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77节

【语译】

钱塘江,这条昔时分别的水路,依然是烟波微茫。十年来,随着江潮上涨又退去,我心中有着无尽的忧伤。我终于又重来攀折这岸边的古柳了,还见那阔别已久的沙鸥,往日的遗迹,一一呈现在眼前,当我独自在高高的江亭上凭栏眺望的时候。凉风乍起,看不清烟云笼罩的沙洲和驶向远方的帆影,暮色中的青山一片苍翠。只有江边的花草伴随着我憔悴的身影,映照在这平滑如镜的秋水中。

当年你在华丽的厅堂里、昏暗的烛光下送我的时候,回眸顾盼,多情的目光如春天里散发着艳丽芳香的流水。你臂腕像冰雕一样光滑莹润,纤指柔软如葱、洁白如雪,亲手为我剖瓜,我至今还在回想这“分瓜”所含的深意。残酒留在杯子中尚未清洗,睡梦中你已不再化作巫山神女前来行云作雨了,却徒然让我以相思泪痕把枕头沾湿。可惜啊!如此漫长的秋夜,我只能独自愁听蟋蟀在雨声滴沥中不断地悲鸣。

【赏析】

本篇当是词人重回杭州时追念杭州亡妾之作,与《莺啼序》等篇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上片写旧地重游,寓情于景。由离别相思叙起。“桃叶”是虚,说对方身份,又寓彼此分离;“西陵路”是实,交待清送别地点,也暗点当初相遇定情处,如古词所谓“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是也。“十年”,举其成数。心潮逐江潮,写出钱塘特色。接下来叙重来故地,物是人非。“古柳重攀”,古时有折柳送行人之风俗。“轻鸥聚别”,喻人生聚散无常。江边杨柳犹在,天涯游子终回,而当年送别之人已杳不可闻,唯余“陈迹”而已。“凉飔”句以下,全以秋色为烘染。“渺烟碛飞帆”,寓逝者难追;“暮山横翠”,又若愁眉不展(词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句)。歇拍以“江花”衬人,令人想起杜甫《哀江头》诗句来:“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着力写悲观之情,收束上片。

换头先追叙当日所留的难忘印象,尽情摹写女子的娇美。写眼波传情,自不待言;写纤手,也为写分瓜;瓜果待客,本属常事,藉此而说“忆分瓜深意”,则又从“分瓜”的字面词义着眼,其“深意”除注释中所述外,尚可暗寓情侣的离别,“瓜剖豆分”之喻,鲍照的《芜城赋》中曾用过。“清尊未洗”,折回到眼前,说心头结郁难消,几乎不能片刻离酒。“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用楚襄王梦会巫山神女事,“朝为行云,暮为行雨”,“行云”曰“不湿”,暗含“行雨”在内。夜来无梦,至晓则空留泪痕。结尾仍归入秋景,而与上两句意脉相承:“乱蛩疏雨”,正是无梦之因;秋夜难眠,亦所以“漫沾残泪”也。

陈廷焯评云:“伤今感昔,凭眺流连,此种词真入白石之室矣。一片感喟,情深语至。”(《白雨斋词话》)本篇是否真与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相近姑且不论,仅就词本身而言,以秋日登临起,以秋夜无梦终,今昔辗转,情景共生,清词丽句,淋漓满纸,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花  犯

吴文英

郭希道送水仙,索赋①

小娉婷,清铅素靥② ,蜂黄暗偷晕③ 。翠翘攲鬓④ 。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⑤ ,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⑥ 。料唤赏、清华池馆⑦ ,台杯须满引⑧ 。


【注释】

①郭希道:作者友人,从梦窗词中,知多有往来,生平不详。 ②铅:铅粉,妇女搽脸的化妆品。靥:面颊上的酒涡。 ③蜂黄:妇女用以化妆的黄颜料;六朝妇女多以蜂黄涂额为饰。 ④翠翘:翠鸟的尾羽,妇女的头饰。攲,斜倚。 ⑤葱茜:青翠茂盛。 ⑥绀鬒:美发。天青色为绀;发黑而浓曰鬒。 ⑦清华池馆:郭希道所居。朱孝藏《梦窗词小笺》:“清华疑即希道。”梦窗集中有《婆罗门引·郭清华席上》、《绛都春·为郭清华内子寿》、《绛都春·往来清华池馆六年》、《喜迁莺·过希道家看牡丹》、《花心动·郭清华新轩》、《声声慢·饮郭园》诸作。 ⑧台杯:大小相套的一套杯子叫台杯。杨铁夫笺引《山堂肆考》:“世以水仙为金盏银台。”

【语译】

水仙的精灵像娇小婀娜的少女,雪白的脸只敷粉,不施胭脂,却偷偷地在额头抹上一晕黄色。鬓发边还斜插着翠鸟尾巴上的长羽毛。昨夜,庭院中十分寒冷,我在月光下与她相识。那时,我睡得正香,又苦于寒风凄紧。猛然我从梦中惊醒,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当您送来这曙光中的美色,一盆碧绿的水仙花时,我才知道夜间的花梦并非空穴来风,预兆是多么准确啊!

这幽独的花定是湘水女神变化而成的,她踩着轻盈的凌波步履,在这古岸云沙路上留下了千年的遗恨。她的身影出现在阶台间,那寒冷酝酿成的香气又与冰雪中梅花所藏的风韵难分。我将她置于熏炉旁,随即又移至枕畔与我相伴,这使我又能一眼看到绝色佳人垂下的青丝般的秀发。我想您在府上池馆中请人前来观赏时,一定是把大大小小的杯子全都斟满了美酒的罢。

【赏析】

友人送给作者一盆水仙,条件是即此赋词一首,算是“命题作文”罢。所以,本篇既是一首咏物词,又是应酬之作,作者在词中将这两者照应得恰到好处。

落笔未写友人馈赠,先写花之芳姿。将花比作一位娇小的“娉婷”少女;然所写之花又非实景,乃梦中之幻象,因而不妨视作前来入梦之花魂,水仙之精灵,而所写乃一场“花梦”,又要读到下文才知道,构思极为巧妙。“清铅素靥”,写花瓣,“铅”一本作“香”;“蜂黄暗偷晕”,写花蕊;“翠翘攲鬓”,写花叶;摹态传神。然后述与花相见,方知从“中庭”“月下”认而知之,写来如赵师雄罗浮梦中月下遇梅仙;而“冷”字又令人产生幽独佳人“天寒翠袖薄”的联想。“睡浓”“惊回”,说出以上所见只不过是梦境,而梦醒又因为“昨夜冷”“凄风紧”。“心未稳”,是说回想适才梦中艳遇,不知究为何兆,心中正疑惑不定。如此勾出送花事来以应验“花梦”,则意外得友人所送礼物之惊喜,自在不言之中。

过片因“花梦准”而想到花既有灵,必是神仙所化;又因花名“水仙”而指其为“湘娥”。上片既写过水仙之形态,下片则从其本生长于水边,今移来室内落笔。“凌波路”“古岸云沙”,即关合湘娥与水仙二者。望帝有遗恨而托为杜鹃,湘娥有遗恨则化作水仙,此又申述了上句之缘由。咏物而不沾滞于物,“清空”而不“质实”,是南宋后期姜夔、王沂孙等人咏物词的主要特色,以“质实丽密”见长的吴文英,却于此深得白石之妙。由远及近,以“临阶影”十字过渡,谓水仙之香气足可“乱”梅。然水仙之香清淡而梅花之香浓烈,故说梅时又借“冻”为由而曰“藏”。以花比花,目标还在于赞美水仙品格之高洁。接下来便写将花搬来室内,先置于炉畔,立即又移至枕边,处处回应夜冷风寒,竭力表现自己对水仙之珍重爱惜。“玉人垂绀鬒”,再一次以花拟人,将灯前的水仙花叶比喻佳人下垂的青青秀发。花是友人郭希道所送,后阕若不再提,便缺照应,意不周全;若再说送花,又与前阕重复,此是难题。然梦窗能举重若轻,用一“料”字,将词意轻轻推向友人居处作结,想像彼在“池馆”“唤赏”时,一杯一杯满引大白之愉悦情景,则平时二人交往之密切、旨趣之相投,以及此日因送花而深表感谢的心情,尽在其中了。全词结构缜密,语言隽丽,难得应酬之作,写得如此清新可喜。


浣 溪 沙

吴文英

门隔花深旧梦游① ,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② 。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注释】

①旧梦游:一作“梦旧游”,词意不同,详见“赏析”。 ②玉纤:女子的手。

【语译】

我终于回到了这无数次梦魂萦绕的地方,然而繁花掩映的庭院已被一道无情的大门所阻隔。夕阳默默无语地照耀着,归巢的燕子也像满含愁怨。晚风中似乎还可嗅到她纤指搴动帘钩时散发的馨香。

无声无息的柳絮纷纷飘坠,好像春天在落泪;夜空浮动的云影遮住了月光,仿佛月儿也害羞,这夜晚吹来的东风呵,怎么教人感到比秋天还要凄冷?

【赏析】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词家之有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梦窗词提要》)。将吴文英与李商隐并举,不仅在于他们皆以词藻富丽、笔意幽邃为工,更在于其诗其词往往皆由一己之感兴生发,着意表现一种特定时刻的特有感受;时过境迁,本事隐曲,则后人难以辨其端倪。这首小词用字并不隐晦,却写得“游思飘渺,缠绵往复”(陈洵《海绡说词》),意境朦胧幽曲,费人猜详。

首句即引起歧义。彊邨老人选编此本,首句如我们所引,而别本后三字多作“梦旧游”,语序的出入导致对词意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门隔花深梦旧游”,意思较为显豁,故后代评解此词者多从别本,将全篇解作“感梦怀人”之作,谓首点“梦”字,接两句写梦中所见。这样解说当然也于理可通,但不太像是梦窗词风格,倒仿佛是晏、欧的作品。因为吴文英擅长的是将片断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在时空的跳跃切换中体现意脉的灵动,而不是舒缓自然、近乎白描的手法。彊邨老人潜心词学数十年,于《梦窗词》用力尤深,反复笺校达四次之多,所定必为有据,故本书仍从原本作“旧梦游”。

所谓“旧梦游”,是指此地过去曾流连盘桓过一段时间,离开后心系魂牵,多次于梦中回到这里。如今真的回来了,却是“门隔花深”,咫尺天涯,仍不得与所思之人相见。陈洵《海绡说词》称“此篇全从张子澄‘别梦依依到谢家’一诗化出”,其实,张泌诗是写梦回故地,此则写人已回到梦魂屡归之旧地,却不得其门而入,意境上更深一层,倒与人面桃花诗意有些近似。故下接“夕阳”“归燕”以写怅然失落的感受。“无语”者,谓夕阳无一语相慰也。归燕怕也找不到旧巢了罢,要不,何以也如我之含“愁”呢?楼高珠帘或远望可见(杜诗有“落日在帘钩”句),则昔日佳人亲手卷帘垂帘之情景仿佛在目,而空气中似乎尚能闻到其纤纤玉手的芳香。此又拟想于虚处,与其《风入松》词“黄蜂频扑鞦韆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同一蹊径。陈洵评云:“梦字点出所见,惟夕阳、归燕,玉纤香动,则可闻而不可见矣。是真是幻,传神阿堵,门隔花深故也。”(《海绡说词》)所言甚是。

下片写失落之后的内心感受,程度上比上片更进一步。“落絮”二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絮落时,春将尽,以春拟人,故曰“堕泪”;杨花比泪,东坡词已有。此又借春说人,“无声”二字,非为状物,实因写情而设,有无此二字,情绪色彩全然不同。云影遮月,如伊人之“含羞”掩面,而“行云”二字,又语涉双关,追念之情,不难想像。后一句在时间上又自然从傍晚过渡到夜。总之,这两句的好处在于将人的主观情感赋予客观景物,使“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使情与景在多层次、多维度上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从而自然地引出“东风临夜冷于秋”的结句。陈廷焯云:“《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如吴梦窗之‘东风临夜冷于秋’,贺方回之‘行云可是渡江难’,皆耐人玩味。”(《白雨斋词话》)其实,这一句意象并非吴文英专利,隋薛道衡早有“月冷疑秋夜”(《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的诗句;唐韩偓《惜春》诗也说:“节过清明月似秋”,梦窗词或由此二诗化出。但我们读薛、韩诗,只感到诗思新巧,而读此词,则仿佛感到有一股悲凉之气袭人而来。这正是吴文英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功之处。


浣 溪 沙

吴文英

波面铜花冷不收① ,玉人垂钓理纤钩②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③ 。


【注释】

①铜花:铜镜,喻水波清澈。 ②纤钩:喻弯月的倒影。黄庭坚《浣溪沙》:“惊鱼错认月沉钩。” ③梧井:即井梧。

【语译】

池水像一面铜镜闪烁,被人遗忘在这清冷的夜晚;纤月倒影,仿佛美丽的仙女在垂钓,向水中投下了一弯鱼钩。空明的月光笼罩着池边的楼阁,夜风已送来阵阵秋天的凉意。

即将南飞的江燕呢喃软语,使我回想起在晓色中与你依依话别的情景;水面的红莲逐渐稀少,似乎又回到芳菲消歇的暮春时节。飒飒西风吹过,井畔梧桐树的叶子最先感到忧愁了。
首节 上一节 77/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