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80节
二叠,追忆前事。“十载”是词人在杭住过的年头。写当时初遇伊人情景,若与前《渡江云·西湖清明》对看,同有傍柳沿溪、舍骑登舟的特点。此言“傍柳系马”“溯红渐、招入仙溪”,前词则云:“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又有“旧堤分燕尾”语,万云骏以为是“在苏堤与白堤交叉处”,则所谓“仙溪”,便是由岳湖(连着也属于西湖,在其西北角的小湖)西通灵隐飞来峰之水。“招入仙溪”,是沿桃花水寻源得洞天和入天台山逢仙姝二故事的合用。述相见欢情,仅用“倚银屏、春宽梦窄”七字,造语简洁,格调自高。“断红”以下,均是“梦窄”二字的注脚。红泪沾湿歌扇舞衣,暝堤空余鸥鹭夕阳,虽全写离情,然“分”“别”字眼,非至三叠,总不肯出。
三叠,先述别后事,直说到葬花埋玉,然后再逆溯“临分”印象,词笔似游龙夭矫,变幻莫测。“幽兰”“杜若”,皆香草,既象征节候,也可喻美人。“旋老”“还生”,固是暮春逝去之象,又有人生易老、世事更替的感慨,其中之哲理,耐人寻味。“水乡尚寄旅”,是说自己离开杭州后,来到一个水乡(江浙多水乡,其地已无考),寄寓了一段时间,故下接“别后访”云云;杭州虽亦滨水之地,但当时为繁华首都之临安,不能称作“水乡”。此句落实了前“羇情游荡”的话。“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八字,并写花落人亡;“几番风雨”,含义亦双关。“长波”至“桃根渡”数句,句序倒装,将“记当时”云云置于后,补明春江夜宿为渡口送别情事。失去的东西,弥觉珍贵,故至此方描写其人之美貌。“长波”“遥山”,为春江即景,又恰好用来形容美人之眼似秋波、眉若远山;表述时再进一步将物拟人,说山水见人也“妒”也“羞”,则其人之美若天仙自不待言。歇拍三句,以时间论,又应在江头送别前,是“临分”时居处之饯行。昔日题诗寄恨,泪与墨俱;而今想来,定是“惨淡尘土”蒙“败壁”而已。事序虽倒溯,思路则顺流,最终仍回到眼前。
四叠,先望极兴叹。“草色天涯”,暗示离恨无穷;“鬓侵半苎”,远应“来晚”、“迟暮”。点检信物都在,怅恨芳踪不归。“亸凤迷归,破鸾慵舞”八字,竟能将禽鸟、妆奁与人事三者同咏合写,炼字琢句之新奇,他人笔下未有。后半以书欲寄而不达,魂已断而难招,回应“念羇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收束全篇,一片凄迷,无限深情。陈廷焯盛赞此词云:“全章精粹,空绝千古。”(《白雨斋词话》)虽或誉扬太过,然四叠最长词调,能写得如此绵密醇厚,淋漓尽致,自是梦窗之绝技。
惜黄花慢
吴文英
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① 。
送客吴皋② ,正试霜夜冷③ ,枫落长桥④ 。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⑤ ,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⑥ ,曾系兰桡。 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⑦ 。醉鬟留盼,小窗剪烛,歌云载恨,飞上银霄。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梦翠翘⑧ 。怨鸿料过南谯⑨ 。
【注释】
①吴江:县名,今属江苏。邦人:当地人。赵簿:姓赵的主簿。侑尊:劝酒。尹梅津:名焕,字惟晓,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自畿漕除右司郎官。 ②皋:水边高地。 ③试霜:初次降霜。 ④长桥:淞江上的垂虹桥,上建垂虹亭。见《吴郡志》。 ⑤翠香、红衣:荷叶、荷花。唐赵嘏《秋望》诗:“红衣落尽渚莲愁。” ⑥瘦腰、沈郎:沈约久病而腰瘦。参见李之仪《谢池春》“频移带眼”注。 ⑦《九辩》:相传宋玉作《楚辞·九辩》,开头有“潦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句。 ⑧翠翘:首饰,指代女子。见前《花犯》注。 ⑨“怨鸿”句:南谯,南楼。赵嘏《寒塘》诗:“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谯。”
【语译】
我来到吴松江岸送客,正值初次降霜,夜气寒冷的日子,长桥边枫叶纷纷飘落。长空一望无际,背后的城郭已在暮色中逐渐隐没,桥上将分别的垂虹亭漠漠昏暗,桥下带离恨的松江水迢迢不尽。荷叶零落,荷花老去,残柳就像傍晚时发愁的人那样,紧锁着眉头。想如今瘦损腰围的我,当年也曾在这儿停桨系舟。
美人似神仙,吹玉箫作凤鸣,幽咽哀怨。可叹送行人早已凄然魂断,纵然有宋玉能作《九辩》那样的妙曲,也难招回远行将归的人啊。姑娘微醉的目光顾盼留情,我们在小窗前共剪烛花夜饮,席上的歌声载着离恨,直飞上九天白云。清秋带了愁来,却并不随着船儿一起逝去,只有那衰败的红叶在寒潮中逐流漂荡。你若在梦中见到了佳人,我料想在你的家乡也会有鸣叫着的大雁飞过佳人居住的南楼。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小序中提到的行客尹焕,是作者的好友,曾为周邦彦的《片玉词》作序,其中称“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天下之公言也。”(黄昇《花庵词选》引)对吴文英词极加赞誉。
起三句,先点明事(“送客”)、地(“吴皋”、“长桥”)、时(“试霜夜”)。崔信明的“枫落吴江冷”(断句)、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等诗境,想都为其所化用。凝练的句法,刻画出秋夜的寂冷萧飒。词既为“僧窗惜别”夜宴席上所作,则“望天”以下,皆拟想中送友人至长桥垂虹亭分手时所见之景象。“离”“恨”于此点出。“黯黯”,状心绪之暗淡;“迢迢”,喻别恨之无穷,义兼比兴。经衰翠减,引起年华老去的感伤。古人送客舟行,多在傍晚,且有折柳赠别习俗,又柳叶如眉,残时似愁,正可藉此江头之景物以拟人,写自己的愁眉不展,琢句也很新颖。陈匪石云:“‘念瘦腰’三句,由地由时折入送客之人,而不说今日之惜别,转溯旧日之停桡,欲吐仍茹,又似此种感慨非自今始,更饶沉郁顿挫矣。”(《宋词举》)其说可从。又“瘦腰”与“残柳”对举,亦有“共临秋镜照憔悴”之意。
下片写“夜饮僧窗惜别”。由小妓箫歌侑酒起,是席间情景。“仙人”句,用秦王之女弄玉引凤事;箫声幽咽,使行人似觉断魂亦将随客远去,能道出与好友将别时内心怅然若失的感受。《九辩》首段言“登山临水送将归”,举其篇,暗点客此行是回家乡,先已逗篇末结语。“醉鬟留盼”,紧扣题序语,美目留情,亦见有留客之意;“小窗剪烛”,由“共剪西窗烛”化来,见友情难舍。“歌云载恨,飞上银霄”,唱清真词也;融入秦青一曲“响遏行云”的故事(《列子·汤问》),令抒情的调子升到了最高音。秋本兴悲,况逢离别,若秋得随船而去,或能稍释愁怀;今既不解此,反教败叶漂红,逐寒涛而流,我能不对此而断魂?结尾两句,转说行客尹梅津,化用赵嘏诗,但借其辞而变更其意。一句言其归心急切,人未到家而先“梦翠翘”;一句料亲人也正在南楼望过雁而盼其早归。此亦饯行词应有之义。若两句仍说自身,因客归而引发乡心,亦可通。
高 阳 台
吴文英
落 梅
宫粉雕痕① ,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②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栏杆。 寿阳空理愁鸾③ ,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④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⑤ 。离魂难倩招清些⑥ ,梦缟衣⑦ 、解佩溪边⑧ 。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清圆。
【注释】
①宫粉雕痕:形容落地梅瓣的颜色,下句则喻其姿质。 ②“金沙”句:黄庭坚《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诗:“金沙滩头锁子骨。”任渊注引《续玄怪录》:昔延州有女子,有姿色,少年皆与之亲暱,后殁,葬道左。有胡僧曰:“此锁骨菩萨,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众发墓,见其骨皆钩结如锁状。又《五灯会元》: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金沙滩头马郎妇。”马郎妇为观音化身,俗传遂将二事合一,比喻梅花如菩萨化为丽姿,入世悦人,而质本清净。 ③寿阳:指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梅花妆事,参见姜夔《疏影》“深宫旧事”注。鸾:鸾镜。 ④调玉髓、补香瘢:段成式《酉阳杂俎》:三国时,孙和尝醉舞如意,误伤邓夫人颊,医谓以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敷之,可灭瘢痕。此合寿阳事说,以“香瘢”指其额上五出花状之瘢痕。 ⑤孤山:在今杭州西湖,北宋林逋曾隐居于此,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⑥“离魂”句:《楚辞·招魂》朱熹集注:“宋玉哀闵屈原无罪放逐,恐其魂魄离散而不复还,遂因国俗,托帝命,假巫语以招之。”倩:央求人。清:《招魂》开头化为屈原之词曰:“朕幼清以廉洁兮”。又《广群芳谱》:“曾端伯以梅花为清友。”“张景修以梅花为清客。”些:语气助词;《招魂》洪兴祖补注:“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 ⑦缟衣:白衣仙女。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 ⑧解佩:参见晏殊《木兰花)》“解佩”注。
【语译】
像是在地上雕出后宫佳人的点点粉痕,又像是仙界的白云堕下片片碎影,那梅花在寂寂无人的野水流过的荒湾飘落。古老的石块掩埋了她的芳香,恰如金沙滩头埋葬着那位化为丽质、入世悦人的锁骨菩萨的清净法身。我倒不恨南楼的横笛吹出《梅花落》的曲调,只恨那无情的晓风吹得雪片似的花瓣飞越过千里关山。大半飘零了,看庭院上天色已黄昏,月儿将寒光洒遍栏杆。
寿阳公主临镜自照,空对着额头的五出花印发愁,试问谁能调制出掺和玉屑的髓膏来,暗地里将这梅花留下的瘢痕除去。濛濛细雨中已见雁儿北归,孤山的梅林都感受着无限的春寒。芳魂已离散,又能央求谁去把这一片高洁的精神招回?只有梦中见到的白衣仙子,她还留情于我,在溪边解下她身上的佩玉相赠。最令人发愁的是鸟儿在晴明的天气里啼叫,梅树已浓绿成荫,叶底都结满了清圆的梅子。
【赏析】
宋人咏梅者甚多,然梦窗此词所咏者为“落梅”(放翁有《落梅》诗),与一般泛咏梅花之词有别。它在表现上能处处紧扣落梅题意,颇见其填词艺术的功力。
头三句,写梅花凋零于荒郊野外的水边。“粉痕”、“云影”,喻梅之颜色与姿质,造句总切花落意象。“古石”二句,用事生新,借山谷“金沙滩头锁子骨”句意,把原咏“连理松枝”变为咏“落梅”,着眼点完全不同:山谷由枝干的“连理”联想到佛骨之钩结如锁,着眼于形;梦窗则从梅花品格高洁、人所爱怜,很像锁骨菩萨清净之身,为徇世俗爱美之心而化为丽人想来,着眼于其质其神。笛曲有名“梅花落”者,故借“吹横笛”以点题;东坡《梅花》诗:“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此为“恨晓风”句所本。“庭上黄昏,月冷栏杆”,自然是借“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然林和靖所咏者乃盛开之梅花而非落梅,故须在此八字前又加“半飘零”三字以区别之。词家构意遣词之谨严细密如此。
换头用寿阳公主卧含章殿故实,正好是落事。“空理愁鸾”,说飞花着额,拂之不去,侧笔旁敲,含蓄有致。接着便将“愁”因补明,妙在信手拈来本不与梅花相干的孙和误伤邓夫人事,只在“瘢”字前轻轻加一“香”字,便融入其中,前后连贯,天衣无缝。文心之巧,用事之活,都见大家手笔。“细雨”以后,或谓作者有怀人悼亡之寄托,这极有可能。说梅提到“孤山”本也常事,只是吴文英写西湖词多不离伤逝之感,况上片又用人所少用的埋骨典故,亦似有托。若然,则“无限春寒”应非专指气候而言,也是某种凄苦境遇的象征。隋薛道衡《人日(正月初七)思归》诗以“人归落雁后”写羁情,也正值梅花时,故此词也用“归鸿”;“细雨”,则能添愁,东坡《正月二十日往歧亭》诗:“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是。下接“离魂”难招,伤悼之意,最是明显。用《楚辞·招魂》事,又保留其中最有特征的“些”字,将落梅比作不幸的楚客,看来也是受到苏轼《梅花》诗“夜寒那得穿花蝶,知是风流楚客魂”的启迪。想当年玉人曾留情于我,今芳魂不返,唯求之于梦中。这里又将赵师雄在罗浮山梦见梅仙——“缟衣”女留欢与郑交甫得江汉游女解佩相赠二事合一,其用典大抵如此。末尾将“最愁人”三字点出。杜牧《叹花》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词用其意,以状梅子之“叶底清圆”四字一结,亦惆怅不尽。
高 阳 台
吴文英
丰乐楼分韵得“如”字①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栏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② 。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③ 。怕檥游船④ ,临流可奈清臞⑤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注释】
①丰乐楼:宋时杭州涌金门外的一座酒楼。旧为众乐亭,又改耸翠楼,政和中改今名;淳祐间重建,宏丽为湖山冠。见周密《武林旧事》。 ②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多病。 ③熏炉:古时用以熏香取暖的炉子。 ④檥:也作“艤”,船靠岸。 ⑤臞:也作“癯”,瘦。
【语译】
修竹似严妆佳人,垂杨让行人驻马,登楼倚栏眺望,真像一幅浅浅勾勒出的图画。这秀丽的山色谁来题咏呢?楼前斜列成行的雁儿飞过,恰如写在蓝天上的文字。东风紧吹,催送着夕阳西下,播弄那去冬以来尚存的寒冷,当我傍晚酒醒之后。我独自感伤凝想,人生能得几回在花前留连呢?看我这多病的司马相如,展眼间便变得如此衰老了!
对春天逝去的真正悲伤,其实并不产生于高楼之上,而是在孤灯下倚枕独卧和在熏炉旁寂坐听帘外雨声的时刻。我最怕游船靠岸登陆,临水照见身影的那一刻,看到自己那种消瘦的样子,真是难受啊!纷飞的落花如果能一直沉到西湖水底,那么搅动起清波碧澜的,一定是发愁的鱼儿了。不要再来这儿了罢!到那时,见柳絮被风吹尽,怕是要泪水洒满旷野了。
【赏析】
本篇是作者在杭州登城西丰乐楼与词友聚会,席上分韵填词的酬和之作。
首两句由楼前景物写起。修竹凝妆以迎客,垂杨驻马以留宾,无不扣合酒楼的特征。小结一句,将眼前景物比拟作一幅淡雅的笔触勾勒而成的图画。周密《武林旧事》称丰乐楼“旧为酒肆,后以学馆致争,但为朝绅同年会拜乡会之地。吴梦窗尝大书所作《莺啼序》于壁,一时为人传诵”。可见是吴文英与僚友们常相聚会的地方。由近及远,说环湖山色之美,前“浅画成图”是实笔,此“谁题”则用虚写,然只二字,赞叹之情出焉。此时空中正有归雁斜列而过,人称雁行为雁字,故曰“有雁斜书”,写来恰似对“谁题”的回答,让人想像成这是天然图画上的题词。“东风”以下,忽变衰飒,转出哀音,感慨人生之易老。春冷是去冬未尽之寒,故称“旧寒”;“晚酒醒余”,是愁来时分;醉后怯风畏寒,因年老体衰而加剧,故惊岁月无情而生“顿老相如”之慨。
三叠,先述别后事,直说到葬花埋玉,然后再逆溯“临分”印象,词笔似游龙夭矫,变幻莫测。“幽兰”“杜若”,皆香草,既象征节候,也可喻美人。“旋老”“还生”,固是暮春逝去之象,又有人生易老、世事更替的感慨,其中之哲理,耐人寻味。“水乡尚寄旅”,是说自己离开杭州后,来到一个水乡(江浙多水乡,其地已无考),寄寓了一段时间,故下接“别后访”云云;杭州虽亦滨水之地,但当时为繁华首都之临安,不能称作“水乡”。此句落实了前“羇情游荡”的话。“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八字,并写花落人亡;“几番风雨”,含义亦双关。“长波”至“桃根渡”数句,句序倒装,将“记当时”云云置于后,补明春江夜宿为渡口送别情事。失去的东西,弥觉珍贵,故至此方描写其人之美貌。“长波”“遥山”,为春江即景,又恰好用来形容美人之眼似秋波、眉若远山;表述时再进一步将物拟人,说山水见人也“妒”也“羞”,则其人之美若天仙自不待言。歇拍三句,以时间论,又应在江头送别前,是“临分”时居处之饯行。昔日题诗寄恨,泪与墨俱;而今想来,定是“惨淡尘土”蒙“败壁”而已。事序虽倒溯,思路则顺流,最终仍回到眼前。
四叠,先望极兴叹。“草色天涯”,暗示离恨无穷;“鬓侵半苎”,远应“来晚”、“迟暮”。点检信物都在,怅恨芳踪不归。“亸凤迷归,破鸾慵舞”八字,竟能将禽鸟、妆奁与人事三者同咏合写,炼字琢句之新奇,他人笔下未有。后半以书欲寄而不达,魂已断而难招,回应“念羇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收束全篇,一片凄迷,无限深情。陈廷焯盛赞此词云:“全章精粹,空绝千古。”(《白雨斋词话》)虽或誉扬太过,然四叠最长词调,能写得如此绵密醇厚,淋漓尽致,自是梦窗之绝技。
惜黄花慢
吴文英
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① 。
送客吴皋② ,正试霜夜冷③ ,枫落长桥④ 。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⑤ ,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⑥ ,曾系兰桡。 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⑦ 。醉鬟留盼,小窗剪烛,歌云载恨,飞上银霄。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梦翠翘⑧ 。怨鸿料过南谯⑨ 。
【注释】
①吴江:县名,今属江苏。邦人:当地人。赵簿:姓赵的主簿。侑尊:劝酒。尹梅津:名焕,字惟晓,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自畿漕除右司郎官。 ②皋:水边高地。 ③试霜:初次降霜。 ④长桥:淞江上的垂虹桥,上建垂虹亭。见《吴郡志》。 ⑤翠香、红衣:荷叶、荷花。唐赵嘏《秋望》诗:“红衣落尽渚莲愁。” ⑥瘦腰、沈郎:沈约久病而腰瘦。参见李之仪《谢池春》“频移带眼”注。 ⑦《九辩》:相传宋玉作《楚辞·九辩》,开头有“潦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句。 ⑧翠翘:首饰,指代女子。见前《花犯》注。 ⑨“怨鸿”句:南谯,南楼。赵嘏《寒塘》诗:“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谯。”
【语译】
我来到吴松江岸送客,正值初次降霜,夜气寒冷的日子,长桥边枫叶纷纷飘落。长空一望无际,背后的城郭已在暮色中逐渐隐没,桥上将分别的垂虹亭漠漠昏暗,桥下带离恨的松江水迢迢不尽。荷叶零落,荷花老去,残柳就像傍晚时发愁的人那样,紧锁着眉头。想如今瘦损腰围的我,当年也曾在这儿停桨系舟。
美人似神仙,吹玉箫作凤鸣,幽咽哀怨。可叹送行人早已凄然魂断,纵然有宋玉能作《九辩》那样的妙曲,也难招回远行将归的人啊。姑娘微醉的目光顾盼留情,我们在小窗前共剪烛花夜饮,席上的歌声载着离恨,直飞上九天白云。清秋带了愁来,却并不随着船儿一起逝去,只有那衰败的红叶在寒潮中逐流漂荡。你若在梦中见到了佳人,我料想在你的家乡也会有鸣叫着的大雁飞过佳人居住的南楼。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小序中提到的行客尹焕,是作者的好友,曾为周邦彦的《片玉词》作序,其中称“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天下之公言也。”(黄昇《花庵词选》引)对吴文英词极加赞誉。
起三句,先点明事(“送客”)、地(“吴皋”、“长桥”)、时(“试霜夜”)。崔信明的“枫落吴江冷”(断句)、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等诗境,想都为其所化用。凝练的句法,刻画出秋夜的寂冷萧飒。词既为“僧窗惜别”夜宴席上所作,则“望天”以下,皆拟想中送友人至长桥垂虹亭分手时所见之景象。“离”“恨”于此点出。“黯黯”,状心绪之暗淡;“迢迢”,喻别恨之无穷,义兼比兴。经衰翠减,引起年华老去的感伤。古人送客舟行,多在傍晚,且有折柳赠别习俗,又柳叶如眉,残时似愁,正可藉此江头之景物以拟人,写自己的愁眉不展,琢句也很新颖。陈匪石云:“‘念瘦腰’三句,由地由时折入送客之人,而不说今日之惜别,转溯旧日之停桡,欲吐仍茹,又似此种感慨非自今始,更饶沉郁顿挫矣。”(《宋词举》)其说可从。又“瘦腰”与“残柳”对举,亦有“共临秋镜照憔悴”之意。
下片写“夜饮僧窗惜别”。由小妓箫歌侑酒起,是席间情景。“仙人”句,用秦王之女弄玉引凤事;箫声幽咽,使行人似觉断魂亦将随客远去,能道出与好友将别时内心怅然若失的感受。《九辩》首段言“登山临水送将归”,举其篇,暗点客此行是回家乡,先已逗篇末结语。“醉鬟留盼”,紧扣题序语,美目留情,亦见有留客之意;“小窗剪烛”,由“共剪西窗烛”化来,见友情难舍。“歌云载恨,飞上银霄”,唱清真词也;融入秦青一曲“响遏行云”的故事(《列子·汤问》),令抒情的调子升到了最高音。秋本兴悲,况逢离别,若秋得随船而去,或能稍释愁怀;今既不解此,反教败叶漂红,逐寒涛而流,我能不对此而断魂?结尾两句,转说行客尹梅津,化用赵嘏诗,但借其辞而变更其意。一句言其归心急切,人未到家而先“梦翠翘”;一句料亲人也正在南楼望过雁而盼其早归。此亦饯行词应有之义。若两句仍说自身,因客归而引发乡心,亦可通。
高 阳 台
吴文英
落 梅
宫粉雕痕① ,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②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栏杆。 寿阳空理愁鸾③ ,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④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⑤ 。离魂难倩招清些⑥ ,梦缟衣⑦ 、解佩溪边⑧ 。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清圆。
【注释】
①宫粉雕痕:形容落地梅瓣的颜色,下句则喻其姿质。 ②“金沙”句:黄庭坚《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诗:“金沙滩头锁子骨。”任渊注引《续玄怪录》:昔延州有女子,有姿色,少年皆与之亲暱,后殁,葬道左。有胡僧曰:“此锁骨菩萨,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众发墓,见其骨皆钩结如锁状。又《五灯会元》: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金沙滩头马郎妇。”马郎妇为观音化身,俗传遂将二事合一,比喻梅花如菩萨化为丽姿,入世悦人,而质本清净。 ③寿阳:指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梅花妆事,参见姜夔《疏影》“深宫旧事”注。鸾:鸾镜。 ④调玉髓、补香瘢:段成式《酉阳杂俎》:三国时,孙和尝醉舞如意,误伤邓夫人颊,医谓以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敷之,可灭瘢痕。此合寿阳事说,以“香瘢”指其额上五出花状之瘢痕。 ⑤孤山:在今杭州西湖,北宋林逋曾隐居于此,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⑥“离魂”句:《楚辞·招魂》朱熹集注:“宋玉哀闵屈原无罪放逐,恐其魂魄离散而不复还,遂因国俗,托帝命,假巫语以招之。”倩:央求人。清:《招魂》开头化为屈原之词曰:“朕幼清以廉洁兮”。又《广群芳谱》:“曾端伯以梅花为清友。”“张景修以梅花为清客。”些:语气助词;《招魂》洪兴祖补注:“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 ⑦缟衣:白衣仙女。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 ⑧解佩:参见晏殊《木兰花)》“解佩”注。
【语译】
像是在地上雕出后宫佳人的点点粉痕,又像是仙界的白云堕下片片碎影,那梅花在寂寂无人的野水流过的荒湾飘落。古老的石块掩埋了她的芳香,恰如金沙滩头埋葬着那位化为丽质、入世悦人的锁骨菩萨的清净法身。我倒不恨南楼的横笛吹出《梅花落》的曲调,只恨那无情的晓风吹得雪片似的花瓣飞越过千里关山。大半飘零了,看庭院上天色已黄昏,月儿将寒光洒遍栏杆。
寿阳公主临镜自照,空对着额头的五出花印发愁,试问谁能调制出掺和玉屑的髓膏来,暗地里将这梅花留下的瘢痕除去。濛濛细雨中已见雁儿北归,孤山的梅林都感受着无限的春寒。芳魂已离散,又能央求谁去把这一片高洁的精神招回?只有梦中见到的白衣仙子,她还留情于我,在溪边解下她身上的佩玉相赠。最令人发愁的是鸟儿在晴明的天气里啼叫,梅树已浓绿成荫,叶底都结满了清圆的梅子。
【赏析】
宋人咏梅者甚多,然梦窗此词所咏者为“落梅”(放翁有《落梅》诗),与一般泛咏梅花之词有别。它在表现上能处处紧扣落梅题意,颇见其填词艺术的功力。
头三句,写梅花凋零于荒郊野外的水边。“粉痕”、“云影”,喻梅之颜色与姿质,造句总切花落意象。“古石”二句,用事生新,借山谷“金沙滩头锁子骨”句意,把原咏“连理松枝”变为咏“落梅”,着眼点完全不同:山谷由枝干的“连理”联想到佛骨之钩结如锁,着眼于形;梦窗则从梅花品格高洁、人所爱怜,很像锁骨菩萨清净之身,为徇世俗爱美之心而化为丽人想来,着眼于其质其神。笛曲有名“梅花落”者,故借“吹横笛”以点题;东坡《梅花》诗:“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此为“恨晓风”句所本。“庭上黄昏,月冷栏杆”,自然是借“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然林和靖所咏者乃盛开之梅花而非落梅,故须在此八字前又加“半飘零”三字以区别之。词家构意遣词之谨严细密如此。
换头用寿阳公主卧含章殿故实,正好是落事。“空理愁鸾”,说飞花着额,拂之不去,侧笔旁敲,含蓄有致。接着便将“愁”因补明,妙在信手拈来本不与梅花相干的孙和误伤邓夫人事,只在“瘢”字前轻轻加一“香”字,便融入其中,前后连贯,天衣无缝。文心之巧,用事之活,都见大家手笔。“细雨”以后,或谓作者有怀人悼亡之寄托,这极有可能。说梅提到“孤山”本也常事,只是吴文英写西湖词多不离伤逝之感,况上片又用人所少用的埋骨典故,亦似有托。若然,则“无限春寒”应非专指气候而言,也是某种凄苦境遇的象征。隋薛道衡《人日(正月初七)思归》诗以“人归落雁后”写羁情,也正值梅花时,故此词也用“归鸿”;“细雨”,则能添愁,东坡《正月二十日往歧亭》诗:“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是。下接“离魂”难招,伤悼之意,最是明显。用《楚辞·招魂》事,又保留其中最有特征的“些”字,将落梅比作不幸的楚客,看来也是受到苏轼《梅花》诗“夜寒那得穿花蝶,知是风流楚客魂”的启迪。想当年玉人曾留情于我,今芳魂不返,唯求之于梦中。这里又将赵师雄在罗浮山梦见梅仙——“缟衣”女留欢与郑交甫得江汉游女解佩相赠二事合一,其用典大抵如此。末尾将“最愁人”三字点出。杜牧《叹花》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词用其意,以状梅子之“叶底清圆”四字一结,亦惆怅不尽。
高 阳 台
吴文英
丰乐楼分韵得“如”字①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栏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② 。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③ 。怕檥游船④ ,临流可奈清臞⑤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注释】
①丰乐楼:宋时杭州涌金门外的一座酒楼。旧为众乐亭,又改耸翠楼,政和中改今名;淳祐间重建,宏丽为湖山冠。见周密《武林旧事》。 ②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多病。 ③熏炉:古时用以熏香取暖的炉子。 ④檥:也作“艤”,船靠岸。 ⑤臞:也作“癯”,瘦。
【语译】
修竹似严妆佳人,垂杨让行人驻马,登楼倚栏眺望,真像一幅浅浅勾勒出的图画。这秀丽的山色谁来题咏呢?楼前斜列成行的雁儿飞过,恰如写在蓝天上的文字。东风紧吹,催送着夕阳西下,播弄那去冬以来尚存的寒冷,当我傍晚酒醒之后。我独自感伤凝想,人生能得几回在花前留连呢?看我这多病的司马相如,展眼间便变得如此衰老了!
对春天逝去的真正悲伤,其实并不产生于高楼之上,而是在孤灯下倚枕独卧和在熏炉旁寂坐听帘外雨声的时刻。我最怕游船靠岸登陆,临水照见身影的那一刻,看到自己那种消瘦的样子,真是难受啊!纷飞的落花如果能一直沉到西湖水底,那么搅动起清波碧澜的,一定是发愁的鱼儿了。不要再来这儿了罢!到那时,见柳絮被风吹尽,怕是要泪水洒满旷野了。
【赏析】
本篇是作者在杭州登城西丰乐楼与词友聚会,席上分韵填词的酬和之作。
首两句由楼前景物写起。修竹凝妆以迎客,垂杨驻马以留宾,无不扣合酒楼的特征。小结一句,将眼前景物比拟作一幅淡雅的笔触勾勒而成的图画。周密《武林旧事》称丰乐楼“旧为酒肆,后以学馆致争,但为朝绅同年会拜乡会之地。吴梦窗尝大书所作《莺啼序》于壁,一时为人传诵”。可见是吴文英与僚友们常相聚会的地方。由近及远,说环湖山色之美,前“浅画成图”是实笔,此“谁题”则用虚写,然只二字,赞叹之情出焉。此时空中正有归雁斜列而过,人称雁行为雁字,故曰“有雁斜书”,写来恰似对“谁题”的回答,让人想像成这是天然图画上的题词。“东风”以下,忽变衰飒,转出哀音,感慨人生之易老。春冷是去冬未尽之寒,故称“旧寒”;“晚酒醒余”,是愁来时分;醉后怯风畏寒,因年老体衰而加剧,故惊岁月无情而生“顿老相如”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