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5节
与当年一样,又是宫中分赐烛火的日子,非不能重提,有什么办法呢?我正在十分烦恼之中,又匆匆地变换时节到寒食清明了。我真想把一腔怀人的情思,全都交付给那榆荚,让它纷纷飘散在无人过问的石阶上算了!那千丝万缕的细柳,已能藏鸦了,它为酒宴上的人们起舞,让飞絮如雪花似的回旋;这不禁使我想起王维劝酒,初次送别好朋友西出阳关远去的情景。
【赏析】
夏师云:“此湖州冶游,枨触合肥旧事之作。”(《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词缥缈而起。水上“双桨”来者,本非相识,然总觉其似旧时合肥曲坊中之故人。一开始便把眼前之景与人,跟往年之事与人联系了起来。非故作破空陡健之笔,实因心中常有所思而使然。曲坊中人多善歌,故常执团扇(《古今乐录》谓桃叶曾作《团扇歌》以答王献之临渡所赠之歌),今所见之人亦如此,且其扇接飞花,举止可爱,眉目动人,更似意中之人,此所以“奇绝”也。落笔直说“感遇”,措词一击两鸣。下接三字,不说“春渐晚”或“春渐暮”,而说“春渐远”,言外又有往事难追寻之意。汀洲已绿, 又鸣,岂不令人生愁。《离骚》:“恐 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借季节以寄旧游难再之慨。以上皆用暗示,下接三句点破,虽谓“前事休说”,其实已经说出:“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八字,借众所熟知的唐诗,已把事情交待明白了。
过片从“前事休说”申发。“又还是”三字着眼,可知当年情事也发生在“宫烛分烟”的寒食前后。本可重提而不提,“奈愁里”是其原因,徒增愁绪而已,故不愿说,也无从说起。你看,时光似水,往事如烟,一切都在“匆匆”变“换”,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不如让“一襟芳思”随“榆荚”飘散算了。借眼前之景物、唐人之句意,写出心灰意冷情态。除“榆荚”外,又是杨柳飞絮(韩诗中正同咏)如“起舞回雪”,因念及“客舍青青柳色新”之《渭城曲》,心绪又随之起伏。“千万缕”、“为玉尊”,柳亦有情,何况人乎!此“玉尊”,是“与萧时父载酒南郭”,也是王维劝友“更尽一杯酒”,更是当年与合肥姊妹分手前的别宴。故“想见”者,是唐时情景,也是自己所经历过的情景。“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词中出前四字而歇后三字,其用意正在说别后更“无故人”也。从自身遭遇而印证了王维诗意,由王维诗意又想起了自身遭遇。运笔如环无端,写离情当如此空灵,方是高手。
夏师又云:“合肥人善琵琶,《解连环》有‘大乔能拨春风’句,《浣溪沙》有‘恨入四弦’句,可知此调名《琵琶仙》之故(此调始见于《白石集》,《词律》十六、《词谱》廿八皆谓是其自创)。又,合肥情事与柳有关,绍熙二年辛亥作《醉吟商小品》全首咏柳,其时正别合肥之年,其调亦琵琶曲;以此互证,知此词下片 括唐人咏柳三诗,盖非泛辞。”(同前)可供白石研究者深考。
八 归
姜 夔
湘中送胡德华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筿墙萤暗① ,蓟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②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 。 长恨相从未款③ ,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④ 。归来后、翠樽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⑤ 。
【注释】
①筿墙:傍竹子的墙。筿,音小;小竹。 ②“问水面”句: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③相从:一作“相逢”。款:宽,久。 ④倚竹愁生: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⑤“下了”二句: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玲珑,明貌。
【语译】
清香的荷花落下粉蕊,疏疏的梧桐吹去绿叶,昏暗的庭院中雨刚刚停止。无缘无故地又将抛下我让我形影相吊,黯然感伤的当儿,却又看见傍竹的墙边有萤火虫在闪着暗淡的微光,听到那长着蓟苔的石阶下有蟋蟀在凄切地鸣叫。为送客我又一次探寻着向西面去的路。请问行客,此去水途寂寞,谁将为你来演奏琵琶呢?最可惜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江山,都在 的啼声中变得萧条零落了。
我总恨跟你相聚的时间太局促了,现在究竟为什么,又要对着西风离别呢?小洲寒冷,烟水淡淡,桨动船移,人影渐远,你离去的轻舟如一片叶子,霎时缥缈难寻。我想你家中的那位卓文君,一定伫立久望,倚着修竹在发愁了,也不管露水沾湿罗袜。等你回到家里后,你们就可以双双对举翠玉酒杯来欢饮了。然后放下珠帘,悠闲地隔着帘子观看那明亮的月儿。
【赏析】
这首送别词是姜夔客湘时(淳熙十三年,即公元1186年秋离湘)所作,确切的年份莫考,胡德华其人也不详。从词中我们只知道他这次是回家去的;作者以“文君”指称其家室,胡氏可能也是长于诗文的。
词前六句先写庭院景物,当是从离开居处上路时写起的。红衰翠减,晚雨初收,秋天摧败之象已烘托了送别心情。“无端”句,点出送别。说“无端”,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遗憾。因为友人这一去,自己便将“抱影”独处了,故为之而黯然“销魂”。正当此际,又触目皆凄凉景物,自然情更不堪。“筿墙萤暗”是所见,“蓟阶蛩切”是所闻,都着力渲染。然后揭明“送客”。“西去路”,是说居处在江流之东头,是送客西去江头渡口乘船的方向,行客未必就是向西去川贵。“重寻”,是说离别常有,以前也曾送客,而今又去江边。用“寻”字,因在夜晚,所见模糊,需要探寻,应前二“暗”字,犹《琵琶行》之谓“寻声暗问弹者谁”,下用其事,以示对行客旅途寂寞的关怀,情景便更相切合。所惜啼 声声,众芳已歇,江山寥落,无复繁荣景象,仍借萧条秋景寄惆怅心情。
换头以“长恨”二字领起,心绪与上片一致。相从未久,忽又离别,所以憾恨,何况正值“西风”悲秋之时。用诘问句直抒离情,加重了感情的分量。“渚寒”三句,写目送行舟远去,望中所见,令人仿佛亲临,在景象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情。末了以虚拟之笔,想像其妻室久望盼归,团圆后夫妇“双饮”、“看月”之乐事,以慰行者,化用李杜诗最妙。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本写闺中寂寞之怨情,今未作更改,用其语而反其意,变换悲欢,非白石之奇才,谁能作此?
念 奴 娇
姜 夔
余客武陵① ,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② ,数得相羊荷花中③ 。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④ ,水佩风裳无数⑤ 。翠叶吹凉,玉容消酒⑥ ,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⑦ ,几回沙际归路。
【注释】
①武陵:今湖南常德,宋名朗州武陵郡。 ②朅来:犹言去来。 ③相羊:同“徜徉”;徘徊;自由自在地往来。 ④三十六陂(音碑):泛指江南水乡多圩岸的荷塘。王安石《题西太乙宫壁》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陂,低洼地区防水泛滥的土堆堤岸;也指池塘。《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⑤水佩风裳: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 ⑥玉容消酒:喻荷花如才消酒意、尚带微红的美女。 ⑦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语译】
在盛开的荷花丛中,乘坐一条小船游荡,我还记得过来的时候,水面上曾有对对鸳鸯与我们作伴。这里陂塘众多,人所未到,却有着无数荷花仙子,水声是她的玉佩,风儿是她的衣裳。苍翠的叶子为人送来清凉,似玉的花容仿佛酒意初消,尚带微红;又有长菰蒲的水面上的雨点,洒落在她的脸上。她笑了,摇动着身子,一股冷香飞来,飘进了我的诗句。
暮色来临,荷叶张着一把把青色的伞,亭亭耸立着。仙子啊,你还没有见到情人,怎么忍心踩着清波离去呢?你是只怕一身舞衣,在寒流到来时容易脱落罢;故而愁思已飞向西风中送别的南浦去了。高高的杨柳垂下阴影,老迈的游鱼吹起细浪,挽留我在这荷花丛中多赏玩一阵。啊,有多少连绵不断的荷叶,在我几番踏上沙堤回去的路上,对我依依不舍!
【赏析】
淳熙十二年(1185),萧德藻曾为湖北参议,白石客居武陵,与友人荡舟荷塘当在此时。十余年后,他又往来吴兴、临安,也曾游湖赏荷,于是就将前后三地所得的感受综合起来,写成此词。词前小序,可视作一篇出色的记游小品。
词发端“闹红一舸”四字,精心组句。“闹”字,兼形容词、动词二义;形容荷花,是说旺盛,犹言“繁红”若作“一舸”的谓语,则说小船打扰了荷花的幽梦。用字的灵活、富于新意和表现力,不减“红杏枝头春意闹”。接句更妙,本说所到之处极幽,却用“记来时”逆溯,记得一路来还曾见有鸳鸯嬉水,在船边与人相伴,言下之意,现在却只有满目荷花莲叶了。船入荷花丛中飞尘不到、人迹罕至之境的感受,先从虚处点染,再接“三十六陂人未到”,说明此处陂塘众多,曲折幽深。“水佩风裳”,本李长吉写看不见的苏小小幽灵时所用,借以说荷,是将它比喻了精灵、仙子。故下有“玉容销酒”之拟人比喻,说她如醉意才消、酡颜尚红的美女。以水洒面,能激人酒醒,李白被召至沉香亭赋诗就如此,故东坡《有美堂暴雨》诗云:“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这里,既以花拟仙,又言酒后,则“更洒菰蒲雨”,即暗用其事。“嫣然摇动”,是人是花,不可分辨;更有“冷香”袭人,令人心醉神迷,而起吟咏之兴。“飞上诗句”是将诗思归功于花,说得谦逊而灵动,而提到赋诗,又正从雨水洒面引出。
换头“日暮”二字,作时间推移,一为说自己游兴之高、游赏之久,以便下文说归;一为写荷花仙子若有所待及迟暮之感。“青盖亭亭”,说仙子戴伞伫立。“情人不见,争怎凌波去”,想像其必如《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的洛神,也有一段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凌波”二字,正切莲生水中。所谓“去”,自然是隐指花将凋谢,故接一句“只恐舞衣寒易落”。荷叶迎风,如翩翩起舞,因有是喻。“南浦”,经江淹《别赋》写过,都作离别之地的代称,故言“愁入”。傍晚之时,柳垂阴,鱼跳波,光景正好,不说人依依留恋,而说风物“留我花间住”。杜诗“鱼吹细浪摇歌扇”、长吉歌行“老鱼跳波瘦蛟舞”,此“老鱼吹浪”之所出。结尾二句说归,寄遥情于“多少”“几回”等虚词之中。词序中“意象幽闲,不类人境”八字,是全篇描绘陂塘荡舟赏荷的基调,但词中所写,又与序文各不相犯。
扬 州 慢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① ,余过维扬②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③ 。
淮左名都④ ,竹西佳处⑤ ,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⑥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⑦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⑧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⑨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⑩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叶(11) ,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 ②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省。 ③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福建人,晚年居湖州,爱其地弁山千岩竞秀,自号千岩老人,以侄女嫁白石为妻。白石十年后始从德藻游,夏承焘师云:“此词小序末句,盖后来所增,白石词序多此例,《翠楼吟》、《满江红》、《凄凉犯》皆是。”(《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黍离之悲:《诗·王风·黍离》篇《毛诗序》说,周东迁后,有士大夫见故都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稷,“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诗以“彼黍离离(排列成行貌)”句起头。 ④淮左:淮扬一带,宋置淮南东路,亦称淮左。 ⑤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杜牧《题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⑥春风十里:原写扬州繁华。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⑦胡马窥江:谓金兵南侵犯扬州,前后两次,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1161—1164),后一次即作此词前十余年。 ⑧杜郎:杜牧。 ⑨豆蔻词、青楼梦: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⑩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有二十四座桥可纪,至北宋仅存南桥、小市桥、广济桥、开明桥、通泗桥、万岁桥、山光桥等七八桥。见沈括《补笔谈》。白石谓“二十四桥仍在”,盖非纪实。又一说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城西郊,传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此说与杜牧诗何处吹箫句意不合,当出于对杜诗姜词的附会。 (11)桥边红药:扬州芍药,名闻天下。《一统志》载:“开明桥左右,春月芍药花市甚盛。”
【语译】
我来到淮南东路著名的都会,竹西亭附近环境最优美的地方,解下了马鞍,暂停我初次来此的旅程。走在所谓春风十里的扬州繁华路上,见到的却全是大片青青的荠菜麦苗。自从南侵金兵的铁蹄践踏过长江沿岸以后,这里的荒地和大树都厌恶提到这场惨酷的战祸。渐渐地天色已黄昏,凄清的号角吹起,带来阵阵寒意,回荡在这空寂无人的城市里。
诗人杜牧,有非同寻常的赏鉴能力,我想他如果现在再重新来到这里,也必定会大吃一惊的。纵然他诗才横溢,以豆蔻比喻少女的措词十分巧妙,回忆在青楼所做的好梦极其动人,也难以再写出他的一片深情来了。二十四桥依旧还在,水中央波光荡漾,一轮冷月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的红芍药一定年年生长,却不知道它为谁而开放。