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6节
【赏析】
这是姜夔词中极少有的写历史性现实题材的代表作,也是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一首,当时他才二十余岁。
扬州在唐代是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俗谚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又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晚唐诗人张祐曾描述其盛况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升平日,犹自笙歌彻宵闻。”北宋时代,扬州仍处于长江运河航运贸易的枢纽地位。南宋初,经金兵两次南侵,烧杀掳掠,扬州蒙受了空前浩劫。姜夔过其地,亲见了这座名城残破的荒凉景象,写下了这首充满“黍离之悲”、被历来传诵的不朽杰作。词体颇似鲍照的《芜城赋》;《扬州慢》的词调是他自创的。
首说“名都”“佳处”,借昔时名胜之久闻,为下文所见之“空城”作反衬,同时这又是“解鞍少驻”前的揣想和所以要到此一游的原因。岂料经过当年杜牧所说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竟是青青“荠麦弥望”、“四顾萧条”,一片荒芜景象。大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味。引牧之“春风十里”诗语,已暗逗下片之立意,出典本身又具强烈的对照作用。然后言所以然之故:“自胡马窥江去后”,述敌骑侵凌,生灵涂炭,只轻轻下“窥江”二字,叙来全无火气,造语之妙,有不可言传者。同样,以无知之“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虚写战祸惨酷在百姓心头留下的深深伤痛,较实说更蕴蓄有味。“渐黄昏”三句,由虚转实,借画角声寒,竭力烘染悲凉气氛,给人以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空城”二字,为全篇主题,于上片最末点出,作一小结。
在繁华的扬州曾有过不少风流韵事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的杜牧,自然是必定会联想到的人物。下片构思即以此为主干,诗人昔多“俊赏”,而今若再重来,亦当惊讶不已。此正承前“空城”而来。“重到”本不可能,姑退而言之,就“算”能够,则“算”为假设之词,即倘若、如果的意思。杜郎纵有超凡诗才,当初能写“豆蔻梢头”之词,“青楼薄幸”之梦,无奈此日市人屋宇已荡然无存。也就无从赋此深情了。只有“二十四桥仍在”,一丸“冷月”摇荡“波心”而已,玉人月夜吹箫已不再可闻。南宋时,二十四桥虽已不全,然如俞平伯所说,“词人之言,并非考据,只要那时还有若干条桥,也就不妨这样说。”(《唐宋词选释》)红芍药是扬州特产,想它当年年年开放如故,也不知竟为何人而吐艳呈妍?此亦杜甫《哀江头》“细柳新蒲为谁绿”意。
长亭怨慢
姜 夔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① 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② ,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③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④ ,难剪离愁千缕。
【注释】
①“桓大司马”七句:用桓温植柳事,参见辛弃疾《水龙吟》“树犹如此”注。其引文则出庾信《枯树赋》,白石将它当作了桓温语。 ②望高城不见:唐欧阳詹《赠太原妓》诗:“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③韦郎、玉环:《云溪友议》:唐时,韦皋游江夏,与青衣玉箫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后韦得一歌姬,酷似玉箫,中指肉隐如玉环。 ④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语译】
东风已渐渐地将杨柳枝头的香絮吹尽了,在这里居住的人家处处门前一片浓绿。通往远方的水路曲折萦绕,傍晚时布帆纷乱,也不知都去往哪里。见过各种离人最多的,谁又比得上这送别的长亭边的柳树呢?柳树倘若也有感情的话,也该衰老了,决不会枝叶如此青青的。
暮色已降临,我回头望时,已看不见她所在的那座高城了。眼前只有无数纵横起伏的山峦。我走了,可又怎能忘掉她临别前的深情叮嘱:“最最要紧的是你早点回来,我怕的是红花一旦被攀折,可没有人为我作主啊!”我想那并州的剪刀再快也是徒然,它难以剪断我千丝万缕的离愁。
【赏析】
此合肥惜别之作,时间当为光宗绍熙二年(1191)春,其时白石年将四十。十余年前,他曾在合肥初遇所爱,久别后又重到故地,这年正月二十四日,他离开合肥东归,词是他东归以后忆别所作。由词序知道,《长亭怨慢》是他的自度曲。序引桓温种柳故事,是因为合肥多植杨柳,又因为重到而再别,词的上片即借柳树以兴慨。
词开头几句,是东归后拟想合肥此刻柳絮当“渐吹尽”,家家已“绿深门户”了(正月离别时,尚无柳絮)。合肥城中“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淡黄柳》词序),故由此写起。柳吹绵,春渐暮,借景物节候,感慨人生易老,暗示重逢难再,又合桓温事。“远浦”二句,点离别;当时别归,应亦“暮帆”沿江而东去。再接“阅人”二句,遂将杨柳与离别绾合起来。古人常在长亭送别,又多折柳相赠,则亭边之柳树“阅人多矣”!然柳树之枝叶竟“青青如此”,可见毕竟是无情草木,对人间悲剧无动于衷,否则早就该因忧伤而憔悴枯萎了。此用“天若有情天亦老”意,翻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案,而见柳树引起人生之悲感,则又与桓温的喟叹相通。这四句是白石抒情的精彩词句,可谓是“一篇之警策”。
后半首转入具体记述离别情景。以“日暮”接应上片之“暮帆”。船行迅疾,回头已不见高城,何况城中的人呢?眼前唯有“乱山无数”而已。景象如此,惆怅、烦乱之心情自不待言。然后用韦皋与玉箫故事自述别情,用“怎忘得”三字,倒溯临行前意中人所吩咐的话。“玉环”二字,一本改为“玉箫”,大概觉得改后文理才通顺;但故事中“玉环”是情节发展的关键,不知是白石因此而误记女子名,还是有意以玉环指代。似乎可以不必改动。“第一”与通常说“第一”、“第二”有别,是强调重要性,即“最要紧”的意思。“早早归来”之所以要紧,是“怕红萼无人为主”,谓一旦命运所使,身不由己,犹红花无人作主而遭攀折。此语又增别去者多少愁思,自不难想像。所以末了说纵有并州快剪刀,也“难剪离愁千缕”。此用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意,词前半超妙蕴藉,后半深情疏快。
淡 黄 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曲,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①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②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
【注释】
①小桥宅:指恋人居处。夏师笺驳郑文焯校云:“郑说非;《解连环》亦有‘大乔’‘小乔’句,张本正作‘桥’。《三国志·周瑜传》大小桥皆从‘木’。乔姓本作‘桥’……宋翔凤《过庭录》亦谓《三国志》桥公、大小桥之‘桥’不当作‘乔’。是姜词作‘桥’不误也。且词云‘强携酒小桥宅’,其非自己寓居之赤阑桥甚明。此小桥盖谓合肥情侣也。” ②梨花落尽成秋色: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梨花落尽成秋苑。”
【语译】
拂晓,空不见人的城里吹起了号角,角声回荡在两旁种植垂杨的路上。我身穿单衣骑在马上,感到一阵寒冷凄凉。沿途,我看遍了鹅黄嫩绿的柳色,这柳色都是我从前在江南时早就熟悉了的。
在周围正冷落寂静之际,忽想起明天又是寒食节了。我强打精神,带了酒,前往我那位姑娘的住宅。我怕的是梨花落尽以后,残春的景象会跟秋天一样。燕子飞来时,一定会惊问:春天到哪里去了呢?那时,只有那池塘自己呈现着一片碧绿。
【赏析】
此词是白石客居合肥时抒愁怀之作。据夏师考,当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淡黄柳》词调是白石自度,后来王沂孙、张炎也各填过一首,声律基本上是遵姜词的。
起二句,写出“巷陌凄凉”“惟柳色夹道”。“马上”句,是骑马行于巷陌所感,虽说因衣单而不耐春冷晓寒,但恻恻之寒,也还出自目接“空城”,耳闻“晓角”所引起的内心感受。接句专说柳色。“鹅黄嫩绿”,调名“淡黄柳”之由来。“看尽”,见闲居少事,无可解闷,唯满城柳色,略可赏玩,其余则不足观矣!“都是”句一转,虽柳色可怜,却并不新奇,在江南时已看得多了。总写客中无聊寂寞,郁郁寡欢。
换头“正岑寂”紧承上片;“正”与下句“又”字呼应,点出时令,以寒食清明来到,再染羁旅之愁。然后接六字,交待清因何骑马晓行。携酒访艳,本为乐事,只是境况凄凉如此,又有什么心情呢?所以下一“强”字,说自己是勉强去寻求一点精神慰藉。为什么非去不可呢?回答说,春已晚,只怕错过行乐的好时光,待到梨花落尽,暮春景物似残秋,可就悔之莫及了。只将李贺诗句增一“怕”字,改“苑”为“色”,用于此自好。末以景语作结,把“成秋色”三字作形象化描绘,借春禽讶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写出寥落无人的荒凉境界,与发端“空城”相应;客怀之寂寞,自在不言之中。谢灵运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白石特灵活变化,反用其意而令人不觉耳。
暗 香
姜 夔
辛亥之冬① ,余载雪诣石湖②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肄习之③ ,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④ 。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⑤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⑥ ,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辛亥:光宗绍熙二年(1191)。 ②石湖:范成大晚年居苏州西南之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③肄习:学习。 ④《暗香》、《疏影》:用林逋著名的《梅花》诗语作为词调名。 ⑤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为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诗:“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借何逊以自况。 ⑥江国:江邑,水乡。
【语译】
从前,曾有过多少次月光照着我在梅花的旁边吹笛啊!笛声唤起美丽的姑娘,她不顾寒冷,就为我去将那梅花攀摘了下来。如今我这个写过梅诗的何逊已渐渐地老了,把吟咏春风绽梅的诗情雅兴都给淡忘了。只是怪那一枝伸出在竹子外的疏花,竟又将它的芳香和寒意送到室中雅致的座席上来。
此刻,江南水乡正寂寂无声。我真想寄一枝梅花给她,唉!可惜路途太遥远了,而且夜雪又开始积了起来。举杯消愁,容易流泪,红梅也默默无言,我心里总是割不断对她的思念。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与她手拉手相亲相伴的地方,那千百株梅树啊,真足以压倒寒风碧波中西湖孤山上的梅花。可眼前只见它一片又一片地快要被风吹光了,什么时候才能再重见那美好的光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