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9节


换头如律绝诗章法中的“转”,也像文章的另起一段,不是词常见的过片法。用劝解语气叙起,则作者见春光正好而兴追念往事的情怀,自不言而喻。“身闲时序好”句,作放纵之笔,亦欲抑先扬法;“时序好”三字,总结前半所写。“且登临”的“且”字,照应“莫”字,仍是劝勉口吻,这就为末句暗启了门户。“旧游无处不堪寻”,说处处都能引起当年来游的美好回忆,是再放再扬。然后就此七字句中挑出三个字来重新组合,成相反的意思:“无寻处”,由此跌落,说唯“少年心”不可复得,语巧而极有思致。“往事”、“旧游”、“少年心”,步步相关,层层揭示,从赏心悦目的春景中引出一缕青春不再的忧伤。


唐 多 令

刘 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①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② ,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③ ,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

①南楼:即安远楼,参见姜夔《翠楼吟》小序。 ②黄鹤矶:在武昌西,上有黄鹤楼。 ③欲买桂花同载酒:意即“欲买桂花酒同载”。

【语译】

芦叶长满了汀洲,寒冷的沙滩上有清浅的江水在流。二十年了,我重新经过这南楼。船在柳荫下尚未系稳,过不了几天,却又到中秋时节了。

这黄鹤矶的断崖上,不知老朋友是否也曾到过。我面对旧有的江山,心中却全是新添的愁恨啊!我想买来桂花酒与你们一同携酒出游,只可惜已没有少年时代那种游兴了。

【赏析】

武昌黄鹤山上的安远楼建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的冬天。刘过第一次来此楼后,经二十年,又与同游者重到,此词即再游安远楼时所作,距楼之建成已二十余年。假设刘过初游在楼成的次年,当时他才三十三岁,则“重过南楼”赋此词时,已经五十三岁了。所以词中有青春已逝的感叹,武昌是南宋曾与金国交战过的前线,是当时的边塞要地,楼名安远,便与此有关。刘过是稼轩之客,曾以书抵时宰,陈恢复方略,不报,遂放浪湖海间,也是一位有过抱负的爱国词人。年轻时来游此楼,必满怀抗金复土之豪情,但无情的现实使他一再失望,壮志渐随岁月消磨,二十年过去了,“胡未灭,鬓先秋”,重来见江山依旧,家国之恨也必然会涌上心头。词中正交织着这些感情。

词的头两句,写江上景物,为矶头眺望所见,让人想到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的下半首:“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然后接一句“二十年重过南楼”点明主题,时间相隔之久,已为伤逝的结意伏笔。“柳下”三句,有人生如过客匆匆之感,船未系稳而不觉中秋又近,紧扣前句中一“过”字。中秋是团圆佳节,而往昔“故人”安在?唯山河破碎依然如故,凡此种种感触,都暗逗下片。

黄鹤山安远楼之西北,为黄鹤矶,黄鹤楼在焉;临江之山崖曰矶,“断”字状悬崖之壁立江中。点出宴集登临之地。下忽接“故人曾到否”五字,便有文章。此“故人”必当年曾与自己共论恢复之事的同道,比如稼轩那样的友人。何所据而云然呢?就在下一句“旧江山、浑是新愁”。“旧江山”,固然是“重过”的故地,但“江山”一词在传统意象中却往往与述家国之事、发大感慨相联系,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词)“如此江山坐付人”(陆游《剑门城北》诗)等等,其内涵不同于通常意义的“故地”。作者重游之日,正当韩侂胄对金采取轻率攻擊、兵败被杀或过此不久,南宋政局更江河日下之时,“浑是新愁”,似非泛泛而言,只是词中未作进一步发挥,说得比较含蓄罢了。结言欲与同游者载酒散愁而愁终不能散,因为时异当初、人非少年了。“欲买桂花同载酒”句,前后互文,即“桂花”与“酒”皆指桂花酒,为应前之“近中秋”;句法略同《琵琶行》之“主人下马客在船”,不应分割前后而解作“买花载酒”。末六字与前首结语字面相似,其内涵并不相同。


木 兰 花

严 仁

春  思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① ,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如月不欺人② ,明日归来君试看。


【注释】

①晴绿:指池水。 ②奁:梳妆镜匣。

【语译】

春风仿佛只是在园子的西头,在那里遍地开满了荠菜花,蝴蝶乱成一片。冰池上晴天碧绿的春水在阳光照射下空明澄澈。芳香弥漫的小路旁落红缤纷,花就快被吹尽了。

我心中的情意是那么的绵长,相形之下,飘在空中的游丝倒显得短了。终日为相思所折磨,系衣的罗带越来越宽松了。梳妆匣中的镜子团团如月,它是从来不会欺骗人的,不信等到回来的那一天你自己看好了。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闺相思情怀的词。

先描绘一幅暮春画图,作思妇活动的背景。上片四句中无一字写到人,但人独自步行园西,临池照影,穿径惜花之情态仿佛可想像。落笔便说唯园西有春风,背后道出平居寂寞,未觉春之所至,今特为遣愁而出,却又寻春较迟,所见小径落红,飘香殆尽,冰池春水,空自澄碧,但有荠菜花繁,蝶阵纷纷忙乱而已。李白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庐山瀑布;此用“照还空”三字写晴光下澈、春水空明之状,是柳宗元《小石潭记》意境。

写过环境氛围,自然转入抒情。但过片时换头一句仍通过“意”与“游丝”之长短比较,跟前半之写春景牵连起来。“翻恨游丝短”者,实非因游丝短而真恨,乃自恨情意之绵长,致使“尽日相思”,痛苦无穷,如古诗所谓“衣带日以宽”也。又因带缓人瘦,遂开奁对镜窥看,于是自怜为伊憔悴,更欲将此番相思苦情告诉对方。镜“不欺人”,不知君亦能不欺否?我之眷眷情深,明镜可鉴,君若不信,不妨归来自验。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长相思》:“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词之结语,也正隐括此意。


风 入 松

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泠路① ,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注释】

①玉骢:白马。西泠:西湖桥名,在孤山西麓与栖霞岭之间,相传为苏小小结同心处。“西泠”,有的本子作“西湖”,与上句复字。

【语译】

一个春天总要为买歌笑花费不少钱,我天天都在湖边饮酒。我的白马已熟识了这条通往西泠桥的道路,它神气十足地嘶叫着跑过卖酒的楼前。在红杏的香气中到处都在吹箫击鼓,在绿杨的影子里不断地有秋千荡起。

暖风在十里长堤上吹拂,那正是美丽的姑娘们出游的天气。她们乌云般的鬓发上都压着偏向一边的花朵。当画船载送着那浓浓的春意回去后,余情都交付给这烟濛濛的湖水了。我明天还要带着残留的酒意再来,到这儿寻找她们一路遗落的花钿。

【赏析】

林升《题临安邸》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尖锐地讽刺南宋君臣偏安江南,上层社会终日沉溺于酒宴歌舞的逸乐生活。此词所反映的正是当时西湖的这种情景;所不同的是这位填词的淳熙太学生,并非清醒地对此有所讥刺,恰恰相反,他自己便完全陶醉在这种生活之中,我们正不必因为词写得风光绮丽、颇有情致,便讳言这一点。

起头两句总说自己及春行乐的放浪生活。“买花”的“花”,在这里非指“红杏”之类,虽则陆游曾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俞平伯以为“买花”于“买春”(指买酒)相近,“宋时酒肆有歌女侑酒,‘买花’或兼有此意”。(见《唐宋词选释》)是的,“花”在诗词中指代歌妓舞女者并不少见,这里指的就是花钱去买女子的歌笑。“玉骢”二句,是对上两句作具体描述。“惯识”扣紧“日日”;“沽酒”扣紧“醉”字。西泠桥在湖之西北角,由断桥经白堤沿孤山前北转可到,这一带及栖霞岭南麓,在南宋是“花遮柳护,凤楼龙阁”的极繁华地段。“骄嘶”,借马之春风得意神态写人。“红杏”二句,写沿湖所闻所见,以明丽的对仗句画出春日西湖游乐图景,写得有声有色。

换头二句不作承、转,直与上片连成一气,仍是游乐图的一部分;只是在“箫鼓”、“鞦韆”泛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临安(杭州)便是南宋的长安,西湖的盛况何减天宝年间的曲江。十里湖光,暖风薰人,正贵族妇女们出游的好天气。只用写细节的“花压鬓云偏”五字一点染,群芳之争艳斗妍景象,便不难想像出来。然后写到日暮游人散去。说“画船归去”不是就可以了吗?何以还要加上“载取春”三字呢?难道春是画船能载走的吗?看下句便明白了,原来“春”与“情”同用,说的只是游人内心涌动着的“春情”“春心”;游湖虽毕,归去后自另有一番寻欢作乐。于是临去的留连只得交付给西湖了。“湖水湖烟”,平平常常的四个字,写湖上日暮客归后之静寂空旷情景如见。写游人暮归,实亦包括了自己。

陈廷焯云:“结二句余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白雨斋词话》)关于此词结语,周密《武林旧事》还有一段记载云:“一日,御舟经断桥。桥旁有小酒肆,颇雅洁,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光尧(宋高宗,其时为太上皇)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云(词同上,唯末二句作‘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上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授官)云。”如果记载可信的话,那就是说,此词得到了当时太上皇的赏识,俞国宝还因此得脱却短褐,换上官袍。这倒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词从内容到格调,都应该会合乎赵构口味的。其次,“重扶残醉”乃“御笔”改定,原作是“重携残酒”,酒须自携而且还是喝剩下的,在太上皇看来,这太“儒酸”了。今人对此或稍有异议,以为原作“另有一种意境,未必不工”,甚至还有人认为“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唐宋词鉴赏辞典》一七九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清寒潇洒”,不免溢美;“忘情山水”,也对不上号。常来湖上费钱买花,醉赏丽人姿色,又欲再“寻陌上花钿”的人,怕不像是“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的高人罢。从全篇艺术风格的统一和谐而论,我以为改文还是胜过原作的。


满 庭 芳
首节 上一节 69/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