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76节
柳暝河桥,莺清台苑② ,短策频惹春香③ 。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④ 。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⑤ 。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⑥ 。 十年一梦凄凉⑦ ,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⑧ 。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注释】
①鹤江:即白鹤溪,在苏州西。葑门:一作封门,春秋时为吴国都城东门,在今苏州东南角。京,指杭州。 ②台苑:指姑苏台的苑圃。 ③策:马鞭。 ④温柔乡:汉成帝初幸赵合德,因她肌体极柔,称之为“温柔乡”。见《飞燕外传》。 ⑤壶箭:古代以铜壶盛水滴漏计时,壶中立箭标识时刻。 ⑥凌波:形容女子步履之轻盈,出曹植《洛神赋》。横塘,在苏州城西南。 ⑦十年一梦: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⑧罂:小口大腹的盛酒器。
【语译】
船停在杨柳掩映的河桥下时,天色已晚,姑苏台园林莺啼婉转。信马游去,鞭梢不时沾惹上春花的芳香。想当时,在这里泊船过夜,我便享受到那温柔乡中消魂的欢乐。吟诗填词,哪怕韵窄;对饮劝酒,不辞杯深。蜡花频剪,壶箭紧催,忙乱中度过了一夜。追忆我们一起游玩过的地方,青青的郊野上曾留下她轻盈的足迹,宽宽的横塘水中我们也曾一起泛舟荡桨。
十年过去了,往事如同一场美丽的幻梦,醒来时只剩下一片凄凉。就像西子湖畔的燕子随春归去,吴娃馆中的旧巢空寂荒芜。旧地重来,万千感慨湧上心头,我还像从前那样地大杯唤酒,以求一醉。溪声似雨,湍急地奔流着,激起岸边浪花,犹如发狂,随着几只归鸦,在一片苍茫暮色中飞过。想故人此刻在高楼上凭栏远眺,又是何人正为她指点着天边的芳草斜阳?
【赏析】
词为晚年重过苏州,追忆与苏州去姬的一段情缘而作。
上片由泊舟葑门,追叙往昔欢游情景,笔调纡缓,情味深长。首三句写骀荡春景,声、色、香俱出,宛如一幅妙手天成的游春画卷。接下点“泊”字,回溯“当时”情景。“词韵窄”,见其才高;“酒杯长”,见其兴浓;剪烛闻漏,觉春夜之匆匆也。“共追游处”三句,把视角由过去暗中变换到现在,为下文展开作了过渡。
下片抒写重来旧地的复杂情感。景随情移,音节也较上片紧促急迫得多。“十年一梦”虽实叙,或也顺便巧用了杜牧诗意。苏姬之去,可能使作者赢得薄倖之诮,也是难说的。大概事非得已,所以自己的心境是“凄凉”的,何况在苏杭都有类似的遭遇,“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连及杭州的爱情悲戏也一并牵扯在内。这样就只有举杯以浇愁闷了。虽“唤酒银罂”之事“依前”,与过去无异,但“重来万感”,心情却大不一样。故以下借景以写狂乱苍茫心绪,“溪雨”“岸花”,当喻指滩声浪花,否则与发端曰“晴”、结有“斜阳”牴牾。末了三句又笔落天外,将视角转到拟想中的“故人”身上。想当年两情欢好,词人必曾与伊登楼远望,为伊指点着天边的芳草斜阳,如今暌隔天涯,想必又有新人扮演着同样的故事,伊人可曾想起当初的情景,又怎知昔日凭栏共眺的我,正是今日芳草斜阳中的断肠游子呢?平淡写来,感慨遥深。
霜 叶 飞
吴文英
重 九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① ,香噀西风雨② 。纵玉勒③ 、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④ ?记醉踏南屏⑤ ,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⑥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小蟾斜影转东篱⑦ ,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⑧ 。惊飙从卷乌纱去⑨ 。漫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⑩ 。
【注释】
①荐:祭献。苏轼《书林逋诗后》诗:“一盏寒泉荐秋菊。” ②噀:喷。 ③纵:纵有;非放纵。玉勒:马衔头,指代马。 ④荒台:《南齐书》:“宋武帝为宋公,在彭城,九月九日登项羽戏马台,遂成故事。” ⑤南屏:杭州山名。《一统志》:“在钱塘县西南三里,峰峦耸秀,环立若屏。”西湖十景有“南屏晚钟”。 ⑥蛮素:白居易善歌舞的姬妾侍女小蛮、樊素。参见苏轼《青玉案》“小蛮”注。 ⑦小蟾:指上弦弯月。 ⑧白发、缘愁: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⑨“惊飙”句:用孟嘉重阳登龙山,风吹帽落事。参见刘克庄《贺新郎·九日》注。 ⑩“漫细将”数句:旧俗谓重阳佩茱萸可去邪辟恶。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语译】
离别的思绪似轻烟飘忽不定。触动我的心事了,当夕阳的余晖隐没在被霜染红的树林间。将数枝菊花插在半壶清凉的秋水中,阵阵香气还带着西风雨喷洒出来。纵然有骏马能像轻疾的鸟儿一样飞越,景象如此凄凉,还有谁会登高来这荒台上吊古呢?记得当年醉游南屏山的情景,她手执彩扇清歌,那哀怨的歌喉与寒蝉的悲啼共鸣,而我却酣醉倦梦,几乎忘却了还有为我歌舞的姬人在旁。
对旧时曾历、今又到来的重阳节,我姑且举起酒杯,只是笺纸已蒙灰,笔杆被虫蛀,翻检昔日词稿,忽忽经岁,未能成篇,如今仍懒得将它续完。不觉已弦月斜照,移向东篱,长夜寒冷,秋虫低语。我头上早已是斑斑白发了,那只是因为愁绪太多的缘故。疾风来时,就由它将我的纱帽卷走罢!何必拿着茱萸花仔细看了又看,只要相约明年此日,我们在山峦苍翠的高处再见好了。
【赏析】
重阳佳节,登高望远,历来是羁旅游子宣泄离愁别恨的好题目。然而此时的吴文英已是白发苍颜的老人,无复少年纵酒欢歌的心力与豪情,又兼漂泊日久,沧桑饱阅,感情色彩逐渐由浓烈而归于平淡。所以对此佳节,但觉往事如烟,前尘若梦,抚今追昔,唯增孤寂悲凉而已。全篇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兴无端、惝恍凄迷的心绪。
首句四字,有景有情,先定下全篇感物伤情的基调。“关心事”三字,则进一步沟通情与景。数句中许多景物,一一都紧扣时令。“斜阳”“霜树”,同是“红”色,“隐”字便耐人寻味。室中供菊,用“荐”字,犹言青梅荐酒,其珍重之情在焉。花香喷溢,接“西风雨”三字以暗示菊,则插壶之黄花亦似尚生长于园圃之中,可想见其迎风冒雨之姿。然后写登高,叙来语言婉曲;词说,纵有轻骑疾如飞鸟,不惧山高路阻,无奈景物凄凉如此,游客之中又有谁有兴致会来此吊古呢?写出独自登台,四顾茫茫之感。回忆前时游南屏山,情况与此日完全不同,当时乘醉听歌,怡然倦梦,迷糊中,唯闻一曲与寒蝉相杂,渐渐连身边之侍姬也都忘却,而今回想起来,往事亦同幻梦矣。
吴文英好用替字,已见“西风雨”代菊,“玉勒”代马,“彩扇”代歌,“蛮素”代歌女侍妾,下文之“小蟾”代弦月,都是。如“彩扇咽寒蝉”句,将视觉印象重叠于听觉感应之上,实由人们常以“舞裙歌扇”对举演化而来;歌声引起与“寒蝉”共“咽”的联想,扇影又映照出赏曲词人酒酣神倦时的矇眬醉眼,而执扇之歌女,使下文之“不知蛮素”有所着落。用一个词生发出形、声、色多种喻指,将多重意象糅合在一起,是吴文英词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句近拗晦,或其短处,然从中也体现出词人敏异于常人的艺术直觉和精于研炼的语言技巧。在这一点上,他与李商隐颇为相似。《四库提要》评梦窗词云:“词家之有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也。”就是就二人同精于研炼词句这一点而言的。不过,吴梦窗无玉溪生的飘逸神韵,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换头数句,由虚而实,转折顿挫。自“小蟾”句以下,处处与上阕照应。时间,由黄昏而入深夜;同词,则“东篱”对应“南屏”,又借出处(“采菊东篱下”)暗点“黄花”,“残蛩”“呼应”“寒蝉”;句式,则“早白发”两句与“纵玉勒”两句同呈波折;布局,则上阕结以对往昔的追忆,下阕即转为对未来的希冀。字面上环环相应,丝丝入扣,而内涵却步步着实,层层拓进。自从南宋张炎讥评“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词源》)以来,不少人随声附和,殊不知吴文英的“七宝楼台”在“眩人眼目”的外表背后,实在有非常繁复谨密的关榫构合,不是轻易可拆成片断的。结尾两句化用杜诗,又入虚境,以转为收,一气呵成。
宴 清 都
吴文英
连理海棠
绣幄鸳鸯柱,① ,红情密② ,腻云低护秦树③ 。芳根兼倚④ ,花梢钿合⑤ ,锦屏人妒。东风睡足交枝⑥ ,正梦枕、瑶钗燕股⑦ 。障滟蜡、满照欢丛⑧ ,嫠蟾冷落羞度⑨ 。 人间万感幽单,华清惯浴⑩ ,春盎风露。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11) 。凭谁为歌长恨(12) ?暗殿锁、秋灯夜语。叙旧期、不负春盟,红朝翠暮。
【注释】
①绣幄:刺绣的帷幕,喻海棠花叶。鸳鸯柱:喻连理的枝干。 ②红情:指花;“红情绿意”为形容花叶之惯用语。唐赵彦昭《奉和圣制立春日》诗:“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③秦树:指海棠。杨铁夫笺引《阅耕录》:“秦中有双株海棠,高数十丈,翛然在众花之上。” ④兼倚:并倚;一说“兼”通“鹣”,比翼鸟;谓如鹣之倚。 ⑤钿合:金花为饰之盒,有上下两扇,可相合,故称钿合。 ⑥睡足:《明皇杂录》:玄宗登沈香亭,召杨妃,杨妃酒醉未醒,侍儿扶至,玄宗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也。”苏轼《定惠院之东海棠》诗:“日暖风轻春睡足。” ⑦瑶钗燕股:喻海棠交枝;玉钗分双股如燕尾。 ⑧障滟蜡:谓手遮蜡烛以防风。欢丛:指连理海棠。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⑨嫠蟾:孤独的嫦娥。嫠,寡妇;嫦娥失夫,故谓。蟾,指月中蟾蜍。《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⑩华清:华清池,在陕西临潼南骊山西北麓,杨贵妃曾浴于此。 (11)“连鬟”三句:用玄宗宠幸杨妃事。 (12)长恨:白居易《长恨歌》,叙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语译】
远看那连理的海棠树,好像鸳鸯双柱支撑起一片锦绣帷幕,鲜红的花朵饱含深情,密密地绽放在枝头,惹得天上的湿云也低垂下来,轻轻地呵护在这高大的海棠树旁。那树的根部如比翼鸟似的相倚相并,花枝像金钿盒有两扇,能彼此密合,这真教独守空闺的人儿妒羡不已。东风轻拂,枝柯交并的海棠已经睡熟了罢,这头戴燕尾式双股玉钗的美人想必正倚在枕上做好梦。手遮油汪汪的红蜡烛来到树旁,遍照连理的花丛细细观赏,那海棠的娇艳使月宫里冷落孤单的嫦娥也羞惭得避了开去。
人世间千万人都感伤寂寞孤单,只有常被赐浴华清池的杨贵妃,像这风露中的海棠花,春意盎然。他们同衾共枕,一起度过温暖的春宵,心心相印,绾就了同心结,在她接受皇帝恩泽的时候。是谁作长歌写此绵绵不绝的憾恨呢?当西宫的殿门暗锁时,在秋夜的孤灯下,伤心人还在低语。他追叙着旧日的期约,但愿永不辜负春天的誓盟,能朝朝暮暮,倚红偎翠,像连理的海棠那样。
【赏析】
上片从连理海棠的形态入手。“绣幄”写花叶之繁盛如锦绣之帷幄,“鸳鸯柱”写连理之枝干如支撑“绣幄”的双柱。“红情密”,喻指花之多情,而又有同样多情的春云相护以作衬托。接下三句句式排偶,既以秾丽之笔再对所咏之物加以勾勒描绘,而物双人只,又以人之妒羡反衬花之盛美。“东风”二句引出太真醉卧故事,为下片专咏李、杨情事留下伏笔;而其后三句则以红烛高照之花丛与冷落羞度之孤月对比,为下片由乐及哀作了感情的过渡。换头一笔领起,直抒胸臆,所谓“空际转身”“掷笔天外”,是吴文英词惯用的手法。以下正面述李、杨事,既有赐浴华清池的宠幸,也有“连鬟并暖,同心共结”的深情,择字用语,处处着眼成双成对以切“连理”。而“暗殿”“秋灯”,又暗示了二人爱情的悲剧结局。结尾三句归结到所咏之物上,以花的连理幸福为喻,道出人的美好愿望,用十分耐人寻味的巧妙含蓄的笔调收束全篇。
全篇意在咏物而非怀古。然而作者利用花之连理形态和“海棠睡未足”这一典故,将历史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跟所咏之物紧紧绾合一起,大量运用了《长恨歌》诗句的意象。上片写花,暗含李、杨情事,下片写事,又处处关合海棠。海棠花的婀娜艳妍,固然是美人娇慵柔媚的写照,而连理枝的根连枝合,双株互倚,又正可用来表现如胶似漆、生死不渝的情爱。作者正是扣住这两点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至最后将李、杨二人的生死盟誓与连理海棠的红朝翠暮、永不分离融合在一起,直将海棠当作李、杨化身,仿佛他们的爱情世世代代寄托于海棠的连理枝头。全篇隽字艳词,浓墨重彩,极尽雕缋华丽之能事,然自有灵气运行于语意脉络之间,承合转折,灵活自如,使人但觉秾艳富丽之美,却无堆砌浮滑之弊,确是吴文英笔力饱满的上乘之作,故彊村老人盛赞此词曰:“濡染大笔何淋漓!”
齐 天 乐
吴文英
烟波桃叶西陵路① ,十年断魂潮尾。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凉飔乍起② ,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素骨凝冰③ ,柔葱蘸雪④ ,犹忆分瓜深意⑤ 。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⑥ ,漫沾残泪。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
【注释】
①桃叶:东晋王献之爱妾名,参见辛弃疾《祝英台近》“桃叶渡”注。西陵:杭州西湖之西泠和隔钱塘江的西兴(今属萧山市)皆别名西陵,此借指钱塘江分别的渡口。 ②飔:凉风。 ③素骨凝冰:形容其人洁白莹润如冰肌玉骨。 ④柔葱蘸雪:形容其人手指纤细白皙。方干《采连》诗:“指剥春葱腕似雪。” ⑤分瓜:也即“破瓜”,六朝俗体。“瓜”字分拆开来,像两个“八”字,以隐女子“二八年华”(十六岁);又俗有以女子破身为破瓜者,见《通俗编》。唐段成式《戏高侍郎》诗:“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谐“偶”)时。” ⑥湿行云:参见晏幾道《木兰花》“朝云”注。苏轼诗:“仙山灵雨湿行云。”又词中有“梦行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