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7节
【赏析】
《暗香》《疏影》,这两首咏梅词是颇能代表姜夔艺术技巧、风格的名篇佳作。好的咏物词,固然要善于状物,还往往必不可少的要用事,但通过咏物来寄情寓兴,仍是作品的灵魂。以白石的生活经历而论,他早年在合肥有过一段难忘的恋情,是最宜于借咏梅题材来寄寓和发挥的,因为梅、柳与那段经历有特殊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在《一萼红》词中已说过了,可参看。这一年白石最后一次去合肥,所眷恋之人已远移他地,断绝了重逢的可能。白石辞别石湖南归前,范成大以青衣小红相赠,就有慰其寂寥之意。从这两首词中所表露的情绪来印证,是完全能够契合的。当然,词是应范成大“索句”而作的,其寓意自然不比也不要像直接写怀人词那样明显。
起笔明点,前五句是对“旧时”情景的追忆。月、梅、笛三者,在传统意象中彼此相关,笛曲有《梅花落》之名,故李白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此笛曲多述离情,正合追念之意。又贺铸《浣溪沙》词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都是构想前事的依据。月下梅边吹笛,说自己当时兴致之高;玉人冒寒攀折,写伊人对自己用情之深,都景象历历而愁思惘然。“何逊”四句,转到“而今”境况。以何逊自比,是因杜甫曾说过自己像何逊那样见官梅而“动诗兴”,但这里是反其意而用,说自己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已无昔日咏春风早梅的心情了。何逊不但写过《咏春风诗》《咏早梅诗》,传说中还提到他“后居洛(此大误,洛阳当时属北朝,是不可能去居住的),思梅花”,老想着要再往扬州。(见宋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苏注)这样,白石用以自况,就更切合其怀念旧游的心情了。“但怪得”紧承“都忘却”,说时间本已使自己的心境渐趋平淡,不料梅香入席,又勾起我欲忘却之往事,此所以“怪”梅多事,又所以再操春风词笔作此咏梅词也。
过片紧承前阕结语而下,“江国”,即指“瑶席”之所在地。其时,“夜雪”初飞,故四围“寂寂”对此景况,本易兴怀人之思,况寒香袭室,又令人念及当年吹笛攀梅情事,故拟效古时陆凯寄范晔诗所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无奈“路遥”雪积,此情难托,唯“叹”息而已。这又是古诗“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的意思。“翠尊易泣”,切“瑶席”,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红萼无言”,切“疏花”,所谓“泪眼问花花不语”也。“耿相忆”三字,点明寄托。“长记”二句,再追忆当年赏梅事,以应发端。或以为“曾携手处”即接着说出的“西湖”,这是误会;同时也是有人以为说此词是怀念合肥旧游不免“穿凿”的缘故。关键是对“千树压、西湖澄碧”的解说。这七个字不是说孤山的千树梅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上,而是说“曾携手处”的“千树”梅花足可“压”倒闻名于世的西湖之梅。合肥多梅,所谓“古城阴,有官梅几许”(《一萼红》)。这“压”字,是技压群芳的“压”;与前面“竹外疏花”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句一样,这里的“压”字用法也取意于该诗:“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所以它只是对旧游处梅花盛景的赞美,而不是回忆与人在西湖上携手赏梅。末两句,又再回到今天,见眼前梅花“片片吹尽”而叹息“几时见得”当年所见之景象;也即对玉人已去、良辰难再的悲观。句法拟周邦彦《六丑》:“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疏 影
姜 夔
苔枝缀玉①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②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③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④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⑤ 。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⑥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⑦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⑧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⑨ 。
【注释】
①苔枝:梅树中有一种叫苔梅,枝间苔藓甚厚或垂下苔须数寸,花极香。 ②翠禽: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松林中见素衣美人,又有一绿衣童子歌笑戏舞。“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见托名柳宗元《龙城录》。 ③倚修竹: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④昭君:咏梅以昭君相拟者,唐王建《塞上咏梅》诗云:“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宋胡铨亦有“春风自识明妃面”之句。 ⑤“想佩环”二句:杜甫《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⑥深宫旧事:指效寿阳公主梅花妆事。参见欧阳修《诉衷情》“梅妆”注。蛾绿:黛眉。 ⑦金屋:见周邦彦《风流子》“金屋”注。 ⑧玉龙:指笛,谓玉笛声似龙吟。 ⑨恁时:那时。末句言梅已入画。
【语译】
这梅树长着苔藓的枝丫上,点缀着美玉般的花朵,有绿色羽毛的小鸟,跟它一同栖宿在枝头上。我客居中与它相逢,在黄昏时分,篱笆旁边,它像一位绝色佳人默默无语地独自倚在高高的竹林下。王昭君不习惯远涉沙漠去往异邦,心里暗暗地思念着江南江北的景物。我想这幽独的花朵,一定是她在月夜里响着佩环归来的芳魂幻化而成的。
我还记得从前在深宫里发生的事:那位美丽的公主恰好睡着了,梅花悄悄地飞近她的黛眉,落在额上。切不必像春风那样不管这美好的花枝,真该早早安排好金屋,将这美人珍藏起来。可还是让一片落瓣随着江水的逝波远流而去,倒教玉笛又吹出哀怨的《梅花落》曲子来。等到那时,想再重新寻找这清幽芳香的花朵,它已到小窗间的图画横幅上去了。
【赏析】
头三句先以梅树为主体作一幅花卉翎毛画。借“翠禽”暗用罗浮梦故事,词人回想旧游恰似一场春梦的惘然惆怅心情,已微微透露了出来。再三句将客中初遇事述明,以花拟人,将杜诗中佳人“日暮倚修竹”形象与苏诗中“竹外一枝斜更好”构图融合为一。这是对梅花也是对昔日恋人的衷心赞美。再四句,更想像梅花是昭君“月夜归来”的幽魂所化,构思奇妙而并无难解处(如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即以为咏梅而写“昭君”二句“费解”)。陆游《梅花绝句》云:“蜀王小苑旧池台,江北江南万树梅。”所谓“暗忆江南江北”、“化作此花”云,正揣想远去之人,也眷恋故地,以至魂系梦绕也。我们说过,作词的那一年,白石最后到过合肥而所眷之人已远移他处,故上首中有“叹寄与路遥”的话。知此背景,对词人以昭君比梅花的用意就更可理解了。何况,如此比拟,也非自白石始作俑。
换头用明承暗转法。昭君本出自“深宫”,故“犹记”句仿佛是连前而来,这是字面上的“明承”;但实际上已另述一故事,指的是寿阳公主事,这又是内容上的“暗转”。从咏梅说,自是在写梅花落于眉间额上的历史奇闻;从寄托往事看,又未必不是对热恋中醉心时刻的回忆。“莫似”三句,又可视作是对当时极度爱怜而唯恐失去的心情的追述。金屋能藏阿娇,自亦能藏比拟作美人的梅花,俞平伯转引类书中王禹偁《诗话》云:“石崇见海棠叹曰:‘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唐宋词选释》)与白石的想法是一样的。但结果还不免是“一片随波去”(写花落就好像离人之乘片帆远去),只好让笛声来怨恨离情了。末两句说想要再寻旧梦已不可能,梅花或者所寄托的恋人都已成为画中婵娟了。写来恰似罗浮梦醒,“但惆怅而已”。
这两首咏梅词,前人多有政治寄托之说,尤以“昭君”数句谓指徽、钦、后妃或家国之恨,最可作代表。如张惠言《词选》云:“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故有昭君之句。”夏师驳之云:“然靖康之乱距白石为此词时已六七十年,谓专为此作,殆不可信。此犹今人咏物,忽无故阑入六十年前光绪庚子八国联军之事,岂非可诧!若谓石湖尝使金国,故词涉徽、钦,亦不甚切事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此论最确,其书中《行实考·合肥词事》一文所引事例甚详,可参看。
翠 楼 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① ,武昌安远楼成② ,与刘去非诸友落之③ ,度曲见志。余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④ 。
月冷龙沙⑤ ,尘清虎落⑥ ,今年汉酺初赐⑦ 。新翻胡部曲⑧ ,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⑨ ,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⑩ ,花消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注释】
①淳熙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 ②武昌安远楼:又名南楼、白云楼,在武昌西南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山顶。 ③刘去非:未详;夏师疑其即刘过《龙洲集》中的京西漕刘郎中立义。 ④据所述,序文当是在此词作后十年才补写的。 ⑤龙沙:《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后用以泛指塞外。 ⑥虎落:护卫城堡的篱笆。 ⑦“今年”句:汉制禁民聚饮,有庆典时则例外,称“赐酺”。史载“是年正月庚辰,高宗八十寿,犒赐内外诸军共一百六十万缗”。见《宋史·孝宗纪》。此借古说今。 ⑧胡部曲:本西凉乐曲,唐时为新声,演奏时,用多种乐器,规模盛大。 ⑨玉梯:谓上高楼之梯。杜牧《贵游》诗:“门通碧树开金锁,楼对青山倚玉梯。” ⑩祓:消除。
【语译】
明月的寒光映照塞外,城池的四周清净无尘,今年适逢太上皇八十寿庆,初次以大量的酒肉钱财犒赐诸军。你可以听到演奏新成的边地乐曲,阵阵歌声和鼓吹声从将帅毡帐中传出。层叠的楼阁高高耸峙,只见大红槛栏曲折萦绕,琉璃碧瓦的檐角翘向天空。楼头群芳争艳,吹下脂粉香气,清夜寒冷,风儿细细。
这儿真该有位词仙来吟咏一番,让白云黄鹤随伴着他,跟你一起在此游玩。登高楼凭栏凝望多时,不免会叹息这萋萋芳草,绵延千里。要是引起了羁旅天涯的情怀,那就凭着饮酒来驱散闲愁,看花来消除牢骚好了。晚来卷起帘子,在西山之外,还能见到秋雨后寥廓的晴空呢。
【赏析】
词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建成之时,当时白石离汉阳赴湖州,道经武昌,与刘去非等几位朋友同去参加了楼的落成典礼。十年后,白石见到一位刚到过武昌的友人告诉他说,在泊舟鹦鹉洲时,听到有个歌女在唱此词,经询问,她对当年的事知之不少。这引起了白石的回忆与感慨,就又补写了此词的序文。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白石虽与友人参加了楼的落成,但词并非只记此次之游,不是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写法,而更近乎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或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法。因而,四时之风物不妨同入词中,比如“汉酺初赐”是年初新春事,而楼则成于“夜寒风细”的冬日;“芳草萋萋”应是春夏间的景象,而结尾却写“秋霁”。
二、从时间上说,楼落成于上皇八十寿辰之年,正值国家举行空前盛典的大喜庆的年头。所以,为写喜上加喜,就把楼的落成与赐酺歌吹事绾合起来,以上片写其盛况。当然,上片之前半着重在写“汉酺初赐”,而后半则重在描绘新楼之壮丽及宾客满楼;两者彼此映衬。
三、从地点上说,安远楼与早已闻名的黄鹤楼相邻,所在处又山名“黄鹤”,楼号“白云”,风光形胜,自然不能不说,所以隐括唐人诗意正是应有之义。下片即用崔颢诗意境。崔颢、李白,皆在“词仙”之列,他们也早成了“已乘黄鹤去”的“昔人”,但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类的吟咏,仍会增你游兴,即所谓“与君游戏”(“君”泛指到此的游客)。由凝望所见之“芳草萋萋”,引出“天涯情味”,亦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句意的演化。
四、从楼名上说,“安远”二字,也是要做文章的。“月冷龙沙,尘清虎落”,就是边境(武汉当时已是边地)宁静,亦即“安远”之意;赐酺内外诸军,将帅帐中歌吹胡部曲,同样是太平无战事气象。所以虽“夜寒风细”季节,高楼中仍是一片温馨,热闹非凡。南宋议和苟安,北虏妖氛正恶,有志之士望江淮即有咫尺“天涯”之感,词中所谓“清愁”和“英气”,或不止“乡关何处”之思而已。借“酒”(上应“汉酺初赐”)和“花”(上应“人姝丽”)以消遣之,在稼轩或曰“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而白石身世、性情都不同,此词通篇即便有所刺,也只作微讽,在艺术风格上也可谓是“英气”尽消的。故陈廷焯云:“此词应有所刺,特不敢穿凿求之。”(《白雨斋词话》)说得很有分寸。
杏花天影
姜 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① ,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①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沔口:汉水入长江处。丁未正月二日:丁未是次年,二日是《踏莎行》江上感梦的次日。
【语译】
绿丝带似的柳枝低拂在鸳鸯浦的水面上,我想像着当年桃叶姑娘呼唤渡船的情景。如今我带着愁绪又看见柳眼将自身托付给了春风。我欲离此而去,却又倚着船桨踌躇,还把船儿暂时停泊了下来。
繁华的金陵路上,到处是莺莺吟唱,燕燕起舞,都在行乐。可是我心最苦,除了这往来的潮水,又有谁知道呢?即便到了江中的汀洲都长满芳草的时候,我也还是回不去的啊!暮色已降临,我的船要走了,它又将去往哪里呢?
《暗香》《疏影》,这两首咏梅词是颇能代表姜夔艺术技巧、风格的名篇佳作。好的咏物词,固然要善于状物,还往往必不可少的要用事,但通过咏物来寄情寓兴,仍是作品的灵魂。以白石的生活经历而论,他早年在合肥有过一段难忘的恋情,是最宜于借咏梅题材来寄寓和发挥的,因为梅、柳与那段经历有特殊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在《一萼红》词中已说过了,可参看。这一年白石最后一次去合肥,所眷恋之人已远移他地,断绝了重逢的可能。白石辞别石湖南归前,范成大以青衣小红相赠,就有慰其寂寥之意。从这两首词中所表露的情绪来印证,是完全能够契合的。当然,词是应范成大“索句”而作的,其寓意自然不比也不要像直接写怀人词那样明显。
起笔明点,前五句是对“旧时”情景的追忆。月、梅、笛三者,在传统意象中彼此相关,笛曲有《梅花落》之名,故李白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此笛曲多述离情,正合追念之意。又贺铸《浣溪沙》词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都是构想前事的依据。月下梅边吹笛,说自己当时兴致之高;玉人冒寒攀折,写伊人对自己用情之深,都景象历历而愁思惘然。“何逊”四句,转到“而今”境况。以何逊自比,是因杜甫曾说过自己像何逊那样见官梅而“动诗兴”,但这里是反其意而用,说自己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已无昔日咏春风早梅的心情了。何逊不但写过《咏春风诗》《咏早梅诗》,传说中还提到他“后居洛(此大误,洛阳当时属北朝,是不可能去居住的),思梅花”,老想着要再往扬州。(见宋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苏注)这样,白石用以自况,就更切合其怀念旧游的心情了。“但怪得”紧承“都忘却”,说时间本已使自己的心境渐趋平淡,不料梅香入席,又勾起我欲忘却之往事,此所以“怪”梅多事,又所以再操春风词笔作此咏梅词也。
过片紧承前阕结语而下,“江国”,即指“瑶席”之所在地。其时,“夜雪”初飞,故四围“寂寂”对此景况,本易兴怀人之思,况寒香袭室,又令人念及当年吹笛攀梅情事,故拟效古时陆凯寄范晔诗所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无奈“路遥”雪积,此情难托,唯“叹”息而已。这又是古诗“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的意思。“翠尊易泣”,切“瑶席”,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红萼无言”,切“疏花”,所谓“泪眼问花花不语”也。“耿相忆”三字,点明寄托。“长记”二句,再追忆当年赏梅事,以应发端。或以为“曾携手处”即接着说出的“西湖”,这是误会;同时也是有人以为说此词是怀念合肥旧游不免“穿凿”的缘故。关键是对“千树压、西湖澄碧”的解说。这七个字不是说孤山的千树梅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上,而是说“曾携手处”的“千树”梅花足可“压”倒闻名于世的西湖之梅。合肥多梅,所谓“古城阴,有官梅几许”(《一萼红》)。这“压”字,是技压群芳的“压”;与前面“竹外疏花”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句一样,这里的“压”字用法也取意于该诗:“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所以它只是对旧游处梅花盛景的赞美,而不是回忆与人在西湖上携手赏梅。末两句,又再回到今天,见眼前梅花“片片吹尽”而叹息“几时见得”当年所见之景象;也即对玉人已去、良辰难再的悲观。句法拟周邦彦《六丑》:“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疏 影
姜 夔
苔枝缀玉①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②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③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④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⑤ 。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⑥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⑦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⑧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⑨ 。
【注释】
①苔枝:梅树中有一种叫苔梅,枝间苔藓甚厚或垂下苔须数寸,花极香。 ②翠禽: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松林中见素衣美人,又有一绿衣童子歌笑戏舞。“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见托名柳宗元《龙城录》。 ③倚修竹: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④昭君:咏梅以昭君相拟者,唐王建《塞上咏梅》诗云:“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宋胡铨亦有“春风自识明妃面”之句。 ⑤“想佩环”二句:杜甫《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⑥深宫旧事:指效寿阳公主梅花妆事。参见欧阳修《诉衷情》“梅妆”注。蛾绿:黛眉。 ⑦金屋:见周邦彦《风流子》“金屋”注。 ⑧玉龙:指笛,谓玉笛声似龙吟。 ⑨恁时:那时。末句言梅已入画。
【语译】
这梅树长着苔藓的枝丫上,点缀着美玉般的花朵,有绿色羽毛的小鸟,跟它一同栖宿在枝头上。我客居中与它相逢,在黄昏时分,篱笆旁边,它像一位绝色佳人默默无语地独自倚在高高的竹林下。王昭君不习惯远涉沙漠去往异邦,心里暗暗地思念着江南江北的景物。我想这幽独的花朵,一定是她在月夜里响着佩环归来的芳魂幻化而成的。
我还记得从前在深宫里发生的事:那位美丽的公主恰好睡着了,梅花悄悄地飞近她的黛眉,落在额上。切不必像春风那样不管这美好的花枝,真该早早安排好金屋,将这美人珍藏起来。可还是让一片落瓣随着江水的逝波远流而去,倒教玉笛又吹出哀怨的《梅花落》曲子来。等到那时,想再重新寻找这清幽芳香的花朵,它已到小窗间的图画横幅上去了。
【赏析】
头三句先以梅树为主体作一幅花卉翎毛画。借“翠禽”暗用罗浮梦故事,词人回想旧游恰似一场春梦的惘然惆怅心情,已微微透露了出来。再三句将客中初遇事述明,以花拟人,将杜诗中佳人“日暮倚修竹”形象与苏诗中“竹外一枝斜更好”构图融合为一。这是对梅花也是对昔日恋人的衷心赞美。再四句,更想像梅花是昭君“月夜归来”的幽魂所化,构思奇妙而并无难解处(如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即以为咏梅而写“昭君”二句“费解”)。陆游《梅花绝句》云:“蜀王小苑旧池台,江北江南万树梅。”所谓“暗忆江南江北”、“化作此花”云,正揣想远去之人,也眷恋故地,以至魂系梦绕也。我们说过,作词的那一年,白石最后到过合肥而所眷之人已远移他处,故上首中有“叹寄与路遥”的话。知此背景,对词人以昭君比梅花的用意就更可理解了。何况,如此比拟,也非自白石始作俑。
换头用明承暗转法。昭君本出自“深宫”,故“犹记”句仿佛是连前而来,这是字面上的“明承”;但实际上已另述一故事,指的是寿阳公主事,这又是内容上的“暗转”。从咏梅说,自是在写梅花落于眉间额上的历史奇闻;从寄托往事看,又未必不是对热恋中醉心时刻的回忆。“莫似”三句,又可视作是对当时极度爱怜而唯恐失去的心情的追述。金屋能藏阿娇,自亦能藏比拟作美人的梅花,俞平伯转引类书中王禹偁《诗话》云:“石崇见海棠叹曰:‘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唐宋词选释》)与白石的想法是一样的。但结果还不免是“一片随波去”(写花落就好像离人之乘片帆远去),只好让笛声来怨恨离情了。末两句说想要再寻旧梦已不可能,梅花或者所寄托的恋人都已成为画中婵娟了。写来恰似罗浮梦醒,“但惆怅而已”。
这两首咏梅词,前人多有政治寄托之说,尤以“昭君”数句谓指徽、钦、后妃或家国之恨,最可作代表。如张惠言《词选》云:“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故有昭君之句。”夏师驳之云:“然靖康之乱距白石为此词时已六七十年,谓专为此作,殆不可信。此犹今人咏物,忽无故阑入六十年前光绪庚子八国联军之事,岂非可诧!若谓石湖尝使金国,故词涉徽、钦,亦不甚切事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此论最确,其书中《行实考·合肥词事》一文所引事例甚详,可参看。
翠 楼 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① ,武昌安远楼成② ,与刘去非诸友落之③ ,度曲见志。余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④ 。
月冷龙沙⑤ ,尘清虎落⑥ ,今年汉酺初赐⑦ 。新翻胡部曲⑧ ,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⑨ ,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⑩ ,花消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注释】
①淳熙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 ②武昌安远楼:又名南楼、白云楼,在武昌西南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山顶。 ③刘去非:未详;夏师疑其即刘过《龙洲集》中的京西漕刘郎中立义。 ④据所述,序文当是在此词作后十年才补写的。 ⑤龙沙:《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后用以泛指塞外。 ⑥虎落:护卫城堡的篱笆。 ⑦“今年”句:汉制禁民聚饮,有庆典时则例外,称“赐酺”。史载“是年正月庚辰,高宗八十寿,犒赐内外诸军共一百六十万缗”。见《宋史·孝宗纪》。此借古说今。 ⑧胡部曲:本西凉乐曲,唐时为新声,演奏时,用多种乐器,规模盛大。 ⑨玉梯:谓上高楼之梯。杜牧《贵游》诗:“门通碧树开金锁,楼对青山倚玉梯。” ⑩祓:消除。
【语译】
明月的寒光映照塞外,城池的四周清净无尘,今年适逢太上皇八十寿庆,初次以大量的酒肉钱财犒赐诸军。你可以听到演奏新成的边地乐曲,阵阵歌声和鼓吹声从将帅毡帐中传出。层叠的楼阁高高耸峙,只见大红槛栏曲折萦绕,琉璃碧瓦的檐角翘向天空。楼头群芳争艳,吹下脂粉香气,清夜寒冷,风儿细细。
这儿真该有位词仙来吟咏一番,让白云黄鹤随伴着他,跟你一起在此游玩。登高楼凭栏凝望多时,不免会叹息这萋萋芳草,绵延千里。要是引起了羁旅天涯的情怀,那就凭着饮酒来驱散闲愁,看花来消除牢骚好了。晚来卷起帘子,在西山之外,还能见到秋雨后寥廓的晴空呢。
【赏析】
词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建成之时,当时白石离汉阳赴湖州,道经武昌,与刘去非等几位朋友同去参加了楼的落成典礼。十年后,白石见到一位刚到过武昌的友人告诉他说,在泊舟鹦鹉洲时,听到有个歌女在唱此词,经询问,她对当年的事知之不少。这引起了白石的回忆与感慨,就又补写了此词的序文。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白石虽与友人参加了楼的落成,但词并非只记此次之游,不是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写法,而更近乎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或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法。因而,四时之风物不妨同入词中,比如“汉酺初赐”是年初新春事,而楼则成于“夜寒风细”的冬日;“芳草萋萋”应是春夏间的景象,而结尾却写“秋霁”。
二、从时间上说,楼落成于上皇八十寿辰之年,正值国家举行空前盛典的大喜庆的年头。所以,为写喜上加喜,就把楼的落成与赐酺歌吹事绾合起来,以上片写其盛况。当然,上片之前半着重在写“汉酺初赐”,而后半则重在描绘新楼之壮丽及宾客满楼;两者彼此映衬。
三、从地点上说,安远楼与早已闻名的黄鹤楼相邻,所在处又山名“黄鹤”,楼号“白云”,风光形胜,自然不能不说,所以隐括唐人诗意正是应有之义。下片即用崔颢诗意境。崔颢、李白,皆在“词仙”之列,他们也早成了“已乘黄鹤去”的“昔人”,但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类的吟咏,仍会增你游兴,即所谓“与君游戏”(“君”泛指到此的游客)。由凝望所见之“芳草萋萋”,引出“天涯情味”,亦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句意的演化。
四、从楼名上说,“安远”二字,也是要做文章的。“月冷龙沙,尘清虎落”,就是边境(武汉当时已是边地)宁静,亦即“安远”之意;赐酺内外诸军,将帅帐中歌吹胡部曲,同样是太平无战事气象。所以虽“夜寒风细”季节,高楼中仍是一片温馨,热闹非凡。南宋议和苟安,北虏妖氛正恶,有志之士望江淮即有咫尺“天涯”之感,词中所谓“清愁”和“英气”,或不止“乡关何处”之思而已。借“酒”(上应“汉酺初赐”)和“花”(上应“人姝丽”)以消遣之,在稼轩或曰“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而白石身世、性情都不同,此词通篇即便有所刺,也只作微讽,在艺术风格上也可谓是“英气”尽消的。故陈廷焯云:“此词应有所刺,特不敢穿凿求之。”(《白雨斋词话》)说得很有分寸。
杏花天影
姜 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① ,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①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沔口:汉水入长江处。丁未正月二日:丁未是次年,二日是《踏莎行》江上感梦的次日。
【语译】
绿丝带似的柳枝低拂在鸳鸯浦的水面上,我想像着当年桃叶姑娘呼唤渡船的情景。如今我带着愁绪又看见柳眼将自身托付给了春风。我欲离此而去,却又倚着船桨踌躇,还把船儿暂时停泊了下来。
繁华的金陵路上,到处是莺莺吟唱,燕燕起舞,都在行乐。可是我心最苦,除了这往来的潮水,又有谁知道呢?即便到了江中的汀洲都长满芳草的时候,我也还是回不去的啊!暮色已降临,我的船要走了,它又将去往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