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2节
瑞 鹤 仙
吴文英
晴丝牵绪乱① 。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② 。正旗亭烟冷③ ,河桥风暖。兰情蕙盼。惹相思、春根酒畔。又争知、吟骨萦销,渐把旧衫重剪。 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歌尘凝扇。待凭信,拼分钿④ 。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
【注释】
①晴丝:春天由虫类所吐的在晴空中的游丝。 ②吴苑:吴王阖闾所建的林苑。 ③旗亭:酒楼。 ④分钿:指诀别。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语译】
晴空的游丝牵动我纷乱的思绪。面对着青青的江水、西斜的白日、飞舞的落花,但觉与你相隔遥远。吴宫的林苑已被垂杨的浓荫遮暗。正当寒食时节,酒楼上不见炊烟,河桥畔熏风正暖。歌女多情顾盼的目光,在这晚春酒边,又把相思惹起。你又哪能知道我这个会吟词的人因愁思萦怀已日益消瘦,渐渐地旧日的春衫又须重新剪裁了!
伊人该也在凄然魂断。见落红随流水,翻起千层波浪;望缺月挂天边,照着孤寂的小楼。怨恨楼中总也留不住春燕筑巢相伴。无心再唱,歌扇已蒙上了灰尘。心想,与其等待你的凭信,倒不如豁出去与你诀别算了。试着挑亮灯芯,把这些话写信告诉你,可心里依旧不忍,又把写好的信笺连同纸上的眼泪偷偷地卷了起来。这一片痴情即使寄托给蓬莱山上的残云剩雨,也应该能被你梦见的罢!
【赏析】
本篇结构特殊,上下片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上片写漂泊者的相思,下片写闺中人的幽怨,两人都在思念着对方,又都在责怪对方体会不到自己思念之苦,把因时空阻隔造成的误解双方,并列于一首词中,相反相成,仿佛把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时呈现在人面前,给这首缠绵凄婉的词作增添了几分深曲。
首句即景起兴,春虫的游丝、纷乱的思绪,用一个“牵”字联结了起来。骀荡的春光因而被染上几分苍凉的色彩,纷飞的落花也变得那么凄迷,那都是因为“人远”的缘故。吴苑中杨柳的阴影渐深渐浓,是因为已当“斜日”时分,也因为到了暮春季节。邓肃《南歌子》:“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吕本中《减字木兰花》:“花暗长堤柳暗船”,用“暗”字写暮色或春晚对心情的感染,亦词家惯用手法。“正旗亭烟冷”句,点明时令,正值寒食。周邦彦《琐窗寒·寒食》:“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情况相似。但梦窗词有意将烟火不举的旗亭与春风正暖的河桥对举,暗示客居者萧索落寞的处境。“兰情蕙盼”,是承“旗亭”而写陪酒歌女,以新相逢引起旧相思。面对歌女顾盼含情的美目,幻现的却是爱人望穿秋水的双眼,于是相思之情便从这春末的酒宴上油然而生。“春根”,就是春末。吴文英好用新字、替字,通常词中少见的“根”字在他的词中却反复出现,如“斗草溪根”(《祝英台近》)、“同抚云根一笑”(《齐天乐》)等等。结三句的主语即不知者,是所思的在远方的伊人;用反诘句式以增加感情的分量。所谓“萦销”,是说相思日夜萦梦魂、销肌骨,致使“旧衫”渐宽大而不再合体,故非得重新剪裁不可。柳永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作诀别语以见感情之深挚,此则于怨艾中寄婉曲之情,堪称异曲同工。
下片转从对方落笔。“凄断”,一顿。“流红”,青春去也;“千浪”,心潮难遏;“缺月”,寓不团圆;“孤楼”,自叹寂寥;“总难留燕”,借燕子以说人,恨不能留其共叠香巢也。又“流红千浪”,照应上片“花飞”;“总难留燕”,绾合“人远”;回环往复,总不出“凄断”二字。“歌尘凝扇”,即“尘凝歌扇”,诗词中字可颠倒组合;此写别后无心歌舞,致使纨扇蒙尘,借韵脚再作一顿挫,接下来几句,则一气呵成。“待凭信,拼分钿”,一纵,“还依不忍”,一收;“笺幅偷和泪卷”,又将“试挑灯欲写”之心抹去。一句一折,层次分明,“疑往而复,欲断还连,是深得清真之妙者”(陈洵《海绡说词》)。末两句,写痴情于幻梦,神思天外。“残云剩雨”,明明用襄王神女事,因昔日之欢情难再,唯存于想像之中,故曰“残”曰“剩”,然将“巫山”换作“蓬莱”,乃又借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诗意,以切“人远”,其针线之细密如此。
鹧 鸪 天
吴文英
化度寺作①
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②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③ 。
【注释】
①化度寺:在杭州西。《杭州府志》:“化度寺在仁和县北江涨桥,原名水云,宋治平二年改。” ②淡秋山:以远山比女子黛眉。 ③阊门:在苏州城西。
【语译】
我独自靠在栏杆旁,只有池中的荷花与我作伴;眼前不时有回巢栖宿的乌鸦带着夕阳的余晖飞过。浓云引来了阵雨,已稀疏的梧桐树又纷纷落叶。雨霁后明月使人感到阵阵凉意,漂亮的扇子可就用不上了。
家乡的梦是如此的短促,水连着天又是那么的宽广!远处淡淡的秋山正像小窗前她那黛色的愁眉。吴地的大雁啊,为我带去将归的消息罢,那杨柳掩映的阊门旁的几间房屋,便是她住的地方。
【赏析】
本篇是词人由杭返苏途中,寓居化度寺,思念苏州的姬妾所作。《梦窗丁稿》中有一首《夜行船·寓化度寺》,当与此篇同时。其下阕云:“画扇青山吴苑路。傍怀袖,梦飞不去。忆别西池,红绡盛泪,肠断粉莲啼路。”可参看。
首句由眼前景写起。“倚栏”,透露出望远思乡意。说与“池上红衣”相伴,见客中孤寂无聊。这里以“红衣”代荷花自好,正可用以拟相“伴”的人。接写远望所见,倦鸦犹知归还,况离家之人乎!鸦带夕阳之说,固有王昌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诗可为依据,但也未必不是受李商隐“鸦背夕阳多”名句的影响。“常带”,非偶见一二只也,又可见倚栏之久,与上句紧相呼应。再两句分写暮雨与霁月两种景象。从向晚入夜,时间上自然推移:季节为新凉落叶之时,也已明确。意境闲淡清丽,宛如图画。
换头点出“乡梦”,为全篇主旨。“天水”寥廓,当是化度寺周围风景的特色,寺原名“云水”,或即此意。两句一言时间之短促,一言空间之辽远,本非同一概念,现统一用“窄”用“宽”,打通时空之差异,形成对比,以表现归心之急切。“小窗愁黛淡秋山”,点“愁”字写对方盼归,借用“远山如眉”典故,由眼前之景过渡到所怀之人。故末了以期望吴鸿传信作结。“归信”,指自己即将回去的消息;“杨柳阊门”,则是心上人所居。陈洵云:“全神注定,只此一句。”(《海绡说词》)
全篇疏快自然,不事雕琢,全以秀淡见长,代表了吴文英小词的一种风格。
夜 游 宫
吴文英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① 。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鸟,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② ?说与萧娘未知道③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注释】
①扬州一觉: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②霜丝:白发。 ③萧娘:唐人对女子的泛称。
【语译】
西楼上的人儿已经离去,就像大雁一去不知飞向何方。提起分别的感受,正如杜牧十载扬州梦一觉醒来。记得当时天空云淡星稀,楚山已显现在晓色里。我们站立在河桥上,听着鸟儿啼鸣,彼此有多少话还没有来得及说出来。
现在窗外正下着雨,促织的叫声这么早就传来了。它低声地织呀织,织出我头上白发多少?这一切即使说给心上人听,她也未必都能知道。在这京城里,有多少人对着秋夜的孤灯变老了啊!
【赏析】
陈洵解释这首词说:“楚山梦境、长安京师,是运典;扬州则旧游之地,是赋事;此时觉翁身在临安也。”(《海绡说词》)这话在我看来,只有最后一句是对的,即此词是吴文英在杭州时所作。以“长安”指代“临安”,在南宋习以为常,算不上“运典”;至于“楚山”与“扬州”,正好把用典和叙事弄颠倒了。说“扬州”是吴文英“旧游之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想是看词看走眼了;“梦”字本属“扬州一觉”,偏移下而曰“楚山梦境”,想是把“楚山”理解为楚王梦神女之巫山了。其实,吴地之山,亦可称“楚山”,因其地先属吴、后属楚故也。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岂是用典?总之,我认为此篇是梦窗在临安时怀念吴中被遣去的姬妾的词。
发端即点出“人去”。接以“雁杳”,有两层意思:既是以“鸿飞那复计东西”意象比去妾,又是音信杳然之意,以“雁”代“书信”,也是诗词中惯例。回想离别,如梦一场,故称“别梦”;然“梦”字又为下句四字而设,即藉此联成“十年一觉扬州梦”出处;用杜牧诗事,又为暗示原诗歇后一句——“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点出姬之身份;薄幸,为遣去之事自嘲;事非得已,情犹未了,又复赢得如此声名,想来不觉又带几分自怜。总之,是巧用典故而已,与想当然的所谓“旧游之地”“扬州”根本拉扯不上。由“别梦”而转入当初在吴中送归妾情景。“云淡星疏”,记得楚山拂晓之凄清;执手河桥,啼鸟知恨;话犹未了,从此各自东西。句短音促,如闻哽咽之声。
换头回到眼前。窗外秋雨,虫声唧唧,寓舍凄凉,不堪离愁。蟋蟀虽名促织,然本虚织无成,今谓其“织就”头上“霜丝”,是化无为有、化虚为实写法。渲染愁况而总不肯用直笔说出“愁”字来。“说与萧娘未知道”,点明所怀之人;“萧娘”一词,虽是对女子的泛称,但习惯上又多指姬妾艺妓之类的心上人。“未知道”,即未必能够想像得到,与李清照所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的意思差不多。结尾是一句话断断续续地分为三短句,亦利用词调规定句式,在音节上增添吞声效果。至此点出身在京都,时值秋夜。不说“愁”而说“老”,在程度上加深了一层,同时关合“霜丝”;用反诘句以作成感喟语气;用“几人”,意谓如我之处境者,或尚有人在,是推一己之愁苦而及人,则又拓展了词的意境。
贺 新 郎
吴文英
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①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② ,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③ ,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④ ,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⑤ 。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⑥ ?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⑦ 。后不如今今非昔⑧ ,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