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3节



【注释】

①履斋:吴潜,字毅夫,号履斋。淳祐中,为观文殿大学士,封庆国公。曾在苏州做地方官,吴文英是他的幕客。沧浪:沧浪亭,苏州名胜;原是中吴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后废为寺,寺后又废。苏舜钦贬官苏州时用四万钱买得,作亭于丘上,后为韩世忠别墅。 ②中兴英雄:指韩世忠。中兴,指宋室南渡。 ③“战舰”句:指韩世忠黄天荡一战,未能生擒金酋兀术。悭:吝惜。用杜牧《赤壁》诗语“东风不与周郎便”。 ④华表归鹤:用丁令威化鹤事,见王安石《千秋岁引》“华表语”注。 ⑤遨头:宋代知州出游宴赏,城中仕女百姓都出来看热闹,称知州为遨头,即遨游之为首者的意思。 ⑥问梅开未:唐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⑦东君:春神。 ⑧此句或从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化出。

【语译】

这里的树木都高大葱郁,云气苍然。我们来寻访南渡英雄韩世忠的遗迹,心中暗暗地追想着从前的那些事情。当年在黄天荡排开战舰与金兵激战,宋军屡屡告捷,只可惜天不助人,让金酋兀术给逃跑了,致使英雄的故乡神州陕北,依然沦于敌手。不久,韩公为避权奸的迫害,便辞了官,在这建过吴宫的地方找到几间房子闲居了下来。每当月明之夜,归隐在此的他,心情大概也有点像那位化鹤归辽、学道的丁令威了;可叹当年的花竹至今依旧充满生机,而人事已全非了!那枝上梅花沾着清露,就像是溅满了泪水。

您吴履斋先生为首集合了一支小小的游春队伍,走在青苔上,到此别墅中来寻访幽香,问梅树是否已经开花。在梅边重唱一支新谱的曲子,催促这寒冷枝头的花蕊早早绽放。这番心情实在与主百花的春神心思相同。将来的事情,看来会更不如现在的,就好像现在已不是从前一样。对着沧浪水,主客双方都默默无言。还是把这一腔憾恨,寄托于残杯醉梦之中吧。

【赏析】

吴文英与同僚游灵岩的《八声甘州》,虽在吊古之中有伤今成分,但毕竟词只就吴越往事咏史;本篇则又有不同,它通过寻访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陈迹,直接反映了当朝的时事、抒发了对国势日危的现实感慨,表现了他在政治上也富有爱国思想的一面,即况周颐所谓“与东坡、稼轩诸公,实殊流而同源”(《香海棠馆词话》)。这在梦窗词中是很少见,也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

首句用五字写沧浪亭的自然环境,便有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气象;不但暗示韩公逝去历时已久,也借大树寄托自己对英雄丰功伟绩的敬仰。再接以叙事,交待清词的主题是访其“陈迹”,追念“前事”;至于“看梅”,只不过是顺便的目标,虽则标于题中。“战舰”以下四五句,作一番回顾,将“前事”具体化。黄天荡一役,以八千宋军水路邀击号称十万金兵,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擂战鼓,战而胜之,威震海内;惜天不作美,未能生擒贼酋兀术,让他领败兵遁逸而去;致使神州北国仍沦敌手,英雄重归延安“故里”之梦想不能实现。杜牧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东风”是实指,“不与周郎便”是假设;化用于词中,“东风”成了虚指,只作天意命运的代表,而“悭借便”则是实实在在的遗憾,使事用典之妙如此。因故乡“梦断”难归,只得另觅“小筑”,退隐闲居于吴地。不知不觉在追叙前事中将话题引回到眼前沧浪亭来。放翁诗云:“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稼轩词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人也叹息韩公晚岁只能与“花竹”为伴。这样,就再进一步将词笔转到“看梅”的题意上来。花竹年年如此,往事已成陈迹。钱仲联引《世说新语》中“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的话来为“叹当时花竹今如此”句作注解,是很确切的。“枝上露,溅清泪。”用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意,点梅花。花之露恰如人之泪,这样便不露痕迹地将“看梅”事纳入“访中兴英雄陈迹”之中。

换头以“遨头”云云点“履斋先生”,把题序所说的陪同他前来看梅事说全。“小簇行春队”,可见尚有其他同行者若干人来此寻胜探幽,度曲填词。钱仲联又云:“问梅开未,催花唱曲,不仅是点题应有之笔,而且这是用意双关,把催花开放,隐喻对当政者寄予发愤图强的希望。东君是春神,藉以指东道主人吴潜,‘此心与东君同意’,表明宾主的思想一致。”(均见《唐宋词鉴赏辞典》二○五四页)又引陈洵《海绡说词》语,说此句“能将履斋忠款道出,是时边事日亟,将无韩、岳,国脉微弱,又非昔时。履斋意主和守而屡疏不省,卒致败亡,则所谓‘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也。言外寄慨,学者须理会此旨。”钱以为“此论深得作者用意所在”。这些都有参考价值,故抄录以代拙说。词结尾寄恨残醉,虽态度消极,情调低沉,但毕竟也是时势使然,是不必苛责词人的。

此词首尾皆大处着眼,兴慨寄恨;题中看梅事只写在中间,又能自然融入主题。全篇清空疏宕,不事雕琢,在梦窗词中可算是表现另一种艺术风格的别调。


唐 多 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

①心上秋:“心”字之上加一“秋”字,合成“愁”字。

【语译】

这愁是从哪里聚集拢来的呢?原来它是离人心上的秋啊!芭蕉纵然不被雨打也沙沙地响,听去冷飕飕的。人人都说现在夜晚凉快,天气正好,我却因为明月当空,害怕登楼望见它而引起伤感。

一年的盛事像做了一场梦那样已经过去了,万紫千红,都已成空,烟笼寒水,东流不返。燕子已离巢回南方去了,我却依然滞留在异乡作客。杨柳垂下的长条官结不住我心上人的裙带,却总是任意地将我远行的船儿系住,不让我归去。

【赏析】

梦窗词中长调大部分有镂金刻彩的特点,而小令短章也有较畅明疏快的。本篇语言浅显,纯用白描,如淡墨作画,随意挥洒;可作后一类风格的代表。词是思归之作,想念的对象,大概是他已离去的姬妾。

词的头两句说离愁。一问一答,因“愁”字由“心”上“秋”合成,遂拆字组句,用的是字谜中离合体的格式,近乎古乐府中《子夜》一类民歌的写法,语带几分诙谐机智。陈廷焯斥之为“几于油腔滑调”(《白雨斋词话》),未免太一本正经。诗词本不要定于一格,滑稽、幽默、嬉笑、嘲弄,都无不可,只要用得恰当。那么,“心上秋”的说法,除了能组字外,是否勉强呢?难道心上真有秋天不成?这就不能不说几句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了。在诗词的特殊修辞上,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比如说“秋”字,我们几乎不能把它在各种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全都一一列举出来:“天气晚来秋”、“竹深夏已秋”的“秋”,有凉爽的意思;“风寒叶自秋”、“海树风高叶易秋”的“秋”,有飘零的意思;“山容客鬓两添秋”、“胡未灭,鬓先秋”,与色有关;“四壁老蛩秋”、“沧江雁送秋”,与声有关;“梅子黄时麦已秋”,则是成熟;“江含万籁客心秋”,则是悲凄,如此等等。此词中“秋”的用法与末例同,正说愁绪之造成,因离人心境凄凉也。当然,时值秋天,也是用字的依据。此外,发端“何处”二字也宜注意,词人告诉我们:愁之生成,不在外界天地之秋至,而在于离别之人内心已似衰秋,犹芭蕉不待雨打,也觉飕飕生凉。写景之中,兼有比兴。后三句正证明人之心态不同,其悲欢自异。同为秋夜,人喜晚凉月明,我则怕登楼伤感,只因月圆人不圆也。

换头承前续说感秋,怀人之意仍隐约其中。时序至秋,繁华都尽,花落水流,更无赏心乐事;而言“梦中”者,亦杜牧江湖落魄、扬州一觉之梦耳。“花空烟水流”,参梦窗他作所言情事,当亦暗伤佳人何处,非泛泛叹青春易逝、年华渐老也。燕已辞巢南归,人尚淹留作客,此诗歌之传统意象,曹丕《燕歌行》云:“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即其所本。结尾二句,就即景之“垂柳”做文章,柳本关合离情,秋柳长条低垂似索,故言能“萦”能“系”,然该萦绾住“裙带”偏“不萦”,不该系住“行舟”又偏“漫”“系”之。“不系裙带住”,则言姬妾已去甚明。以痴语对垂柳发泄怨恨,既有诗趣,也有情致。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陂湘水① ,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② ?者次第③ ,算人间没个并刀④ ,剪断心上愁痕。


【注释】

①陂:池。 ②桃根:晋王献之妾桃叶的妹妹。见姜夔《琵琶仙》“桃根桃叶”注。 ③者次第:这许多情况。 ④并刀:古时并州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见姜夔《长亭怨慢》注。

【语译】

清明快到时,枝头上翠绿色羽毛的鸟儿遏制不住心头的忧伤。可惜它那一片美妙的歌声,都献给了令人发愁的黄昏。我想要低声对柳絮诉说,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人为何要伤春。想想自己旅宿于楚地异乡也够凄凉的了,满怀着柔情别绪,又能跟谁去温存呢?

夜饮杯空,不觉泣下;青山寂寂,总无一语;月儿将落,当门相照。翠玉楼前,有的只是一池湘水,水波摇荡着湘云。天长地阔,好梦短暂,试问什么时候,能重见我的心上人呢?这种种情景,细想起来,人世间没有一把并州的快剪刀,能够剪断我心上的愁绪。

【赏析】

黄孝迈的词留存下来的极少。万树《词律》云:“此调他无作者,想雪舟(孝迈的号)自度,风度婉秀,真佳词也。”是的,所以这首自度曲的调名《湘春夜月》,也可以当作题目来看。当然,楚湘的春夜月色,只是地、时与景物,词中所抒之情,还是伤春恨别,怀念远人,对象是与作者有过短暂情缘的女子。

时近清明,春光将暮,柳花欲飞,鸟儿乱啼。因自身在“楚乡旅宿”,“柔情别绪”难禁,不免感春伤怀,便在写景之中移情于物,将“翠禽”“柳花”拟人,但一个说它“消魂”,一个说它“不解”,一正一反也有变化。最后才直接抒写自己羁旅的寂寞孤凄。

换头“空尊夜泣”,承上片旅宿凄凉,说酒未消愁,点出“夜”字。接着仍先从写景入手。“残照”,在这里不是残阳,而是残月,因是夜景,也可从有题意的词调名见出。“翠玉楼”,即“旅宿”之所。此处“湘水”,亦非湘江,而是泛指湘地之水,用以应前“楚乡”。“天长梦短”以下,则又直接抒情,与上片同一章法。

此词有不少处与姜夔词意象相似。如白石云:“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疏影》)此则云:“翠禽枝上消魂。”白石云:“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 。”(《八归》)此则云:“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白石云:“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暗香》)此则云:“空尊夜泣,青山不语。”白石云:“荡湘云楚水,极目伤心。”(《一萼红》》)此则云:“惟是有、一陂湘水,摇荡湘云。”白石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长亭怨慢》)此则云:“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就连黄词中借“桃根”指情人,也是姜词中所常用者。所以如查礼之评赞云:“雪舟才思俊逸,天分高超,握笔神来,当有悟入处,非积学所到也。”(《铜鼓书堂遗稿》)总觉誉扬太过。


大  有

潘希白

九  日

戏马台前① ,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② ,十分卫郎清瘦③ 。  红萸佩④ ,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攲侧⑤ ,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⑥ ,霜前雁后。


【注释】

①戏马台:宋武帝重阳曾登,见吴文英《霜叶飞》“荒台”注。 ②宋玉:作《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语,见柳永《戚氏》注。 ③卫郎:指晋人卫玠,见周邦彦《大酺》注。 ④红萸佩:重阳有佩茱萸的习俗。见吴文英《霜叶飞》注。 ⑤整帽檐:用晋孟嘉重阳登高,风吹帽落事。见刘克庄《贺新郎·九日》注。 ⑥莼鲈:用晋张翰见秋风起,思故乡莼菜羹鲈鱼脍而辞官事。见辛弃疾《水龙吟》注。
首节 上一节 83/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