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73节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① 。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燃竹② 。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尊酒③ ,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④ 。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⑤ 、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⑥ 。
【注释】
①瞰:俯视。 ②“欲暮”句: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③凭持尊酒:一作“凭持酒”,又作“凭谁持酒”。 ④歌眉舒绿:谓歌女舒其黛眉而唱;古以黛绿画眉,故谓。 ⑤奈:一作“禁”。 ⑥雁足:指书信。
【语译】
秋天,江上有雨,水绕着寒冷的沙滩奔流。我从高楼画阁上俯视。正独自生愁。烟雨江中穿蓑衣的渔人撒网的响声四散,惊起了我作诗的灵感,可又被一群群乱纷纷飞去的江鸥给搅了,再难续写出好句子来。我把冷漠的目光全投向这美如图画的景物上,从一片微茫之中,认出了隔岸云雾隐约的房屋,我想它多半是渔人的市集或樵夫的村落。天色将暮 时,处处晚炊竞相烧起竹子来了。
应该相信时间还没有让我的风流性情老去,我凭着手中一杯酒,来自我宽慰凄凉的心境和感受。有时,我策马往南郊出游,或经官渡泛舟江上,幸好还有眉开眼笑的歌女相随作伴。但只要匆匆地往远处望上一眼,便立即感到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愁绪挂在眼前的林木间。那该是因为难以忍受老朋友远在天边罢,我几乎把淮山都给望穿了,苦苦相思,却得不到他的一点音信。
【赏析】
这一首词写秋日凭高眺望和对旧游的思念,情景凄然落寞,当是被放逐淮楚期间所作。
在楼阁上俯视,眼前秋江展开一幅充满诗情的图画,这与词人当时处境的烦愁孤独形成了一种反差。词能写出这种双重性来。“愁独”二字,是心情的概括,又用“冷眼”重加渲染;而景物之奇妙,足“惊诗思”,恰如“图画”。描写景物亦同作画之有部署:先勾勒出秋江全貌,然后写水面渔人撒网,空中江鸥乱飞。再以后是从“隔岸微茫”中辨“认”出“云屋”来,于是推“想”其多半是“渔市樵村”,最后又添上傍晚时四起的炊烟。一丝不乱。“烟蓑”三句,真可称得上“秀句”,表面上是说“诗思”被“乱鸥”给搅了;实际上是说包括鸥鸟翻飞景象在内的诗一般的境界,非词句所能表达。柳宗元诗的句意,也借用得甚巧,把“秋江”“烟蓑”“渔市”等都联系了起来;柳诗“燃楚竹”,正好合词人所在之地;而柳之被贬谪,也恰似史之遭放逐的处境。
下片转作以抒情为主。过片“须信风流未老”,是承上片所写对景吟赏之兴会而来。情调上扬;“凭持尊酒,慰此凄凉心目”,则再下抑。接着又宕开,插三句另说平时也有游赏机会,且不乏“歌眉舒绿”,相随以助游兴,最后再折回到眼前,说望中之“闲愁”难耐。文势大起大落,波澜壮阔。“一鞭南陌”、“几篙官渡”、“歌眉舒绿”等,皆造语清俊秀奇,警迈机灵。“只匆匆”与“早觉”如连环相扣;写愁上心头,而曰“愁挂乔木”,不但说法新奇,且能令人拟想其“眺望”时望中所见,遂定睛出神之木然状态。“故人”属男属女不可知,难以凭末句中“相思”字样而定其必为婵娟恋人,只泛说“旧游”可也。
生 查 子
刘克庄
元夕戏陈敬叟①
繁灯夺霁华② ,戏鼓侵明发③ 。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④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注释】
①陈敬叟:字以庄,号月溪,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刘克庄《陈敬叟集序》:“敬叟诗才清拔,力量宏放,为旷达如列御寇、庄周;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草隶如张颠、李湖;乐府如温飞卿、韩致光。余每叹其所长,非复一事。为谷城黄子厚之甥,故其诗酷似云。” ②霁华:明月光。 ③明发:天明。《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④楼西月:一作“楼中月”。
【语译】
千万座彩灯掩盖了明月的光辉,百戏的锣鼓直闹个通宵。这一切风物景观都与往年所见一样,只是人到中年,情绪兴致与过去大不相同了。
对着明镜,随意淡扫蛾眉,懒得去浓妆艳抹;却向画楼西面的明月深深下拜,默默祈祷。等到游人散尽,市上喧声都已静寂,这便渐渐到了愁思难禁的时刻。
【赏析】
宋词中写“元夕”题材的为数不少,常常不离男女情事,因为元夕是青年男女邀约相会的好时光。此词题为“戏陈敬叟”,也是利用这种习俗来调侃友人的。词的作意是写陈敬叟其人,并不写元宵灯节本身。
自《楚辞》始,便有“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借男女情事说君臣亲疏、政治上的升沉得失。此词从一位人到中年的妇女角度,写元夕之夜的感受,以此来喻指其友人陈敬叟的现实境况,所以说“戏”。
头两句写灯火辉煌、鼓乐喧阗,是说元夕;三四句起,便只说人的感受:景况年年如此,“情味”已全然不同,因为人入“中年”,暗喻陈君怀才而已有迟暮之感。换头第五句“浅画镜中眉”,是说他却无意奉迎权贵,取悦当局,犹美人之不作盛妆打扮。唐代朱庆馀在临考试前,求有地位的张籍推荐自己,戏诗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借画眉之深浅是否时髦,说自己的诗文是否能合当权者的口味。词着重一“浅”字,正反其意而用,写出陈“为人旷达”的个性。但他又不甘于沉沦,内心里还是希冀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恰如小女子之拜月祷告,望能终遂心愿。写拜月,切合元夕之月圆。终至“人散市声收”,情侣不来,佳期又误。不免凄然惆怅,故曰“渐入愁时节”。此虽戏谑之词,却仍可觉出对友人处境的同情。
贺 新 郎
刘克庄
端 午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练衣纨扇① ,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② 。早已有、游人观渡③ 。老大逢场慵作戏④ ,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⑤ ,忆生平、既纫兰佩⑥ ,更怀椒糈⑦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⑧ 。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⑨ ,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释】
①练衣:白色的丝衣。 ②钗符:端午节避邪的五色巾。艾虎:《荆门记》:“(端)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③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④逢场作戏:《传灯录》:“(邓隐峰)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今多用为偶有机会,便凑凑热闹,游戏一会儿。 ⑤灵均:屈原。标致:风度。 ⑥纫兰佩:《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⑦怀椒糈:《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朱熹注:“椒,香物,所以降神。糈,精米,所以享神。” ⑧角黍:即粽子。屈原沉江,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裹以楝叶,缠以彩缕,使不为蛟龙所吞云。见《续齐谐记》。 ⑨把似:假如。
【语译】
庭院深深,榴花喷火吐霞。画帘高卷起,身穿白绸衣,手执团扇一把,午间的风给已暖热的天气带来阵阵凉爽。儿女们个个夸耀自己的手工精巧,做成新花式的避邪彩巾,用艾草编结出老虎的模样。早已有游人们在水边观看竞渡赛龙舟了。我年纪大了,偶尔遇到这种场面也懒得去参与游戏,就让岸上的那些年轻人去举旗击鼓争胜好了,我只看他们在雨点般溅洒的溪流中,在飞舞的浪花里戏耍。
屈原的风度气质真是高不可及啊!追想他在世的时候,既把兰花缝连起来佩带在身边;又怀藏着香料,备着精米用以敬神。谁能相信诗人的灵魂在千年之后,还在水底里贪食几只粽子呢?又传说这是因为蛟龙馋嘴,怕它发怒。假如屈原真能一直清醒到今天,我猜想还不如当年醉死了倒没有多大痛苦。这些话聊供一笑,就以此作为我对千古英灵的凭吊吧!
【赏析】
词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风光习俗,同时凭吊屈原,寄托自己对这位大诗人的敬仰之情。上片写节日的景物风俗,用以描绘;下片结合传说评说屈原,进行议论。
五月端午,石榴花开,这是季节有代表性的景物,所以词便从深院榴花争吐红巾说起。其时,气温已升高而未至酷热,“练衣纨扇”,帘开风爽,为人以惬意的感受。先写一般的时令气候特点,然后进而说到节日。写儿女们束巾结草,编制吉祥物的洋洋得意,游人前去观看龙舟竞渡的兴高采烈,以此衬托自己年岁“老大”、“慵”于逢场作戏、一任“年少”摇旗擂鼓、凌波争胜的旁观者姿态,使我们仿佛能见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词人的悠闲神情。
过片承赛舟竟渡事而述屈原,极为自然。先总出一赞语,称其“标致”之高,这就跟杜甫歌颂诸葛亮用“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起头差不多,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心情立即跃然纸上。接着二句概述其“生平”,又承“标致”二字,用虚笔点染,伟大诗人的一生品性操守,只用“纫兰佩”、“怀椒糈”这些有象征性的细事来表现,这比直说其高洁、忠贞等等蕴蓄有味得多。然后立即转述“千载后”的今天,把端午习俗联系起来:人们吃粽子,还将它投入水中祭奠诗人。“波底垂涎角黍”,是人们可笑的陋见浅识,作者有意与诗人生前“纫兰佩”、“怀椒糈”的高风亮节作对照,以落实“谁信”。再加一句“又说是、蛟馋龙怒”,粽子是用来喂蛟龙的,可见又说法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更有理由认为传言纯属无稽之谈了。这番话的真实用意,并不在讥讽习俗之迷信,而是藉此寄托自己对屈原的为人和他一生对理想的追求,千载少有人能真正理解的憾恨。因而末了更反过来说,要是屈原真能活到今天,他肯定要大失所望而痛苦万分的,相比之下,“当年醉死”倒还算是幸运的呢。南宋国势已日薄西山,人们犹浑浑噩噩,清醒如屈原者能不更“苦”吗?故杨慎云:“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己。”(《词品》)这段凭吊三闾大夫千古英灵的话,又妙在能庄而谐,忠义凛凛的愤恨之言,竟以聊供一笑的戏语出之。
贺 新 郎
刘克庄
九 日①
湛湛长空黑②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③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④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⑤ 。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