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79节
上片一开头,就以明快的笔调,勾勒出一派浓郁的节日氛围。立春日插花戴彩,是南宋都城临安的民间习俗,含有祈春迎春的意思。词人摄取这一节日场面,并选用了一个有动感的“上”字,将花信到来时人们欣喜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三句扣合“立春”,又以“残日”二句照应“除夜”,借物拟人,已暗含欲留时光稍驻的心情。接下来数句,着力描写他人守岁迎春的天伦之乐,而“添烛西窗”暗用李商隐诗意,以别人的夫妻儿女阖家欢聚,反衬出自己孑然一身的寂寞。写节日欢乐,全是旁观者口吻,而惜时怀乡之情已从字里行间透出,使下片得以直抒胸臆。
“而今正是欢游夜,却怕春寒自掩扉。”(姜夔《鹧鸪天·元夕不出》)上片的层层渲染,全是为由人及己、由喜转悲的兜头一折作铺垫。“旧尊俎”的“旧”字,将眼前的春盘彩缕与昔日伴伊人的欢宴场景叠合起来,是全篇意脉转折的关键。于是追忆往事,记玉人纤手,为我亲分黄柑。生活中一件微小的事,在记忆中竟如此清晰,更觉情意绵绵,相思刻骨。由感时而忆昔、怀人,引发乡思,于是有了“归梦”。然往事如烟,人情变幻,归乡之路已迷茫难辨。叙来处处波澜,终不肯作一直笔。结尾三句,自伤衰朽,叹有家未归。好处全在借长吉诗语,以“吴霜”比白发,引出“寒消不尽”的感喟,然后又将霜花与“落梅”相映衬,而以“如雨”对应“千点”,切紧立春时节之景,巧思妙语,情深韵长,意境绝佳。
澡 兰 香①
吴文英
淮安重午②
盘丝系腕③ ,巧篆垂簪④ ,玉隐绀纱睡觉⑤ 。银瓶露井⑥ ,彩箑云窗⑦ ,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⑧ ,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⑨ ,渐老汀洲烟蒻⑩ 。 莫唱江南古调(11) ,怨抑难招,楚江沉魄(12) 。薰风燕乳(13) ,暗雨梅黄(14) ,午镜澡兰帘幕(15) 。念秦楼(16) 、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17)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注释】
①澡兰香:作者自度曲,以词中有“午镜澡兰帘幕”句而命名。 ②淮安:南宋淮南东路所领九州之一,今江苏淮安。重午: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③盘丝系腕:民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绒系于腕上以驱鬼祛邪。见应劭《风俗通义》。 ④巧篆垂簪:指钗头符,民俗端午节书符篆装饰发簪以避刀兵、灾祸。见《荆楚岁时记》。 ⑤绀纱:指天青色的纱帐。 ⑥银瓶:汲水器。白居易有《井底引银瓶》诗。露井:没有井亭遮盖的水井。 ⑦箑:音霎,又读捷;扇子。《方言》:“扇,自关而东谓之箑。”云窗:雕成云纹的窗子。 ⑧曾写榴裙:描绘过大红色的罗裙。或化用题裙典故。《宋书·羊欣传》:“羊欣着练裙昼寝,王献之诣之,书其裙数幅而去。” ⑨黍梦:黄粱梦,事是唐沈既济《枕中记》。 ⑩蒻:柔嫩的蒲草。 (11)江南古调:指《梦辞·招魂》一类歌,因其传说为宋玉招屈原亡魂而作,有“魂兮归来哀江南”等语。 (12)楚江沉魄:指屈原自沉于湖南汨罗江。 (13)薰风:和风;东南风。燕乳:燕子已生雏燕。 (14)梅黄:一作“槐黄”,五月黄梅时也,多雨,称黄梅雨。 (15)午镜:端午日午时所铸的镜子,俗传可辟邪。白居易《新乐府·百炼镜》中所说的即是。澡兰:习俗端午节要用兰汤洗澡,唐宋时又称端午为浴兰节。 (16)秦楼:《列仙传》: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穆公为筑凤台,遂传为秦楼,后多泛指女子居处。 (17)剪菖蒲:习俗端午节剪菖蒲泛酒以辟瘟病。见《荆楚岁时记》。
【语译】
臂腕系着五彩丝绒,钗头巧画符篆为饰,天青色的纱帐中,隐约见美人刚刚睡醒。露井边她提银瓶汲水,云窗前她执彩扇清歌,少年时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只因为当年我曾手绘过她那大红罗裙,所以见红绡似的石榴花凋零便伤心不已。幸福的时光好比一场黄粱美梦,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已渐渐苍老了。
别再唱那江南古老的《招魂》曲了,那充满哀怨的声调怎能招回沉溺在楚江中屈原的冤魂呢?在和风中燕子生出了雏燕,而阴雨又使梅子变黄了;在帘幕的后面,她该沐浴过兰汤,正临镜自照罢!想此时她也一定会在绣楼上盼望着我早日归来,自斟自酌地饮着那剪菖蒲浸泡成的酒。可我却只能怅然凝望一弯纤细的新月,伴随着我漂泊在天涯。
【赏析】
这首自度曲是吴文英任苏州仓幕奉差往淮安时所作。
陈洵《海绡说词》评此词称“此怀归之赋也”,这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全词上下片分别提到的是两个端午,所记的对象似非同一。上片写记忆中少年时端午节的一段恋情,其中“伤心红绡褪萼”句含有浓重的伤逝意味,“黍梦”之喻,亦非泛泛;与下片淮安端午思乡念远的对象,不像是同一件事。其实,此词上片感时忆旧,抒物是人非之慨,下片望月怀归,道落寞孤寂之情,一从时间角度,一从空间角度,所着力摹写的,无非是作者在“淮安重午”这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内心怅触多端的情感而已,所以先著概括本篇词意曰:“亦是午日情事。”(《词洁》)虽嫌笼统,却较为确切。
起头三句,工笔细描,勾勒出一幅装束时新、画面诱人的“美人午睡图”。“盘丝”、“巧篆”,是重午时令的特征,也是感情由今及昔的切入点。然后写井边汲水,窗前轻歌,却用“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八个实字,突出一种似梦似幻、幽艳迷离的情调。有人讥梦窗好用“替字”,雕缋满眼,其实梦窗每下一字都有他的用意在。况周颐云:“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璚蹙绣,毫无生气也。”(《蕙风词话》)评论最为精当。头三句与次三句同是“分—分—合”句式,又前后属同一层面,都是“依约”的少年情事,是追叙往昔。“为当时”以下,以“榴裙”为线索,从往事拉回到现实。如果这算用典的话,也是活用,白练裙被换作红榴裙;原来为“书”(题写),现在是“写”(描画)。好在能将记忆中榴裙的鲜艳色泽与眼前似“红绡”的榴花的褪萼联系起来,生发出浓重的感伤情绪。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伤心”二字,分量甚重。歇拍二句,进一步升华为人世沧桑之慨。用“枕中记”事,改“黄粱”(粟米)为“黍”,词意未变,却暗中与端午吃角黍(糉粽子)的习俗挂上了钩;同样“蒻”(蒲)也是应端午之景。作者用事遣词,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上片从极精细、微小的片断记忆入笔,抚今追昔,感怀伤逝,最终归结到岁月不居,光阴易老的人生大感慨上,梦窗之笔力,非常人能及。
换头三句,所谓空际转身,用宋玉为屈原赋《招魂》故事,在山穷水尽之际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莫唱古调,谓往事难追,将上片一笔收住;难招沉魄,借屈子自比,以说久客不归,启下片故园之思。以下三句顿挫,由郁抑怨悱的楚江烟云,一变而为故园重午的和风细雨,但仍是悬想中的虚景。陈洵云:“‘薰风’三句,是家中节物,秦楼倒影。”(《海绡说词》)是说得很对的。思念家乡充满温情,而想像又比现实更为活跃,故写来词丽藻密,如五彩锦绣,灿烂铺陈。“燕乳”“梅黄”,均切时令,“午镜”“澡兰”,更属端午。然后以“念秦楼”补明之;从家人遥盼己归、寂寥自酌入手,反衬出自己思归之切。最后以天边一弯新月作结,寄情于景,余味不尽。下片全从虚处落笔,末四五句连用几个虚字,如“念”“也”“应”“但”等,以悬疑不定的口气,表现动荡不宁的心情思绪,都极成功,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风 入 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①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寸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② ,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③ 。
【注释】
①“愁草”句:谓因发愁而懒得去草写咏落花的诗词。瘗,音意,埋葬。传庾信有《瘗花铭》,今集中不存。 ②中酒:病酒。 ③“惆怅”二句:双鸳喻美人的鞋子,即履迹。庾肩吾《咏长信宫中草》诗:“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李白《长干行》:“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语译】
清明节,我在听着风雨声中度过,愁绪满怀,也懒得写《瘗花铭》之类的文字。楼前我们分手的路上已被浓绿遮暗,那一寸寸柳丝啊,都牵动我一寸寸柔情。春寒尚料峭,我终日被酒所困,晓梦惊醒时,耳边尽是纷乱的莺声。
西园里的林园亭台,我天天都要打扫,我也依然像过去一样好欣赏雨后新晴。黄蜂不断地飞扑着鞦韆上的绳索,怕是绳上还留着你纤手的芳香罢。我为园中再也见不到你的足迹而惆怅,寂静无人的阶石上,一夜之间都长满了青苔。
【赏析】
这是一篇西园怀人之作。据夏承焘师考证,西园在苏州,为词人和吴姬寓居之地,词中屡及之。如《风入松》:“暮烟疏雨西园路,误秋娘、浅约宫黄。”《浪淘沙》:“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等,所写都是这段情事。
首句已为全篇定下凄苦的基调:凄风苦雨,又值清明,倍觉孤寂。用两“听”字,写尽小楼独坐,百无聊赖的情态。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佳处也正从听来体现。“愁草瘗花铭”句,历来解多歧义。其实,“愁草”犹言怕草、懒草,就是因愁而不欲草写的意思;“《瘗花铭》”,俞平伯以为是借用庾信篇名,意思只是“题咏落花的诗词而已”。(《唐宋词选释》)怕赋葬花诗词,是因为花落象征着青春凋谢、华年逝去;吟咏这一题材,会使因所爱恋之人已不在而感伤的词人,更不堪忍受心灵上的折磨。然而这层意思是由“楼前”两句看出的,“分携”二字点出了所述之情事和主题。垂柳成阴,绿暗去路,此风雨落花后的又一番景象。长条依依,千丝万缕,无不勾起心头往事,牵动丝丝柔情。“料峭”二句精警。盖病酒者怯冷,复值春寒料峭,更觉遍身畏寒;晓梦不知寂寞,正欲旧欢重温,却被交加莺声啼破。总写愁怀难遣,伊人难觅。刘熙载《艺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此二句足以当之。
换头先点出“西园”。“日日扫林亭”,犹望其来;“依旧赏新晴”,旧习不改。“新晴”与发端“风雨”相呼应。可以想见当初二人必曾携手同游,共赏西园雨后初晴之美景,如今伊人已去而景物和习惯都不改,故曰“依旧”;则言“赏新晴”实为“忆旧事”也。“黄蜂”两句,脍炙人口,能将无作有,写出情之痴迷。陈洵云:“见鞦韆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海绡说词》)纤手留香是梦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浣溪沙》之“玉纤香动小帘钩”、《祝英台近》之“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等等皆是。盖在痴情人眼中,一些平素不经意的小节,往往能在日后的追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以上数句极写相思之深,相望之切,故未以履迹不到,苔生石阶作结,愈觉怅惘不尽。“一夜苔生”,是神来之幻笔。以理而论,春雨本易滋藓苔,此夸张之基础;以情而论,恰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头白,非如此写不足以表现愁思之甚也。谭献以为本篇“是梦窗极经意词”(《词综偶评》),这话是颇有见地的。
莺 啼 序
吴文英
春晚感怀①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羇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② 、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③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④ 、歌纨金缕⑤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⑥ ,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⑦ ,遥山羞黛⑧ ,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⑨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⑩ 。暗点检、离痕欢唾(11) ,尚染鲛绡(12) ,亸凤迷归(13) ,破鸾慵舞(14)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15) ,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注释】
①春晚感怀:陈匪石《宋词举》:“汲古本有题,为《春暮感怀》,《词综》等书均删之,以此等宽泛之题类《草堂》陋习,不如不用尔。” ②红渐:落花漂浮的流水。 ③锦儿:洪遂《侍儿小名录》载钱塘妓女杨爱爱的侍婢叫锦儿。幽素:深藏内心的情愫。 ④断红:指妆泪。 ⑤歌纨金缕:歌扇舞衣。歌者手执纨扇;唐杜秋娘有《金缕衣》诗。 ⑥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名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北宋时苏轼所建。 ⑦盼:眼睛美丽的样子。《诗·卫风·硕人》:“美目盼兮。” ⑧黛:黛眉。 ⑨桃根渡:谓分别之处。参见姜夔《琵琶仙》“桃根桃叶”注。 ⑩苎:苎麻,因其白色而喻白发。 (11)离痕欢唾:离别的泪痕和欢笑时的唾沫。李煜《一斛珠》:“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12)鲛绡:丝绸手帕。 (13)亸凤迷归:凤钗下垂,凤已迷失归途。亸,音朵,下垂。 (14)破鸾慵舞:鸾镜破碎,鸾已不再起舞。 (15)“伤心”句:《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语译】
正当残留的寒气欺侮我喝酒要犯病的时候,香闺的门紧闭着。燕子来晚了,它飞到杭州城西,好像在说春事已经迟暮了。画船载着我,在清明时节,经过蒙着晴光柔烟的吴宫一带的树木。我正默想这些年来作客异乡,到处游荡,离情旅思恰如轻盈的柳絮随风四处飞飏。
西湖上,我度过了十个春秋,记得曾在柳树下系马驻足,趁着湖边软雾轻尘,一片美丽风光行乐。我沿着落红缤纷的溪水逆流而上,不觉被引入仙境,侍女锦儿为我偷偷地传递心中爱慕之情。入闺房,倚银屏,春意长,好梦短,她因伤离而扑簌簌滚下的红泪,沾湿了纨素裁制的歌扇和金丝绣成的舞衣。暮色终于来临,堤上游人散尽,就这样,轻易地把夕阳好景都交还给了水面的鸥鹭。
幽谷春兰,渐渐老去,芳香的杜若,又生长了起来,而我却仍作客滞留于水乡。离别后,我也曾去六桥访寻过,可你总是音信杳然。事情过去了,花儿凋谢了,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美人已香消玉殒,长埋于地下。长波曾妒忌过你眼睛的美丽,远山也见你秀丽的黛眉而害羞,在渔灯的投影倒映在水中的那个夜晚,我们曾同宿于春江之滨,当时渡口送别的那番情景还分明记得。你住过的青楼依然如旧,与你临分手时我眼泪蘸着墨渍在破败的墙上题诗,如今字迹也该蒙上一层尘土而惨淡无色了罢。
我登上高处的亭子极目远望,芳草绿遍天涯,我自叹鬓发半白,竟像苎麻。我暗中检点你惠赠的信物,那丝手帕上尚染有惜别的泪痕和调笑的唾沫;钗头的彩凤垂下翅膀,凤已迷失归路;铸鸾的宝镜破成碎片,鸾已不再起舞。我待要将这绵绵的憾恨用心写成书信,可蓝天高远,大海辽阔,飞过的大雁已没入杳冥,哪儿去找人传书呢?只好胡乱地将满怀相思交给哀筝去弹奏。江南千里地,无处不伤心,听哀怨的曲调重新在招呼:游荡的孤魂啊,你在哪里?
【赏析】
梦窗此词共240字,分四叠,是有词以来唯一最长的词调。同调词在集中共有三首,在此之前,并无其他作者,后人偶有填者,亦不多,当是梦窗自制。词为感怀杭州亡姬而作。首叠,借暮春之景,说羁旅漂泊久,今重来已迟;二叠,追忆当年初遇伊人,惜好景不长,旋成别离;三叠,述别后虽寻访而不得,竟成陈迹,然当时临别情景,尚历历在目;四叠,抒登高怅望之相思苦情,叹物是人非,断魂难招。
首叠,“残寒”,暮春季节;“病酒”,有愁难遣;“掩绣户”,已人去室空。不说“人来晚”“我来晚”,而说“燕来晚”,婉曲兴起自好。“西城”,谓杭城之西,正傍湖之地。“画船载”,重来游湖;“清明”“吴宫”,是其难忘之时、难忘之地。杭州古时为吴之南界(有山曰“吴山”),又是吴越王建国之地,故泛称其宫苑楼阁为吴宫。“念羇情”二句,为一篇之骨,由此启以下三叠。此“羇情”包括离恨、相思和伤悼。陈洵云:“第一段伤春起,却藏过伤别,留作第三段点睛。”(《海绡说词》)说得是。
“而今正是欢游夜,却怕春寒自掩扉。”(姜夔《鹧鸪天·元夕不出》)上片的层层渲染,全是为由人及己、由喜转悲的兜头一折作铺垫。“旧尊俎”的“旧”字,将眼前的春盘彩缕与昔日伴伊人的欢宴场景叠合起来,是全篇意脉转折的关键。于是追忆往事,记玉人纤手,为我亲分黄柑。生活中一件微小的事,在记忆中竟如此清晰,更觉情意绵绵,相思刻骨。由感时而忆昔、怀人,引发乡思,于是有了“归梦”。然往事如烟,人情变幻,归乡之路已迷茫难辨。叙来处处波澜,终不肯作一直笔。结尾三句,自伤衰朽,叹有家未归。好处全在借长吉诗语,以“吴霜”比白发,引出“寒消不尽”的感喟,然后又将霜花与“落梅”相映衬,而以“如雨”对应“千点”,切紧立春时节之景,巧思妙语,情深韵长,意境绝佳。
澡 兰 香①
吴文英
淮安重午②
盘丝系腕③ ,巧篆垂簪④ ,玉隐绀纱睡觉⑤ 。银瓶露井⑥ ,彩箑云窗⑦ ,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⑧ ,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⑨ ,渐老汀洲烟蒻⑩ 。 莫唱江南古调(11) ,怨抑难招,楚江沉魄(12) 。薰风燕乳(13) ,暗雨梅黄(14) ,午镜澡兰帘幕(15) 。念秦楼(16) 、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17)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注释】
①澡兰香:作者自度曲,以词中有“午镜澡兰帘幕”句而命名。 ②淮安:南宋淮南东路所领九州之一,今江苏淮安。重午: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③盘丝系腕:民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绒系于腕上以驱鬼祛邪。见应劭《风俗通义》。 ④巧篆垂簪:指钗头符,民俗端午节书符篆装饰发簪以避刀兵、灾祸。见《荆楚岁时记》。 ⑤绀纱:指天青色的纱帐。 ⑥银瓶:汲水器。白居易有《井底引银瓶》诗。露井:没有井亭遮盖的水井。 ⑦箑:音霎,又读捷;扇子。《方言》:“扇,自关而东谓之箑。”云窗:雕成云纹的窗子。 ⑧曾写榴裙:描绘过大红色的罗裙。或化用题裙典故。《宋书·羊欣传》:“羊欣着练裙昼寝,王献之诣之,书其裙数幅而去。” ⑨黍梦:黄粱梦,事是唐沈既济《枕中记》。 ⑩蒻:柔嫩的蒲草。 (11)江南古调:指《梦辞·招魂》一类歌,因其传说为宋玉招屈原亡魂而作,有“魂兮归来哀江南”等语。 (12)楚江沉魄:指屈原自沉于湖南汨罗江。 (13)薰风:和风;东南风。燕乳:燕子已生雏燕。 (14)梅黄:一作“槐黄”,五月黄梅时也,多雨,称黄梅雨。 (15)午镜:端午日午时所铸的镜子,俗传可辟邪。白居易《新乐府·百炼镜》中所说的即是。澡兰:习俗端午节要用兰汤洗澡,唐宋时又称端午为浴兰节。 (16)秦楼:《列仙传》: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穆公为筑凤台,遂传为秦楼,后多泛指女子居处。 (17)剪菖蒲:习俗端午节剪菖蒲泛酒以辟瘟病。见《荆楚岁时记》。
【语译】
臂腕系着五彩丝绒,钗头巧画符篆为饰,天青色的纱帐中,隐约见美人刚刚睡醒。露井边她提银瓶汲水,云窗前她执彩扇清歌,少年时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只因为当年我曾手绘过她那大红罗裙,所以见红绡似的石榴花凋零便伤心不已。幸福的时光好比一场黄粱美梦,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已渐渐苍老了。
别再唱那江南古老的《招魂》曲了,那充满哀怨的声调怎能招回沉溺在楚江中屈原的冤魂呢?在和风中燕子生出了雏燕,而阴雨又使梅子变黄了;在帘幕的后面,她该沐浴过兰汤,正临镜自照罢!想此时她也一定会在绣楼上盼望着我早日归来,自斟自酌地饮着那剪菖蒲浸泡成的酒。可我却只能怅然凝望一弯纤细的新月,伴随着我漂泊在天涯。
【赏析】
这首自度曲是吴文英任苏州仓幕奉差往淮安时所作。
陈洵《海绡说词》评此词称“此怀归之赋也”,这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全词上下片分别提到的是两个端午,所记的对象似非同一。上片写记忆中少年时端午节的一段恋情,其中“伤心红绡褪萼”句含有浓重的伤逝意味,“黍梦”之喻,亦非泛泛;与下片淮安端午思乡念远的对象,不像是同一件事。其实,此词上片感时忆旧,抒物是人非之慨,下片望月怀归,道落寞孤寂之情,一从时间角度,一从空间角度,所着力摹写的,无非是作者在“淮安重午”这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内心怅触多端的情感而已,所以先著概括本篇词意曰:“亦是午日情事。”(《词洁》)虽嫌笼统,却较为确切。
起头三句,工笔细描,勾勒出一幅装束时新、画面诱人的“美人午睡图”。“盘丝”、“巧篆”,是重午时令的特征,也是感情由今及昔的切入点。然后写井边汲水,窗前轻歌,却用“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八个实字,突出一种似梦似幻、幽艳迷离的情调。有人讥梦窗好用“替字”,雕缋满眼,其实梦窗每下一字都有他的用意在。况周颐云:“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璚蹙绣,毫无生气也。”(《蕙风词话》)评论最为精当。头三句与次三句同是“分—分—合”句式,又前后属同一层面,都是“依约”的少年情事,是追叙往昔。“为当时”以下,以“榴裙”为线索,从往事拉回到现实。如果这算用典的话,也是活用,白练裙被换作红榴裙;原来为“书”(题写),现在是“写”(描画)。好在能将记忆中榴裙的鲜艳色泽与眼前似“红绡”的榴花的褪萼联系起来,生发出浓重的感伤情绪。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伤心”二字,分量甚重。歇拍二句,进一步升华为人世沧桑之慨。用“枕中记”事,改“黄粱”(粟米)为“黍”,词意未变,却暗中与端午吃角黍(糉粽子)的习俗挂上了钩;同样“蒻”(蒲)也是应端午之景。作者用事遣词,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上片从极精细、微小的片断记忆入笔,抚今追昔,感怀伤逝,最终归结到岁月不居,光阴易老的人生大感慨上,梦窗之笔力,非常人能及。
换头三句,所谓空际转身,用宋玉为屈原赋《招魂》故事,在山穷水尽之际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莫唱古调,谓往事难追,将上片一笔收住;难招沉魄,借屈子自比,以说久客不归,启下片故园之思。以下三句顿挫,由郁抑怨悱的楚江烟云,一变而为故园重午的和风细雨,但仍是悬想中的虚景。陈洵云:“‘薰风’三句,是家中节物,秦楼倒影。”(《海绡说词》)是说得很对的。思念家乡充满温情,而想像又比现实更为活跃,故写来词丽藻密,如五彩锦绣,灿烂铺陈。“燕乳”“梅黄”,均切时令,“午镜”“澡兰”,更属端午。然后以“念秦楼”补明之;从家人遥盼己归、寂寥自酌入手,反衬出自己思归之切。最后以天边一弯新月作结,寄情于景,余味不尽。下片全从虚处落笔,末四五句连用几个虚字,如“念”“也”“应”“但”等,以悬疑不定的口气,表现动荡不宁的心情思绪,都极成功,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风 入 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①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寸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② ,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③ 。
【注释】
①“愁草”句:谓因发愁而懒得去草写咏落花的诗词。瘗,音意,埋葬。传庾信有《瘗花铭》,今集中不存。 ②中酒:病酒。 ③“惆怅”二句:双鸳喻美人的鞋子,即履迹。庾肩吾《咏长信宫中草》诗:“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李白《长干行》:“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语译】
清明节,我在听着风雨声中度过,愁绪满怀,也懒得写《瘗花铭》之类的文字。楼前我们分手的路上已被浓绿遮暗,那一寸寸柳丝啊,都牵动我一寸寸柔情。春寒尚料峭,我终日被酒所困,晓梦惊醒时,耳边尽是纷乱的莺声。
西园里的林园亭台,我天天都要打扫,我也依然像过去一样好欣赏雨后新晴。黄蜂不断地飞扑着鞦韆上的绳索,怕是绳上还留着你纤手的芳香罢。我为园中再也见不到你的足迹而惆怅,寂静无人的阶石上,一夜之间都长满了青苔。
【赏析】
这是一篇西园怀人之作。据夏承焘师考证,西园在苏州,为词人和吴姬寓居之地,词中屡及之。如《风入松》:“暮烟疏雨西园路,误秋娘、浅约宫黄。”《浪淘沙》:“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等,所写都是这段情事。
首句已为全篇定下凄苦的基调:凄风苦雨,又值清明,倍觉孤寂。用两“听”字,写尽小楼独坐,百无聊赖的情态。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佳处也正从听来体现。“愁草瘗花铭”句,历来解多歧义。其实,“愁草”犹言怕草、懒草,就是因愁而不欲草写的意思;“《瘗花铭》”,俞平伯以为是借用庾信篇名,意思只是“题咏落花的诗词而已”。(《唐宋词选释》)怕赋葬花诗词,是因为花落象征着青春凋谢、华年逝去;吟咏这一题材,会使因所爱恋之人已不在而感伤的词人,更不堪忍受心灵上的折磨。然而这层意思是由“楼前”两句看出的,“分携”二字点出了所述之情事和主题。垂柳成阴,绿暗去路,此风雨落花后的又一番景象。长条依依,千丝万缕,无不勾起心头往事,牵动丝丝柔情。“料峭”二句精警。盖病酒者怯冷,复值春寒料峭,更觉遍身畏寒;晓梦不知寂寞,正欲旧欢重温,却被交加莺声啼破。总写愁怀难遣,伊人难觅。刘熙载《艺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此二句足以当之。
换头先点出“西园”。“日日扫林亭”,犹望其来;“依旧赏新晴”,旧习不改。“新晴”与发端“风雨”相呼应。可以想见当初二人必曾携手同游,共赏西园雨后初晴之美景,如今伊人已去而景物和习惯都不改,故曰“依旧”;则言“赏新晴”实为“忆旧事”也。“黄蜂”两句,脍炙人口,能将无作有,写出情之痴迷。陈洵云:“见鞦韆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海绡说词》)纤手留香是梦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浣溪沙》之“玉纤香动小帘钩”、《祝英台近》之“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等等皆是。盖在痴情人眼中,一些平素不经意的小节,往往能在日后的追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以上数句极写相思之深,相望之切,故未以履迹不到,苔生石阶作结,愈觉怅惘不尽。“一夜苔生”,是神来之幻笔。以理而论,春雨本易滋藓苔,此夸张之基础;以情而论,恰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头白,非如此写不足以表现愁思之甚也。谭献以为本篇“是梦窗极经意词”(《词综偶评》),这话是颇有见地的。
莺 啼 序
吴文英
春晚感怀①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羇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② 、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③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④ 、歌纨金缕⑤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⑥ ,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⑦ ,遥山羞黛⑧ ,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⑨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⑩ 。暗点检、离痕欢唾(11) ,尚染鲛绡(12) ,亸凤迷归(13) ,破鸾慵舞(14)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15) ,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注释】
①春晚感怀:陈匪石《宋词举》:“汲古本有题,为《春暮感怀》,《词综》等书均删之,以此等宽泛之题类《草堂》陋习,不如不用尔。” ②红渐:落花漂浮的流水。 ③锦儿:洪遂《侍儿小名录》载钱塘妓女杨爱爱的侍婢叫锦儿。幽素:深藏内心的情愫。 ④断红:指妆泪。 ⑤歌纨金缕:歌扇舞衣。歌者手执纨扇;唐杜秋娘有《金缕衣》诗。 ⑥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名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北宋时苏轼所建。 ⑦盼:眼睛美丽的样子。《诗·卫风·硕人》:“美目盼兮。” ⑧黛:黛眉。 ⑨桃根渡:谓分别之处。参见姜夔《琵琶仙》“桃根桃叶”注。 ⑩苎:苎麻,因其白色而喻白发。 (11)离痕欢唾:离别的泪痕和欢笑时的唾沫。李煜《一斛珠》:“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12)鲛绡:丝绸手帕。 (13)亸凤迷归:凤钗下垂,凤已迷失归途。亸,音朵,下垂。 (14)破鸾慵舞:鸾镜破碎,鸾已不再起舞。 (15)“伤心”句:《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语译】
正当残留的寒气欺侮我喝酒要犯病的时候,香闺的门紧闭着。燕子来晚了,它飞到杭州城西,好像在说春事已经迟暮了。画船载着我,在清明时节,经过蒙着晴光柔烟的吴宫一带的树木。我正默想这些年来作客异乡,到处游荡,离情旅思恰如轻盈的柳絮随风四处飞飏。
西湖上,我度过了十个春秋,记得曾在柳树下系马驻足,趁着湖边软雾轻尘,一片美丽风光行乐。我沿着落红缤纷的溪水逆流而上,不觉被引入仙境,侍女锦儿为我偷偷地传递心中爱慕之情。入闺房,倚银屏,春意长,好梦短,她因伤离而扑簌簌滚下的红泪,沾湿了纨素裁制的歌扇和金丝绣成的舞衣。暮色终于来临,堤上游人散尽,就这样,轻易地把夕阳好景都交还给了水面的鸥鹭。
幽谷春兰,渐渐老去,芳香的杜若,又生长了起来,而我却仍作客滞留于水乡。离别后,我也曾去六桥访寻过,可你总是音信杳然。事情过去了,花儿凋谢了,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美人已香消玉殒,长埋于地下。长波曾妒忌过你眼睛的美丽,远山也见你秀丽的黛眉而害羞,在渔灯的投影倒映在水中的那个夜晚,我们曾同宿于春江之滨,当时渡口送别的那番情景还分明记得。你住过的青楼依然如旧,与你临分手时我眼泪蘸着墨渍在破败的墙上题诗,如今字迹也该蒙上一层尘土而惨淡无色了罢。
我登上高处的亭子极目远望,芳草绿遍天涯,我自叹鬓发半白,竟像苎麻。我暗中检点你惠赠的信物,那丝手帕上尚染有惜别的泪痕和调笑的唾沫;钗头的彩凤垂下翅膀,凤已迷失归路;铸鸾的宝镜破成碎片,鸾已不再起舞。我待要将这绵绵的憾恨用心写成书信,可蓝天高远,大海辽阔,飞过的大雁已没入杳冥,哪儿去找人传书呢?只好胡乱地将满怀相思交给哀筝去弹奏。江南千里地,无处不伤心,听哀怨的曲调重新在招呼:游荡的孤魂啊,你在哪里?
【赏析】
梦窗此词共240字,分四叠,是有词以来唯一最长的词调。同调词在集中共有三首,在此之前,并无其他作者,后人偶有填者,亦不多,当是梦窗自制。词为感怀杭州亡姬而作。首叠,借暮春之景,说羁旅漂泊久,今重来已迟;二叠,追忆当年初遇伊人,惜好景不长,旋成别离;三叠,述别后虽寻访而不得,竟成陈迹,然当时临别情景,尚历历在目;四叠,抒登高怅望之相思苦情,叹物是人非,断魂难招。
首叠,“残寒”,暮春季节;“病酒”,有愁难遣;“掩绣户”,已人去室空。不说“人来晚”“我来晚”,而说“燕来晚”,婉曲兴起自好。“西城”,谓杭城之西,正傍湖之地。“画船载”,重来游湖;“清明”“吴宫”,是其难忘之时、难忘之地。杭州古时为吴之南界(有山曰“吴山”),又是吴越王建国之地,故泛称其宫苑楼阁为吴宫。“念羇情”二句,为一篇之骨,由此启以下三叠。此“羇情”包括离恨、相思和伤悼。陈洵云:“第一段伤春起,却藏过伤别,留作第三段点睛。”(《海绡说词》)说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