江令恨别:南朝梁江淹曾作《别赋》《恨赋》。 ⑦庾信愁赋:见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注。
【语译】
送走了春天,春天去了,人间却无路可寻。往日游乐的鞦韆外,今已芳草连天,是谁让风沙卷起,遮蔽得送别的南浦一片昏暗?别时恋恋不舍,这是怎样的心情啊?我徒然地想像着春去时,柳絮在海门四散飘飞的景象。成群乱哄哄的乌鸦聒噪而过时,北斗转向,城池荒芜,年初来时,挂满迎元宵的华灯的地方,现在已见不到灯火的踪影。
春天去了,究竟是谁最苦呢?只见中了箭的大雁,向着遥远的边地沉没,梁间的燕子,找不到自家的主人,在杜鹃的悲啼声里,寂寞的长门宫已暮色来临。我想,珍贵的玉树被埋入泥土了,被拆走的金铜仙人所托的承露盘上,清泪点点,犹如露珠。在咸阳大道上送别,见远去的铜人还屡屡回顾,直到夕阳西斜,犹能见其身影。
春天去了,还能再回来吗?正是作《别赋》的江淹恨此间离别,作《愁赋》的庾信愁为此作赋,苏堤之上,从早到晚,总是风吹雨打。我叹息故国从此只有神魂能够重游了,道士种下的桃花,也成为从前观赏时留下的记忆了。原来人生竟只能如此流落,我只好跟自己的孩子一道,在深夜里对话了。
宋武帝登临的戏马台前,陶渊明采菊的东篱之下,欲问一年之中今何时,又到九九重阳节了。恰好归来,见那南山还像从前一样苍翠。昨夜隔着帘幕窗欞倾听风雨之声,与今天登高临远所见的景象全然不同。我像宋玉那样充满悲秋情怀,又像多病的卫玠变得十分清瘦。
佩着红茱萸,对酒也枉然。微微的寒气已随捣衣的砧杵声袭来,暗地里欺我罗袖单薄。秋色已所余无几,早就是枯荷衰柳,一片萧瑟。我勉强地整一整被风吹落而戴歪了的帽子,也曾经无可奈何地望天涯搔着白头。我几次回忆起故乡秋日里的美味佳肴而思归,当那寒霜降落之前、大雁南飞之后。
【赏析】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诗词中吟咏这一佳节的作品不少。查礼评此词云:“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以与稼轩比肩。”(《铜鼓书堂遗稿》)称此词的特点在长于用事,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发端在点出“重九”之前,先说重九的两大习俗:登高和采菊,然仅从两个地点来表示,这就依靠用典。故“戏马台”并非实指彭城其地;归来见南山不改旧时翠,这“归来”是承前而说的,即登高和采菊归来,非归故乡意,所以“南山”也不过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再用。接着补出登临时之秋高气爽,又偏不直接描述,而从回顾“昨夜听风雨”情景落笔,然后接以“都不似”三字已足,句意含蓄,善于措辞。片末两句,仍借典故转为抒情,悲秋、多病之意,藏而不露。
下片佩萸、饮酒,皆九日事,着一“空”字,见愁绪难遣,借此承上阕结意。“砧杵”,是说捣衣之声,其“微寒”已“暗欺罗袖”,却不知家人可遥寄我寒衣否,不觉已暗逗“天涯”之思。孟嘉落帽事,虽为写重九诗词所惯用,但本领之高低,也看能否用得灵活自然。这里,不用“风”“吹”“落”等字样,而只出“强整”二字,再加下句的“搔首”,用意自明(帽落始得搔首),且又从中带出归思无奈之意来;结用“莼鲈”典,避“秋风”之熟,而曰“霜前雁后”,以紧切时令,真可谓“搭凑得瑰玮有姿”。
青 玉 案
无名氏①
年年社日停针线② ,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着破谁针线③ ?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无名氏:原作“黄公绍”,唐圭璋《笺注·自序》:“无名氏《青玉案》一首误作黄公绍。词后注云黄公绍,《在轩词》不载此首,秦刻本《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引此首均不注撰人。唯《词林万选》、《历代诗余》作黄词。” ②社日停针线:唐宋时妇女在社日不动针线。张籍《吴楚歌词》:“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③谁针线:谁来缝补或缝制。
【语译】
每年到了春社那一天,妇女们都停了针线活,外出游乐;遇到这种日子,我怎忍见双双对对的燕子飞来?今天江城正好已是春天的一半,可我依然只身在乱山的深处和寂寞的溪桥边。
春衫都已穿破了,又有谁来替我缝补?衣襟上都沾满了我点点行行的泪痕。夕阳西下时,我解下马鞍在长满芳草的岸边休息,这儿的鲜花没有人采来戴,我消愁自饮,没有人来为我劝酒,喝醉了也没有人来理会我。
【赏析】
词写游子的春愁。
“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西山村》),当时江南农村的春社是很热闹的,祭社(祭土地神)祈丰、迎神赛会,男男女女都结伴出门观看盛况;因此,按风俗那一天妇女们也都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不做了,称之为“忌作”。“每逢佳节倍思亲”,碰到这样的日子,对于长年羁旅在外的作者来说,自然会更苦苦地思念家中的妻室了。
词起头用张籍诗而改“今朝”为“年年”,正为表明自己漂泊在外岁月已久,家中妻子社日独处也不止一次了。本来是夫妻可携手同游的日子,如今且不说见到人家夫妻团聚会引起感触,即使是春社前后刚飞来的燕子,因为成双成对,所以也不忍见。“今日”句以下,点明游子的处境,也是交待不忍见双燕的原因。春社正是春分前后,所以说“春已半”。“江城”,是游子客居之地;“乱山”、“溪桥”,为其行路所经,突出环境的荒僻、冷落。“一身”与“寂寞”关合,“已”与“犹”相应,藉此强调羁旅之辛苦与孤单。
换头“春衫着破谁针线”句,句意承上片末尾,字面上“针线”二字却有意与上片起头重复,使前后的联系更其紧密;只是“针线”在这里作动词用。“着破”二字,见在外为时之久和旅途奔波之劳。衣上沾满泪痕,是辛酸泪,也是相思泪。最后“落日”点明时间,此正增愁之际。“解鞍”,补明人在旅途。“芳草岸”与前“溪桥畔”相呼应,而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之意象暗含其中。结尾三句,说有好景而无人同赏,欲消愁而无人劝酒,醉倒时也无人扶持,连用“无人”排比,跌宕多姿,充分发挥了词体裁形式的特长。故先着评此词以为末三句“与晁补之《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同一警绝。唐以后特地有词,正以有如许妙语,诗家收拾不尽耳。”(《词洁》)也正是这个意思。
摸 鱼 儿
朱嗣发
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①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② ,几度欲心碎。安花着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③ ,石上玉簪脆④ 。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阴晴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⑤ 。一时左计⑥ ,悔不早荆钗⑦ ,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⑧ 。
【注释】
①的的:明明白白。 ②回文:用苏蕙织锦事。见晏幾道《六幺会》注。 ③分:情份,缘份。 ④玉簪脆:谓愤恨摔碎玉簪。 ⑤长门青草:用汉武帝将陈皇后打入长门宫事。见辛弃疾《摸鱼儿》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⑥左计:失算。 ⑦荆钗:妇女过贫贱的生活。《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⑧“暮天”二句: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语译】
我满头的鬓发被西风吹得如同青烟一样地摇曳,大大小小的往事都已尽付流水。紫色的丝罗带上还打着鸳鸯结,让爱情天长地久的誓盟也说得明明白白。这些他全都忘了,我徒然地给他写信寄诗倾诉衷情,多少次令我的心都碎了。我想把落花重新安放到花蒂上去,怎奈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无常。我的感情虽然深厚,但缘分却太浅薄了。就像摔玉簪于石上立刻脆折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已无可挽回地断绝了。
在我凭栏的红楼外,我心头沉重的愁怨似乎压得天上的云也要下坠了,月儿的光影还照着不眠的我。人之悲欢恰如月之阴晴,也只好随从天意了,既然命运如此,即使我香消玉碎,也只是白白送命罢了。可怜的人啊,你姑且醉酒自宽罢!你难道没有看见吗,汉代宠极一时的陈皇后,一朝被打入长门冷宫,还不是只能在春风中对着青青的春草而流泪?唉,只怪我一时失算,真后悔不早早选择过荆钗布裙的贫贱生活,像杜甫笔下的佳人,当天寒日暮时,独自倚着修竹,直到头白都深居幽谷,过那清清白白的日子。
【赏析】
男女相爱之初,情意绵绵,信誓旦旦;但后来男的负心,不念旧情,造成了被弃女子的极大痛苦。这是诗歌中的一个古老的题材,《诗经》、汉乐府中都有,本篇也是一首弃妇词。
词开头先写一位女子青丝般的鬓发被西风吹得乱似飞烟,这一形象中便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剧的气氛。接着说大小前事,尽付东流,是揭示形象的意义,但却是模糊的,因为我们还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前事”,至“紫丝”二句一出,才完全清楚了。“镜盟钗誓”,即爱情的海誓山盟,用的是徐德言夫妇破镜重圆和李、杨定情赠金钗钿合事。“浑不记”,是说男的;“漫手织回文”,是女的自述。“几度”二字,可见女子曾苦苦挣扎,欲挽回而不可得。“安花着蒂”,是比喻,犹言泼水欲收,以痴语写痴情最好。转说男子薄幸,语用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意。片末“石上玉簪脆”五字,说断绝彼此情谊,可作比喻看,也可作实叙不幸女子的愤恨举动看。
换头“朱楼外”三句,遥应词的发端,由此而知“对西风”云云,乃弃妇月夜无寐,于朱楼凭栏时的情景。“阴晴”二字,承上句,指月而言,比喻人之悲欢,此东坡中秋词语意。“玉消香碎”,是假设语,此句说因此含恨而死实在不值得。接着“君且醉”、“君不见”二“君”字,非指对方,乃女子自谓,或称内心独白,诗词中有此用法。“长门”之事与“荆钗”生活,借自悔“一时左计”而作了强烈的对比;融入杜甫《佳人》诗意作结,最为精警,重铸新辞时,遣词造句也极老练。
兰 陵 王
刘辰翁
丙子送春①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②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③ 。 春去,谁最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④ ,泪盘如露⑤ 。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⑥ ,庾信愁赋⑦ ,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注释】
①丙子: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是年春,元军攻陷临安,南宋事实上已亡国。 ②海门:部分朝臣及宗室由海路逃往福建。今浙江台州有海门其地。 ③试灯:元宵前张灯试赏。 ④玉树凋土:相传可逊吊唁庾信云:“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⑤泪盘如露: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事,汉武帝时,于建章殿前铸铜人,手托承露盘。汉亡后,魏明帝诏西取金铜仙人,铜人临载,竟潸然泪下。故李贺诗有“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等句。 ⑥江令恨别:南朝梁江淹曾作《别赋》《恨赋》。 ⑦庾信愁赋:见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注。
【语译】
送走了春天,春天去了,人间却无路可寻。往日游乐的鞦韆外,今已芳草连天,是谁让风沙卷起,遮蔽得送别的南浦一片昏暗?别时恋恋不舍,这是怎样的心情啊?我徒然地想像着春去时,柳絮在海门四散飘飞的景象。成群乱哄哄的乌鸦聒噪而过时,北斗转向,城池荒芜,年初来时,挂满迎元宵的华灯的地方,现在已见不到灯火的踪影。
春天去了,究竟是谁最苦呢?只见中了箭的大雁,向着遥远的边地沉没,梁间的燕子,找不到自家的主人,在杜鹃的悲啼声里,寂寞的长门宫已暮色来临。我想,珍贵的玉树被埋入泥土了,被拆走的金铜仙人所托的承露盘上,清泪点点,犹如露珠。在咸阳大道上送别,见远去的铜人还屡屡回顾,直到夕阳西斜,犹能见其身影。
春天去了,还能再回来吗?正是作《别赋》的江淹恨此间离别,作《愁赋》的庾信愁为此作赋,苏堤之上,从早到晚,总是风吹雨打。我叹息故国从此只有神魂能够重游了,道士种下的桃花,也成为从前观赏时留下的记忆了。原来人生竟只能如此流落,我只好跟自己的孩子一道,在深夜里对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