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70节
张 镃
促 织 儿
月洗高梧,露 幽草① ,宝钗楼外秋深② 。土花沿翠③ ,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释】
① :音团,露多貌。《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 兮。” ②宝钗楼:本咸阳古迹,这里借指临安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青苔。
【语译】
月光洗涤着高高的梧桐树,幽深的草上沾满了露水,宝钗楼外,秋天已经很深了。苔藓铺开一片翠绿,萤火虫飞落在墙角。我静听那带着寒意的叫声断断续续,细微的音调转换着,像是在哽咽似的凄惋悲戚。它急切地追求着伴侣,又苦苦地劝人勤织,催得布机上的织女自夜到晓心里好难受。
记得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曾喊人快拿灯来照,把水往洞穴里灌,又放轻脚步,随着叫声去找;任凭满身都披着月亮投下的花影,独个儿还追寻不休。捉到后就带到豪华的厅堂里让她们相斗以取乐。用象牙镂成小小的亭台作笼子,还用黄金装点起来。如今别提了,就让这虫儿在床下陪伴我凉夜里独自吟咏好了。
【赏析】
这首咏促织儿(蟋蟀)词是庆元二年(1196)与姜夔在张达可家会饮时同赋的,前姜夔《齐天乐》已有小序说明,可参看。姜词咏物,思路拓展,用笔空灵,处处寄托怨情;张词擅长描述,多用实写,并借题感叹童年欢乐的逝去。构思不同,各具特色。
前五句先写环境作所咏蟋蟀的背景。头两句大处着眼,与下文相比,是大环境。月光、露水、高梧、幽草,确是深秋季节“楼外”院中景象;一“洗”字、一“ ”字,写月华似水、草上露重,准确而富于表现力。借用宝钗楼之名,或因宋人邵博曾饯客于宝钗楼,为歌李白《忆秦娥》词(见《邵氏闻见后录》),而他们也正于会饮之际吟咏。“土花”二句,将目光移近蟋蟀常蛰居出没处,总不离幽僻角落,又以“萤火”作陪衬,渲染得所咏之物呼之欲出。然后正面写到主体,用“静听”二字领起,以虫之鸣声写虫;将声音比之为吟唱哀曲。“凄咽悲沉”,固形容虫声唧唧,但听者亦即作者之心情已于此微露。结三句为虫鸣作注。“争求侣”,则小虫亦似人之孤单;“殷勤”二句,就虫名“促织”顺便做一二句文章,非实事。
下半阕转换角度,一变而为追忆“儿时”,写当年捉蟋蟀、斗蟋蟀事,用心精细,别开生面。“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童心活泼,细节生动,非亲身经历过又善于描摹形容者不能道;其中“任满身花影”五字,尤神来之笔。张镃之重觅儿时旧梦,除了因幼年的他终日无忧无虑、充满乐趣外,还因为那时的家庭环境十分优越富裕;从他写将捕捉到的蟋蟀“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数语,可知其必出身于贵族大家(他是张俊的曾孙),所以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对昔日风月繁华的回忆。末了,折回到眼前,“今休说”三字,感慨无限,境况大异已不言而喻。随着夜来寒气一天天加深,“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七月》),而我常“孤吟”无“伴”,正不妨听其悲鸣而度此长夜。仍以应前之虫声作结,同时使今昔形成明显的反差。
宴 山 亭
张 镃
幽梦初回,重阴未开,晓色催成疏雨。竹槛气寒,蕙畹声摇① ,新绿暗通南浦。未有人行,才半启、回廊朱户。无绪。空望极霓旌② ,锦书难据。 苔径追忆曾游,念谁伴,秋千彩绳芳柱。犀奁黛卷③ ,凤枕云孤④ ,应也几番凝伫。怎得伊来,花雾绕、小堂深处。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注释】
①蕙畹声摇:谓兰蕙之圃因风雨而有声。古时田十二亩为畹。 ②霓旌:像旗旌般的云霓。宋玉《高唐赋》:“霓为旌,翠为盖。” ③卷:敛,收起来。 ④云:鬓云。
【语译】
我刚从美妙的睡梦中醒来,密布的阴云并没有散去,倒在黎明的天色中促成了一阵疏疏落落的雨。房前栅栏边的竹子送来寒气,园圃中的兰蕙有摆动的声音,新涨的绿水暗暗地通向送别的南浦。还未见有行人过路,我把回廊的朱红门才打开了一半,情绪消沉,徒然地遥望天边的云彩,看来她的情书是难以盼到了。
这条长满青苔的小路,记得我们曾来游过,我想现在又有谁再陪她在鞦韆架上抓着彩绳玩耍呢?她那犀角妆匣中的粉黛一定收了起来,绣凤枕头上也只是倚着她孤单的云鬓,她也总该不止一次地久立凝望,等待着心上人罢!怎么才能使她来到这儿,让她如花似雾的身影绕到小堂的幽深处呢?我要将她留住。一直到老,也不让她再回去。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词,写春天里想念远离的恋人。
词从早晨“幽梦初回”写起,虽未言何梦,但因后面说到相思,故可揣想他做的梦大概就是“好将幽梦恼襄王”之类的梦。下接五句,是醒后周围的环境。“重阴”、“疏雨”、“气寒”、“声摇”,借春寒时节的景物透露阴沉烦恼的心境,而以“新绿”象征性地暗示春日萌生的怀人思绪与愿望;故曰“暗通南浦”,取江淹《别赋》句意:“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于“未有人行”之时,独启朱户,是内心“无绪”不安所致,亦写忧思悄然。至“空望极”二句,始明述离人情怀。
过片承前,进而说步“苔径”而“追忆曾游”。“念”字以下四五句,想像恋人此日也必定寂寥。“鞦韆”句,又带出从前相伴欢愉之情。“犀奁黛卷”,是《诗·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凤枕云孤”,则可知未离之时,曾共枕席也;“几番凝伫”,是推己及彼,想像她自别后“应也”与我一样,在苦苦期盼重逢,句意一击两鸣。末了写自己内心的强烈愿望,望伊能来而不去,永远相守。白居易《花非花》诗(后人采其句式为词牌)云:“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词正用其意,故有“花雾绕”之语。这样,就与发端的“幽梦”首尾相应了。
绮 罗 香
史达祖
咏 春 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① 。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③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释】
①钿车:以金花为饰的车子。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 ②春潮晚急: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官渡:官府置船以渡行人处。 ③谢娘:唐宋时女子的泛称。眉妩:犹言眉妆,眉毛的式样;“妩”是妩媚义的引申。
【语译】
这雨让天变冷,使花朵遭欺凌,又带着烟雾,将杨柳围困住,它偷偷地在催促着千里春光趋向迟暮。整天里,总是昏昏暗暗、迷迷蒙蒙的,它仿佛满怀愁绪,想要飞飏而去,却还是坠落了下来。蝴蝶惊讶翅膀上的粉变得沉重了,只好在西园里暂时留宿;燕子却为泥土湿润融化而高兴,当它归来飞过南浦的时候。妨碍最大的是定了佳期的约会,那金花装饰着的车子因道路泥泞而到不了杜陵。
在沉沉雨云密布的江上,极目远望什么也看不清,春潮带着雨水,到傍晚时奔流得更加湍急了,而官家设置的渡口却难以找到。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恰似流泪的美人低低垂下的黛眉。靠近断岸站立,发现在绿水新生、绿叶新长的时节,正是落花漂荡、带着愁思流去的地方。还记得当初那个雨打梨花的晚上,我们把门关上,彼此共剪西窗下的蜡烛,在雨声中一直长谈到深夜。
【赏析】
史达祖擅长咏物,这首咏春雨词和后面两首咏燕、咏春雪词都是他的代表作。咏物而不言物名,是这种体裁常用的修辞方法;此词从头至尾没有一个“雨”字,却又句句写雨。在构思上,还虚拟离人相隔相望情节,作为主干,使前后内容得以连贯起来,也藉以寄情。
词用对句起,只“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八字,便将春雨画出,造句凝练。杜甫以“润物细无声”写春雨,此以“偷催春暮”写春雨,是立意角度不同;此承“欺花”、“困柳”而来,已为后文“落红带愁”生根。“尽日”二句,正面描绘。阴霾蔽空,春雨如烟,故望之“冥迷”;“欲飞还住”,是摹写雨丝轻飘之状,而“愁里”二字,拟人写雨,主客观两兼。李商隐《细雨成咏》:“稍稍落蝶粉,班班融燕泥。”已将蝶、燕对举。郑谷《赵璘郎中席上赋蝴蝶》:“微雨宿花房。”则为此词“蝶宿”二字之依据。又诗中写蝶,常连“西园”,李白《长干行》“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即是。燕“喜泥润”,因能啄而筑巢也。必曰“南浦”,是以代表离别之地作过渡,以引出下两句说人事。写蝶、燕,本为写人作陪衬。杜陵,在词中只是借用,是泛说游赏胜地,非实指。郑谷《寄献狄右丞》诗有“逐胜偷闲向杜陵”之句。由泛说雨能误却佳期,使情人不到,引出下片雨中怀远、两情相望不相闻来,由虚转实,而实处皆虚。
词起初写的是细雨,说到妨钿车、误佳约,雨意已浓,下半首其势犹来不止,境界也随之而扩大。“江上望极”,承“钿车不到”意而来,却是另叙,非前事之连续。我虽“望极”,终因江上“沉沉”而无所见。不但所思不可见,即欲渡江前往相访,亦“难寻官渡”。其中插入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而稍稍改变韦诗的用词,这样更好。官渡之难寻,当然是因为下着雨,能见度太差,而韦诗中本有“带雨”二字,却偏于“还被”之后该用“雨”字的地方省略掉了,不出“雨”字而说雨的技法,于此可见一斑。眉如远山或远山如眉的比喻,用在这里,也和情节发展及雨景自然相融合了。“谢娘”因不得与所欢相见而伤心,故曰“和泪”,而“和泪”也正为切雨中之景。“临断岸”二句,写花落随流水,关合前“春暮”,再出“愁”字,淋漓抒情。煞尾另是一种章法,用“记当日”将“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等句意带出,融入追叙,以点“春雨”;用回忆相处之美好时刻作结,推开一步,宕出远神。
双 双 燕
史达祖
咏 燕
过春社了① ,度帘幕中间② ,去年尘冷。差池欲住③ ,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④ ,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⑤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