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72节
【赏析】
离别多年后,重回故地,到从前游冶处寻旧梦,谁知人去楼空,昔日的青楼女已经死了。词记此事,当是作者从荆汉赦回临安后所作。
前三句是寻访所见屋外景象。天色晴明,风和日丽,然“柳花如洒”,春光已晚。先就为花谢人亡布好局。再写室内所见,只用“锦瑟横床”四字,睹物怀人,茫然不胜华年追忆之情已在其中。“想”字以下,至上阕终,全用虚笔,是浮想中别后伊人的境况。分好几层来写:“泪痕尘影,凤弦常下”,从眼前闲置之琴瑟直接联想而来,写其离别忧伤和风尘抗脏之苦;“倦出犀帷”,再进一层,想像其恹恹少生趣之精神状态;“频梦见”,更于幻境中写幻境。《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所以借“王孙”一词以自指。白昼“倦出”,夜寐“频梦”,岂能不伤神劳形,“讳道”三句,即言其后果,点出“相思”;衣带渐宽,固是表现相思憔悴的传统意象,但因为加入细节描摹,又自铸词句,所以全无因袭痕迹;同时,自惊腰肢瘦损,也为下片闻说香消玉殒伏线。先近后远,由浅入深,层次井然。
上片只说燕子楼空,并不知佳人何在。故换头从“惆怅”说起,回忆昔年“南楼遥夜”之欢愉;记当时温馨亲昵情景,只“翠箔张灯,枕肩歌罢”八字已足,生动而简练。甜蜜的回忆,为促使自己再四处寻访,接三句即写再访;“又”“遍”“首”,用字斟酌,能表现内心愿望的强烈和情态的急切。“声价”一词,在这里作“下落”“消息”解,为切合其乐籍身份而用。岂料红颜薄命,“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眷念之人已随风飘去,用“东风”中“闲花”相比拟,关合词的发端,将人事与季节、景物交融在一起了。不说“人与闲花俱谢”,而说“恨”,令人能想见这位对自己一往情深、抱恨而终的女子命运的悲惨。末用崔徽故事,是自述心事,也可视作对对方临殁遗愿的拟想。
秋 霁
史达祖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① 。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② !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注释】
①南山:杭州西湖有南北二山,南山也叫南屏山。 ②脍鲈:用晋张翰思家事,参见辛弃疾《水龙吟》“鲈鱼堪脍”注。
【语译】
江水一片深蓝,我望着那疲惫的杨柳和含愁的莲荷,觉得它们也都有感于自己秋来即将凋零的颜色。破旧的楼阁凉气先已来到,陈年的帘幕空自悬挂到晚,大雁在征程中最怕那霜风过于猛烈。我盼着故乡家园的消息,深深地爱着它触目苍翠的南山景物。想一想家在京都的人中,有谁像我那样流落江汉,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却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异乡客呢?
又到岁晚季节了,我瘦棱棱的身影临风而怯,夜间听到秋声四起,吹破了周围的一片静寂。露水下时,蟋蟀在凄清的灯下、冷落的屋角悲鸣;我闲翻着书册,愁绪上涌,鬓发都变白了。年轻时那些杰出的朋友们都已隔断了交往。只有那可怜的地方,还无可奈何地牵动着我柔弱的内心,我神往那离别时采花相赠的南浦和剪梅寄远相慰的烟水畔的驿站。
【赏析】
词写流落江汉的寂寞悲愁和对故园旧游的怀念,无疑是史达祖被当局视作韩侂胄党而遭放逐后所作。
前六句写客居感秋。“江水”、“柳”、“荷”、“阁”、“帘”、“雁”,皆眼前景物;“倦”、“愁”、“共感”,“废”、“古”、“最嫌”,把形容客观状态和抒写主观情绪结合起来,给人以一片萧飒凄清的感受。“先凉”“空暮”,孤独寂寥之境况可想;“雁程”句,更是经长途跋涉、羁旅于异乡者,再也经不起政治打击的怯弱心态的象征。心念故园,盼望信息,其所深爱满目青青之南山,用以与江上倦愁秋色作对照,更见“上国”之人今作“江汉未归客”之可悲;用“谁是”反诘,增强了传情的力度。
过片“还又岁晚”接“未归”而下,进一步以“瘦骨临风”形容自己,作为主体,使“闻秋声”、听“蛩悲”都增添了浮想余地。被“吹动”的“岑寂”,不限于环境,也打破了心境的麻木静止状态。“清灯冷屋”,与前“废阁”“古帘”相应。寒夜无欢,闲翻书籍,看前人之成败荣枯,不觉忧从中来,感慨鬓发之早白。“俊游”,谓贤俊之辈,陆游诗云:“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此时早零落无闻。七字宕开,作一波折,结尾收回,说唯别恨与旧情难断,尚时时牵魂动魄耳;此所以“可怜”,亦所以令人“无奈”也。“苒苒魂惊”,形容神魂之不禁惊悸,真善于措词者。“采香南浦”,是送别事;“剪梅烟驿”是寄远事,皆应在前而置于最末,如此颠倒,便令句法夭矫多姿。
夜 合 花
史达祖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① ,自知愁染潘郎② 。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③ 。向消凝里④ ,梅开半面,情满徐妆⑤ 。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注释】
①“柳锁”二句:意谓柳不到莺魂,花归于蝶梦,即柳衰花尽季节。 ②潘郎:潘岳,用以自比。这里是“潘鬓”的意思。参见徐伸《二郎神》“潘鬓”注。 ③酥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奶油。 ④消凝:消魂凝神。 ⑤“梅开”二句:《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瞎)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语译】
杨柳未召回黄莺的精魂,春花还属于蝴蝶的幻梦,我已自知愁绪染白了双鬓。春寒尚深,轻衫未着,我先将泪滴偷偷地掩藏起来。回忆往事,心怯光阴飞逝,可春天早已悄悄地在窥看那细雨如酥的池塘了。在我黯然消魂、怅然凝神处,梅花将脸儿绽开了一半,她那徐妃的半面妆却有着无限的情思。
微风牵动我心中一缕柔情,它曾在她清歌旁惹起我的憾恨,也曾在烛光下与她的香气一起萦绕。姑娘的机杼能织出有祥瑞图案的锦缎来,为什么就不能织出鸳鸯呢?当初是人带朦胧醉意,月儿挂在墙头,谁又敢漫狂放肆呢?只是尽拣些闲言废话来讲,我们在花房里直到夜深,然后各自细想着这番相会的情景。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悲观地回忆了往年的一段未有结果的爱情经历。构思语言,比较新颖,但有些地方过于求巧,不免失之于晦。周济曾有微词云:“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又云:“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介存齐论词杂著》)指的可能就是这类词。评语近苛,却有见地。
发端以两个四字句作对仗,造句精丽工巧,词人琢刻打磨,大费心思。我们凭“锁”、“梦”二字,而知说的是柳未青、花未红而愁已先染霜鬓。“轻衫”二句,构思亦同,谓春衫未换,而惜春之泪己流。这以常情看,未免过于伤感,故须“将泪点偷藏”。然后用“念前事、怯流光”六字,交待出原因。虽说春之踪迹未显,然确已来临,这早从“酥雨池塘”中可以看出来了。“小雨润如酥”“池塘生春草”等诗意已融入其中。不说“人见”而说“春窥”,虚处落笔,巧妙含蓄,不减韩诗“草色遥看近却无”之实写。其时,未有桃杏,唯梅花已“开半面”,“情满徐妆”四字,不特写梅写人(自己和所思之人都已包括),主客观两兼,且善于化用典故,也极新颖别致。
过片说“柔肠”,即柔情,承上“情”字而来。由风细细引起情绵绵,又带出当时“歌边”“烛底”情景的追忆。这“曾在”二字的主语,是“风丝”,也是“柔肠”。“如何”句说出心中憾恨来;“未织鸳鸯”,是一篇的主旨。“人扶醉”以下是“当初”私下相会情况。“谁敢疏狂”,是自我辩白,也或含有后悔之意。宴散客归,月上墙头,夜深人静,相见于“花房”,本是织成鸳鸯的大好机缘,不料情怯木讷,竟把些“闲言”来久语不休,终至归去“各自思量”对方之真意,此时回想起来,不免自责愚蠢,辜负良宵,然亦正因为如此,此情此景就更难令人忘怀了。一结不俗。
玉 蝴 蝶
史达祖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① ,吟思又接愁边。漏初长、梦魂难禁,人渐老、风月俱寒。想幽欢,土花庭甃② ,虫网阑干。 无端。啼蛄搅夜③ ,恨随团扇④ ,苦近秋莲⑤ 。一笛当楼,谢娘悬泪立风前。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隔苍烟,楚香罗袖,谁伴婵娟?
【注释】
①短景:渐短的白昼。景,日影。 ②甃:砖筑的井垣。 ③蛄:蝼蛄,虫名,穴居土中而鸣。 ④恨随团扇:班婕妤《怨歌行序》:“婕妤初为孝成所宠,其后赵氏日盛,婕妤恐久见危,求供养太后长信宫,作纨扇诗以自悼焉。”“秋扇见捐”之成语出此。 ⑤苦近秋莲:莲心味苦,古乐府中常谐音“怜心”,以说男女相思之苦。唐李群玉《寄人》诗:“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语译】
傍晚一场雨并没有能摧垮宫苑中的树木,可怜尚有寒蝉拥抱着未飘零的叶子。秋天里白昼的阳光愈来愈短促了,我的诗思又与愁绪紧紧相连。更漏初起,秋夜正长,梦魂难禁其飞扬;人逐渐衰老,风月之兴,都早已冷却了。我遐想着从前我们幽会欢娱的地方,如今庭院井垣定已长满青苔,被蜘蛛网纵横遍布了。
真不知为何会是这样。她自恨命运如同被弃捐的团扇,苦涩的滋味又好比秋日的莲心。她听着悲哀的笛声,当楼而立,脸上淌着两行热泪。我在自己的家园里勉强地以吟诗饮酒逗留到晚,新来的大雁高飞远去,我也没有让它捎个信去问候。隔着一片苍茫暮霭,也不知现在有谁在陪伴着这位香飘罗袖的美丽的楚地姑娘。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当是作者回临安后,怀念他所眷恋的楚地女子。
词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眼前景象,中间自上片“想幽欢”至下片“立风前”,则是想像之中对方的境况。从时间上说,起言“晚雨”,结说“故园晚”“隔苍烟”;前写“凉蝉”,后有“新雁”,都彼此照应,可见是秋季的傍晚。从地点上说,发端提到“宫树”,后面又说“故园”和“隔”开了“楚香罗袖”,可知是指作者家园所在的临安。中间虚拟之景,也紧切时令特点,以夜景为主,又不局限于夜。
起三句写向晚凉蝉抱叶而唱,有自身华年迟暮、犹带愁吟咏的象征意味在。初闻漏声,难禁梦魂,引出思念旧情一段来。所谓“风月俱寒”,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慨。“幽欢”,是昔日事;“土花庭甃,虫网阑干”,则是揣想中的当前景。换头“无端”二字协韵,一顿,在虚景中再插入情语,表示对世事无常的怨尤。再五句拟想伊人相思寂寞之苦况。情怨心苦,临风落泪,写来体贴入微,凄惋动人。末以“诗酒”关合“吟思”,以“新雁”点明两地“远”“隔”。虽未传书致意,然心系楚女,眷眷关切之情仍绵绵不已。
八 归
史达祖
离别多年后,重回故地,到从前游冶处寻旧梦,谁知人去楼空,昔日的青楼女已经死了。词记此事,当是作者从荆汉赦回临安后所作。
前三句是寻访所见屋外景象。天色晴明,风和日丽,然“柳花如洒”,春光已晚。先就为花谢人亡布好局。再写室内所见,只用“锦瑟横床”四字,睹物怀人,茫然不胜华年追忆之情已在其中。“想”字以下,至上阕终,全用虚笔,是浮想中别后伊人的境况。分好几层来写:“泪痕尘影,凤弦常下”,从眼前闲置之琴瑟直接联想而来,写其离别忧伤和风尘抗脏之苦;“倦出犀帷”,再进一层,想像其恹恹少生趣之精神状态;“频梦见”,更于幻境中写幻境。《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所以借“王孙”一词以自指。白昼“倦出”,夜寐“频梦”,岂能不伤神劳形,“讳道”三句,即言其后果,点出“相思”;衣带渐宽,固是表现相思憔悴的传统意象,但因为加入细节描摹,又自铸词句,所以全无因袭痕迹;同时,自惊腰肢瘦损,也为下片闻说香消玉殒伏线。先近后远,由浅入深,层次井然。
上片只说燕子楼空,并不知佳人何在。故换头从“惆怅”说起,回忆昔年“南楼遥夜”之欢愉;记当时温馨亲昵情景,只“翠箔张灯,枕肩歌罢”八字已足,生动而简练。甜蜜的回忆,为促使自己再四处寻访,接三句即写再访;“又”“遍”“首”,用字斟酌,能表现内心愿望的强烈和情态的急切。“声价”一词,在这里作“下落”“消息”解,为切合其乐籍身份而用。岂料红颜薄命,“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眷念之人已随风飘去,用“东风”中“闲花”相比拟,关合词的发端,将人事与季节、景物交融在一起了。不说“人与闲花俱谢”,而说“恨”,令人能想见这位对自己一往情深、抱恨而终的女子命运的悲惨。末用崔徽故事,是自述心事,也可视作对对方临殁遗愿的拟想。
秋 霁
史达祖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① 。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② !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注释】
①南山:杭州西湖有南北二山,南山也叫南屏山。 ②脍鲈:用晋张翰思家事,参见辛弃疾《水龙吟》“鲈鱼堪脍”注。
【语译】
江水一片深蓝,我望着那疲惫的杨柳和含愁的莲荷,觉得它们也都有感于自己秋来即将凋零的颜色。破旧的楼阁凉气先已来到,陈年的帘幕空自悬挂到晚,大雁在征程中最怕那霜风过于猛烈。我盼着故乡家园的消息,深深地爱着它触目苍翠的南山景物。想一想家在京都的人中,有谁像我那样流落江汉,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却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异乡客呢?
又到岁晚季节了,我瘦棱棱的身影临风而怯,夜间听到秋声四起,吹破了周围的一片静寂。露水下时,蟋蟀在凄清的灯下、冷落的屋角悲鸣;我闲翻着书册,愁绪上涌,鬓发都变白了。年轻时那些杰出的朋友们都已隔断了交往。只有那可怜的地方,还无可奈何地牵动着我柔弱的内心,我神往那离别时采花相赠的南浦和剪梅寄远相慰的烟水畔的驿站。
【赏析】
词写流落江汉的寂寞悲愁和对故园旧游的怀念,无疑是史达祖被当局视作韩侂胄党而遭放逐后所作。
前六句写客居感秋。“江水”、“柳”、“荷”、“阁”、“帘”、“雁”,皆眼前景物;“倦”、“愁”、“共感”,“废”、“古”、“最嫌”,把形容客观状态和抒写主观情绪结合起来,给人以一片萧飒凄清的感受。“先凉”“空暮”,孤独寂寥之境况可想;“雁程”句,更是经长途跋涉、羁旅于异乡者,再也经不起政治打击的怯弱心态的象征。心念故园,盼望信息,其所深爱满目青青之南山,用以与江上倦愁秋色作对照,更见“上国”之人今作“江汉未归客”之可悲;用“谁是”反诘,增强了传情的力度。
过片“还又岁晚”接“未归”而下,进一步以“瘦骨临风”形容自己,作为主体,使“闻秋声”、听“蛩悲”都增添了浮想余地。被“吹动”的“岑寂”,不限于环境,也打破了心境的麻木静止状态。“清灯冷屋”,与前“废阁”“古帘”相应。寒夜无欢,闲翻书籍,看前人之成败荣枯,不觉忧从中来,感慨鬓发之早白。“俊游”,谓贤俊之辈,陆游诗云:“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此时早零落无闻。七字宕开,作一波折,结尾收回,说唯别恨与旧情难断,尚时时牵魂动魄耳;此所以“可怜”,亦所以令人“无奈”也。“苒苒魂惊”,形容神魂之不禁惊悸,真善于措词者。“采香南浦”,是送别事;“剪梅烟驿”是寄远事,皆应在前而置于最末,如此颠倒,便令句法夭矫多姿。
夜 合 花
史达祖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① ,自知愁染潘郎② 。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③ 。向消凝里④ ,梅开半面,情满徐妆⑤ 。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注释】
①“柳锁”二句:意谓柳不到莺魂,花归于蝶梦,即柳衰花尽季节。 ②潘郎:潘岳,用以自比。这里是“潘鬓”的意思。参见徐伸《二郎神》“潘鬓”注。 ③酥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奶油。 ④消凝:消魂凝神。 ⑤“梅开”二句:《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瞎)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语译】
杨柳未召回黄莺的精魂,春花还属于蝴蝶的幻梦,我已自知愁绪染白了双鬓。春寒尚深,轻衫未着,我先将泪滴偷偷地掩藏起来。回忆往事,心怯光阴飞逝,可春天早已悄悄地在窥看那细雨如酥的池塘了。在我黯然消魂、怅然凝神处,梅花将脸儿绽开了一半,她那徐妃的半面妆却有着无限的情思。
微风牵动我心中一缕柔情,它曾在她清歌旁惹起我的憾恨,也曾在烛光下与她的香气一起萦绕。姑娘的机杼能织出有祥瑞图案的锦缎来,为什么就不能织出鸳鸯呢?当初是人带朦胧醉意,月儿挂在墙头,谁又敢漫狂放肆呢?只是尽拣些闲言废话来讲,我们在花房里直到夜深,然后各自细想着这番相会的情景。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悲观地回忆了往年的一段未有结果的爱情经历。构思语言,比较新颖,但有些地方过于求巧,不免失之于晦。周济曾有微词云:“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又云:“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介存齐论词杂著》)指的可能就是这类词。评语近苛,却有见地。
发端以两个四字句作对仗,造句精丽工巧,词人琢刻打磨,大费心思。我们凭“锁”、“梦”二字,而知说的是柳未青、花未红而愁已先染霜鬓。“轻衫”二句,构思亦同,谓春衫未换,而惜春之泪己流。这以常情看,未免过于伤感,故须“将泪点偷藏”。然后用“念前事、怯流光”六字,交待出原因。虽说春之踪迹未显,然确已来临,这早从“酥雨池塘”中可以看出来了。“小雨润如酥”“池塘生春草”等诗意已融入其中。不说“人见”而说“春窥”,虚处落笔,巧妙含蓄,不减韩诗“草色遥看近却无”之实写。其时,未有桃杏,唯梅花已“开半面”,“情满徐妆”四字,不特写梅写人(自己和所思之人都已包括),主客观两兼,且善于化用典故,也极新颖别致。
过片说“柔肠”,即柔情,承上“情”字而来。由风细细引起情绵绵,又带出当时“歌边”“烛底”情景的追忆。这“曾在”二字的主语,是“风丝”,也是“柔肠”。“如何”句说出心中憾恨来;“未织鸳鸯”,是一篇的主旨。“人扶醉”以下是“当初”私下相会情况。“谁敢疏狂”,是自我辩白,也或含有后悔之意。宴散客归,月上墙头,夜深人静,相见于“花房”,本是织成鸳鸯的大好机缘,不料情怯木讷,竟把些“闲言”来久语不休,终至归去“各自思量”对方之真意,此时回想起来,不免自责愚蠢,辜负良宵,然亦正因为如此,此情此景就更难令人忘怀了。一结不俗。
玉 蝴 蝶
史达祖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① ,吟思又接愁边。漏初长、梦魂难禁,人渐老、风月俱寒。想幽欢,土花庭甃② ,虫网阑干。 无端。啼蛄搅夜③ ,恨随团扇④ ,苦近秋莲⑤ 。一笛当楼,谢娘悬泪立风前。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隔苍烟,楚香罗袖,谁伴婵娟?
【注释】
①短景:渐短的白昼。景,日影。 ②甃:砖筑的井垣。 ③蛄:蝼蛄,虫名,穴居土中而鸣。 ④恨随团扇:班婕妤《怨歌行序》:“婕妤初为孝成所宠,其后赵氏日盛,婕妤恐久见危,求供养太后长信宫,作纨扇诗以自悼焉。”“秋扇见捐”之成语出此。 ⑤苦近秋莲:莲心味苦,古乐府中常谐音“怜心”,以说男女相思之苦。唐李群玉《寄人》诗:“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语译】
傍晚一场雨并没有能摧垮宫苑中的树木,可怜尚有寒蝉拥抱着未飘零的叶子。秋天里白昼的阳光愈来愈短促了,我的诗思又与愁绪紧紧相连。更漏初起,秋夜正长,梦魂难禁其飞扬;人逐渐衰老,风月之兴,都早已冷却了。我遐想着从前我们幽会欢娱的地方,如今庭院井垣定已长满青苔,被蜘蛛网纵横遍布了。
真不知为何会是这样。她自恨命运如同被弃捐的团扇,苦涩的滋味又好比秋日的莲心。她听着悲哀的笛声,当楼而立,脸上淌着两行热泪。我在自己的家园里勉强地以吟诗饮酒逗留到晚,新来的大雁高飞远去,我也没有让它捎个信去问候。隔着一片苍茫暮霭,也不知现在有谁在陪伴着这位香飘罗袖的美丽的楚地姑娘。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当是作者回临安后,怀念他所眷恋的楚地女子。
词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眼前景象,中间自上片“想幽欢”至下片“立风前”,则是想像之中对方的境况。从时间上说,起言“晚雨”,结说“故园晚”“隔苍烟”;前写“凉蝉”,后有“新雁”,都彼此照应,可见是秋季的傍晚。从地点上说,发端提到“宫树”,后面又说“故园”和“隔”开了“楚香罗袖”,可知是指作者家园所在的临安。中间虚拟之景,也紧切时令特点,以夜景为主,又不局限于夜。
起三句写向晚凉蝉抱叶而唱,有自身华年迟暮、犹带愁吟咏的象征意味在。初闻漏声,难禁梦魂,引出思念旧情一段来。所谓“风月俱寒”,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慨。“幽欢”,是昔日事;“土花庭甃,虫网阑干”,则是揣想中的当前景。换头“无端”二字协韵,一顿,在虚景中再插入情语,表示对世事无常的怨尤。再五句拟想伊人相思寂寞之苦况。情怨心苦,临风落泪,写来体贴入微,凄惋动人。末以“诗酒”关合“吟思”,以“新雁”点明两地“远”“隔”。虽未传书致意,然心系楚女,眷眷关切之情仍绵绵不已。
八 归
史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