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8节


【赏析】

这是继《踏莎行》“丁未元日,至江陵,江上感梦”之后,次日所作。以“北望淮楚”四字,隐说其“道金陵”时对合肥的思念。调名《杏花天影》,为白石所创。词调中原有《杏花天》,格式比此调少了“待去”、“日暮”两个二字句,则“影”字是“依旧调作新腔”“殆谓不尽相合,略存其影”(夏师校语)的意思。

首句写拂水之垂杨如绿丝带,自然非年初所能见之景,其实它是被次句“想”字所管的,是想像中当年的桃叶唤渡时的景象。水名“鸳鸯浦”,虽监利(今属湖北)实有其地名,但在此只是取其“鸳鸯”二字而借指金陵的江湾别浦,以暗示男女的情爱和离别。桃叶已见被比喻所思合肥之人,而其事则出在金陵,所以“道金陵”时,借思古以寄旧情。“又将”句转入眼前所见。柳叶初生如眼,称“柳眼”,愁中所见,故曰“愁眼”,用此二字,暗示“北望淮楚”。“与春风”,点时令,又说一怀愁绪唯付之老天而已。“待去”,一顿;“倚兰桡”,踌躇未决之状;“更少驻”,终至不忍即去而作暂留。心态之变化,层次分明。

过片“金陵路”,点地点,“莺吟燕舞”,非指自然景物甚明,因为在正月初是见不到这些的,它是借指六朝古都繁华,有众多的歌女舞姬。以他人行乐盛况反衬自己内心“最苦”,是除却合肥之人再也没有谁能使自己动心的了。此刻怀人心绪无人知晓,而偏说“算潮水知”,亦诗词惯用之法,写出无可奈何来。“满汀芳草”亦是虚写,乃由目睹江中汀洲而推想其将来之景象。“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纵芳草满汀洲,我欲归去而“不成”,此所以“最苦”也。末三句转出江头日暮,此行知向何方情状,前路茫茫之感,“北望”怅怅之慨,自不待多言。


一 萼 红

姜 夔

丙午人日① ,余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② 。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着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③ ,乱湘流入麓山④ 。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⑤ ,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注释】

①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人日:正月初七。 ②长沙别驾:指湖南潭州通判萧德藻。别驾是宋代通判的别称。 ③定王台:汉长沙定王刘发筑台以望母,在长沙的东面。 ④乱:横渡。麓山:一名岳麓山,在长沙西南,隔湘江六里,因为是衡山的脚,所以叫岳麓。 ⑤黏鸡、簇燕:人日和立春的风俗。《荆楚岁时记》:“人日贴画鸡于户,悬苇索其上,插符于旁,百鬼畏之。”《武林旧事》:“春前一日,后苑办造春盘,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工巧。”犹今之冷盘雕花。

【语译】

在古老的城墙下,官府种下了多少梅花呀,它红色的花萼尚小,还不能摘来插在鬓发上呢。池面上冰未解冻,墙角间雪已久积,而那彤云看上去还是那样阴沉沉的。青翠的藤蔓与小路两旁的竹林都显得十分悠闲,渐渐地人们的笑语声惊起了睡在水边沙滩上的飞禽。山野人所生活的林泉,古时定王所筑的台榭,呼唤友人们一道去登临游览。

南去北来,究竟为何事如此苦苦奔忙呢?我荡舟漂泊于湘云楚水之间,极目而远望,只感到内心阵阵的伤痛。又到了朱红门上粘贴画鸡、金色的盘子里置放巧制而成的燕子的时候了,我徒然地叹息四季转换竟如此之快啊!还记得我与你曾一起参加了西楼上风雅的集会,想必如今杨柳还依然袅袅地垂下千万缕金线罢!等到我骑马回到你的身边时,只怕春天已经迟暮了。

【赏析】

从序文看,似乎此词的内容是记游,其实,只有上片写游赏景物,至下片则全在怀人,即写序文中“兴尽悲来”的“悲”。夏师考合肥词事云:“合肥巷陌多柳,屡见于白石诗词”“白石客合肥……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又笺此词云:“集中怀念合肥各词,多托兴梅柳,此词以梅起柳结……疑亦为合肥人作。”其说有众多词作足证,可深信无疑。

上片记游,与序文互为补充而各不相犯。如序文写官梅尚小之状,描绘甚细,而词中仅“红萼未宜簪”五字;序中“着屐苍苔细石间”之类过程是词不写者,而词中状冰封雪积及“渐笑语惊起卧沙禽”细节,亦为序中所无。序云“有卢橘(即枇杷)幽篁,一径深曲”,而词未言“卢橘”而添“翠藤”,谓其与“穿径竹”“共闲”,如此等等。

过片“南去北来何事”,从承“登临”说,是写眺望所感;从领起下片说,又顿成伤离别的恨语。“荡湘云楚水”,即序文“乱湘流”云云,楚湘云水,足以令人生斑竹泪、巫山梦之幽思,则“目极”必言遥望淮楚旧地无疑,故接以“伤心”二字。“朱门”二句,点“人日”时令,亦借人家风俗乐事,自叹羁旅落寞,兴“时序侵寻”、往事如烟之悲感,亦属自然而然。下一“空”字,说叹亦无益,更增用情深度。“记曾”二句,转入往事回忆,怀人之旨于此揭明。“西楼雅集”之时,其人必在席上弦歌娱客,与作者彼此倾慕,结下情缘,故曰“共”;其时又必在合肥巷陌正柳垂金线之春日,故接说“想”如今柳色“还”当如此。结二句顺柳色而说将来,纵能再到,只怕已“春深”柳絮飞尽了。对世间人事变迁难料之忧思愁绪,全在不言之中。


霓裳中序第一

姜 夔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① ,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② 。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③ ,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④ ,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⑤ ;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⑥ 。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⑦ ,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⑧ 。流光过隙,叹杏梁⑨ 、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⑩ 。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11) ,漫暗水、涓涓溜碧(12) 。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13) !


【注释】

①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祝融: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 ②《黄帝盐》:古乐府中的羯鼓遗曲。“盐”通“艳”,曲名,如乐府有《昔昔盐》。《苏合香》:唐乐《大曲》共四曲,中有《苏合香》;又谓属软舞曲。 ③商调:夷则商俗名商调,商七调之一。《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盛唐宫廷乐曲。十八阕:《霓裳曲》共三十六遍(片、段),二遍为一阕,合十八阕。 ④沈氏《乐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谓《霓裳曲》是道调,其实是商调,沈氏误记,白石偶失考耳。 ⑤乐天诗云“散序六阕”: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六奏”谓“六遍”,合三阕;白石谓“此特两阕”,有所不同。 ⑥作中序一阕:《霓党》全曲分三大段:(一)散序;(二)中序;(三)破。每大段中有若干阕,从调名看,知是取此曲“中序”之第一阕曲子来填词的。 ⑦亭皋:水边的平地。 ⑧索:束置。 ⑨杏梁:屋梁之美称。司马相如《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 ⑩“一帘”二句: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11)坠红:杜甫《秋兴》诗:“露冷莲房坠粉红。” (12)暗水涓涓溜碧:杜甫《夜宴左氏庄》诗:“暗水流花径。” (13)醉卧酒垆侧:《世说新语·任诞》:“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卧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语译】

我站在平坦的江岸上远望天边,水中的红莲已纷纷凋零,而我却还不能回去。体弱多病,总也没有气力,何况已到了团扇渐渐弃置不用、绢衣开始脱却不穿的时候了呢。光阴在飞快地流逝。叹息屋梁上的双燕也像留不住的客人即将南飞了。我心上人在哪里呢?淡淡的月光映在帘子上,仿佛还照见她的芳容倩影。

周围是一片寂静,蟋蟀在墙下乱叫,触动我的愁绪像一层帷幕笼罩心头。我深深回想年轻时代,曾四处漫游,在悲笛声中,度关山,伤离别;在杨柳树下的巷陌曲坊里,有过难忘的时刻。她像无声飘落的红莲信息杳然,而空有一片缓缓的绿水在暗暗地流淌。我已长久地过着飘零的生活,如今还有什么心情,像当年那样喝醉了酒,便在她身边的酒垆旁躺下睡觉呢!

【赏析】

序文除说明此词是淳熙十三年(1186)在长沙所作外,主要交待创此词调的缘起;词并非写“登祝融”的经过或登高所见所感。序文所述与词的内容无涉,有关的只有词的情调是“怨抑”的。它仍是一首怀人之作,怀念的对象也还是合肥的旧恋人。

词以水边远望发端,以“江莲”之“乱落”联想到所思之人也会青春凋谢,因而感叹羁游未息,欲归不得。客怀易愁,致多病无力,“况纨扇”二句,翻进一层,说何况暑退凉至,不觉又到悲秋季节。同时,借纨扇见捐,罗衣不用的传统意象,暗示因离别而两情断绝。场景由外转内,渐写到客居环境的寂寥。“流光过隙”的感慨由莲落扇疏而生,引出“叹”字。秋既至而燕将南归,故曰“如客”,但我也是异乡之客,却淹留不归;待燕子双双去后,自己必更孤独,思念之情因此而切,不由得不悲叹“人何在”了。“一帘”二句,用杜甫梦李白诗意,以景语作答,写得幽思如见,境况凄凉。

换头承上写“幽寂”之境,以“乱蛩吟壁”之声烘托寂静,又写闻者之悲感。“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杜甫《促织》)客子的“清愁”因此而“动”。以庾信自况,其《齐天乐》咏蟋蟀词已有“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似织”,谓愁绪密集;李白《菩萨蛮》有“平林漠漠烟如织”句,是写景,此进而用以写心态。因动愁而启“沉思”三句。夏师考合肥词事云:“白石少年行踪,历历可考。唯淳熙三年丙申(1176)至十三年丙午(1186)十载中,缺略不详;淳熙三年尝过扬州,作《扬州慢》,疑来往江淮间,即在其时,时白石约二三十岁;《霓裳中序第一》所云‘年少浪迹’或即指此。”所考甚确。“笛里关山”,用杜甫《洗兵行》“三年笛里关山月”意写“浪迹”;《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又正好与“柳下坊陌”互为阐发,可知所“沉思”之事,正是年少浪迹江淮,在合肥柳下曲坊结下一段情缘,终又伤离别也。“坠红”直指代伊人,回应前“乱落江莲”,又化用杜甫诗(词中用杜诗意,凡四五次)而出新意。“漫”,空也;“暗水”,眼前所见,应发端“亭皋”二字,借景语寓人分两地,音信隔断,而旧情仍似花底暗水、涓涓长流不绝也。末以阮籍醉卧酒家妇侧事,自喻当年初遇,两情之纯洁美好、无所拘忌,如今因“飘零久”而已无此年少之风流逸兴。格高情怨,余韵悠长。


小 重 山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栏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① ,迟迟日② ,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释】

①碎鸣禽: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②迟迟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语译】

柳色浓暗,花光明媚,春已深了。小栏杆里的红芍药已抽出玉簪似的尖芽来了。雨后和风柔软,鸟儿啼声细碎,缓缓运行的春日,还带着一分阴霾。

过去了的事情就别再去多想了,趁着人有闲暇,季节又大好,不妨登山临水游赏一番。旧时所游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值得重新来寻找的,无处可寻找的,只有那年轻时的心情了。

【赏析】

这首小词描写春景,同时抒发往昔少年欢乐难再的惆怅心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词意清俊婉丽。

“柳暗花明”,先为“春事深”写照,然说得笼统,是概写;“小栏红芍药,已抽簪”,则进一步再作更具体的描绘,是细写、特写。以“簪”指代芍药花的苞芽,善于状物。“雨余风软”,气候令人感到舒适,却是春天的特点。在目接身受之后,再写耳闻:“碎鸣禽”。“碎”字,义近乎“繁”。或以为禽声可言碎,“但鸣禽曰碎,于理不通,殊为意病”(陈霆《渚山堂词话》)。其实,诗词之修辞特殊,往往有别于常语,无关理也;此句意境甚佳,不足为病。“迟迟日,犹带一分阴”,摹写春日半阴晴景象如画。
首节 上一节 68/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